第6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6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唐代,考生在考试前会将自己所作优秀诗文送至朝中达官名儒手中供其传阅和评判,考生若得到推荐,即可任用。科考成绩公布后,凡被录取者都要去拜见主考官,并将其尊奉为“座主”,自称为其“门生”。这些做法A.重新构建了师生关系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简化了科举考试程序 D.为朋党政治提供了土壤2.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科举制A.解决了考试弊端B.扩大了统治基础C.实现了公平公正D.促进了诗歌繁荣3.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4.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5.在陏和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A.实行三省六部制B.决策与行政分离C.实行集体宰相制D.决策权归门下省6.汉代专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这些措施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开创了监察制度 D.导致了地方割据7.图5是“司空琅琊康王基表”,以碑体的篆书与楷书写成,嘉主是司马金龙。碑文中可见下列资料:“大代”(国号)、“太和”(年号)、“司空、镇西大将军、.餐压店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等。根据这些线索,可以推定_能细真将特斯西南成雄墓主的年代是A.战国 B.秦代 C.西汉 D.北魏8.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9.宋代科举在“正奏名进士、诸科”之外,对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因“特奏名”录取进士、诸科多达5万人。这一举措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C.导致科举考试的失序 D.是“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10.自隋朝为了加强对尚书令的牵制,启用皇帝最为信任之人,其任命就多了份特殊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位,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这一现象(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制衡内朝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国家统一11.下列是四幅关于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若按各区划图所反映的时间排列,其正确的排列次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12.《(北)魏书·世宗纪》记载正始二年诏:“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而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由此可知,该制度(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重视对品行的考察C.提升了庶族的地位 D.维护了士族的特权1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本质含义是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从这一角度而言,科举制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了儒学发展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14.如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示意图。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阶层,扩大了官吏来源15.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材料二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蔡忠惠公文集》卷22材料三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赵翼《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宋朝这种官制有什么弊端?(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主要的选官制度,并写出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次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44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44页参考答案:1.D【详解】材料“科考成绩公布后,凡被录取者都要去拜见主考官,并将其尊奉为‘座主’,自称为其‘门生’”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下,考生与主考官形成了所谓的师生关系,为就为朋党政治提供了土壤,D项正确;材料与重新构建师生关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程序的简化,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科举制的弊端在隋唐时期没有解除,排除A;材料是对科举制不停的进行规范,科举制不断完善有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B;科举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繁荣,排除D。3.A【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4.C【详解】唐朝对外交往活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代表,体现出唐朝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外交往高度繁荣、世界领先,排除AB项;材料也不能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排除D项。5.C【详解】从“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下宰相权力三分,互相牵制,互相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挖掘出根本;B选项说法错误,三省长官也有一定的决策权;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6.A【详解】汉代刺史的职责是监察所属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宋代的通判主要是监督地方长官,二者都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排除D;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开创”表述错误,排除。7.D【详解】由题干提供的信息:“篆书与楷书”“大代”(国号)、“太和”(年号)、“司空、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可以推定墓主是北魏时期的人物。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并没有篆书与楷书,排除A项;秦代没有楷书,排除B项;西汉与大代”(国号)、“太和”(年号)、“司空、镇西大将军、.餐压店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等无关,排除D项。8.B【详解】材料“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难以判定白银是否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并且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故A项错误;根据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可以证明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故B项正确;材料“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反映广州庸调制,但不能说明国家财政主要来源于广州,故C项错误;材料“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与社会矛盾的演变无关,故D项错误。9.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在科举制之外另开设恩科,对落榜士子实行优抚政策,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维系政权稳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学对科举制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考试并未失序,排除C项;“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宋朝过渡强化中央集权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根据材料“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并结合所学可知,尚书令曾拥有较大权力,因此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专制,废除尚书令一职,A项正确;废除尚书令并非为了制衡内朝实力,且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B项与材料所述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维护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①中渔阳说明是秦朝时期;②属于西汉初期郡国制度;③中赵齐说明是战国时期;④中书省说明是元朝,依据时间排序D正确。12.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度选官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把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B项;其不利于庶族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根据“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可知,科举制放宽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A;科举制促进了儒学发展,但无法体现“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14.D【详解】图片反映了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其他人士都可参加科举考试,可见唐代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兼顾多个阶层,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士族参考人数最多,但不能说明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故排除A;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声望选官,导致门阀垄断仕途,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故排除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而不是缩小,故排除C。15.B【详解】材料表明,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说明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故A项正确;街衢接诉只是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得一种手段,不全面,故B项错误;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属实不受惩罚,不实要受惩罚,这无法说明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对百姓申诉冤情的规定,不是教化百姓,故D项错误。【点睛】16.(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加强专制集权。(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乱;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官员臃滥.(3)“通而为一”,将各部门合并。不能实现。封建帝王为加强皇权,必然通过分化相权来减轻对自己的威胁,这是封建社会专制集权发展变化的规律。【详解】(1)特点:根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概括得出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2)弊端:根据“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委,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乱。根据“减天下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可知,材料三反映出官员臃滥。(3)建议:根据“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得出“通而为一”,将各部门合并。能否实现:结合所学,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17.(1)察举制,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考试成绩。(2)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