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社会环境_第1页
德育的社会环境_第2页
德育的社会环境_第3页
德育的社会环境_第4页
德育的社会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德育的社会环境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当代道德沦丧者比比皆是?第1页/共49页——西方糟粕的影响:这突出表现为西方拜金主义、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传统道德的丧失:古人强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法律盲区的存在:对道德干涉有时无能为力。第2页/共49页三、德育社会环境的因素分析一、德育社会环境概述二、德育社会环境的价值第十二讲德育的社会环境四、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构建第3页/共49页一、德育环境的概述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其中,以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对人的道德成长影响最大。品德主要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的。

第4页/共49页

正如诺尔特所言: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到罪恶感。

第5页/共49页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处事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被接给和友谊中,他将学会喜爱这个世界。

第6页/共49页(一)当代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结构1、宏观系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2、中观系统:社区3、微观系统:家庭4、中间系统:大众传媒。第7页/共49页(二)社会环境的特点1、普遍性和开放性2、文化性和隐蔽性3、互动性与创造性第8页/共49页二、德育社会环境的价值(一)对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1、提供成长基地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做模式第9页/共49页(二)对学校德育的作用1、决定作用2、参与作用3、补充作用4、动力和导向作用第10页/共49页(三)社会环境德育价值实现的途径1、社会制度2、学校角色3、活动贯通4、传媒建设第11页/共49页主要努力应放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影响的有序化。要求社会主体有大德育的自觉意识。第二,社会及学校德育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应变机制建设。第12页/共49页

总的来说,只有当作为影响源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作用的中介机智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只有作为影响状态的学校德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的环境才不是“纯自然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德育价值。第13页/共49页三、影响学校德育的诸种环境因素分析(一)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德育1、社会经济、政治与学校德育首先,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学校德育的外层。其次,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学校德育的中层。最后,社会经济政治对学校德育的深层影响。第14页/共49页2、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与学校德育第一、文化的渗透性与学校德育第二、文化变迁与学校德育第三、青年亚文化与学校德育第四、社会心理与学校德育第15页/共49页(二)社区对德育的环境作用1、社区的经济及社会特征与学校德育——社区发达程度影响社区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和实施上的规定。——社区发达程度制约着社区对学校德育的支持。——社区发达程度决定着社区与教育的结合程度从而影响学校德育。第16页/共49页2、社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德育——不同社区文化特征产生不同特征的学校德育对象(如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社区提供不同的学校德育的文化环境。第17页/共49页3、社区教育与学校德育——社区教育能创造有利于学校德育的社会氛围:社区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易于强化学校德育的实效、社区教育有利于培养社区角色的功能;——社区教育补充了学校德育的不足:社区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校德育的衔接。

第18页/共49页(三)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2)家庭环境具有深刻性;(3)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第19页/共49页2、家庭环境类型及其作用(1)客观环境是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2)主观环境主要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第20页/共49页3、家庭德育代间情境的类型(1)传承性情境(2)建构性情境(3)调控性情境第21页/共49页(二)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分析1、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特点

——大众媒体是指面向大众传播一定社会信息的媒体,有视觉系统的、听觉系统的,有印刷媒介的、有电子媒介的。

——大众媒体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中介性,二是大众性,三是程序性。第22页/共49页2、大众传媒的影响分析(1)影响的程度、构成和途径

大众传媒无论从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学校德育:——构成学校德育的环境(信息环境)——参与塑造德育对象——直接影响学校德育诸环节第23页/共49页2、影响的正负效应——从媒体角度看,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的正效应大于电视、录像、游戏机等。优点有易于控制、利于想象和思维、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等。——有关研究指出,媒介的知识性内容和儿童文学性内容与儿童的道德得分成正相关。——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第24页/共49页3、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调控——宏观调控指对大众传媒的操纵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微观控制指家庭和学校对大众传媒影响的对策。第25页/共49页四、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构建(一)当代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变迁1、宏观:全球正处在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巨变过程之中。(1)现代化

部分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在经济、文化诸领域均已达到了目前人类社会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第26页/共49页(2)后现代化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又带来了技术专制、金权社会、紧张的人际关系及天人关系等,从而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主体的失落,与他人的对峙及其伴生物道德论表与麻木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寻找现代化的出口——后现代化之路。第27页/共49页

(3)发展中国家的主题

一方面“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从族群主体转向个人本位,是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大变革。第28页/共49页(4)社会问题突出——社会失调——社会颓败——社会病态——社会犯罪——心理失调。第29页/共49页2、中观:社区处在变革的涡流之中(1)大都市的现代病症日益突显;(2)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带来价值冲突和适应问题。第30页/共49页

3、微观:家庭处于巨变之中(1)家庭结构和稳定性(2)老龄社会和人伦问题(3)反哺现象和代沟现象第31页/共49页

4、中介: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的中间系统正在品种、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上加速度发展。(1)现代文化商业化、大众化的特征;(2)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个体独立判断力的衰减。第32页/共49页(二)当代社会环境巨系统的结构变化整个社会巨系统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等。第33页/共49页1、就物质结构来看(1)社会的群体结构变化剧烈。社会利益群体重新组合,传统的两大阶级界限日益模糊,原来稳定的社会关系开始走向复杂。收入差距拉大,阶层见滋生对立情绪。(2)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流动性、无序性、自主性等。第34页/共49页2、就精神结构来看(1)现代化进程使理性取代了迷信,自主取代了盲从,也带来了人群内部的感情荒漠。

(2)辩证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后主体性取代主体性将是后现代化精神变革的主题。第35页/共49页3、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变化(1)利益主体的多元导致价值体系的多元。(2)价值体系的多元带来令人晕眩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相对主义。(3)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带给社会主体的是价值选择的困难和无所适从。第36页/共49页(三)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特征在于社会环境的动态、失范和价值观的现实多元性。而学校德育只有在同社会环境结成统一整体时才能对德育对象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构建优化的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选择的出路,也是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表现之一。第37页/共49页(一)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社会环境的主体力量(1)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2)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成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

第38页/共49页(3)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第39页/共49页(二)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1、政府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2、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3、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第40页/共49页(三)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民族必要条件是有其自己的伦理精神实体。要适应时代变迁,建设优化的学校德育的外环境,就必须由外而内,由显性而隐性地进入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第41页/共49页1、要处理好系统与过程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外来价值观的合理嫁接2、要必须处理适应与超越的关系——即面向未来对历史和现实实现超越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应给国人以指向未来的社会理想和适合历史趋势的价值导向。

第42页/共49页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教养、责任和自由。教养意味着每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且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追求自己的私利,而且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自由,不仅要追求不受强制的权利,而且要有政治参与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第43页/共49页

贵族的教养

贵族的教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家庭、学校与社交。

养成贵族差不多需要三代人,第一代是暴发户,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从小形成的粗鄙习性很难改变,虽然通过模仿要成为体面人,但是有些东西是改不过来的。第44页/共49页

第二代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但是家里还不行,家庭还缺乏贵族那一套所需要的礼仪,他们理性上是贵族,但本身的气质和血脉还不行。第二代是后天教育出来,不是自然熏陶的。一定要到三代之后,贵族的教养真的渗透到血脉里,习惯成自然。第45页/共49页(四)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的策略1、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2、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3、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4、加强法制环境建设。第46页/共49页

结语

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了较为充分的对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