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都德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旗手①都德这个团的士兵正在铁路的斜坡上战斗,集结在对面树林下的整个普鲁士军队向他们倾泻着所有的火力。军官们叫着:“卧倒!……”但没有人服从命令,骄傲的士兵们挺立着,聚集在军旗周围。夕阳照着抽穗的麦子和青青的牧草,在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这群饱受战火折磨的士兵被硝烟笼罩着,犹如旷野上的羊群,突然遭到了特大暴风雨的袭击。军旗竖立在战士们的头顶上方,迎着枪林弹雨高高飘扬,有时它会在硝烟中倒下。这时,一个低沉而高傲的声音就会响起,它盖过了所有的枪炮声、嘶哑的喘息声和伤员的诅咒声:“保护军旗,孩子们,保护军旗!……”话音刚落,一名军官就会一跃而起,在红色的烟雾中,他模糊得就像一个影子。就这样,英雄的标志重获新生,继续高高地飘扬在战场之上。它已经倒下了二十二次,旗杆带着士兵身体的余温,从垂死的双手滑落!……然而,它又被重新抓住、举起了二十二次。当太阳落山、幸存的士兵——全团人马就剩下几个人了——开始且战且退时,奥尔奴中士手中的军旗已经成了一块褴褛的破布。奥尔奴中士是今天的第二十三名旗手。这个奥尔奴中士服了二十年的役才得到一个士官的军衔。战斗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上校对他说:“你得到军旗了,勇敢的人!好好保管它。”于是,女管理员立刻在他那件饱受风雨和战火的破旧的军大衣上,镶上了上尉的金色滚条。这是他谦卑的一生中唯一的骄傲。这个可怜的人一直习惯躬着背走路,两眼只看着地面;从此,他的脸上充满了骄傲,他总是抬起眼睛,注视这面褴褛的军旗在风中飘扬,他笔直地高举着它,举过了死亡,举过了背叛,举过了溃逃。你从来没见过像战场上的奥尔奴那么幸福的人。他的全部生命、全部力量,都集中在他的手指上和眼睛里:他的手指紧握着这面美丽的金色破旗;他的眼睛则挑战地直视着普鲁士人,仿佛在说:“你们倒是试试看,来把它从我手里夺走呀!……”没有人来试。在经过了多次战斗之后,军旗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在转战南北;而握着这军旗的,一直是这位奥尔奴。接下来是九月份,部队撤进了梅斯,城市被普军包围。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大炮在泥浆里生锈,无论是长官还是士兵,所有人都悲观绝望,只有奥尔奴一个人依然满怀信心。他那面破烂的三色旗代替了一切,只要他感觉到它的存在,就相信什么都没有失去。不幸的是,因为没有了战斗,上校把军旗保存在梅斯郊区他自己的家里了。正直的奥尔奴犹如一个有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母亲,总是对军旗牵肠挂肚。一天早晨,奥尔奴醒来时,看到整个军营都沸沸扬扬的;士兵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情绪高昂,他们叫道:“把他抓起来!……枪毙他!……”军官们则对士兵听之任之……这的确是一个奇耻大辱。有人刚刚向十五万装备精良、身强力壮的士兵们宣读了元帅的命令,要他们一枪不发地向敌人投降。“那军旗呢?”奥尔奴脸色苍白地问。军旗和剩下的枪支、辎重以及所有东西一起,缴给普鲁士人……“天……天……杀的!”可怜的人结结巴巴地说。“他们别想拿走我的军旗……”说着他就向城里跑去。“夺走我的军旗!……这可能吗?……那面军旗是我的……它是我的荣誉。我不准别人碰它。”所有这些片言只语都因为奔跑和结巴而变得支离破碎;但是,这老家伙的内心深处却打定了主意!这主意既明确又坚决:取回军旗,把它带回部队,和所有愿意跟随它的士兵一起,打败普鲁士人。当他来到上校家时,门卫连门都不让他进。他推搡着值勤的士兵:“我的军旗……我要我的军旗……”最后,终于有一扇窗户打开了:“所有的军旗都在军械库……你只要去那里就行了……”奥尔奴像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他继续上路,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军旗在军械库里,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取回来。军械库的大门全都敞开着,所有的旗手都在那里,大家都神情悲哀,一言不发,这场面无异于一场葬礼。所有军旗都堆在一个角落里,混乱地放在满是泥浆的石板路上。这些色泽鲜艳、褴褛不堪的丝质军旗,这些做工精致的旗杆碎片,所有这些荣誉的象征都被扔在地上,溅满了雨水和污泥,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了。军旗就在这儿,在他面前。这正是他的那面,是所有旗帜中最漂亮、最残缺不全的一面……看到它,他觉得自己还在那座斜坡上面。啊!那一天,他曾发誓要捍卫它,要留住它,直到献出生命。可现在……”想到这里,他浑身的血液都涌上了脑袋,发狂地冲向普鲁士军官,夺过心爱的军旗,紧紧地攥在手中;然后,他试图再次把它举起来,举得又高又直,一边喊着:“保护军……”可是,他的话哽在了喉咙里。他感到旗杆在抖动,在他手中慢慢滑落。疲乏和死亡的气氛沉重地笼罩在这个投降城市的上空,在这样的气氛下,军旗再也飘扬不起来了;任何有自豪感的生命都不能存在……奥尔奴中弹倒地了。(有删改)【注】1870年法国和普鲁士爆发战争。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把战士比作羊群,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B.军旗“倒下了二十二次”,又被“举起了二十二次”,数字的反复使用写出士兵们的不惧牺牲,奋力战斗。C.“你从来没见过……”,作者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更表现出作者对奥尔奴的敬佩。D.上校叮嘱奥尔奴好好守护军旗,却在投降时交出了军旗,鲜明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军官无能的讽刺。2.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尔奴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军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尼勒师傅的秘密【法国】都德我们这一带以前从不像现在这样沉闷而无生气。那时,这儿的面粉生意热闹极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将麦子送到这儿磨成面粉,村子附近的山冈上到处可见磨坊的风车;一队队小驴驮着口袋沿山间小道走来走去。一到周日,我们就成群结队来到磨坊。山冈上的磨坊主们用白葡萄酒来招待我们,我吹着短笛,大家跳起了法朗多拉舞。您看,这些磨坊为我们这一带送来了快乐和财富。很快,不幸来了,巴黎的法国人决定在达拉斯贡大道边修一座蒸汽动力面粉厂。人们开始把麦子送去面粉厂,风力磨坊只好关闭了。在这场灾难当中,唯有一间磨坊在顶着,在面粉厂的眼皮下,在小山冈上坚强地转动着。它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磨坊。高尼勒师傅是个老磨工,干这一行当已有60年了。蒸汽面粉厂开了张,把他都给气晕了。一星期内,他跑遍了全部村子,向大家呼吁,说有人想用面粉厂磨出的面来毒死普罗旺斯人。但无人听他的。老汉这下可气坏了,把自己关在磨坊里不见人,好似一头孤独的困兽。他连孙女维瓦特都赶走了,但他内心仍然很爱她,常顶着毒日头,走上十几里路去她干活的农庄看她。高尼勒师傅的生活中,有件事一直让人猜不透,村里已好长时间无人给他送麦子磨了,可他那磨坊的风车还是照常旋转着。如有人问他从哪里接来这么多活,他就把手指放在嘴唇上,严肃地答道:“小声点!我这是在搞出口加工呢……”此外,人们就别想套出更多的话了。你要想走进他的磨坊,做梦吧,就连小维瓦特都进不去。我们从他的磨坊走过时,那大门一直关闭着,而风车那巨大的叶片总在不歇地转动,一只干瘦的大猫在窗台上晒太阳,用凶恶的目光看着你。这一切都显得十分神秘。过了一段时间,真相终于显现了,事情经过如下:我常用短笛为年轻人跳舞伴奏,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吹笛伴奏时,发觉我的大儿子与小维瓦特恋爱了。我对此并不生气,因为,高尼勒的名字在我们这里依然让人尊敬,而且,维瓦特这只漂亮的鸟儿在我家跳来跳去的,也使我欢喜不已。于是,我去了一趟磨坊,找她爷爷商定。我完全无法让他打开大门,通过锁孔,我对他讲明了来意,老汉不听我讲完,就粗鲁地朝我乱叫,叫我还是回家吹笛子去……我只好回去。回到家,我把经过对孩子们说了,这两个孩子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要自己再去磨坊跟祖父讲明白。他们来到山上时,大门锁了,可这老人出去时却把梯子放在磨坊外,孩子们一见这情况,立即动起了脑筋,决定钻进去,查一下这神秘的磨坊究竟在搞啥鬼……的确怪了!石磨的磨腔竟然空着,磨坊里并无口袋,无一粒麦子,墙壁上、蜘蛛网上半点面粉都没有……风车的传动轴上尽是灰尘,那只大瘦猫正躺在上面睡觉哩。屋角处乱放着三四只破口袋,里面有些石灰渣与白灰洒了出来。原来如此。这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为了维护磨坊的荣誉,让人认为磨坊一直在磨面,他每日黄昏在山间小道上搬来运去的却是一堆石灰渣!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面粉厂从他手中夺走最后一笔生意已是好久的事了,风车还在转动,但磨盘却在白转。孩子们回来后对我说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听着他们的哭诉,我的心如刀割一样。我马上跑出去找乡亲,把事情的真相说给他们听,大家决定,必须当场将各家全部的存麦都送到高尼勒的磨坊。很快,全村人都上路了!磨坊的门大开,高尼勒师傅坐在门前一只装满石灰渣的口袋上,正焦虑万分。他刚进家门,察觉到有人趁他不在时进了磨坊,发现了他这可怜的秘密。“我真可悲啊!”他说,“现在我只有一死了之……磨坊这次可丢脸了。”他绝望地哭着,用各种名称呼唤他的磨坊,如同在与一个活人讲话似的。就在这时,驮着麦子的驴队到达了磨坊,我们大家高喊着,就像先前磨坊生意热闹时那样:“嘿!磨面的!喂!高尼勒师傅!”一边喊,一边把麦子堆放在门前,黄澄澄的麦粒撒在地上,撒在四处……高尼勒师傅睁大双眼,一把将麦子抓在他那粗糙的手里,接着转身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们要来的……面粉厂商都是强盗。”我们想把他抬进村去庆祝一番,他却说:“不,孩子们,我要先喂喂我的磨盘,你们知道吧,这磨盘可有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见这可怜的老汉忙上忙下,我们人人眼中都含着泪水,他松开口袋,死死地盯着磨盘。麦粒磨碎了,很细的粉屑向顶棚飞去。我们大家都很感慨,从这天起,我们从没让老磨工断过活。后来,一天清晨,高尼勒师傅死了,我们这里最后一座风力磨坊的风车也停止了转动,高尼勒去了,无人继任他的工作。(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小说情节置于工业革命对小农经济带来冲击的大潮之下,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思考。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深入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心,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C.小说开头用对比手法,写出过去的热闹和现在的沉闷,表明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怀着一份留恋。D.小说既有节奏明快的叙述也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在叙述和描写中,人物形象和主题得以显现。5.小说在道出高尼勒的秘密之前,已多处设下伏笔,请简要分析。6.小说画线句“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打完这盘台球(法国)都德仗已经打了两天。这些兵士是在倾盆大雨之下,背上背着背包度过这一宵的,因此都疲惫不堪。可是你看已经长长的三个钟点了,就任凭他们手扶着枪,在大道的积水滩里,被雨水渗透的田野烂泥里挨受着入骨的寒气。那几尊大炮,炮口向着丛林,好象在窥视什么东西;掩蔽起来的机枪牢牢瞄着天际,一切都准备齐全,只待进攻。总司令部却迟迟不下命令。总司令部并不远。就是这座路易十三式的古堡,被雨洗过的红砖在半山坡的矮树丛中闪闪发着光,平整的绿色浅草地夹在两行盛开的盆花之间;小水池像--面镜子似的展开着,天鹅在里面游泳;一个极大的飞檐翘角的家禽窝的顶下,金黄色的野鸡和孔雀向树叶发着尖锐的鸣声,扑打着翅膀,开了屏;马在马厩里憩着。几个传令官或马弁穿着军便服在厨房附近摆来摆去,穿着红裤子的园丁拿着耙子在大庭院里安闲地松散沙土。饭厅的窗户都面临大门石阶开着,从窗口望进去,可以看见杯盘狼藉的饭桌:拔去塞子的酒瓶,暗淡无光的空酒杯,都憔悴地留在弄皱了的台布上。在隔壁屋子里,发出说话的语声、笑声、台球的滚动声、互相碰杯声。原来元帅正在打他那盘台球,元帅一打上台球,天塌下来他都不管,世上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把这盘球打完。打台球嘛!这是这位伟大军人的癖好。他站在那里,严肃得跟身临战场一样,穿着军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眼睛冒火,两颧通红;宴会,赌兴,酒意都催得他劲头十足。他的副官们众星捧月似地围着他,殷勤恭顺,他每打一球,他们便钦佩叹赏得五体投地。跟元帅打台球的对手是一位参谋本部的矮小的大尉,他是打台球的第一把能手,能够把世界上的所有元帅打个落花流水,可是他懂得和他的长官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表示敬意的距离,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他正是一位人们称为有前途的军官。“留神!小伙子!元帅已有了十五分,你是十分。应该照这样对付到底,对你的晋级来说,这比在外边跟那些人一起,让淹没大地的泉涌似的雨水浇着,用处大得多。”这大尉就这样心里默念着。这盘球打得真精彩。象牙球滚来滚去,互相挨身擦过,两色交错着。突然,天上闪过一发炮弹的火光。一阵隆隆的响声震得玻璃颤动。大家都吓了一跳,焦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元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他哈腰歪在台子上,正在琢磨一杆子“嘬球”的绝妙效果。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嘬球的效果!……看!又是一片火光,紧跟着又是一片。大炮一发跟着一发,一发比一发快。副官们都奔到窗口。莫非普鲁士人真的进攻了?“让他们攻吧!”元帅拿粉块擦着球杆头说,“该你啦,大尉。”这时候骚乱更厉害了。大炮的震撼声中,还夹杂着机枪的哒哒声,排枪的连续不断的响声。从一片一片的浅草地里,升起一大片镶着黑边的红云。花园的尽头全部被照得通红,孔雀、野鸡害了怕,在窝里大声鸣叫;那些阿拉伯马闻着了火药味,在马厩尽头直尥蹶子。总司令部里开始惊慌起来。传令兵骑着马如飞地跑来。大家都要求见元帅。可元帅是见不着的。我不是对你们说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打完他那盘球吗?“该你了,大尉。”不过大尉有点心不在焉了。到底还是年纪太轻!你看他忘记了他玩的花样,连着打了两杆子好球,几乎要赢这盘球。这回,元帅可怒不可遏了,脸上显出惊奇和愤怒。正在这时,一匹跑得四蹄翻飞的马奔到了院子里。一个满身是泥的副官不顾卫兵的拦阻,一跳闯上了石阶:“元帅!元帅!……”元帅无名火有八丈高,脸红得跟鸡冠一样,出现在窗口,手里还拿着球杆:“有什么事?……这成何体统?……难道这儿没有卫兵了?”“可是,元帅啊……”“好吧……回头再说……等我的命令,真他妈的!”窗子又使劲地关上了。等他的命令!那些可怜人,正是在等候啊!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待在那里毫无动作。一点办法没有。他们在等候命令……不过,死是无须等候命令的,于是这些人就整百整百地死去。从他们张开的伤口里,不声不响地流着法国的忠贞之血……台球室里,也异常紧张:元帅又领了先,可是那个小个儿大尉像狮子似地抵抗着。十七分!十八分!十九分!几乎来不及记分了。战争的声音越来越近。元帅只差一分了。炮弹已打到花园里。有一颗竟在水池上空爆炸了。镜面似的水四分五裂,一只天鹅在卷成漩涡的一大堆带血的羽毛里慌慌张张地游着。这是最后一声炮。现在是一片沉寂。没有别的声响,只有雨点落在灌木上的声音,小土山下隐约的鼓声;在渗透雨水的路上还有一种有如羊群狂奔的踏步声……军队是完全垮了。元帅打赢了他那盘球。(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大炮和机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法军军队的严阵以待,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前氛围,和司令部的轻松享乐氛围构成鲜明对比。B.士兵们整装待发却得不到命令,指挥官们本应指挥作战却在举行宴会、纵情娱乐,小说多处设置对比,揭示出法军失败的根本原因,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之情。C.大尉陪着元帅打台球,他球技高超却在开始时有意落后,反映了这个军官投机钻营的心理;后来他却连着打了几杆好球想赢,又反映了他年轻气盛的一面。D.小说使用了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这使得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并能够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拉开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显客观。8.小说以“打完这盘台球”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多次写到天鹅、野鸡、孔雀、马等动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①[法〕都德这天早晨,我去瓦莱里安山2看望我的朋友,他是塞纳河国民别动队的中尉。这天他值勤。待在工事坑道的入口前面,来回走动,同时和我谈谈巴黎、谈谈战事,以及那些不在场的亲人……突然他止住了话头,那猎犬般的灰色小眼睛突然明亮了起来,他用眼角瞟了瞟刚刚出现在瓦莱里安山平台上的两个身影,示意我看。那个男人穿着长长的栗色燕尾服,上面配着绿色的天鹅绒大翻领。他消瘦、矮小,前额扁平,双眼滚圆,鼻似鹰钩,小鸟般的头上满是皱纹,显得既庄严、又愚笨。此外,他的一条胳膊挎着一只绣花绒布提包,从提包里露出一只瓶子的瓶颈﹔另一条胳膊下夹着一只罐头—-那种一成不变的白铁皮罐头,巴黎人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那长达五个月的围城……再看那个女人,只见她戴着一顶巨大的带有撑边的帽子,从上到下紧紧裹着一条旧坡巾,在褪了色的斗篷的蜂窝状皱领之间,时不时地露出一截鼻尖,以及几缕灰白而干枯的头发。走到平台上之后,男人停下了脚步,喘着气,擦着额头。女人没有停下,她径直向坑道走来,我听见她腼腆地要求见见她的儿子,她儿子是巴黎第三国民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请您在这里等一下,”哨兵说,“我让人去叫他。”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显得很快活,转身走向她的丈夫;两人走到稍远处的斜坡边上,坐了下来。他们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这瓦莱里安山太大了,要找到一个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整个要塞里挤满了鼓手、号手、来回奔跑的士兵,还有正在换岗的士兵、勤务人员、配给人员、一个被义勇军的枪托打得鲜血淋漓后押来的间谍、几个赶来向将军申诉的农民、飞奔而至的传令兵,以及冻僵的人和汗流浃背的牲口。从前线回来的伤员们坐在骡背的驮鞍上,一边摇晃,一边低声呻吟,就像得病的羔羊一般;水兵们随着笛声和“嘿!哈!”的号子声,正在拖一门崭新的大炮;一个穿着红色军裤的牧人,手执长鞭,斜背着步枪,駆赶着要塞的牲口……所有这些人都在庭院里来来往往、摩肩接踵,把坑道挤得水泄不通。“但愿他们没把我的儿子忘记了!”此刻,这位可怜母亲的眼神似乎在这么说;每过五分钟,她都要站起来,悄悄地走到坑道口,把身体靠在墙上,偷偷地朝前院里瞥上一眼;可是,她不敢再询问任何事情,生怕给他的儿子带来难堪。男人比她更加腼腆,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每次女人心情沉重、垂头丧气地回到他身边坐下时,总能看到他责备她不够耐心,并且像傻瓜一样不懂装懂地打着手势,向她解释服兵役的各种必要性。突然,我看见她打起哆嗦,拍打着老头的手臂,一跃而起……从坑道口的穹顶下面,远远地传来了她所熟悉的脚步声。是他!他的出现,立刻使整个要塞的门面熠熠生辉。他的确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身材挺拔,肩上背着背包,手中握着步枪……他走到他们身边,一脸欢快,用男子汉开心的语气说:“你好,妈妈。"立刻,背包、步枪、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巨大的撑边帽子里了。接着轮到的是父亲,但时间不长。戴着撑边帽子的母亲想把所有的亲吻都占为己有,她太贪得无厌了。“你好吗?穿得暖和吗?你的床单现在怎么样?”亲吻、泪水和微笑像雨点般地落下。她欠了儿子三个月的母爱,现在要一次性地偿清。父亲也很激动,但他不想表露出来。一阵突如其来的号声打破了欢乐的气氛。“他们在叫我,”孩子说,“我得走了。”“怎么!你不和我们一起吃饭?”“当然不!我不能这样……今天是我二十四小时值勤,在要塞的上面。”“噢!”可怜的女人叹了口气,她再也说不出话来。三个人站在那里,沮丧地相互注视了一会儿。接着,父亲开口了:“至少,把罐头带去吧。”他的声音令人心碎,脸上的表情犹如一个牺牲了美食的贪吃者,既动人,又滑稽。可是,在激动而混乱的告别仪式中,这该死的罐头却找不到了,看着焦躁颤抖的手在四处搜寻、上下翻找,听着哽咽的声音在询问:“罐头呢!罐头到哪儿去了?”这情景真让人可怜。罐头终于找到了,一家人最后一次长久而紧紧地拥抱,然后孩子便跑着返回了要塞。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又等了一会儿,眼睛盯着坑道的入口,刚才他们的儿子就是在那里消失的。最后,男人打起精神,显得非常勇敢地咳了两三声,他的声音非常坚定:“好了!孩子他妈,上路吧!”他愉快地大声说道。我目送着他们一直走到公路的拐角处。父亲似乎很生气,他挥舞着绒布提包,动作显得很绝望……而母亲则好像很平静,她走在他身边,低着头,手臂紧贴着身体。可有时,我似乎看见她的披巾在狭窄的肩上一抽一抽地颤动。(有删改)[注〕①此文写于普法战争期间。②瓦莱里安山:在巴黎被围困期间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中写母亲的“旧披巾”“褪了色的斗篷”,写“巴黎人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那长达五个月的围城”的白铁皮罐头,暗示了战时物资的匮乏。B.小说插入了对要塞里奔跑的士兵,被押来的间谍,前线回来的伤员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父母在等待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C.针对母亲提出的一起吃饭的请求,儿子一口回绝“当然不!我不能这样”,既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也表现了他对母亲自私请求的不满。D.小说通过叙写一对父母探望在要塞执勤的儿子的过程,表现了令人感动的亲情,又表现出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使寻常的故事有了厚重感。11.小说中父亲衬托了母亲的形象,在情节发展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2.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事下乡[法]都德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车,威风凛凛地,一直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不比等闲,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徵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闪闪地在那里发光……在他的膝上,还安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共阿非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忽然之间,抬头一望,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招展着树枝,在那里欢迎他,好像说:“快来,快来,知事先生,你不是要筹备演说吗?那么何不请到我们这树林下来,包管你要强得多……”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诱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给仆人们;一面就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小的槠树林里,去筹备他的演说。在那小的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些鸟儿们,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心里着实赏识。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小槠树的草地上,舒舒服服地坐下,随手把他的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这原来是一个县如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一会儿,那紫堇花发问道:“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好像那知事先生没有在那里一般……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中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用一种极有礼貌的声音,发出这几个字……不料霎时之间,从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把他的文思又打断了。知事先生回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笑脸地,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脚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刚想回转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大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喊将起来:“这又何苦来!”“怎么!这又何苦来!”知事先生,气吁吁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刚才结束,这里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到他的面前来献殷勤了:“知事先生,你可觉得香吗?”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美丽的调子来给他听;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仿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偃仰在草地上,徐徐解去他华美的装饰,把他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又述了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诸位先生,诸位同事……”(选自《外国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知事先生出巡时的一系列情景,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也吸引了读者,为后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B.小说运用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C.槠树林里动植物刚见到知事先生很恐慌,后来知道了他的身份便开起玩笑来,可见知事先生是个廉洁奉公深得民心的好官。D.小说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了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14.小说中塑造了槠树林中鸟儿、花儿等一系列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15.知事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答案】D“表现了作者对军官无能的讽刺”错,上校交出军旗,是服从上级命令,也是无奈之举,不能说是“对军官无能的讽刺”。
①语言描写,如在得知军旗被普鲁士人收缴后,他的自言自语,表现了他的愤怒和担忧。②动作描写,如看到军旗,他冲上去抢夺,表现出他的急切和保护军旗的决心。③对比衬托,如在军队待命时,其他人悲观绝望,他却依然满怀信心;军械库中,其他旗手神情悲哀,一言不发,他要夺回军旗,表现出他的反抗精神和对军旗、对国家的热爱。
3.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以军旗贯穿全文,围绕奥尔奴守护军旗展开故事。②有助于塑造人物:通过奥尔奴护军旗、找军旗,最后为军旗而死的故事,塑造了奥尔奴坚守使命、忠于职守的形象。③有助于揭示主旨:军旗是奥尔奴以及其他士兵的精神支柱,通过军旗,展示了战争中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4.B“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错误。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妙处;另外,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兼用的复合视角。
5.①高尼勒将自己疼爱的孙女都赶走了,怕她知道秘密,也无法维持她的生活。②磨坊的大门一直紧闭着,谁都无法进去看个究竟。③他家的猫非常瘦,说明他的磨坊并无生意可做,难以将猫养得肥胖。④当别人问高尼勒哪来那么多生意的时候,他故作神秘,说在做出口加工。(答对两点即可)
6.①磨坊本来是磨面粉的,现在却无麦子可磨,失去其使用价值,所以可悲;高尼勒为维护磨坊的荣誉,假装一直在磨面,实际在徒劳地运石灰渣,所以可悲。②风力磨坊敌不过蒸汽动力面粉厂,高尼勒死守着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磨坊,不愿跟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