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事故之后韩少功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他们一开始并没想到什么钱,但既然时逢丧礼,狗屁总经理对死者看都不看一眼,鞭炮没有放一挂,祭幛没有送一条,撒腿就想走,实在太没人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掀了它!掀了它!开个铁乌龟来吓哪个?”有人冲着汽车大吼。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总经理只是不想沾包,但不合人情地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两百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十二万。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及时”地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大可奇怪。贺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他的意思是,肇事者家里也太穷了,经不起罚。而受害者的家里呢,如果没有补偿,就只能讨饭。“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山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山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何况供电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又能说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老人还由他们养,堂客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吊颈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选自《微型小说月报》)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事实总归是事实……”句中的两个“事实”均指事故处理的实际结果,即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B.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有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C.村民们心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只关注动机不考虑后果,只关切生者不顾及死者,甚至无端仇视供电公司。D.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5.“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故事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请谈谈这样写的意图。参考答案:4.B

5.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通过“我”的视角观察事情始末,观察乡村社会,思考法纪人生,可以增强故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②衬托人物,由于“我”的存在,贺乡长处事圆滑、徇私枉法的形象更鲜明;③揭示小说主旨,可以通过“我”的议论,表达作者对于民族病态心理的反思。

6.①让情节更完整。既让故事有个看似圆满的结尾,又呼应了小说的标题,结构上完满严谨。②对乡民损公利己,自以为“正当、合法”的病态心理挖掘得更深刻,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面临的艰难局面。③让主题更深刻。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神圣的法律,终为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替代,“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畸形心态的无奈和痛心。【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误解文意,“事实”应指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也即该承担责任的不是供电公司,而应是那个肇事者。C项曲解句意,原文说的是“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D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错,村民是自私而愚昧的,乡村干部则是违心而非法的,他们坚持的不是什么原则,而是“法外之法”,是特定情形下的无奈之举;况且,乡干部并没有逼供电公司赔钱,而是见风使舵,两边安抚。故选B。【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本题要求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还可从第一人称的作用角度分析,如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等。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小说的前五段没有出现“我”,只是客观的叙述两个后生惨遭大祸后家属与供电公司之间调节的过程。从第六段开始,出现“我”,通过“我”与贺乡长之间的对话,揭示了村民是自私而愚昧的,乡村干部则是违心而非法的,他们坚持的不是什么原则,而是“法外之法”,是特定情形下的无奈之举。文章的第十三段,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表达作者对于民族病态心理的反思。所以可从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我”的存在衬托了贺乡长的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等角度分析即可。【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又写了最后四段文字的意图。这是对补叙作用的考查。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四段补叙的内容是不同的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从“他们死得好啊!……这种死法哪里去找?”“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可见他们对这个事情是羡慕的,憧憬的。从而更深刻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乡民的病态心理:他们认为损公利己是“正当、合法”的,神圣的法律被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替代。这样也可以使情节更完整。【点睛】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详细地说,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的作用和好处: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随后广泛蔓延,现在已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流感病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A型流感病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A型流感病毒又分成若干亚型。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这一特征,加之感染动物复杂,使防治难度加大,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对禽流感的诊断,主要是以病原的分离和血清学检查为依据。国际上评价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经典方法是接种易感鸡。按照国际标准,能引起接种鸡死亡75%以上的分离株,是高致病性毒株。尽管接种鸡是确定致病的“黄金标准”,但它不能反应致死率小于75%的H5或H7亚型病毒的潜在致病力。因此国际兽疫局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已推出新鉴定标准。

据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防治经验,由于病毒抗原的多变性,目前用疫苗进行预防,其免疫效果尚存在一定问题。但最近报导美国蛋白质科学有限公司通过DNA克隆技术对有杆状病毒昆虫的细胞表达载体生产疫苗,用一日龄仔鸡作试验,结果所有的鸡都不发病。而未免疫组供毒时全部死亡。以往的防治经验证明,本病在某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虽仍有发生,但由于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在怀疑有本病发生时,应尽快作出确证,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和同群扑杀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有效的控制。

11.下列对“禽流感”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禽流感具有高度致死性,发病情况轻重,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B.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发,感染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C.禽流感100多年前原发于欧洲,现在已经广泛蔓延,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D.流感病毒A、B、C三种类型,都可以对人致病,可对禽类致病的则只有A型。12.对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防治措施的原因,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造成禽流感的病毒和抗原性不断地发生变异。B.有些病毒比其他的病毒具有更大的破坏性。C.基因置换容易在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中发生。D.感染动物的复杂使禽流感病毒更易发生变异。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造成禽流感的A型病毒对鸡类和陆地野禽危害严重,对水上家禽则危害较轻。B.并不是所有的流感病毒都可感染禽类,但所有流感病毒都可对人类形成感染。C.以病原分离和血清检查为依据诊断禽流感,因不够全面已被国际兽疫局废止。D.尽管一百多年里,禽流感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重,但人类消灭它为时不远。14.防治禽流感的主要办法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归纳。(3分)答:

参考答案:11.B12.C(A项应为“造成禽流感病毒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B项应为“有些病毒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破坏性”。D项应为“感染动物复杂,使防治难度加大”)13.B(A项应为“水禽也会成批死亡”。C项应为“已推出新鉴定标准”。D项“人类消灭它为时不远”,文中无据)

14.(1)通过DNA克隆技术生产新型疫苗防治。(2)在确证发病地之后进行严格的隔离封锁。(3)发现疫情,同群扑杀(对同一种群的禽类立即扑杀)。(每点1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C.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D.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D.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参考答案:1.B(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2.A(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D“也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3.D(A“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B“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李存勖,李克用长子也。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侯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重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同光二年,帝御文明殿,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李嗣源讨贼,庄宗不许。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遣之。李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礼登楼谢罪。军变,李嗣源入于魏,与在礼合,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于李嗣源,入于汴州。帝自万胜至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夏四月丁亥朔,皇帝崩。七月,葬雍陵,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五、六》《旧五代史?唐书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B.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C.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D.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坊,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俗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物。B.刺史,古职官,初为监察官,后变成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太守、知州等。C.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初生”“开头”等。D.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实现父愿。李克用在三垂岗设宴,预言李存勖将完成未竟的功业。后来,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岗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B.李存勖勇武善战。他曾在先王之丧、叔父之难等不利的情形下果断出击,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告太庙。C.李存勖宠信伶宦。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让梁之优伶陈俊和储德源做刺史,被郭崇韬劝阻,最终他还是履行了对伶人的这个承诺。D.李存勖疏忌功臣。在位期间,对功臣宿将多有猜忌之心,郭崇韬、朱友谦等都被他诛杀,李嗣源也因位高权重而被疑忌,最终走投无路被逼造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2)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参考答案:10.C

11.A

12.D

13.①梁兵庆幸我有大丧事,认为我年少新立,无所作为,我应该乘其怠惰发动进攻。②我已经答应了授予他俩郡官,很多年没兑现,我不好意思见这两个人,你应委屈一下听从我的。10.试题分析:“及长”表时间推移,后面断开,“习《春秋》”“通大义”两个事件,中间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及长”表时间推移,后面断开,“习《春秋》”“通大义”两个事件,中间断开。11.试题分析:应为“雅乐以外”。12.试题分析:李嗣源是因“军变”而造反的,不是被李存勖逼得走投无路最终造反。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幸”译为“庆幸”,“怠”译为“怠惰”,“除”译为“授予官职”,“经年”译为“很多年”。参考译文: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起初,李克用在邢州击败孟方立,回师上党,在三垂岗设宴,演戏的人奏《百年歌》,声音很悲哀,弄得满座的人悲伤。当时李存勖年方五岁,在李克用旁边坐,李克用感慨地捋着须,指着李存勖笑着说:“我们老了,这孩子很奇特,二十年后,他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战么?”李存勖十一岁时跟随李克用打败王行瑜,李克用派他献捷报于京城,昭宗对李存勖的相貌感到惊奇,赐给绘有双水鸟的圆形盛酒器、翡翠盘,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形状奇异,后当富贵,不要忘了我们。”李存勖长大了,善骑射,胆勇过人,稍学习《春秋》,就能了解《春秋》之大义,尤其喜欢音乐、歌舞和戏剧。天祐五年(908)正月,李存勖在太原即晋王位。叔父李克宁杀都虞侯李存质,他的宠幸大臣史敬镕告李克宁谋叛。二月,李存勖捉住史敬镕杀掉,并将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诉周德威,周德威为此从乱柳回师太原。梁在夹城的将士听说晋有大丧事,周德威的军队退走了,就松懈起来。晋王对众将说:“梁兵庆幸我有大丧事,认为我年少新立,无所作为,我想乘其怠惰发动进攻。”于是进兵上党,行至三垂岗感叹地说:“这是先王摆酒宴的地方啊!”那天雾大得白天像晚上一样,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告太庙。同光二年(924),帝坐车来到文明殿,任命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任命储德源为宪州刺史,二人都是梁朝演戏的优伶。起初,庄宗平定梁朝,陈俊与储德源都被宠伶周匝推荐,庄宗因此答应让他们当郡官,郭崇韬认为不可以,庄宗秘密召见郭崇韬对他说:“我已经答应了授予他俩郡官,很多年没兑现,我不好意思见这两个人,你应委屈一下听从我的。”所以有这次的任命。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都因谗言被害死,李嗣源因为名位高,也被李存勖怀疑猜忌。赵在礼在魏州反叛,大臣都请求让李嗣源讨贼,庄宗不答应。大臣们多次请求,庄宗不得已,才派遣他去。李嗣源到魏州城下,在河南屯兵抵御,赵在礼登楼谢罪。遇到亲军哗变,李嗣源被胁迫入魏州城,与叛军赵在礼合势,派遣石敬瑭率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叛,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归附李嗣源,李嗣源拥军入汴州。皇帝从万胜镇返回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谋反,四月一日,皇帝死。七月,李嗣源将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19分)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目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鸷勇绝人

绝:超过

B.第优赏之

第:只管

C.厥功不细

厥:他的

D.金人惊溃,相蹈藉

蹈藉:踩踏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勇”的一组是(

)①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

②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③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④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⑤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

⑥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B.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D.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5分)

(2)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5分)

参考答案:4.B第:依次,按次序等级

5.C分析:③⑤表现其忠,②表现的是“足智多谋”6.

D“把自己收到得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错误,是所受赐的田地交纳的租税和编户等同。7.(1)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采分点:会,适逢;使,出使;俾,派或让;句意2分)(2)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采分点:汝曹,你们;讳,避讳,忌讳;是,这。句意2分)译文: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女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略6.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则告诉不许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其制稍异于前C.安能以身之察察

D.而刘夙婴疾病参考答案:D

(D和例句都是被动句。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位作家的作品写两句话,要求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6分)示例:庄周的《庄子》,是清亮通透的河,可以摆渡迷惑的众生,能够觅得源于道家经典的人生微笑。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儒林群丑的图,可以警醒迷途的士子,能够打破源自科举制度的思想禁锢。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纯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能够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每句话3分;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各1分】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________,________。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________。①一是风物上的自然②一是人性上的自然③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④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的⑤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A.④⑤①②③

B.④③①②⑤C.⑤④①②③

D.⑤③②①④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既要认真体会横线前后的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又要认真分析题中六句话在内容上的逻辑关联,注意它们之中的关联词语和指代性词语。题中,整个文段讲的是潇洒在文学上的表现。横线上文讲潇洒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④中的“二者”就指代这两种,因此应紧接其后排在首位,于是可排除CD两项。比较剩下的A和B,③同④的意思一致,适宜接在④后;而⑤同④的意思相反,若接在④之后显得突然。于是得出答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