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诫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可信的源头。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参考答案:1.B

2.C

3.D1.试题分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区间“第二段”,B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2.试题分析:C项,家训的体现形式是在“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3.试题分析:D项,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不是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点睛:本题考查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现代文阅读题:文学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8题。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16.小说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他”,请简要概括他的形象。(6分)

17.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这句描写的内容有何作用?(5分)

18.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洗澡”,请结合全文,说说“洗澡”在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王蒙事实上,赵本山已经成了近年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以大众化、尤其是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追求诚实纯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引起观众的普遍欢迎。2009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钱》,更凸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趋势。尽管我知道在知识精英中不无对于小品与大众文艺的白眼,但人们已经无法不正视这个赵本山“现象”的意味深长,即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文艺殿堂的连续成功。赵本山将本来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同时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有更高的与更多方面的期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的普及、热闹与和谐,我们还需要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我们期待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我们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我们需要思想、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与思考,需要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艺术家学者。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就是说,我们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期待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经预言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的丰富多彩了。我们当然会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我们也必然会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叫做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重视大众与小众沟通与互补。以2009年春节文艺活动为例,在央视春晚的同时,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也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它们同样不乏精彩,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切磋。我相信这样的共识会推动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高。1.下列关于赵本山及其小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本山的小品以农民化的风格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赢得所有观众的欢迎。B.小品《不差钱》充分展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的酸甜苦辣。C.知识精英群体中不少人对小品这种文艺形式持不屑态度,但因为赵本山以地道东北土腔土调连续进入央视文艺殿堂,他们不得不正视赵本山“现象”。D.近年来,赵本山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将喜剧小品提高到了最高的水准。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本文作者看来,我们之所以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是因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B.2009年春节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分别组织的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与2009年央视春晚一样不乏精彩。C.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适合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D.我们期待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指的就是我们更需要的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3.对原文信息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本山现象”表明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也能成功走入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B.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普及、热闹和和谐。C.金庸、张艺谋、赵本山都将本来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提高到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高度。D.大众化的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沟通与互补中,能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参考答案:1.C

2.D

3.D【1题详解】不是整个“知识精英群体”而应是其中的有一部分人,范围扩大。【2题详解】重视大众与重视小众不是大众与小众相互沟通和互补的条件。【3题详解】期待新人辈出与后面的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因果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图宦达

达:显达B.过蒙拔擢

拔擢:提拔,提升C.宠命优渥

渥:厚D.不矜名节

矜:怜惜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④急于星火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12.对以上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文字侧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希望以理说服皇上。B.第一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又条理。C.第二段作者连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D.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13.把文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主持、管理。C、请悉以赋民。

赋:征税。D、不伪辞色悦人

悦:取悦。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

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分)译文: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分)译文:

参考答案:4、C

赋:动词。交给,给予。5、B

②是“各道转运加按察使”所为,不是包拯,⑤是间接表现6、D

是担任监察御史时,而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7、参考答案(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译文: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得分解析】:①缘,趁着,顺着;②率,皆、都;(六国互丧,率赂秦也。)③遗,赠送、给予;④才,仅仅、只;⑤语意通顺1分。(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译文: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刻之风(或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或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恶行(或虽然嫉恶如仇),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得分解析】:①句式:“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状语后置;②恶,厌恶;③务,致力于,极力从事;④嫉,憎恨;⑤语意通顺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③,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②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节选自《宋书·循吏传》)【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谭:通“谈”,与…商谈。③理:司法衙署,狱官。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B.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C.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D.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书:本指记载药方的医书,本文是指赵尚宽公布的用来治疗蛊毒的药方。B.官帑:国库里的钱财,也可借指国库,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私自随便动用的。C.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官吏进行考核,但不与奖励并行。D.直龙图阁:宋代的荣誉官职,地位低于龙图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待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尚宽处置突事件果断周密。知平阳县时,邻邑有罪犯越狱害民,他及时布置尉兵出捕,接着又派徼巡兵监督尉兵,终将罪犯全部抓获。B.赵尚宽很有化解社会危机的能力。他巧用药方治疗蛊毒,彻底追查放蛊人;果断使用官帑垫付盐银,解除了盐银不足给百姓带来的困扰。C.赵尚宽善于从实际出发治理州县。他根据唐州历五代乱的情况,制定开垦旷地,招来流民的政策,三年之后,土地变得肥沃,增户万余。D.赵尚宽政绩满满,受到广泛赞誉。皇帝多次对他表彰赏赐,王安石、苏轼写诗对他表示赞美,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甚至置石像建生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2)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参考答案:10.C

11.C

12.A

13.(1)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2)河中府的神勇营的士兵苦于长官大校的贪婪残酷,刻印匿名布告谎称有变,赵尚宽下令烧掉布告,说:“造谣的呢!”。大家才安定。【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图记”,图章,用图形作的标志,不可分拆,排除A项。“得”是找到、获得的意思,应该和前面“记”断开,排除B项。“三陂一渠”是“疏”的宾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故选C。【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但不与奖励并行”错误。“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所以考课制度又与官吏的铨选任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奖励挂钩。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他及时布置尉兵出捕,接着又派徼巡兵监督尉兵”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分析可知,徼巡兵不是监督尉兵,也是为了出捕逃犯,是赵尚宽的追捕策略。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谓”,以为;“方”,正、正在;“怠”,懈怠;“取”,捉拿、抓捕;“亟”,急忙、赶快;“使”,让;“散漫”,分散,不集中;“且”,将要、又;“为”,动词,做。(2)“卒”,士兵;“苦”,苦于,被……所苦;“贪”,贪婪;“刊”,刊印;“焚”,烧;“之”,代词,指匿名布告;“妄”,胡乱、随便;“乃”,连词,才;“安”,安定。【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曾任平阳知县。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在偷懒,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去,不要使他们散开了,再做坏事。”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后来任忠州知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嘉祜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赵尚宽勤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州共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贪婪、暴虐,刊刻匿名文书称校尉叛变,尚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有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任梓州知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画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①。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②,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③。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的占卜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参考答案:①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②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③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8.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到并说明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乙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有也不一定当医生。②丁没有被财经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推断题,考生要注意语句前后的逻辑关系,认真思考语言的逻辑性是否严密,例如本题“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将来一定当医生”,考生注意这属于没有依据和逻辑性的推理。9.阅读下面的漫画,可从孩子、警察和喷口水者三个角度来揭示寓意,请补写出另外两个角度的寓意。①从孩子的角度的寓意:善行不分大小,行善从小做起。②从警察的角度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喷口水者角度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从警察的角度立意:①要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②要保护宝贵纯洁的童心,为善心撑起一把遮雨伞。

(2).从喷口水者角度立意:①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不要让流言蜚语淹没高尚之举②愤世嫉俗者,可以休矣。③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漫画的理解能力。题目已经从孩子的角度给出寓意,要求考生再从警察和喷口水者的角度分别给出寓意。漫画中孩子在马路边捡到五毛钱,并把它交给警察叔叔,题目中从孩子的角度给出的寓意是“善行不分大小,行善从小做起”,这是对孩子行为的鼓励和赞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