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材文本多角度阅读泛论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新课标下教材文本多角度阅读泛论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新课标下教材文本多角度阅读泛论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下教材文本多角度阅读泛论获奖科研报告摘

要:定编课程标准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向,给多角度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阅读为例,从以往侧重文学艺术、人物赏析的审美鉴赏角度转向综合分析文本描述、历史背景、当代形势等思维拓展与文化理解的角度,试图为深陷困境的多角度阅读教学寻找一条出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多角度阅读;问题引导;培养价值观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先贤大儒给后学者留下了诸多优秀篇章。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从来不缺少优秀的文本来供学生学习,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解读这些文本,如何常读常新并引导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相同文本基础上因时而变,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千年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给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四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丰富或是转变课堂教学的思路,积极调动个人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探究文本不同的内涵。

这一点上,易中天和于丹们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醒。有人批评他们,说他们的东西并没有多少新意,是哗众取宠,使经典流于肤浅。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正是他们,使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这些经典,他们的将经典和现代经济社会结合的思考方式与讲述方式也正是我们追求常读常新的一个必要手段和过程。这样的方式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将有可能在理解传统与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更有利于他们准确认知历史,促进青年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传统的教学上相对侧重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的提高,突出语言简练、行文起伏、人物鲜明等几个元素,但是换个角度,这篇文章不是也记录了三个国家之间的一次国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吗?风起云涌、战乱横生的战国时代和我们今天的全球局面难道不是共通的吗?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以外,也很可以引导学生对出场的三个国君进行探讨,思考他们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从郑伯入手,两个问题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一是郑伯为什么会引来杀身之祸,二是郑伯如何化解了危机。文中的描述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是一个因素,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这个理由过于微小,如同卢沟桥边走失的日本士兵一样,只是借口;城濮之战郑随楚击晋,“贰于楚”是事实,也给了晋国口实。真正的原因另有所在,晋国坐大势必扩张,对周边的这些小国家动武只是时间的问题,郑只是不幸赶上了,这是它的悲哀。战事化解看起来郑伯无功,但反过来,佚之狐的谏言没有被郑伯采纳会怎样?烛之武怨气难平不愿出山又如何?这样探究,郑伯是有功的,能听下言,起复搁置大臣,表达歉意,使他乐于出手。君臣同心,最终化解危机。假设多年来,郑伯广开言路,任用贤人,不附他国,会有怎样的景况?联系时代,任贤任能、勇于担当,自强自立、自主发展的意识也可以呼之而来了。

而秦伯真的是被烛之武说服的吗?不否认烛之武的口才,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出动军队攻打他国,是何等大事,三言两语就被策反,是不是过于儿戏,抛开普通百姓不说,至少要给高级将领如杞子、逢孙辈一个交代吧。依后世说法,至少要开一个御前会议。这样看来,他的退出就不单是烛之武的功劳了。秦伯出兵,一是為与晋同盟,二是希图得利。“越国以鄙远”,事前未必不想,晋国背信弃义也是陈年往事,秦晋争霸的冲突,早有端倪。连郑国的一个被搁置的大臣都知道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怎么就不知道?出兵郑国,未必不是秦伯大意,幸好来了个烛之武及时点醒,让他悬崖勒马,未铸大错。以秦伯为镜,掌事者遇事思虑不周,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极大损失;在国与国的交往上,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的荣誉,在国际关系上,只有国家,没有个人。

晋文公最后出场,言语不多,足见睿智,不愧一方霸主。伐郑不是意气之举,“无礼”之事过去多年,城濮之战即时并未深究,此时伐郑,另有所图,城濮之战的消耗已然恢复,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卧榻之侧也难容人安睡,不伐郑伐谁?拉上秦国,不仅是因为秦晋有盟,自古道“伤人一千,自损八百”,拉上秦国,既可减损,也可以加快战争的进程。秦国即使获利,也难免多个潜在的敌人,更何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只是,晋文公如意算盘没有打响,被半路杀出的烛之武破坏了。不过,英明的领袖总能及时止损,占领道德高地。“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为什么不打?难道不生气?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掩饰内心的遗憾?重要的是,他做的决断,保证了晋国的利益。审时度势,没有天时地利人和都,打下去或许获胜,损失必然巨大,何况未必能胜。压住恼怒,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纵横联系,屈辱的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多变的台海关系,纷乱复杂的香港局势,在国家重大问题的取舍上,从来不能够意气用事,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用最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可取之道。这方面,晋文公是一个极好的示例。

从欣赏人物到剖析事件,从关注人物具体言行到体会人物处事态度,联系时代,探讨内外因素,教师完全可以把一个原本立足于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的记事写人的文本转换成一个思考处理国际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