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汉羌匈奴鲜卑羯氐晋武帝司马炎五胡乱中原(羌、氐、羯、匈奴、鲜卑)十六国名称简称国名一成汉、夏(匈奴)两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刘宋北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土族东晋谢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符坚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一.孝文帝改革背景:(一)北魏崛起、统一(二)局部改革1、政治:

2、经济:

3、文化:(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问题: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宗主督护制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半!

——《魏书·李冲传》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魏书》卷十三基层政治制度不够完善。阶级矛盾、地方与中央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压迫严重。民族矛盾尖锐困境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②制度不完善,导致阶级矛盾尖锐;③民族歧视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必然性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四)改革的有利条件:1、政治: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经济:畜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3、文化:学习汉文化,推动政权封建化进程。4、个人:冯太后---孝文帝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二、改革进程、内容

第一阶段(471---490)——冯太后主持重点: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内容:作用:

第二阶段(490---499)——孝文帝主持重点:目的:主要内容:作用:第一阶段:创建新制(一)俸禄制--背景、内容、影响(二)均田制--前提、内容、实质、影响(三)三长制--目的、内容、职能、影响(四)租调制---

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前期改革:创立新制吏治有所好转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国家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卓有成效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均田制转折点——迁都洛阳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目的:推进汉化政策,控制中原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洛阳-----;根本原因:2、经过:493年---495年---3、意义:使洛阳---------改革----;

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推进汉化,控制中原,确立正统

第二阶段:移风易俗(孝文帝主持)(一)移风易俗:1、措施:2、影响:(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P42)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移风易俗:胡服特点(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长裤长靴。)“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鲜卑族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氏步六孤氏陆氏贺赖氏贺氏拔拔氏长孙氏独孤氏刘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7、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AB4、列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在风俗习惯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谈谈你对改革社会风俗的认识?5、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的内容,并指出其性质的不同认识:1)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2)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3)在社会风俗的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商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2、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上孝文帝又进行什么改革?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阶段重点主要措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第3课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18件珍贵北魏文物首次亮相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元遥妻梁氏墓志》(图四)

此碑高13厘米,宽42厘米,是魏体楷书的代表之作。北魏《元祯墓志》此碑刻于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96年),是目前发现的魏墓志中最早的一块。此墓志为正方形,高宽各67厘米,共17行,每行18字。此书法既承用汉隶,又开隋、唐楷书之先河,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魏体”。此碑是其代表作之一。小结: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经济的农业化、文化儒学化、生活汉族化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发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3)措施:吸收汉族先进文明5、孝文帝改革特点:社会转型(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相互促进—文明交流三、改革的重大意义:一.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二.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三.民族:-----交流与融合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特征,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⑴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⑵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概念

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1、请阅读下列两幅图片:请回答:左边的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一历史现象有何影响?答:(1)反映了鲜卑族服饰、生活方式逐渐汉化.(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扬弃不合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体系。

——肖川

2、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