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概述_第1页
第一章 教育概述_第2页
第一章 教育概述_第3页
第一章 教育概述_第4页
第一章 教育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教育的起源;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理解并识记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教育形态之间的异同。教学重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各构成要素;教学难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概念;教学方法:讲解计划课时:3教学内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史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分析1.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教”与“学”这两个词代替教育。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教和育两字构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教学育

英语:“education”;法语:“education”;德语:“erziehung”2、西方educareeducareeducere

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斯宾塞:“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人的一切知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展。”卢梭:“教育赋予我们在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和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一切。”杜威:“教育是一种通过使未成熟者参与其所属团体的生活而引导并确保其发展的社会功能。”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

“教育是将作为生物存在的人,以文化为媒介,转变为社会的存在。”

由于时代不同、角度不同、个人代表的阶级、所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不同,回答有所不同。

但所有论述的共同点,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而所有的区别都与对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的价值、目的、内容以及性质与本质的认识有关系。(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1、人类的社会活动VS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大象教小象老猫教小猫老鸭子教小鸭子动物界是否也有教育,教育是否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1)动物的教育是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产生——动物的生理需求;内容——动物的生存本能相关。小动物的学习——以本能为依据。(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3)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也需要用教育这个词把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亲子本能活动区分开。动物界是否也有教育,教育是否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

首先,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其次,教育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第二、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教学资格的。

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三)

“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者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者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从生到死(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理解教育的关键教育影响身心目的二、教育的本质㈠教育本质的纷争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育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上层建筑说类本质说等等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历史性与阶级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认为,不能单单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他们不反对教育已经具有的双重属性,但是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多种属性的融合。

“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认为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

“特殊范畴说”“教育的社会化说”主张,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

“教育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

“教育文化说”(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一)教育者1.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直接和间接)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2.在教育活动中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3.“教育者”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作用具有双重性,即同时具有被动性和主动性,并且是二者的统一。为什么要把受教育者的身心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人为什么要受教育)?1.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要性)。2.是由人的身心的本身特性所决定的(可能性)。人具有可塑性人的身心拥有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开发需要教育(三)教育内容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科书或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受教育者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

1、主要包括教科书或教育材料,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育内容≠教科书。(范围、价值、表现形态)

2、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3、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社会进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教育的内容和进度、难度、发掘教育内容价值)

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一般媒介的区别在于: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四)教育手段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四、教育的起源

㈠教育起源的认识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东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

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评价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评价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

评价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观点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评价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观点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评价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身。㈡教育起源的研究五、教育的发展㈠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㈡古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西方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福绿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亚里斯多德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思考:为什么奴隶社会会出现学校?(学校的产生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方面,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脱离出来,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文人。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有了更便利的学习工具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大量、准确的传递和学习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提供了独特的载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唐朝教育:唐朝中央官学包括(六学一馆)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太学-----文武五品以上四门学——文武七品以上律学——八品以下及庶人书学——八品以下及庶人算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广文馆——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