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目录829562995_WPSOffice_Level1一、绪论 1829562995_WPSOffice_Level2(一)选题背景 11001420641_WPSOffice_Level2(二)研究意义 11047371748_WPSOffice_Level2(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1001420641_WPSOffice_Level1二、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概述 2253514177_WPSOffice_Level2(一)听证制度的基本理论 2205217191_WPSOffice_Level2(二)公安机关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 21047371748_WPSOffice_Level1三、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现状分析 5226592055_WPSOffice_Level2(一)立法层面的分析 5844162254_WPSOffice_Level2(二)实践层面的分析 6253514177_WPSOffice_Level1四、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71558030896_WPSOffice_Level2(一)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存在缺陷 71557161201_WPSOffice_Level2(二)告知程序过于简单 71972582865_WPSOffice_Level2(三)程序违法救济机制缺失 8347669669_WPSOffice_Level2(四)法治观念过于淡薄 82128607043_WPSOffice_Level2(五)正式听证形式适用性不强 9205217191_WPSOffice_Level1五、完善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构想 9568496328_WPSOffice_Level2(一)完善听证适用范围的规定 9563039193_WPSOffice_Level2(二)细化告知程序 111186768069_WPSOffice_Level2(三)健全程序违法救济机制 11182822347_WPSOffice_Level2(四)强化法治思维 121793570819_WPSOffice_Level2(五)灵活选择听证形式 13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听证程序制度是行政程序现代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行政程序法大多对听证程序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9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法律制度确定下来,这不仅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发展,也是行政法制建设的新里程碑。(二)研究意义 听证是现代程序法的一个主要内容,缺乏听证,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就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有人说法律程序的利益只能在思维和动作上去平衡,其细化规则对判定结果的准确度没有好处,但听证既是一种平衡礼仪的有效方式又可以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决定的准确度,因为听证无论是其本身的内容还是具体功能都在很大程度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内在价值。“听证”一词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因为他们在以前就存在若当事人不解释或说明来为自己辩护,就不能对其进行财产惩罚或人身惩罚的古老程序性传统。听证权在美国,是联邦宪法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赋予公民民主公正象征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中国在1996年《行政处罚法》中第一次以法定形式将听证这种程序制度纳入到中国的行政处罚行为当中。虽然听证程序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但在其具体规定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漏洞,尚待发展和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发展、完善,不仅有助于当事人更好地发挥陈述申辩权,还能敦促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处罚,降低行政工作中的错判度。在提高全民法制思维意识和发挥中国惩罚教育相结合方式的同时,促进行政机关和相对人间的协调、沟通,减少隔阂并消除双方因信息失衡而产生的信任危机。能够更有效的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和谐。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规范分析法等来对公安机关行政出发听证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与完善听证制度的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发展。二、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概述 (一)听证制度的基本理论 1、听证制度的涵义 在中国,人们对听证制度的涵义的理解也有不一样的观点,但大都赞同以下观点:“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法律术语叫听证,是公正行使权力的基本内容”。我们中国的听证也可以划分为狭义和广义,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国家机关做出判定之前,为利害关系人提供表达其意见的机会,对有关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而狭义的听证是指“行政听证”,即行政机关在制定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作出判定前,根据有关法律事实和法律问题听取、了解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听证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正义原则,后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充分的制度建立与发展。而我国现在的听证制度的理论主要有《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价格法》、《立法法》等法案中一些零散的法律法规的条款和一些地方性地方的法规规定听证制度。其次在《行政行为基本法》中对行政程序也作出了相关规定。在条例中详细规定了听证的具体程序,包括当事方要求听证的时间,行政机关的有关义务,听证的例外情况,主持人的听证制度和证据的陈述和交叉询问,记录的产生和有效性等。《行政许可法》将行政听证制度带入了行政许可领域。在立法制度上,它继承了行政诉讼法的特点,在立法技术上,是可以操作和先进的。合法权益以及遵守行政许可程序,是各国发展行政法的重要一步。此外,《行政许可法》促进了政府变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利益冲突机制的矛盾中起到了保护作用。(二)公安机关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 1、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概念界定 公安行政处罚听证是指公安机关根据《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按件程序规定》的规定,在开展公安行政处罚的活动中,由中立第三方人员主持,给当事人、违法嫌疑人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听取当事人、违法嫌疑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申辩程序的活动。2、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特点功能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象征着政府部门具体的行为司法程式化,是行政程序的主要内容。我国的行政处罚存在三种法定化的决定形式,其中之一就是听证程序,而听证程序的本质却是一般程序当中中的特殊程序,主要特点如下:(1)由主持人和利益联系人构成参加人从表面上看虽然听证程序和司法制度中的审判程序有些相似,但根本不像审判程序那样公正。听证程序中机关享有三重身份,第一个是侦办案件的人员;第二个是是主持人员;第三个是惩罚意见的决定人员。然而在司法审判中,人民法院所充当的仅仅是裁判员的角色。(2)仅运用于政府惩处范畴当然此程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惩罚案件,目前中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仅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案件”等。(3)准司法化特点听证程序既有司法性的特点,也有行政的内容。从司法的角度来讲听证主持人的地位相对分离,相对于仲裁人或者法官来听取双方争辩和陈述并由听证主持人提出自己对案件的事实和处理的见解,而且正式听证会的程序更正式,和法院的审判程序类似。从非司法角度来看,听证程序是事件的事前监督,就是在还没有作出行政决定先实施听证,这样做既可以监督与防止行政行为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犯,也是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公正,这与行政诉讼的事后监督相区别。(4)听证程序遵循职权主义原则中国法系多遵循职权主义,听证程序也一样。而英美法系主要体现在双方的当庭对抗,但听证程序却是一个特例,其遵循职权主义原则。王名扬曾说过行政机关应给与当事人行使辩护的权力,不需要有关机关裁决时实行司法审判。论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陈文,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论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陈文,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5)阶段性和审查性在行政程序中听证程序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行政程序的全部过程。虽然主持人可以提出关于处理案件建议,但是不能替代行政决定。另外,就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而言,二者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并列关系。在行政机关已经作出决定后听证程序是才出现,是为了监督关于初步决定手否有违法的情况,是否有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听证是对初步决定的审查。3、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 (1)公开原则听证程序顺利进行的前提就是——公开,公开原则必须公开听证程序,行政单位必须告知场所和诉讼事由,群众和记者都可以旁听,记者可以采访新闻,当事人有权在听证会期间公开辩论和陈述,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决定必须实行质证制度。行政决定必须公开,听证的内容也必须公开。公开听证的手段不仅有助于保障判决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遵守法律意识,加强对行政机关的舆论监督。但如果涉及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召开听证会。(2)职能分离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听证过程中,参与听证机关和审判的人员不能从事与听证过程和与审判行为相关的工作,从而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功能的分离。在同样的问题上,他们也都不能担任检察官或治安法官。因为是属于法官自己的情况,当然,行政机关并不是单独的审判机关,为了考虑到处理问题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提高效率,必须将行政机关的调查职能和审判职能完全分离,但是独立机构完全行使其权利的是非现是实际的。现在能做的就是使其职能分离。(3)事先告知原则在作出最终行政决定之前,审判应通知参与审理的相关事项的当事人,以便当事人能够被有效保护和确保行政决定上的权益性和正当性。当事者未被及时通知,可能造成其准备时间不够,当事人没有时间收集证据,准备讨论资料。如果他们不知道参与听证的主要内容,他们就不能有效准备,导致他们不能行使自卫权。(4)案卷排他性原则案卷的排他性原则意味着该行政机关只能根据文件或根据正式审理程序来决定,案卷以外的无法被当事人了解的内容不能作为证据适用,如果利用没有经过论证的案卷作为依据,其所带来的行政上的决定是无效的,根据案卷的排他性原则,行政机关除了听证外,不能接受其他证据,例如,一些证据的收集最常见的问题是出现在单方面的接触中,也就是当事人不在场的时候,一方单方面约见听证主席或者是对案件有决定权的人,这种单方面的接触大大损害了其他当事人的利益,破坏了正式审理程序的基本原则和行政机关的权威。三、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立法层面的分析西方的听证系统始于英国古代自然正义的原则,程序上正义的理论最早出现在英国,尽管它具有严格的程序,是程序上的正义法律,但判例和法制形式的建立的行政程序规则才正式为听证审理原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听证系统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20世纪后期近代行政机制的发展,为了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大,自然公正的听证程序被相应的应用到行政审理之中,听证审理制度的正当性也在不断完善中得以适用。法官对听证程序正当性的充分解释和划时代的结果也是审理程序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是听证制度较为健全的国家,虽然听证系统最早起源于英国,但是美国的民主政治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国民的法律意识和强烈的民主参与观念更适合听证制度的发展。美国议会听证系统会根据其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有立法性、审查性、监督性、调查性等类别。美国联邦宪法与修正案和行政诉讼法详细规定了听证制度相关的内容,从而成为了其他很多国家的案例典范。1996年3月17日我国第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行政处罚法》,其中《行政处罚法》的第42条规定指出:行政机关发布勒令停业或者吊销营业许可证时、或是处以大金额的罚金等重大行政处罚之前,必须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权益。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行政许可制度中都确立了听证制度应有的法律地位。“听证程序是较为规范有效地听取行政相对人意见的程序,在国外受到广泛推崇,被认为是实现公民参与权、防止行政专横、保障行政处理公正、减少行政争议的有效途径。” 2006年,听证制度在公安行政执法上的正式应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第九十八条中明确规定了公安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相关条例。之后公安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进一步发展之后,于2006年8月24日修订发布《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听证制度》中再次提到公安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和针对个人2000元以上罚款或者针对单位万元以上罚款等处罚决定之前,嫌疑人可要求举行听证,另外,对于听证时间以及听证中的双方权益,听证记录内容等内容其做了更详细地规定,使听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更加明确的保障。上述法律在公安行政执法领域应用了十多年,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也使听证制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如在保护违法犯罪嫌疑人权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部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公安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理解不足的法律意识淡薄的公民对公安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表示怀疑,认为公安行政处罚听证只是形式化、表面化的行为,这总思想不仅妨碍了罚听证制度有效性的正常发挥,也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行政处罚听证的信任。所以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公安警察的程序意识,加强人民的法治思维全面提高,从根本上刺激公安行政处罚听证的积极效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二)实践层面的分析 第一,实施行政处罚听证能够有效的倾听民意,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局势动荡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的盾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难以协调。公安机关在进行各项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听证程序倾听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密切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利于使群众用合理和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纠纷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化解,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第二,实施行政处罚听证能够提高公安机关决策的效率。有效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听证制度使公安机关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适应民众的需求,充分的吸收有效意见,做出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决策。另外,公开公平的听证程序能够有效吸收民众意见,使民众对于决策有一种高度认同感,并且自觉的遵守和适应,这样能减少决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阻力,从而提高决策执行效率。第三,实施行政处罚听证能够防止公安机关行政处罚权的滥用,提高公安机关行为的透明度。行政处罚听证制度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公安机关作出决定前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行政相对人提出的意见行政处罚听证机关在最后做出决定时不予采纳,就应当给出一个理由。因此,行政处罚听证制度使行政相对人加入到行政许可权行的使过程,在客观上对公安机关是否认真听取相对人意见形成了一种约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行政处罚权的滥用,提高了行政行为的透明度。第四,实施行政处罚听证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整个社会的公正感。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听证会来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对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普通社会大众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公正原则贯穿了整个听证程序,因此每举行一次听证会都是一次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正的活生生的教育,从而也起到了培养和增强整个社会公正感的作用。四、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存在缺陷 中国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并不是任何案件都能适用的,现实中未纳入听证范围的情况可能比法定情况对相对人造成的影响更大。这样限定可能是觉得一个程序不值得投入过多资源,但分析听证设立的最初目的应该是要给当事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为当事人在法律面前搭建起公开申辩的平台,惩罚结果关系到公民的自身权益,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浪费而限制听证,这可能会有损当事人的法定权益,和公正的本质相背离。此外,关于中国《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等”字的解读,实践中对其存在“等内”和“等外”两种诠释方法。“等内”观点主张严格遵循法律条文,将听证程序的使用范畴严格限定在法定情况内。“等外”观点主张在法定情况外的其他当事人也享有听证申请的权力,这就在本质上扩大了受案的范围。告知程序过于简单 告知程序主要有三种方式:谈话告知、口头告知、书面告知。当前的告知方式主要为口头或谈话时告知嫌疑人。虽然以上两种告知方式简单、快速,节约了人们的时间,但其问题在于不够正式,无法留下书面材料作为证明行政机关告知当事人的证据,这代表着一旦双方发生争议,行政机关则会无法证明自己告知了对方,这时行政机关势必会处于被动状态。(三)程序违法救济机制缺失 2003年通过并于2004年实施的《行政许可法》是我国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该律法保护了行政双方的信誉和公共利益,更加公平与公正。实践中,《行政许可法》被认为是一部充满构建法治政府新内涵的法律,但其是否能够真正发挥规制政府行为,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作用,还有待于今后的检验。根据以上对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现行法律在对程序违法的救济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行政主体程序违法的救济方式方面还不完善,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是不全面的。在行政相对人遭受人身,财产利益的损害时,仅仅依靠行政赔偿已不足以弥补行政相对人的损失,此时就有必要引入精神损害赔偿。但诸如精神损害赔偿等救济方式还没有被立法所确定。所以,在未来的行政程序立法中,要确立多维度的救济方式,使行政相对人获得全面的保护。法治观念过于淡薄 在人们对法律的常规思想中,对于法律首先会想到“抓人”和“判刑”,对法律法规甚至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律法问题,人们都没有领悟透彻。虽然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教育活动,但由于我国公民自身法律基础薄弱,普法活动起步晚,所以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还比较低。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立法者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普遍存在一些地方保护和宽松立法程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法者自身的法律素质不高。其次,法律意识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如对标准的执法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能够找到弱法点。缺乏信仰和对法律的尊重。一帮公民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单位实施国际法的主动性不强,措施不够有力。普通法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些部门和单位缺乏法律工作人员,设备简陋,经费问题少;基层法律协调困难,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宣传教育措施少,改革不到位,缺乏创新意识,宣传工作没有深度和大气。一般法的发展不平衡,整体推广不够。当下法律环境不利于行政执法的履行,行政执法中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法律的依据还存在不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操作性不足,行政裁决制度不科学,行政裁决制度流于形式,从而淡化了现代公民的法治观念。(五)正式听证形式适用性不强听证制度的出现与适用是因为政府需要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想法从而实施的,因此,实现听证制度体系价值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是否能够参与听证程序,完全表明自我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不明确,行政机关可以行使裁量权,从而影响行政许可的适用性。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书与直接申请人有这重大利益关系,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接受审问,但利害关系人可以分为广义的利害关系人和狭义的利害关系人,从广义上讲,其是指除了听证会申请人以外有利害关系的人;狭义是指利害关系收到影响的人,这也规定了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行政许可参与者的范围,从以上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的听证系统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规定范围并不明确。在听证制度的正式实施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影响利害关系者权利和义务保障中的重要问题。听证代表使命能够实现的外因取决于代表对信息的占有程度,充分知情是听证代表践行职责的前提。王勇.行政许可程序理论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需要在举行听证会的七天之前将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告知申请人以及利害关系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只规定了与听证会有实质关系行政许可事项内容,而对于有关决策问题、案件证据等没有相关王勇.行政许可程序理论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五、完善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听证适用范围的规定 前面笔者正对我国行政处罚的正式听证程序范围狭窄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上文分析得出,我国应该完善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特别是与公民权益直接相关的行政处罚条例,例如,可以将行政拘留纳入正式听证会制度之中,因为行政拘留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而人身自由权是近现代宪法普遍规定的最基本的人权,也是各国法律保护的权利内容,所以应在宪法中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其次在《行政处罚法》第8条中规定,行政处分的主要有罚款、警告、没收非法财产、没收不正当收入、中止或取消许可证、停止制造业及事业的命令、行政拘禁及其他法令规定的刑罚。目前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仅限于三种较重的处罚情形,即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巨额罚款,根据对行政处罚相关理论的整理,中国现阶段的行政处罚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精神刑罚,指的是以批判和警告的方式,引起当事人心理和精神压力的行政处罚。第二,财产刑罚是指对于财产损失而处罚当事人的行政处罚。第三,能力罚款(或资格罚款)主要是指剥夺从事特定资格或许可证行业的某一资格,对当事人进行处罚的行政处罚。第四,个人自由处罚是指用短期剥夺个人自由而受到的行政处罚,目前中国只有两种形式——拘留以及劳教所。综上所述,在上述行政处罚中,停止生产、取消营业许可证,进行大量罚款,这三类列入听证制度中不足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为了更加全面、充分的保护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的基本权利,因此以下的几种行政处罚更应当实行听证程序:警告,尤其是通报批评,这对于从事经营的企业不能回避地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由于企业的生命在于信誉,出现名声不佳则必然会影响行业经营与市场竞争,以至于不少企业宁愿被处以罚款也不愿意被通报、批评。因此,将那些会对当事人造成较大影响的处罚警告纳入到听证范围之中是必要的。没收,尤其是较大数额的没收作为一种财产刑,在实质上有着追缴性质,而并非是违法者由于出现违法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在财产的认定等过程当中,这就可能对于行政相对人的相关财产权产生危害。行政拘留,《行政处罚法》第42条中规定:“当事人对自己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问题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执行。”虽然近年来已经施行了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在基础上有了一定改进,但是在听证制度上仍然将限制人身自由有关的内容排除在外。但是,实际上,限制身体自由的行政处罚是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其岁当事人的影响比停产、吊销许可证、巨额罚款更严重、直接。依照人身限制权优先于财产权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更加严肃和审慎地对待,但在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之中,却将其排除在外。所以为了真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尽快对于听证制度进行完善。(二)细化告知程序 应该对听证会召开前通知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进行规范。通知的内容应该具体详尽,包括听证会的议程安排、议题等内容。通知的时间的确定要充分照顾听证参与人,给参与人足够的准备时间。为了高效与便民,行政机关内部应当规定一个合理的告知时间和期限,考虑到使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到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可以将公告期限规定在巧至20天内。通知的方式要保证听证会通知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听证会参加者,可以利用邮寄送达、电话传真、口头通知、委托转告、媒体公告、电子邮件、留置送达等多种方式甚至一些高科技手段,以免出现因通知不畅而导致缺席会议。周佑勇.行政许可理论与实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三)健全程序违法救济机制 从西方国家的法律执行状况来看,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取消和无效都是行政程序违法救济的主要形式。其规定了修正和转换等各种救济形式,区别了不同的程序和状况,行政主体的程序性违反不会直接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行政决定的内容和效果是否影响公共利益,参考西方案例,行政手续种类多,性质不同,划分情况,决定不同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方法,建立多元化行政主体的程序性违法救济制度。行政主体作为一个组织,其职权的行使都是有一定的代表行使的,主要是行政公务人员。“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机关是承担行政违法责任的自然主体和法律主体,而行政机关的许多违法行为是行政机关中“人为”的要素,也就是说,公务员的故意或过失导致的行政违法行为包括程序违法行为。”〔尽管此种判断略显绝对,但其对于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扮演的角色描述的还是比较清楚的。因此,对于行政机关机制上的违法行为,指调查主要人员的法律责任,而不调查行政公务员的法律责任,就会很难达到实际的结果。而且,调查公务员的责任才能加强有关部门行政能力和行政行为的程序能力,所以加强机关和公务员的程序意识,是管理行政能力的关键。〔同时,为了避免公务人员怕承担责任而消极行政,影响公益的实现,还必须确立公务人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时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而不是只要出现程序违法就要承担责任。具体的责任方式包括通报批评、吊扣或吊销行政执法证、行政处分、追偿损失、刑事责任等。)(四)强化法治思维 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不会自发养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培育才能形成,人们法律意识的水平,取决于法制建设水平,但在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发展中,宣传教育具有积极的出尽作用。首先从公民的视角,我们要努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使公民了解法律,把握法律精神,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律规定为人的意识,并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运用法律规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近年来,通过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但也有一些公民认为法律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法律的本质还不明确。这也是法律教育漏洞所带来的弊端。在普及教育过程中,不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利益,改变受教育者的法律观念。因此,在今后的法制教育中,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鼓励和引导媒体通过互联网开展更多、更好的法律节目,具有快速、直观、容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第二,注重宣传,重视教育成果。通过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的设置,开展了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