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与湿地之洞庭湖_第1页
湖泊与湿地之洞庭湖_第2页
湖泊与湿地之洞庭湖_第3页
湖泊与湿地之洞庭湖_第4页
湖泊与湿地之洞庭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港航1003班:徐大彬201019040810湿地概述第一章洞庭湖湿地概况第二章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第三章湿地保护的对策第四章第一章

湿地概述翻译:Wetland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的意义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第一节Wetland

湿地一词来自英文Wetland,由Wet(湿的)和Land(土地)两词组合而成。

对于湿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对湿地最通俗的理解是有水的陆地,是一个长期为水所控制的生态系统。第二节湿地公约定义

目前,我国政府和科学界没有对湿地规定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倾向采用湿地公约的定义: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咸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采用的定义第三节湿地的意义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作为与森林和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美化环境,提供人类谷物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的乐园”,其服务价值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居首位,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第四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湿地成了人类活动剧烈、开发强度很大的地区。但由于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正在减退,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据估计,全球自1900年以来,已有50%的自然湿地已经丧失。在我国,现有湿地的40%正受到退化威胁,20%的湖泊因污染而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湿地的重要意义及湿地所面临的种种

压力,促使人们加深了对湿地存在意义的认识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了解,在寻求保护利用和恢复的途径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第二章

洞庭湖湿地概况区域地理条件湿地形成我国的五大淡水湖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产鱼、菱、莲、苇等,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财鱼等珍贵的河鲜,还有君山名茶、罗汉竹、方竹、实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类产品,种类亦很繁多。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平原热量丰富,水域广阔、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为理想的粮、棉、麻、水产和蚕丝的重要基地。是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淡水鱼区。我国五大淡水湖地理坐标气候条件区域地理坐标约为北纬28°30′~29°31′,东经111°40′~113°10′;区域面积达18780km2,其中湖南省15200km2,占80.9%;湖北省3580km2,占19.1%。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较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和无霜期较长,寒潮较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和湿地保护。第五节区域地理条件

洞庭湖接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的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湿地淹水水位在年内、年间的变化都较大,随季节不同呈现“涨水是湖,退水为洲”的动态景观,对湿地生态和资源的形成与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它还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调蓄区,国家级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群。第六节湿地形成洪水期,长江补给洞庭湖,反之,洞庭湖补给长江洪水期枯水期第六节湿地形成第三章

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湖容缩小,洪涝灾害加剧湿地景观破碎化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动物种群衰退,生物灾害加重

由于湖面和湖容缩小,湿地调节小气候效应降低,湖泊湿地的温暖效应在减退,洪涝灾害加剧。如1958年前,沅江冬季气温比岳阳高,10年后,两地冬季气温相近,到1983年,最低气温沅江反比岳阳低一些;[又如1996年和1998年出现的特大洪水,都是湿地湖泊萎缩,其调蓄功能明显降低的结果。第七节湖容缩小洞庭湖萎缩的自然原因是:洞庭湖萎缩的人为原因是:洞庭湖萎缩带来的后果是: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加剧水旱遭害第七节湖容缩小湿地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遭破坏景观破碎是指原来连续的生态景观环境经外力作用后变为许多彼此隔离的小斑块。景观破碎,常常会出现地方性种群灭绝,物种组成与多度格局的转变,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不良后果。打破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给生物生存带来威胁,为物种的灭绝创造了条件。第八节湿地景观破碎化人为破坏触目惊心

洞庭湖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是向湖泊湿地或入境河道排放各种污染物。据湖南省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调查,洞庭湖区现有工业污染源

l803个,其中重大污染源

l41个,湖区年排废水

3.62×l08t,湖区农药年施用量近

2.00×104t。据测算,2005年注入洞庭湖湿地的总氮和总磷分别为41.87×104t和2.04×104t。这些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使湿地污染严重,生态功能衰退,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少。第九节污染严重

动物种群衰退,数量缩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或已灭绝。经过研究确认,曾广泛分布于洞庭湖,近来很少甚至没有发现的鱼类有

33种之多,如中华鲟、白鳍豚等已在洞庭湖湿地中消失。生物灾害加重典型表现为血吸虫病流行和东方田鼠危害等。第十节动物种群衰退第四章

湿地保护的对策健全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建立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模式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保护湿地意义:生态效益:(1)维持生态多样性(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3)降解污染物经济效益:(1)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2)提供矿物资源(3)能源和水运社会效益:(1)观光与旅游(2)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保护(Wetland)“湿地”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湿地保护工作也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展,在湿地未实施保护以前,洞庭湖湿地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在行政区划上涉及2个省的十多个县市和4个保护区。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对现在洞庭湖湿地的保护管理是十分不利的,造成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要实现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保护区各地(市)、县和各部门的行动,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和有为。应将洞庭湖湿地作为一个整体,确定系统的界线,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性经营,要明确地把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学能力的需求与满足实际需求密切联系起来,既要注重小区域的生态系统过程,又要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考虑问题和开展工作,从长远的角度保持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第十一节健全管理体系必需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资源,做到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的潜在价值,又要积极保护好资源,以维护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平衡。退田还湖建立法规(N)防止入侵(V)调整结构(R)科学研究(S)控制污染(C)协调工作(W)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协调工作(W)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第一,应建立综合开发利用机构,组织研究有关开发利用的技术问题,协调开发工作。湿地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到综合开发利用。第二,控制污染,改善湿地环境。洞庭湖湿地在局部地区的严重污染,威胁了局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应进行以洞庭湖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源头防止全流域的污染物汇入湿地区域。控制污染(C)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第三,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洞庭湖湿地区域有许多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既宣传普及了湿地生态知识,又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持续利用。科学研究(S)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第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和推广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与治理,提倡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方式,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调整结构(R)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防止入侵(V)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第五,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控,防范和减轻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尽量减少和避免因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建立法规(B)第十二节建立最佳模式全面实施有关湿地保护的各项法规,将湿地管理建立在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湿地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全民对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意识,确保湿地保护法规的顺利实施。建立以政府为主、部门为辅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强化执法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洞庭湖湿地资源。贯彻落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法规作为湿地保护、利用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强化湿地保护的法律监督和管理。湿地也是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