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1页
原创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2页
原创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3页
原创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4页
原创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状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水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贫穷的中国农村文革结束后中国的现状现状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晖《国史札记》(史论稿)P248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现状三: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低效的中国经济困窘的中国城市国家领导人的决心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

——林蕴晖《国史札记》(史论稿)P248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两个凡是”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1、背景: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3、内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两个凡是”(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2、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3、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结合教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抛弃……确立……作出……确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组织路线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小岗村的大包干二、经济体制改革1.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其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前提:目的:实质: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原因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①历程:②内容:集体生产→分户经营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集体

a.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获得巨大成就;

b.后在全国广泛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①历程:②内容:集体生产—分户经营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集体③意义:→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民有了

自主权,克服了

弊端。安徽、四川到全国推行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2)深化改革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管理方式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中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呢?获得了成功促进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探究】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1)中心环节:(2)具体措施: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3)成效:(1)中心环节:(2)具体措施: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3)成效: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效益,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农村经营方式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管理方式改变人民公社乡、镇、村居委会大集体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农民农业农村企业职工活力效益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阻力,认识上存在误区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

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意见一: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去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意见二:吴敬琏和薛暮桥、刘国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包产到户:姓“社”姓“资”?——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市场经济:姓“社”姓“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9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阻力,认识上存在误区2.建立过程: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世纪初确立基本框架明确提出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基本建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建立过程:3.意义:(1)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作出决策90年代后市场经济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初期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