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1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2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3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4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展。2.掌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2.结合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认识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3.通过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及崇高的品德,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奋力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学难点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教学方法1.讲述法。2.引导思考法。通过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1.投影仪2.相关图片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两弹一星”功勋榜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那么,两弹一星是在什么情况下研制成功的呢?当时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于1971年第一次到中国探望亲友,他要见的第一个朋友就是邓稼先。老同学见面后,杨振宁问邓稼先:“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领导人,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领导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可那时是严格保密的。对老同学的提问,他笑而不答。杨振宁离开北京时又问邓稼先:“听传说,有一名叫寒春的外国人帮助中国搞原子弹,这是真的吗?”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后,指示说:“明确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邓稼先写了一封信,在杨振宁即将离开中国时送到他手上。杨振宁看到信后,激动不已,流下了热泪。是啊,多少华人为中国自己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而激动和自豪!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板书]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教师讲解]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政协会上(有人曾误传在天安门上),毛泽东曾庄严地宣布:“占全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声音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旧社会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此刻中国人还不能生产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而美、苏两国却已经迈入核时代,把中国人远远抛在世界武器发展跑道的后面。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受到核武器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有句名言——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大国。周恩来也说: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拥有毁灭力最大的核武器,便是最强大军事实力的标志。五十年代之初的中华大地上,百废待兴,要搞世界最尖端的技术,研制耗费巨额金钱的原子武器,谈何容易!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北京参加国庆五周年庆典,毛泽东向他询问是否能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帮助。赫鲁晓夫听后马上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了核武器就行了,不必我们大家都来搞它。核武器这种最尖端的绝密技术,任何国家都不愿外泄。于是,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正式决定研制核武器,随后,我国进行了豪迈的九年攻关。1959年初开始,在海晏县一片大草原上,极其保密地从全国各地先后调集了一大批人员,在那里悄然建起一座核武器科研基地(始称221厂,后称九院即第九研究院)。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发扬自力更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计名利、艰苦奋斗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做出了让世界震惊的事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和反映。[投影显示][教师讲述]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当量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的原子弹。投影显示的是原子弹爆炸后蘑菇云升空的情景。1964年10月16日,是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亿万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无数人涌上街头,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饱尝过外国侵略者欺凌的老一代人更是激动万分,他们知道祖国有了原子弹,知道这意味着这块历经沧桑的领土上再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上千万居住在海外的炎黄子孙,也记得在这一天周围的人投来的尊敬目光以及心中腾起的无限自豪。此时,寓居美国的李宗仁便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他也就是由此下定了回归的决心。一位在西欧开饭馆的华侨曾讲过这样的经历:此前邻居经常将垃圾扫到他的门前,以示对黄种人的轻蔑。中国爆炸原子弹的消息传来后,他的门前再没有人堆来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贺说:“您有这样的祖国,以后不会有人再找您的麻烦!”[教师讲解](富有感情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过程,可谓人类科技史上一曲空前动人的英雄主义凯歌。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许多从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科学家、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学子,纷纷来到沉寂的大漠边缘,每天对着孤山冷月下的戈壁荒滩,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为了保密,他们对外通信没有具体地址而只有信箱号,对亲友也不能讲具体工作。然而在那个时代,他们有一个在全国讲起来最为自豪的工作名称——搞尖端武器!对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已有诸多的作品做了生动描写,我在这里不再多述。当年,因机关驻地开满了马兰花而定“马兰”为代号的中国核试验基地,至今还未在中国地图册上标出,不过,它的名字早就响彻中华大地。其实,当年新闻报道中所称的进入我国境内又屡遭击落的美制U2间谍飞机,就一直以这里为主要侦察拍照目标。美国前些年解密的档案也说明,从1963年起,新疆罗布泊附近核试验场的模拟工程、道路、通讯设施以及高102米的试验铁塔的照片,就陆续摆到白宫总统办公室的桌上,总统的谋士们也献上了轰炸、导弹攻击以及派台湾特工队突袭等多种打击方案。白宫的最高决策者却担心因此激怒中国而引发可怕的后果,一直未敢拍板。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罗布泊试验基地主控站操作员按下了电钮,十秒钟后,原子弹开始进行爆轰、压缩、超临界、出中子、爆炸的全过程。强光一闪,火球迸放,接着蘑菇云腾空而起。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加强,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被打破,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这句话,思考“动脑筋”中“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的问题。大家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爱好和平必须以实力作基础,否则,维护和平就是一句空话。生乙:只有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才能有自己说话的地位。否则说话则没有分量。生丙: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自己手中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定的生活。……[教师小结]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因此,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教师引导]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下面我们来看导弹研制方面取得的成就。[板书]2.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教师讲解]在人民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史上,有许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迹。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是其中之一。1951年美国研制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经过7年的努力,美国于1958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弹道导弹同氢弹头配套组成的导弹核武器——雷神中程战略导弹。如果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其间经历了13年。因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美国感到震惊,但对中国的力量还是作了过低的估计。其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中国虽有原子弹,但在5年之内不会有运载工具,并推断中国至少要10年之后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导弹核武器成了美国推行核威胁战略的一张王牌,也成为美国和前苏联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进行激烈较量的主要焦点。世界从此变得更加不安宁。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中国决心也要掌握导弹核武器。其实,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就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导弹核武器。1964年7月,连续发射了三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导弹,全部获得成功。1966年10月19日,在正式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前夕,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参试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周总理激动地说:“赫鲁晓夫不是说,中国10年内搞不出原子弹吗?可我们只用了4年就搞出来了。这是争气弹,争光弹!核爆炸成功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挑战!”10月27日凌晨,东方欲晓,微风轻拂,万里晴空。乳白色的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控制室里,操作手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各种仪表的变化。只见两颗绿色信号弹划破晨空。“点火!”随着指挥员命令的下达,操作手迅速准确地按下了发射电钮。顷刻,巨响隆隆,大地颤抖,火光冲天,导弹像一条巨龙,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预定目标飞去。不久,落区报告,核弹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核爆震惊了世界。西方报刊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是的,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而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只用了2年。[教师引导]50~60年代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技术封锁,我国核工业的科技人员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西北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量2万吨级,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西北地区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当量为百万吨级。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581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随后建立了651设计院(卫星设计院),有30多个研究所投入651任务。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板书]3.航天技术的进步[教师讲解]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门列车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月份的西北戈壁滩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间,裹着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离地面30多米高的龙门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测试。1970年4月24日3点50分,周恩来总理电话告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教师强调]我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第五个国家。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投影显示]1960年,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1966年,进行了导弹核弹(两弹)结合武器试验。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1975年,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1984年,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90年,首次实施对外商业卫星发射服务,“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截止到1999年7月1日,研制成功40多颗各类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57次发射,成功率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师小结]罗布泊附近腾起的蘑菇云,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中国严格遵照已签订的国际协议,早就停止了全部核试验,然而,仍要以适当投入搞一些高技术武器。过去核试验的成果,为保卫我们祖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而当年研制过程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的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籼型杂交水稻。[板书]二、籼型杂交水稻。[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袁隆平其人其事。[学生看书]……[投影显示][教师讲解](播放2022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实况)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