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课件知识讲解_第1页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知识讲解_第2页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知识讲解_第3页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知识讲解_第4页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知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件名称:科举制的创立课本及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课课件使用(shǐyòng)说明:1.开始和结束时使用(shǐyòng)鼠标。2.互动模式使用(shǐyòng)鼠标学习,预设模式使用(shǐyòng)空格键、Enter键、鼠标轮进行学习。3.在互动模式下按相关按扭或移动鼠标成手形时单击。4.进行测试作答时请使用(shǐyòng)空格键、Enter键、鼠标轮。第一页,共88页。预设(yùshè)模式第课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岷县城关(chéngguān)中学吴自兴2007.4.25互动模式第二页,共88页。一、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第三页,共88页。什么(shénme)是科举?

1985年,著名学者庄昭先生将科举制定义(dìngyì)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第四页,共88页。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mòyì),策论和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mòyì),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mòyì)、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第五页,共88页。第六页,共88页。第七页,共88页。科举制创立(chuànglì)的背景为什么隋朝皇帝要用考试(kǎoshì)方法来选拔官员?第八页,共88页。隋以前的人才选拔(xuǎnbá)制度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篇谓上古大同(dàtóng)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识、胆略、业绩。远古时选人用人虽无成文定则,但也是颇为严格认真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反复考验才让位于他。舜亦用同样的方式推选并考验(治水),才以禹为继承人。是为禅让。第九页,共88页。二、“家天下”“世卿(shìqīnɡ)世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局面由此而始。禹子启代父位,开世袭制先河。从此,王位继承纳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世袭”与“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一度成为王位继承和职官任命的主旋律,君主专制亦由此而始。所谓(suǒwèi)“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第十页,共88页。三、战国时期的“游说(yóushuì)”和“自荐”战国时在职官选拔上出现了荐举、学校、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形式。《管子·立政》强调(qiángdiào)以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如鲍叔牙推荐的管仲;公孙枝推荐的百里奚。战国中期,荐举渐次成为制度。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须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学校和游说自荐亦是入仕的途径。前者如孔子弟子,后者如张仪、苏秦等。第十一页,共88页。四、从”“察举(chájǔ)”取仕到“九品中正制”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出于专制政治的需要,实行多途径选拔官吏的做法。以察举、考试为主,荐举、辟署、征召、军功、纳赀、任子等为辅。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考察荐举上来的人才要按科参加考试。三国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任用“贤有识鉴”者为各级大小“中正”。并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评定人才等级,逐级上报核实,交尚书(shàngshū)吏部选用。第十二页,共88页。以往(yǐwǎng)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有重德识能功等内容,但不能消除(xiāochú)宗法血缘势力的作用,不能不受到门第、权势的干预。衡量德、识的标准受阶级的局限。其所谓德、所谓善恶,当然要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取舍。在政治昏暗的时代无法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汉察举制下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选才以门阀士族为统治核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荐举中主观随性较大。第十三页,共88页。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史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xiūjǐn)、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为侍郎选举,先德行,次文才,最为称职。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科举制正式创立。第十四页,共88页。一、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分科(fēnkē)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第十五页,共88页。阅读课文思考: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huángdì)有关?第十六页,共88页。科举制的完善(wánshàn)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的时间(shíjiān)。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在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有一年,玄宗在宫内亲自面试,发现合格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有个大官的儿子,虽素不知书,却名列榜首。在皇帝亲试时,他手拿试纸,一天下来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人们笑称他“曳白”,即生拉硬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唐玄宗为此大怒,把主考官降了职。第十七页,共88页。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fēnbié)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第十八页,共88页。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扩大(kuòdà)国学规模把诗赋作为(zuòwéi)进士科考试内容开创殿试(diànshì)武举第十九页,共88页。一、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kǎoshì)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取士三、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第二十页,共88页。1、士人报名(bàomíng)应试,应考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2、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达诏令。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科举制的特点(tèdiǎn)第二十一页,共88页。想一想科举考试比原来(yuánlái)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第二十二页,共88页。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降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shìzú)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第二十三页,共88页。想一想唐玄宗以诗赋(shīfù)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第二十四页,共88页。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由于科举考试注重文章辞赋,疏空迂阔,轻视和排斥实用技艺(jìyì),既阻扼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子们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只会舞文弄墨,有才而无用。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开发。第二十五页,共88页。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guójiā)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这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chǎnshēng)过一定影响。第二十六页,共88页。那时候,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有时皇帝也在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宴后,这些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又要遍游名园,以同榜年少者二名为“探花使”,探采名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许多新科进士充满了春风得意的情怀,有一首《及第谣》,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水国(shuǐɡuó)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要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chánɡān)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大雁塔第二十七页,共88页。想一想科举考试(kējǔkǎoshì)的受益者是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英雄(yīngxióng),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yīngxióng)尽白头”第二十八页,共88页。科举制度能从社会中下层吸收一部分人才加入各级(ɡèjí)统治机构,不仅改变了封建政府中官吏成份结构,给封建统治机构注入一定的活力,而且有助于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笼络层知识分子,牢笼天下英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第二十九页,共88页。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bùyóu)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阅读有关(yǒuguān)科举的图文,想想科举制还有哪些局限性?宋人(sònɡrén)殿试图第三十页,共88页。想一想:科举制有什么(shénme)弊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shíqī)人中最少年(白居易)五十少进士(jìnshì),三十老明经--《唐摭言》第三十一页,共88页。科举制度的局限(júxiàn)和弊端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了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jiàoyù),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是由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的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科场舞弊、私门谢恩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如太学博士吴武陵把杜牧的《阿房宫赋》交给主考官,请以第一人处之,崔郾说:“已有人”。第三十二页,共88页。一、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取士三、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shìyè)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第三十三页,共88页。考考你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玄宗时B、武则天时C、唐太宗时D、隋炀帝时科举制被废除是在()A、宋朝末年B、元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tǒngzhì)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tǒngzhì)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DDB第三十四页,共88页。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权通过(tōngguò)推举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央(zhōngyāng)历史(lìshǐ)诊所(请判断并改正)考试第三十五页,共88页。议一议

科举制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有什么影响?p16页“动脑筋”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和科举考试相似(xiānɡsì)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第三十六页,共88页。与中国(zhōnɡɡuó)教育部长对话:如果你是学生代表(dàibiǎo),请你为现行的学校考试制度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第三十七页,共88页。结束(jiéshù)第三十八页,共88页。学习结束谢谢大家共建和谐(héxié)家园重新学习第三十九页,共88页。一、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三、科举制的特点(tèdiǎn)影响二、科举制的完善(wánshàn)退出测试测试测试什么是科举制?第四十页,共88页。什么(shénme)是科举?

1985年,著名学者庄昭先生(xiānsheng)将科举制定义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退出(tuìchū)继续第四十一页,共88页。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yāoqiú)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四十二页,共88页。退出(tuìchū)继续(jìxù)第四十三页,共88页。退出(tuìchū)测试(cèshì)第四十四页,共88页。科举制创立(chuànglì)的背景为什么隋朝皇帝要用考试(kǎoshì)方法来选拔官员?退出(tuìchū)继续第四十五页,共88页。隋以前(yǐqián)的人才选拔制度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篇谓上古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识、胆略、业绩。远古(yuǎngǔ)时选人用人虽无成文定则,但也是颇为严格认真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反复考验才让位于他。舜亦用同样的方式推选,并考验(治水),才以禹为继承人。是为禅让。继续(jìxù)退出第四十六页,共88页。二、“家天下”“世卿(shìqīnɡ)世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局面由此而始。禹子启代父位,开世袭制先河。从此,王位继承纳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世袭”与“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一度成为王位继承和职官(zhíɡuān)任命的主旋律,君主专制亦由此而始。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继续(jìxù)退出第四十七页,共88页。三、战国时期的“游说(yóushuì)”和“自荐”战国时在职官选拔上出现了荐举、学校、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形式。《管子·立政》强调以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如鲍叔牙推荐的管仲;公孙枝推荐的百里奚。战国中期,荐举渐次成为制度。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须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shíxíng)荐举连坐。学校和游说自荐亦是入仕的途径。前者如孔子弟子,后者如张仪、苏秦等。继续(jìxù)退出第四十八页,共88页。四、从”“察举(chájǔ)”取仕到“九品中正制”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出于专制政治的需要,实行多途径选拔官吏的做法。以察举、考试为主,荐举、辟署、征召、军功、纳赀、任子等为辅。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考察荐举上来的人才要按科参加考试。三国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任用“贤有识鉴”者为各级大小“中正”。并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评定人才等级,逐级上报(shàngbào)核实,交尚书吏部选用。继续(jìxù)退出第四十九页,共88页。以往人才选拔制度(zhìdù)的局限有重德识能功等内容,但不能消除宗法血缘势力的作用,不能不受到门第、权势的干预。衡量德、识的标准受阶级的局限。其所谓德、所谓善恶,当然要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取舍。在政治昏暗的时代无法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汉察举制下甚至出现(chūxiàn)“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选才以门阀士族为统治核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荐举中主观随性较大。继续(jìxù)退出第五十页,共88页。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史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zǒnɡɡuǎn)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为侍郎选举,先德行,次文才,最为称职。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科举制正式创立。测试(cèshì)小结退出第五十一页,共88页。隋文帝:分科(fēnkē)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一、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三、科举制的特点(tèdiǎn)影响二、科举制的完善测试测试测试退出第五十二页,共88页。唐朝科举制的完善(wánshàn)与哪些皇帝有关?阅读课文退出(tuìchū)第五十三页,共88页。科举制的完善(wánshàn)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yǒurén)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的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在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有一年,玄宗在宫内亲自面试,发现合格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有个大官的儿子,虽素不知书,却名列榜首。在皇帝亲试时,他手拿试纸,一天下来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人们笑称他“曳白”,即生拉硬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唐玄宗为此大怒,把主考官降了职。继续(jìxù)退出第五十四页,共88页。讨论(tǎolùn)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五十五页,共88页。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五十六页,共88页。唐太宗扩大(kuòdà)国学规模武则天唐玄宗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五十七页,共88页。唐太宗扩大国学(guóxué)规模开创殿试(diànshì)武举武则天唐玄宗继续(jìxù)退出第五十八页,共88页。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扩大国学(guóxué)规模把诗赋(shīfù)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开创(kāichuàng)殿试武举小结测试退出第五十九页,共88页。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diànshì)、武举唐玄宗:诗赋取士一、科举制的创立(chuànglì)三、科举制的特点(tèdiǎn)影响二、科举制的完善测试测试测试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创立科举制退出第六十页,共88页。1、士人报名应试,应考(yìngkǎo)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2、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达诏令。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科举制的特点(tèdiǎn)继续(jìxù)退出第六十一页,共88页。想一想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zhìdù)有什么进步?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六十二页,共88页。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降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yuánzé),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六十三页,共88页。想一想唐玄宗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试(kējǔkǎoshì)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六十四页,共88页。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fànwéi),打破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由于科举考试注重文章辞赋,疏空迂阔,轻视和排斥实用技艺,既阻扼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子们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只会舞文弄墨,有才而无用。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开发。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六十五页,共88页。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qítā)国家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六十六页,共88页。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qítā)国家的文明和用人制度的影响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wěidà)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这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继续(jìxù)退出第六十七页,共88页。大雁塔那时候,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有时(yǒushí)皇帝也在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宴后,这些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又要遍游名园,以同榜年少者二名为“探花使”,探采名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许多新科进士充满了春风得意的情怀,有一首《及第谣》,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yànyīnɡ)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继续(jìxù)退出第六十八页,共88页。想一想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要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qǔjiānɡ)国宴,并在雁塔题名?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chánɡcè),赚得英雄尽白头”继续(jìxù)退出第六十九页,共88页。科举制度能从社会中下层吸收一部分人才加入各级(ɡèjí)统治机构,不仅改变了封建政府中官吏成份结构,给封建统治机构注入一定的活力,而且有助于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笼络层知识分子,牢笼天下英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七十页,共88页。缙绅(jìnshēn)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阅读有关科举的图文,想想(xiǎnɡxiǎnɡ)科举制还有哪些局限性?宋人(sònɡrén)殿试图继续退出第七十一页,共88页。想一想:科举制有什么(shénme)弊端?慈恩塔下题名(tímíng)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五十少进士(jìnshì),三十老明经--《唐摭言》继续退出第七十二页,共88页。科举制度的局限(júxiàn)和弊端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kēkǎo)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了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是由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的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科场舞弊、私门谢恩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如太学博士吴武陵把杜牧的《阿房宫赋》交给主考官,请以第一人处之,崔郾说:“已有人”。小结(xiǎojié)测试想知道范进的故事吗?退出第七十三页,共88页。范进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一生经历了十二三场考试,但始终是一个童生。小说描述范进一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由于天气冷,他又穿着单衣,冻得哆哆嗦嗦。形同乞丐,这种形象不禁勾起了当日主持秀才考试的周进对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在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时,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后来范进又挣扎着到省里参加乡试,考完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那情景是何等的凄苦可怜!出榜(chūbǎng)那日,家里无米下锅,其母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这时考中举人的喜报传来,但他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里,看到喜报时,几十年追求的理想今天竟然得以实现,高兴过分而喜极致疯。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几十年落第的心酸和卑怯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势利的。社会风气。。范进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倘若跃过了它,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会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他们始终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信条,坚持走下去。范进的经历也正是对这一点的证明。退出(tuìchū)继续(jìxù)第七十四页,共88页。科举考试制度所造就的功名富贵,是封建士人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各阶层所看重的。在“范进中举”一节中,有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那便是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他是一个庸俗的势利小人。在范进中举前后,他的态度判若两人(中举前,他对范进是百般辱骂与讽刺,把范进直骂得狗血喷头,摸门不着;中举后,他便马上低声下气,毕恭毕敬地称女婿、贤婿、老爷。还恬不知耻地在人前夸范进才学之高,品貌之好。为治范进的疯病,被迫打了范进后,心中很是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之所以如此前倨后恭,是因为他也中了功名富贵之毒。在他看来范进中了举,就等于有了荣华富贵,一生衣食无忧,自己也便觉得有了靠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虽非读书人,却也深受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他的头脑中也产生了等级观念,在范进刚刚进了学时,他便教训范进说,中了相公就该高人一等,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跟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否则坏了学校的规矩,连他脸上都无光了。“范进中举”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dúhài)和腐蚀,它深刻反映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dúhài),封建科举考试制度是各封建王朝用来选拔人才、笼络读书人的制度和手段。也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走上仕途、改变命运的阶梯。读书人一旦中举,便可平步青云。所以热心科举,追求功名富贵,在当时封建知识分子中极为普遍,范进中举中作者以愤懑的心情,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了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七十五页,共88页。科举中的白发考生《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充满讽刺意味的描写:“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nàxiē)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这个扎眼的童生正是范进,时年53岁,参考的执著未因贫贱老迈打半点折扣。周学道乃此次考试的主考周进,刚刚摆脱了几十年一直落第的窘境。60多岁了,终于“巍然高中”,混得“绯袍金带”,一改从前的寒酸破败,当初看到贡院号板便一头撞去企图自尽的凄惨也烟消云散了。不中,则瑟缩于下,中了,则高高在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七十六页,共88页。翻看一下史料,我们发现,周进和范进为参加科举考试而抛掷的岁月还不算最多,还有许多年龄比他们更大的“白发英雄”。唐昭宗天复元年辛酉科及第进士中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五人都已经70岁上下,故时人称此科为“五老榜”。“五老”中的曹松对战争不感兴趣,曾作诗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但他对科考却“虽九死其犹未悔”,深情吟道:“岂能穷到老,未信达无时。”《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生于五代,少年时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状元誓不为人。结果时运不济,从后晋天福三年应试起,历经后汉、后周,一直(yīzhí)未中状元。到了82岁,宋太宗雍熙二年,终于状元及第,在金殿对策,独占鳌头。据说他写过一首诗自况:“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侥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唯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再如南宋的陈修在宋高宗绍兴八年时中了探花.时年73岁。他一生都忙于科举,到老尚未娶妻。宋高宗怜其老迈,将一名宫女赐给他为妻。时人赋诗道:“读尽诗书五百担,老来始得一青衫。新人若问郎年岁,五十年前二十三!”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七十七页,共88页。到了清代。高龄考生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最典型的事例有两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广东100岁高龄的黄章参加(cānjiā)会试。凌晨进场时,其曾孙提着灯笼在前面开路,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引起轰动。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举人陆从云104岁参加(cānjiā)会试,创下了高龄考生的世界纪录,最后虽然落第,道光皇帝还是钦赐他为国子监司业,成了全国最高学府的名誉校长。据统计,1736年的参考人员中,70岁以上40人,80岁以上3人。1761年,70岁以上l9人,80岁以上7人。1789年乡试,80岁以上94人,第二年会试,80岁以上73人,90岁以上4人。1801年,0岁以上考生251人,次年会试,70—9o岁举人180人,95岁以上的有6人。耄耋之年赴考,除了有前代成功的榜样在激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乾隆后期对年老应考者特别垂青,年过80的秀才参加(cānjiā)乡试不中者,一律钦赐举人。继续(jìxù)退出(tuìchū)第七十八页,共88页。考场上向来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白发考生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白发考生都“幸运”。嘉庆十五年(1810年)丙辰会试,江苏元和86岁的举人王岩还没等到殿试就劳累而死。成丰十年(186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