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0课《兰亭集序》课件(73张)_第1页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0课《兰亭集序》课件(73张)_第2页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0课《兰亭集序》课件(73张)_第3页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0课《兰亭集序》课件(73张)_第4页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0课《兰亭集序》课件(73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导入新课《兰亭集序》手迹兰亭集序王羲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梳理本文重点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3.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4.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学习重难点《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等,序是文体的一种,这里主要用以记事。题目介绍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当年王羲之常和名士在此集会,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统、谢安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日在此集会,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就是作者为与会者所作的诗写的序文,王羲之写作本文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以此表达自己的感观。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相当于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序

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曾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作者简介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其他名士如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写作背景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岁在癸(

)丑

会稽(

)()修禊(

)事也流觞曲(

)水

放浪形骸(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ɡuǐkuàījīxìqūháiqìjiēdào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事第二部分(2-3):抒情实写虚写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美景良辰赏心乐事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第二部分人生美好却短暂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悲《兰亭集序》朗读课文讲解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永和九年都全高高的竹子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繁盛

幽深内藏的感情酒和风繁多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会稽雅集流觞曲水

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

1.作者为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这次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2.“信可乐也”对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相交往面对面胸怀抱负依,随着放纵,无拘束一时

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往,到达附着变化过去,以前旧迹至,及自然发生,引起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明白感触相同悲伤面对原因妄造,没有根据虚妄荒诞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4.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可谓水到渠成。5.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向之所欣”,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4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且把第4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6.第4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证明前面的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

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小讨论

作者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借为游宴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写作特色2.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三种不同心境: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殇——死生亦大矣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乐——痛——悲课堂小结

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通假字

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

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古今异义

所之既倦:往,到达。(动词)

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极视听之娱:的。(助词)一词多义

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或因寄所托:“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

一若令一契:一起。其致一也:一样。因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夫悲夫: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

极视听之娱

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词类活用A.眷顾

伺候(cì)怯生生(què)不揣冒昧(chuǎi)

B.糅合

愠色(yùn)闹别扭(biè)闭目塞听(sè)

C.遴选

舛误(chuān)煞风景(shā)飞扬跋扈(hù)

D.做梗

咋舌(zé)处方药(chǔ)唧唧喳喳(chā)1.(2009,山东卷)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字形与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高考链接【答案】B【解析】A项qiè

怯生生,C舛chuǎn误

,D唧唧喳喳zhā。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处”;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胖”只有“心广体胖”中读pán,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2.(2006,辽宁卷)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C.真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答案】C

【解析】A项应用“隔离”,重在隔开,和“往来”搭配恰当。B项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湮没:(一般随时间的流逝)埋没。如:人类有多少文化成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根据语境应当用湮没。D项启用:开始使用,多用于人物。起用:⑴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⑵提拔使用。根据语境应用起用。C项“惠赠”表敬辞,称人家送给自己的东西。

(1)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2)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5)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3.(2009,上海卷)默写。【答案】(1)所以游目骋怀(2)阴晴众壑殊(3)往来翕忽(4)横看成岭侧成峰(5)清词丽句必为邻1.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层意。

第一层引用孔子的话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

第三层写后人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

_。

对生死的感慨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课堂练习2.填空。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不尚不堆砌内容散骈散3.为下列句蓝色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2)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3)或取诸怀抱()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ABAC4.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B5.与例句中红色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或取诸怀抱。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告诸往而知来者。B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7.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孔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曹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送应氏》曹植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秋风辞》汉武帝拓展阅读《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

《兰亭集序》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兰亭的由来兰亭三绝鹅池碑兰亭碑御碑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在兴致勃勃地书

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便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

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

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摩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御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

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

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

一、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