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复习
按课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框架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今文化)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中外文化)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哲学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课:哲学基本理论(物/心)第2课:辩证唯物论第3课:唯物辩证法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5课:社会历史观第6课:人生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起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第一性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理论条件历史使命基本特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科学的、人民的理论)中国化理论成果核心观点:实践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独特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第一课重点知识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真正的哲学(P4):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哲学只是研究世界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唯物唯心基本形态)5.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代表人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了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古希腊泰勒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儒家荀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培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元⽓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万物⽣,阴阳接⽽变化起。——荀⼦古朴3.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古朴4.天地合⽓,万物⾃⽣。——王充古朴5.⼀天⼀地,并⽣万物,万物之⽣,俱有⼀⽓。—王充古朴6.“太虚即⽓”,“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也。”——张载古朴7.五⾏之⽓,天与⼈相交胜。——刘禹锡古朴
8.⽔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古朴9.万物都从⽕产⽣,也都消灭⽽复归于⽕。——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古朴10.原⼦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古朴区别于近代的原子11.不学⾃知,不问⾃晓,古今⾏事,未之有也。王充古朴12.天下⽆独燃之⽕,世间安得有⽆体独知之精。王充古朴13.⼼外⽆物、⼼外⽆理,⼼外⽆事。(王守仁)主观唯心14.⽓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古朴
15.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范缜古朴16.⽔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古朴17.⼈病则忧惧,忧惧则⿁出。----王充古朴18.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赫拉克利特古朴19.我愿意⽤鲜⾎打图章保证世界是物质的。----费尔巴哈(近代形而上学)第2天--答案1.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主观唯心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客观唯心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古朴4.死⽣有命,富贵在天(⼦夏)
客观唯心5.⼈病则忧惧,忧惧见⿁出(王充)
古朴6.⽓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古朴7.⾃然界由数⽬⽆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近代形上唯物8.宇宙便是吾⼼,吾⼼便是宇宙(王守仁)
主观唯心9.原⼦是宇宙之转
近代形上唯物
10.“理⽣万物,理主动静,”(朱熹)客观唯心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是移⼊⼈的头脑并被⼈脑改造过的东西⽽已(马克思)
辩唯和历唯12.畏天命;获罪于天,⽆所祷也。(孔⼦)客观唯心1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主观唯心14.万物皆备与我
主观唯心1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客观唯心16.心之官则思 古朴17.我思故我在 主观唯心
18.我在故我思 唯物19.“眼见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主观唯心20.“绝对精神”产⽣⾃然界和⼈类社会。
客观唯心主观精神:我、心、人的理性、目的、经验、感觉、观念客观精神:天、上帝、神、理、理念、绝对精神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解析:实践活动2.哲学起源于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4.哲学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从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5.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解析:真正的哲学6.哲学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解析:科学的哲学7.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解析:精神力量8.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解析: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9.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能上升为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0.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辨析: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最一般的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辨析: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升华。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1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15.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解析: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16.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解析: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实践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物质意识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到特点及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发展矛盾—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普遍性实质、状态量质、途径前进曲折、辩证否定—对立统一、基本属性、矛普、矛特、矛普特,主次矛、矛主次、两点论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点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整个世界)(人类社会)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C、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A、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C、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C、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第二课——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2.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分析3.运用运动的规律性分析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5.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6.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7.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8.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尊重客观)(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主观)(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形而上学)(两个反对)唯物论选择题注意点物质运动规律意识——含义、唯一特性、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含义、特点、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含义、特点、可以说、不可以说、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生理基础、本质、内容上、形式上、3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说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行动的依据(出发点)是什么?不是什么……1.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客观存在性。2.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解析: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物质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我们不能把有形、无形作为物质的判断依据4.物质有生有灭(×)解析:物质的具体形态有生有灭,物质是不生不灭的5.创造物质(×)解析:人们不能创造物质,只能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解析: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因此,
不能说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7.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解析: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8.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9.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0.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解析:人的思维不是物质的,人的思维根源于物质,人的思维依赖于物质,注意语言的搭配1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的机能提醒:人脑≠大脑(人工智能)12.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解析:不一定,要产生意识要具备三条件,人脑、被反映的客观存在,社会实践。1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解析: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科学预见性14、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解析:意识来源于被反映的客观存在15、意识从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解析:意识从起源上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16.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解析: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意识形式的差异性17.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解析:物质决定意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错误的歪曲的反映。18.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19.没有人脑一定不会产生意识(√)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解析: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2.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解析:离开物质谈运动,即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23.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规律(×)解析:水往低处流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是现象,而不是规律本身2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领域的规律均是客观的25.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解析:正误混杂型,规律可以被认识,但不能被改变
再次提醒大家: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说发明、消灭、创造、改变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又主观能动性,故可以说发现、认识、利用、尊重规律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a26.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解析: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7.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解析:“总是”,过于绝对。在生活中也存在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况28.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解析: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发生作用是要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如万有引力规律在地球上适用29.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0.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基础(×)解析: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不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社会历史性(×)解析: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不要将意识的特点与实践的特点混为一谈。32.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33.意识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解析:意识要借助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34.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解析:两个地方错误:a.意识要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35.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解析:意识能够指导人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36.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千万不能把主观认识、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出发点。37.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解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规律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8. 先设计后施工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质。(×)解析:上述观点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当成决定作用。设计源自客观物质世界,正确的设计是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现实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先设计后施工说明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39.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解析:联系≠规律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分析3.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3.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4.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分析5.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6.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7.运用系统优化法分析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分析3.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3.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4.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分析5.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6.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7.运用系统优化法分析联系观大切口考查:1.联系的普客多2.整体与部分3.系统优化法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分析3.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3.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4.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分析5.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6.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7.运用系统优化法分析3.1框标题: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系统优化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分析3.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3.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4.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分析5.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6.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7.运用系统优化法分析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分析3.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3.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4.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分析5.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6.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7.运用系统优化法分析1.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提醒:大切口写1小切口1+2,结合材料对2中的主观、客观、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分析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发展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分析3.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5.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分析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8.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分析9.运用发展的实质分析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发展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分析3.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5.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分析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8.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分析9.运用发展的实质分析发展观大切口考查: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2.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辩证的否定5.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是依据、关键,外因是条件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发展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分析3.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5.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分析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8.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分析9.运用发展的实质分析发展观第二框标题:1.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量变与质变的统一3.辩证的否定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发展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分析3.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5.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分析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8.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分析9.运用发展的实质分析考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发展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分析3.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5.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分析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8.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分析9.运用发展的实质分析考点: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发展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2.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分析3.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4.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5.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分析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8.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分析9.运用发展的实质分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对比: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与社会、人民的关系: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矛盾大切口:矛盾的含义矛盾双方转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矛主次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标题线:——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常用:矛盾的含义矛盾双方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和作用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标题线:1.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特殊性3.矛普特的关系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标题线:1.主次矛2.主次方3.两点论重点论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地位、作用)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互相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随着场合的变化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①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表现、特点)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彼此相互离不开,推动,构成)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原理+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和作用)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材料分析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材料分析C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材料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矛普+矛特+矛普特关矛普特关第三课——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把握世界的规律矛盾观常见设问切入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矛盾分析法5.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6.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7.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8.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分析9.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10.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分析11.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分析12.运用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13.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14.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15.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16.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17.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18.运用主次矛的关系分析19.运用主次方的关系分析20.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分析①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地解决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辩证法选择题注意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联系观和发展观——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联系观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部分系统优化——只要一事物(行为)对其他事物造成影响,均可想到联系观——强调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强调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强调事物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会区分人为事物联系和自在事物联系;人为事物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强调2个以上的联系,条件变化导致事物间联系的变化。——主导、统率、决定、立足、统筹、着眼、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辩证法选择题注意点发展观实质状态途径总趋势方向道路——是什么?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新事物≠新的事物——是什么?量变的情况?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与发展?必要准备?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发质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一开始就很强大?新事物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支持?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前进的、上升的——曲折的、迂回的矛盾观中细小知识的把握
1.
哲学中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
3.
同一性的含义、表现、特点4.斗争性的含义、表现、特点
5.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6.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不是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中
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0.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是矛盾普遍性指导特殊性13.是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13.矛盾的普特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4.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而不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15.主要矛盾的地位、作用
16.主要方面的地位、作用
17.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联系观: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解析:√,联系是普遍的。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解析:×,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5.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是主观的。解析:×,人为事物和自在事物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解析:×①可以说建立具体的联系或创造(具体的)一种或某种联系②不能说创造、消灭、改变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所谓主观臆造的胡乱联系根本就不是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强调不孤立,客观性强调不随意又不无能为力,特别强调可建性。7.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解析:×,反了,是人类实践活动多样性决定事物联系多样性。8.联系有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之分
解析:×,联系都是客观的。9.我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解析:×,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10.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解析:×,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解析:×,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1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解析:×,当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无序时则会小于13.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解析:×,部分的发展才会推动事物的发展14.办事情要着眼于局部、立足于局部解析:×,着眼于整体、立足整体1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解析:×,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16.创造联系,创造具体的联系解析:前错后对,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说创造、消灭、改变联系;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发展观:量变是不是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后量变就停止了吗?解析:×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质变后,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事物的发展一定是发生质变吗?质变一定是发展吗?解析:×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所以发展一定是质变;但质变有正与反两种方向,只有正向的质变才是发展。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吗?解析:×量变有两种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①数量的增减:事物在数量、大小、程度、规模上发生的变化。②场所的变更: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循环往复。解析:×量变到质变,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5.新出现的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总是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解析:×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会战胜新事物;新事物最终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6.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7.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解析:×事物的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解析:×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的质变才是发展。9.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解析:×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10.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解析:×事物的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不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11.量变(质变)比质变(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解析:×事物的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或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2.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解析:×,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一定有远大发展前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13.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解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未必就是新事物。14.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解析:×,新事物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往往力量比较弱小。15.运动、变化就是发展。解析:×,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6.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解析:×,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过程。矛盾观: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解析:×,是矛盾双方转化,而不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2.同一性和斗争性构成矛盾双方解析:×,矛盾双方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矛盾双方。3.矛盾是对立统一(√)4.矛盾是对立和统一(×)解析:×,不是对立和统一构成矛盾,而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双方构成矛盾。5.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6.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解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优点缺点只是其中一种。7.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构成矛盾双方。解析:×,矛盾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构成矛盾双方。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解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10.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解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1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解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解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14.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差别的同一解析:×,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15.矛盾同一性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解析:×,矛盾双方既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6.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解析:×,一分为二是指用辩证全面眼光看问题,看到事物两面(不仅仅包括好坏、优缺、还可以看到长短、快慢、上下、多少)17.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妙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大切口——常用知识: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4.实践的特点………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4.1框标题——常用知识: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实践的特点3.认识的含义和两个阶段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4.2框标题——常用知识:1.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4.2框下面的子标题——认识的三性4.1框下面的子标题——基础1.2.3.44.2框下面的子标题——真理的含义、客观、具体、条件性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4.1段落首句话:(1)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进行新的探索研究(2)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3)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第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见设问切入点:1.运用认识论分析2.运用探索认识的奥妙分析3.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分析4.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分析5.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来分析6.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7.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8.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分析9.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分析10.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1.真理的含义、特点(客观、条件、具体)2.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的三性)3.真理的检验标准等实践、认识、意识的主体都是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但不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实践基本形式有3个,最基本的形式1个——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论坑点点播:1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13.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认识发现真理、检验发展真理。4.
认识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观性。5.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认识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8.实践—认识—实践......(清楚顺序)
量变—质变—量变......(清楚顺序)
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清楚顺序)9.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认识论1.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解析:×,主体对客体2.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解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析:×,根本任务。目的是实践4.理性认识包括表象推理和判断三种。解析:×,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5.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解析:×,唯一来源,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6.实践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7.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解析:×,主观与客观相符合8.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9.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解析:×,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0.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解析:×,严格界限,不容混淆1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解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不一定都是真理。12.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解析:×,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1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解析:×,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马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实践真理物质意识规律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整个世界)(人类社会)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起点、钥匙、本质、全部社会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决定、决定、最革命、最活跃、2矛盾、2规律、总趋势、过程、矛盾的解决方式(阶级斗争、改革(性质、地位、作用))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含义、地位、作用、原理方法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地位、要求;主体、创造者、决定、决定、主力军,党的根基、血脉、力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党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出发点;党的根本领导方法、根本工作方法、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基于第五课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见设问切入点:1.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已学完)+人生价值观(暂时还没有学)2.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3.社会历史的本质4社会历史的发展5.社会历史的主体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8.涉及“为民、惠民”的材料,为什么,怎么样?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黏土手工课程设计
- 2024年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知识产权授权合同3篇
- 2024年度产品发布会场地租赁及宣传推广合同3篇
- 用matlab可以做的课程设计
- 玉米插画课程设计图
- 博客课程设计总结
- 小白船幼儿音乐课程设计
- 电子课程设计成果要求
- 生活小场景插画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即热型电热水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本科学位论文
- 2023年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级及答案
- 医学免疫学病例分析题,可怜的老张
- 水利三类人员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信访处理流程图
- 爱普生机器人中级培训资料
- 建筑物拆除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宁氏谱系条目汇总表2016318支系名称家谱世系字辈-简明
- GB/T 13738.2-2008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
- GB/T 12496.1-1999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表观密度的测定
- 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读后续写+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课堂】高三英语写作专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