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清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9.“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共同纲领》①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
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③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参考答案:C略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参考答案:C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接近完成。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项。3.据布里滕统计,1895年我国报刊共有15家;1895-1898年间,数目增加到60家;1913年有487家;五四运动时期数量更为激增,当时《中国年鉴》的估计是840家,《申报》认为有1134家。材料反映出A.五四运动广泛传播民主科学B.清末政府严格控制报刊创办C.辛亥革命后掀起思想解放风D.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参考答案: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19世纪末的时候,报刊的数量很少,即使有增长的趋势,也十分缓慢,但在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报刊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速度很快,可见辛亥革命之后我国民众阅读报刊的人数大增,据此说明人们的思想解放出现一种潮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报刊数量的增长趋势,而不是五四运动所传播的民主科学,因此A项错误;如果清末政府严格控制报刊的创办,那么也不会出现1895-1898年报刊数量的增长了,B项说法错误;我国报刊业呈现繁荣景象与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增幅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4.西方“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城市的性质》)这样的叙述能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特征?A.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也能用于中国B.将“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也能用于中国C.对中国城市而言,几乎完全不适用参考答案:C5.读下图,对各阶段人口数量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经济危机下大量失业人口迁入寻求就业B.②关内和平,人心思定很少迁入东北C.③国共合作出关作战D.④日本掠夺开发东北的需要参考答案:D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参考答案:B7.对下图所示内容及其影响解读正确的有①美中日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体②中国作为新兴力量迅速崛起
③美日经济增长缓慢④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B8.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宰相。联邦议会……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对于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帝国首相拥有对内阁的控制权
B.帝国首相对联邦议会负责C.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行政权
D.宪法赋予首相任命内阁成员的权力参考答案:A9.“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出自《礼记·坊记》,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诸侯恪守礼制
B.实行土地国有
C.维护君臣等级
D.国家强盛富有参考答案:C此句意思是“分封的诸侯国不可以有超过千乘的军力,城墙不可以有超过高一丈、长三百丈的规模,卿大夫之家不可以有超过百乘的财力。”通过对诸侯的“国”与卿大夫的“家”拥有军队数量、城墙规模、财富的规定,维护社会等级和君主统治。所以C最符合题意。1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
丞相制度在明朝已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参考答案:B11.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参考答案:C龚自珍认为西洋诸国仍为清朝的藩属之一,说明他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12.文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也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应有①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参考答案:B略13.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A.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B.说明了共和派与保皇派斗争的平息C.是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法国工人阶级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参考答案:C14.有学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社迅速增多的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植政策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这一看法忽略了(
)A.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C.解放的土地改革
D.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参考答案:A解析:30年代前期是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0年代农村合作社迅速增多,原因是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都是发生在40年代。
15.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参考答案:答案:C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故答案为C项。由材料信息可知,不仅政府鼓励早婚,民间习俗亦鼓励早婚,故A项错误;民间婚俗“女大三,抱金砖”,与政府政策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与民间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并未提到传统伦理观念,故D项错误。16.右侧材料是研究下列哪一事件的原始材料A.护国运动
B.五四运动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参考答案:B17.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参考答案:A18.“两个世纪前,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穿袜子,现在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引自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B19.“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国民党一大宣言》参考答案:A20.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考察团留学国内新式学校科举不明载泽考察团12人10人19人9人27.91%23.26%44.19%20.93%戴、端考察团12人10人15人7人(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 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 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参考答案:考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考查清末新政的背景.依据材料中“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中留学与新式学校的22人,科举的是19人和15人.说明教育发展科举与新式教育并行而立.故B项正确.清政府决意改革是在1905年之前,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人数不能看出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宪政改革人才充足,故并未反映出CD两项排除.故选B.2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参考答案:C略22.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参考答案:A23.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签订《托尔斯西拉斯条约》,划定了一条东西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结合当时的背景,由此可以推断()A.西班牙只在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B.西班牙、葡萄牙从此能和平相处C.亚洲成为西、葡殖民争夺的焦点D.传播基督教是两国的最主要目的参考答案:C2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A.固守传统与“师夷长技”之争
B.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之争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参考答案:A25.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A.“兼爱”、“非攻”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认识
C.君主集权的理念D.人定胜天的思想参考答案:C法家思想包含君主集权的理念,符合各国君主的要求,遂能够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26.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l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于l896年被废除。其实施A.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B.延缓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上院D.导致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l865年”“限制行车速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由于“公共安全”以法案来限制机动车的时速,它阻碍了新兴工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上院,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1865年”,说明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l865年”“限制行车速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7.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A.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B.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C.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D.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参考答案:C28.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参考答案:C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上海棉布贸易十分兴盛,富商巨贾云集上海。29.19世纪末期,晚清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日:“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
)A.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B.变法图强的思潮已经开始兴起C.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D.“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参考答案:知识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以看出这些士大夫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局势,后来的历史走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故C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30.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参考答案:A略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时珍,字东壁,蕲州人,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材料二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材料三
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本草纲目〉》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3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3分)参考答案:(1)因素:出身医学世家,家学渊源;科举受挫,发奋图强;饱读诗书,兼收并蓄。(3分)
(2)创新: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动植物都有从低至高的发展演化过程(体现了进化论的原理)。(4分)(3)地位:《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3分)解析:(1)由材料一中“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得出出身医学世家,根据“三举于乡不第”得出科举受挫,根据材料中“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得出饱读诗书,兼收并蓄。(2)根据材料二中“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得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根据材料中“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得出动植物都有从低至高的发展演化过程。(3)根据材料三中“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得出是中国古代医药学集大成著作,结合所学得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西洋学者尝言道:“近代国家是建设在国民总意之上。"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争可以安稳,我看比登天还难。如今要巩固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