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云南历史_第1页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云南历史_第2页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云南历史_第3页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云南历史_第4页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云南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云南历史基本内容一、掌握远古元谋猿人;熟悉元谋大墩子遗址、沧源岩画、“梁州”、西南夷“等历史线索;熟悉庄跷入滇的历史典故。二、掌握秦开五尺道、汉习楼船、赐滇王金印;熟悉益州郡、永昌郡、青铜文化、南方丝绸之路等历史线索;了解诸葛亮平定南中、爨氏据滇的历史典故。

三、隋唐宋时期掌握唐标铁柱、六诏统一、南诏历史、大理国盛衰等历史线索。四、元明清时期掌握元跨革囊、明朝统治、吴三桂入滇等历史线索五、近现代历史时期了解马嘉理事件、片马事件、班洪事件等历史线索;掌握云南陆军讲武堂、红军过云南、滇军抗日、滇西抗战、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昆明和平起义及云南解放的简要情况。时代远古和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第一节远古和先秦时期

一、云南:人类主要发祥地中国历史的起点1、腊玛古猿三处:禄丰县、元谋梁子、开远小龙潭2、元谋人

“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区,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中心论这一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中国地质博物馆元谋人藏品图片元谋人遗址——元谋大那乌村盆地上那蚌村关于人类起源学说:创造论(国外、国内)、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人类起源地点:非洲(东非大裂谷)、白种人、云南元谋人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曾预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早期祖先生活在非洲大陆,比在其他地方生活更为可能。此后,古生物学家在南非各地相继发现南方猿化石达几十件之多。由此,南方猿是从猿到人过渡型的说法,在科学界确立。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人类的祖先化石:Lucy

二、丰富的新时期时代遗存1、元谋大墩子遗址(滇池、洱海)房屋

长江上游地区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发现的房屋,平面大多呈长方形,为地面建筑,房基内设有灶坑,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条环绕着村落的壕沟,沟道上宽下窄呈半圆状,口宽150~210厘米,底宽24~90厘米,深130~160厘米,应是一种防卫设施。陶器云南制陶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已被云南各地的先民普遍掌握,陶器不但实用于生活,而且美化着生活,陶器上已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和具象的动植物纹样。元谋大墩子遗址中发掘的史前艺术品-鸡形陶壶,是这个时期著名的代表性文物。2、崖画沧源岩画代表着我国古代岩画的较高水平

沧源岩画多不表现人物或动物的细部特征,全部涂色,类似剪影。人物、动物的头部都为圆点状,不画五官,画人主要是通过四肢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动态,画动物主要通过动物最突出的特征来表现其形象。画人物、动物时,往往为了表现其特征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有意将某一部位夸大得很显眼。人物、动物的四肢均画成直线,人体呈倒三角状。人物多为正面,侧身像甚少,动物图形则多为侧身。沧源岩画画幅较小,排列密集。画面多呈散乱状,无一定的结构布局。图幅之间缺乏联系和间隔,有些画幅有重叠的现象。有些画幅中人物、动物的动态表现得很成功,并且情节性特征也较突出。三、古代文献中的云南《尚书禹贡》将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地区划在当时“梁州”之域。西南夷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从事农耕;昆明从事游牧;其余各族或农或牧。与巴蜀有商业来往。两汉于其地置八郡进行管辖。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据,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嵩、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四、庄跷入滇1、身份2、年代3、路线4、人数5、结果

第二节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秦开五尺道二、西汉1、汉习楼船2、滇王之印与古滇王国3、设益州郡三、东汉设立益州郡四、南方丝绸之路一、秦开五尺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将军常頞继李冰之后修五尺道,因道宽五尺而得名,起止点:四川宜宾——昭通——曲靖。五尺道,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在云南省境内,修筑于秦朝,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它是由黔入滇的重要通道。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开五尺道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公元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经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抵达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回国途中,再至大夏(今阿富汗),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大月氏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并且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再次打仗了。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本身任务。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派使臣(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人)前往“西南夷”去寻求道路。1、汉习楼船

汉武帝使臣兵(派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者)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横断山脉,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回到长安后,将滇池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汉军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尝羌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2、滇王之印与古滇王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曲,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

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这一"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

滇王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内臣。3、设益州郡征服云南部分地区后,汉武帝设置了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益州郡吗,益州郡辖24县,其中云南县(今祥云县),是云南一词最早出处。三、东汉设立益州郡1、哀牢夷与哀牢国哀牢夷是中国古代民族,分布在今云南西部。因首领名哀牢而称哀牢人。哀牢人穿鼻耳,镂身文身,以龙为图腾,有著名的九隆神话。居住在保山为中心的澜沧江以西、怒江中下游地区,在战国中期,形成了部落连某,继而又建立了哀牢国。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爱老王——禁高东汉初期哀牢王——贤栗、柳貌贤栗:公元51年(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居住于今保山的一个“哀牢”部落首领贤栗(《后汉书·西南夷传》作扈栗),派遣使者首次进谒太守,表示愿意率本部落2000多户、1万多人“内属”,东汉王朝封他为君长,并把西汉建立的不韦等六县从益州郡划分出来,成立了“益州西部属国”。派郑纯为“都尉”,“为政清洁”,甚得人心。

柳貌: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其子率其统治下的55万多人"内属",东汉明帝接受后,于其地设哀牢(今腾冲、龙陵及德宏地区)及博南(今永平及其南部〉二县,并和"西部属国"所领六县合并起来,新设立永昌郡,辖23万户,189万人,在东汉105个郡中位居第二。

哀牢

“哀”是什么?“哀”是指酒或酒的气味。“哀牢人”的后裔,比如今属缅甸地面上的“卡拉”现在把水叫做“ye”(拼音记音,近似云南方言的“也”),把酒叫做“aye”(近似云南方言“啊也”)。“a”与“哀”一脉相承,经过二千年的语言发展和变化,其发音口形、时值、共鸣区、用气差异仍然极小,显然,“哀”就是指酒或酒的气味。“牢”,与“醪”同音,如果是汉族对其的称呼,可以认为是转音注释,即以谐音转注其“哀”。如果是这样,“牢”也是酒或酒气。古代“哀牢人”的老邻居“越人”的后裔傣族说酒,至今其音仍然是“牢”,可见,“牢”也可以是“越人”说哀牢人“爱酒”。如此,“哀”也是“酒”,“牢”也是“酒”。“哀”是哀牢人自己说“酒”,“牢”是越人和汉人说“酒”。“哀牢”,就是好酒的人——褒义为善酒,贬义即为“酒醉包”。2、哀牢“内属”“内属”是指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P43、拓修博南古道东汉王朝为了便于交通,遂拓修博南古道。开拓者还在古道过澜沧江处设立了兰津渡口。后来此地桥体多次更修,至明成化十年(1457年)改修为铁索桥,定名为“霁虹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还留下了云南最古老的民歌——《通博南歌》,云南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民间歌谣也较丰富,不仅今日而然;自古以来,即已如此。但少数民族多无文字,民间歌谣没有被记录下来,亡佚几尽,是一件大憾事。因而,远在刘宋时,范哗录于《后汉书》中的《通博南歌》一首,是仅见的最古民谣,可谓凤毛麟角,弥足可珍了。

博南县(今永平县)古道溯源

博南古道全长约四千公里,在全部的行程中,穿越永平博南山的这一段是迄今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六尺多宽的路面,全以大石砌就。有如一条抖擞开鳞鳞筋骨的巨蟒,盘贯于全山。"九曲十八盘"的起伏跌宕,悲怆而不失大气,令人叹为观止。

博南古道是我国最早的"丝绸商道",比北方丝绸之路还早两百多年,素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盛誉。

兰津渡口霁虹桥霁虹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永平县西部杉阳镇岩洞村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村之间的澜沧江上。霁虹桥在我国的桥梁建筑史上,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的铁索吊桥。

四、南方丝绸之路与青铜文化1、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由四川进入云南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灵光道,即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到南华。另一条为朱提道,即从成都出发经宜宾、盐津、昭通(古称朱提)、昆明到南华。公元前221年,秦朝将古道延修到云南曲靖附近,道宽五尺,故朱提道又称五尺道。两条驿道在楚雄南华会合后,统称为博南道,由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古称博南)、保山、德宏,至缅甸等国。

南方丝绸之路由四条古道组成灵关道:成都-芦山-西昌-大姚-大理;五尺道:宜宾-盐津-昭通-曲靖-晋宁-大理;黔中古道:重庆-安顺-晋宁-大理;永昌道:大理-永平-保山-腾冲-缅甸-印度。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我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南方丝绸之路2、青铜文化P5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和象征。1994年10月,中国第一个青铜器博物馆——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并开馆。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年代为公元前600多年(春秋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它说明云南是铜鼓之乡。祥云大波那出土的屋宇形铜棺,是战国时期不足君长的塟具,重达257公斤,是云南青铜器中的巨擘。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祥云大波那出土的屋宇形铜棺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时的杀人祭铜贮贝器鎏金骑士贮贝器贮贝器主要用来盛装货币——贝壳,同时还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贮贝器的器盖上,采用了分铸再焊接的技法,装饰了许多立体雕像。这些雕像既有人物,也有动物,雕琢细腻,形象生动,有如一部缩影的滇国人文历史和自然历史。左图为一件七牛贮贝器,高19.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为西汉时期器物,现藏云南省博物馆。该器上圆下方,平底四足,器盖呈斗笠状,顶端有一圆孔,四周焊接立牛七头,顺时针方向排列,牛角弯且长,四肢呈直线,为静立状,形态娇小可爱。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牛饰,从一牛到八牛不等,人们把牛这种代表财富的形象搬上贮贝器,其寓意不言自明了。云南晋宁出土的滇族七牛二虎贮贝器铜孔雀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时的二豹噬猪腾冲青铜五、诸葛亮平定南中时间: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地点:泸水两岸(今云南、贵州省境内)。双方统帅:蜀:诸葛亮;蛮:孟获;力量对比:蜀军五十万;南蛮兵二十余万;战争结果: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1、“南中”的概念2、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策略及巩固统治的措施六、晋置宁州和爨氏距滇1、晋置宁州三国归晋后,西晋政权在271年,将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从益州郡中划出,设立宁州,与益州为同级政区,为全国19州之一。2、爨氏距滇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第三节隋唐宋时期一、隋唐对云南的统治1、隋朝2、唐初二、南诏国的兴亡南诏铁柱唐标铁柱天宝战争南诏同意云南及重归于唐三、大理国的盛衰一、隋唐对云南的统治1、隋朝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对南中地区设立南宁州。隋文帝三次发兵云南,平定爨氏。2、唐初618年,唐朝建立,因无暇顾及南方边疆,遂重新起用爨氏,任命为昆州刺史,又设南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实行“羁縻”统治。李世民继续位,设姚州都督府,每年派500人到姚州戍守。二、南诏国的兴亡六诏的出现南诏铁柱唐标铁柱天宝战争南诏统一云南及重新归于唐“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六诏公元7世纪至8世纪初,在今洱海及其周围地区先后形成六诏和西洱河蛮。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称为六诏。诏为夷语,意为部落,也由王、酋长的意思。六诏皆为乌蛮,为今天彝族的先民。其中蒙舍诏居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南诏铁柱南诏铁柱位于云南弥渡县城,西北6千米太花乡庙前村(古称铁柱邑)原铁柱庙内。铁柱庙,史称铁柱宫或铁柱观,由山门、前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占地55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铁柱立于前院正殿中央。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传说白子国张乐进求让位细奴罗时,曾在铁柱前祭祀立盟。其次较为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但是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而郭松年则断然否定了“诸葛纪功柱”的说法。关于“唐标铁柱”,史书有“唐御使唐九征立铜柱于点苍山之湍溪”的记载。

南诏铁柱的传说很久以前,弥渡是白子国的管辖范围,国王的三女儿貌美如花,聪明贤慧,三公主成年后,没有喜欢那些纨绔子弟,却爱上了一个叫细奴罗的长工。这段恋情自然遭到国王的极力反对,两人一直不能在一起。后来,在一年一度的二月八打歌会上,天边飞来一对金翅鸟,落在歌场边的大树上高声唱:“细奴罗、三公主;细奴罗、三公主”。这让国王意识到两人的姻缘是天定,于是,为他们举办了婚礼,并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细奴罗,从此建立了南诏王国。后来,南诏国就建立了大铁柱象征大树,纪念金翅鸟。“唐标铁柱”在何处

在大观楼长联中,述及云南历史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的历史典故,其中的“唐标铁柱”常常同弥渡县的“南诏铁柱”相混淆,以为唐标铁柱就是弥渡县铁柱庙中的铁柱。其实,唐标铁柱是指唐朝御史唐九征在云南建纪功柱的事迹,与弥渡的南诏铁柱并无关系。“唐标铁柱”是树立在祥云县青海湖东南方的白石崖村一带。“唐标铁柱”祥云县是通往滇西的门户,是滇西较大的一个坝子,政治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618年唐王朝建立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64年即麟德元年就先后招降了洱海地区的白蛮、乌蛮及一些小的部落,各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新唐书·地理志》),并设立了羁縻州县,由姚州都督府管辖。在七世纪中叶,我国西部的吐蕃奴肃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随着其势力的不断发展,“唐标铁柱”洱海地区成了吐蕃与唐王朝争夺的对象。703年吐蕃赞普弃都松亲征洱海地区,控制了洱海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的局面,给唐王朝西南地区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唐王朝采取了扶持亲唐的蒙舍诏来统一洱海地区的各诏及部落,以便来牵制吐蕃和稳定洱海地区,另一方面采取了军事手段,对吐蕃实施打击,收复洱海被占地区。神龙三年(707年)六月,唐王朝派侍御史唐九征率兵对付吐蕃,“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唐标铁柱”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刘肃《大唐新语》)拔除了吐蕃的据点,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把吐蕃势力赶到漾濞江和顺备河的西岸,恢复了唐王朝在洱海地区的统治,便回到波州(今祥云县)来铸铁柱记录功绩。铁柱成为唐王朝统一洱海地区的历史见证,“铸铁柱于唐、番(吐蕃)三家接界”(《南诏野史》),唐九征没有收复洱海地区时,波州为其边界,吐蕃赞普便向唐王朝提出铁柱问题,“唐标铁柱”唐王朝对此作了回答: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九征立铁柱在波州的事,不必争执,实地看一看就行了(事见张九龄《曲江集》)。今天我们在弥渡所见到的“南诏铁柱”,上正书阳文题款一行:“维建极十三年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南诏建极十三年即872年。唐标铁柱自707年唐九征建立,到872年南诏王世隆重铸成南诏铁柱,唐标铁柱已在祥云县树立了166年。当时南诏佛教盛行,871年铸成崇圣寺的高约8米的观音佛和“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徐霞客游记》)的铜钟,同时还改唐标铁柱为天尊柱。天宝战争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颇害怕,企图对之加以控制。及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在西洱河两败唐军。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742-756)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战后,南诏归顺吐蕃,唐王朝则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天宝战争起因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今楚雄的姚安县)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途经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今楚雄的姚安县),姚州都督张虔陀侮辱阁罗凤的妻女,又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引起阁罗凤极大愤慨遂举兵攻陷姚州。这就是唐朝与南诏之间的“天宝战争”的根由。P9南诏统一云南及重新归于唐“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唐朝末年,藩镇势力不断增长,与朝廷长期争权斗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领导农民起义,史称“桂林戍卒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很快被朝廷镇压下去,但却开启了更大规模的黄巢农民起义。庞勋起义基于南诏侵边,正所谓宋祁在《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由此可见南诏侵边和“桂林戍卒起义”影响之深远。黄巢黄巢(820~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三、大理国的盛衰大理国的建立“大中国”和“后理国”大理国与宋朝关系及其“宋挥玉斧”的由来景龙金殿国大理国的建立902年,南诏国灭,继而出现三个政权:大长和国(902—928)郑卖嗣大天兴国(928—929)杨干贞——赵善政大义宁国(929—937)杨干贞大义宁国杨干贞统治间,由于“贪虐无道,中外咸怨”,反对力量逐渐团结在段斯平周围。他联合各部,以武力推翻云南最后一个奴隶制政权,于937年建立大利国政权。大理国为封建农奴制政权。其统治期间,疆域与南诏国大体一致。大理历代国王世系表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

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

段思廉——段廉义——段素辉——段正明——

高升泰——段正淳——段正严(和誉)——段正兴——

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

段智兴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一灯大师。

帝王为僧一、出家缘由与大理国“以佛立国”、“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二是举国崇僧敬佛,国中的大事均有高僧参与决策。(段誉(段正严)就是典型的一例)二、“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

从公元937年绵延至1253年的大理王朝22代国王中,先后有9位国王禅位为僧,再加上被迫逊位的1人,便足足有10个国王最后都当了和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因爱情不得志而试图出家,却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别无帝王出家之事了。第8代王段素隆、第9代王段素贞、第11代王段思廉、第13代王段寿辉、第14代王段正明、第15代王段正淳、第16代王段正严(和誉)、第17代王段正兴(易长)、第20代王段智祥。

“大中国”和“后理国”大理国(段氏)大中国(高升泰)后理国(段正淳)大理国从937年建立,至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传22王共316年。大理国与宋朝关系及其“宋挥玉斧”的由来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而后进行统一战争。传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有臣献上地图,进言兵威取滇,他拿起玉斧(一种文具)对着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

这就是"宋挥玉斧"典故的由来,被后人渲染得神乎其神。景龙金殿国

史料记载,傣族先民首领帕雅真(又名叭真)(1119-1192)于傣历542年(公元1180年)率傣族先民入主勐泐(今西双版纳),建立了以景洪为中心的景陇金殿国,自称为王,是西双版纳的第一个召片领。他建立勐泐国后,以天朝(南宋)皇帝为贡主,接受中央政权的领导。宋朝皇帝派遣使者到勐泐,为其颁发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帕雅真在位21年,对勐泐接受中央政权领导作出了重大贡献。帕雅真有4个儿子,长子劳忍冷,封食邑勐兰纳(今泰国清迈一带);次子艾崩,封食邑勐效景莱(今缅甸勐皎);三子衣坎冷,封食邑允尖(今老挝万象);四子桑凯冷,继父位为勐泐王,即西双版纳的第二个召片领。他继位时,宋孝宗曾遣使者前来祝贺,使其为勐泐王。帕雅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封建领主制,是首世景陇殿国的国王,即首世封建领主,傣语称为“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人。

据史料记载,“其疆域大约北至今元江流域,南至泰国北部的清莱、清迈及缅甸北部掸邦一带,东至老挝琅勃拉邦、丰沙里、万象及今越南北部一带,西至今临沧、保山一带”。其疆域大约北至今元江流域,南至泰国北部的清莱、清迈及缅甸北部掸邦一带,东至老挝琅勃拉邦、丰沙里、万象及今越南北部一带,西至今临沧、保山一带。王国人口844万人。按照当时南宋的约7600万人口,金国的4800万人口来看,也许800万人口并不值得一提,但是根据记载:同一时期全蒙古有200万人口,西夏仅有250万。而12世纪末的法国只有320万人口(60%的领土在英国手里),北方的丹麦,挪威和瑞典的人口总和也只有150万左右。或许人口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强大!那么我们来说说他的军力!根据记载公元1160——1180年金殿国就“有象九千头”。驯养大象作“乘象”,平日主要供这里的各级土司享用,战时则可作“战象”。要知道,在蒙古军围攻花剌子模都城撒玛耳汗的时候,花剌子模的百余头战象就使蒙古军吃了大亏,那么9000头战象将会是一翻怎么样的情景呢?因此,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后,金殿国仍处于“土司的统治之下”。可见并为被蒙古完全征服。第四节元明清时期一、元朝在云南的统治1、蒙元灭大理元跨革囊2、爨僰军3、赛典赤治滇4、土官制度5、梁段相争一、元朝在云南的统治1、蒙元灭大理元跨革囊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入丽江东部,在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攻占大理城,大理国最后的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瓦解。古空美村头的元军渡江指挥台遗址

奉科渡口的古空美是个自然村,位于金沙江西岸,纳西语中是涉水渡江的地方之意。金沙江从石鼓回环北上到奉科三江口后,转而向南,忽必烈中路军的革囊渡江是从东向西横渡的。这里两岸高山对峙,河谷深深切割,地势十分险要。好在冬季江水下落,江面显得平缓,正是渡江的好时节。在元军大军压境之际,驻守宝山、奉科一带的纳西族首领麦良“审时度势”,迎接元军,帮助元军“革囊竹筏以渡”。

元跨革囊2、爨僰军3、赛典赤治滇大理国灭亡后,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派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洱海边的大理转移到了昆明。4、土官制度5、梁段相争爨僰军爨僰军与湖南桑植县的白族的渊源:一说:1253年,蒙古军迂回南征占领了云南的大理国后,强征了一支“寸白军”(即“爨僰军”)进攻南宋。这支“寸白军”里有三个白族兄弟,分别名叫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因为他们三个人对蒙军不满,又厌恶战争,因此就逃离了军队而流落到了江西,而后又迁到湖南洞庭湖。随后,他们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可能随后又引来更多的“寸白军”定居)。经700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今天在张家界十余万众的白族。

爨僰军爨僰军与湖南桑植县的白族的渊源:一说:1253年,蒙古军迂回南征占领了云南的大理国后,强征了一支“寸白军”(即“爨僰军”)进攻南宋。这支“寸白军”里有三个白族兄弟,分别名叫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因为他们三个人对蒙军不满,又厌恶战争,因此就逃离了军队而流落到了江西,而后又迁到湖南洞庭湖。随后,他们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可能随后又引来更多的“寸白军”定居)。经700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今天在张家界十余万众的白族。

爨僰军爨僰军与湖南桑植县的白族的渊源:另一种说法是:蒙古军占领了云南的大理国后,强征了一批“爨僰军”,“爨僰军”中的一些流散军人初到桑植时,发现这儿人烟稀少,尚未开发,他们便“插草为标,指手为界”,每个姓氏都根据居住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姓氏,给本姓氏居住的地区命名。如以特征命名的有“谷家錾子岩”、“王家覆锅岩”、“钟家狮子岩”;以姓氏命名的如李家峪、王家界、王家湾、马家峪、张家溶、钟家弯等等。但很长时间,乃至建国初期,桑植“民家人”的族源一直未确认。直至解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才于1985年秋正式成立了洪家关、刘家坪、走马坪、马合口、芙蓉桥、麦地坪、淋溪河七个白族乡,终于实现了白族在桑植的民族自治。

梁段相争元末,红巾起义,梁王逃至楚雄,向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助其击退义军。为感恩,将公主阿盖许给段功为妻。段功恋居昆明,在原配夫人催促下方回大理……然段氏早与梁王有结,双方都想“吃掉”对方,故左右力劝段功莫至昆明。段功不听,再到梁王府。或曰,段功意在昆明,劝梁王除之。梁王密命阿盖以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拒受王命,并以实情告段功,表示愿与他西归大理……段功自恃功高德厚,不信梁王会加害于他。梁王另设圈套,邀段功到长乐寺做佛事,在通济桥乘马惊时将其杀害……阿盖不久也香消玉殒。——《孔雀胆》郭沫若二、明朝在云南的统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1382年建立了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省军区),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明朝大量内地汉族人口入滇,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产量达全国的一半以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所铸的24000斤重的大洪钟则是体现了这时铜矿业发展的水平。改土设流“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