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0讲知识拓展“如果确实存在世界历史的轴心...这个世界历史的轴心位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它存在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发生的精神进程之中。那里有最深刻的历史转折。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从那时产生。这段时间简称为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斯贝斯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知识拓展“这个时代的新特点:人意识到存在整体、自身和自身的界限。他体会到世界的可怕和自身的无力。他提出根本性的问题...他力求解脱和救赎。通过意识到自身的界限,他为自己树立了最崇高的目标...这些均发生在反思之中。有觉性使人再一次意识到意识的存在...人们尝试用思想、理由和经验说服他人,思想上的斗争随之形成...论争、流派的形成、精神事物的分裂——它们在对立中互相关联,产生了濒临思想混乱边缘的不宁和运动。”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斯贝斯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2、背景“继孔子而起之士,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一替代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此皆过渡时代,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立,人皆徘徊歧路之时,应有之事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1、“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产生;科学技术取得进步;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提供宽松的环境稷下学宫“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徐干.《中论·亡国篇》2、背景1、“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2、背景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以前,有一种受过礼、乐、书、射、御、数所谓“六艺”教育,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具有相对稳定性收入的人,作为低级贵族,统称之为“士”。《汉书·食货志》云:“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百家争鸣》.金开诚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产生;科学技术取得进步;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提供宽松的环境;社会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一、“百家争鸣”2、背景1、“百家争鸣”的含义“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赵简主、魏文侯、齐宣王、燕昭王是诸侯中争养士人的突出代表,养士的数目成百上千。除诸侯之外,高官贵人也普遍养士,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每人养士数千人,秦国的吕不韦养士也多达三千人。”——《百家争鸣》.金开诚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产生;科学技术取得进步;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提供宽松的环境;社会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一、“百家争鸣”2、背景1、“百家争鸣”的含义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产生;科学技术取得进步;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提供宽松的环境;社会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孔子、孟子、荀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知识拓展:儒“儒”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者具有柔、软的气质,并且是“术士”,其职业专门为贵族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担当司仪等。“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二、孔子的思想1、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孔子其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孔子其人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1、孔子其人提倡“仁学”: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礼”的思想“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易中天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1、孔子其人提倡“仁学”: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礼”的思想◆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1、孔子其人提倡“仁学”: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礼”的思想提倡“周礼”:主要利用西周的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1、孔子其人“礼”的思想“德”的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1、孔子其人“礼”的思想“德”的思想把对个人的修养要求融入政治,以道德约束统治者。“历史赋予古代某些人物以巨大的文化选择权能,他们的思想方向决定,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文化与价值的方向,从而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先是周公,后是孔子,而孔子是把周公所作的一切进一步加以发展和普遍化。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知识拓展:孔子和周公知识拓展:孔子和周公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康诰》二、孔子的思想2、孔子思想“仁”的思想1、孔子其人“礼”的思想“德”的思想教育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受到重用了吗?为什么?——没有。因为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不符合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仁爱主张又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三、孟子学说1.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山东境内)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三、孟子学说君臣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2.“仁政”学说三、孟子学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仁政”学说王道治国三、孟子学说2.“仁政”学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仁政”与孔子的“仁”有何区别?“孔子讲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之修养方面,孟子则应用于政治及社会哲学。孔子讲仁及忠恕,只及于‘内圣’,孟子则更及于‘外王’。——冯友兰政治: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对外: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经济: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减轻赋税;——“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三、孟子学说孟子凭什么认为“仁政”可行?2.“仁政”学说3.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三、孟子学说4.养浩然之气孟子思想带有高度的理想主义色彩...相信礼来自性,相信每个人身体中都具备构成礼的基本善性,...主张每个人可以靠发掘自我内在善性,就符合礼的要求...孟子看重个人自我觉醒、自我意志...孟子要我们了解:只要成为原来的、真实的自我,你就能同时成为好人,成为道德人格高尚的人。——《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孟子的浪漫主义...四、荀子学说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1.荀子其人四、荀子学说2.政治学说:◎“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治之经,礼与刑。”◎“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如是而不服者,则可谓妖怪狡猾之人矣,虽则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选贤举能,礼法并施四、荀子学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君舟民水,平政爱民2.政治学说:◎“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荀子一天下,著圣王之迹四、荀子学说——选贤举能;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君舟民水,平政爱民。荀子去除了礼和法之间的绝然划分,同时也就去除了原本儒家和法家之间最清楚的区别。孔子、孟子的思想绝对不可能和法家有所混同。荀子的性恶论实质上将礼往法的方向推了一大步,也就使自己的立场朝向当时日益壮大的法家靠近了一大步。——《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2.政治学说:◎“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何谓“大儒”...◎“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搏若一人...可谓圣人矣。”荀子的理想国...四、荀子学说——选贤举能;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君舟民水,平政爱民。2.政治学说:3.人性论:人性本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四、荀子学说3.人性论:人性本恶4.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四、荀子学说3.人性论:人性本恶4.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枯耕伤稼,耘耨失秽,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妖。◎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1.政治:※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欣赏古昔、效法先王;※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来说,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在治国方略上重人治,主张德治,体现民本思想;2.道德观念:和贵中庸;3.天人观:重人事,虚天命。4.经济: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治乱安危有很大关系。5.教育:重视教育、教化,尊重知识。五、韩非的法家思想1.渊源:※子产在郑国:“铸刑书”,将法令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众。※管仲在齐国:《管子.明法》:“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依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任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七臣七主》:“春无杀伐;夏无遏水达名川;秋无涉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税赏禄。”《版法解》:“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则治辟,治辟则国乱。”五、韩非的法家思想※李悝在魏国:修订《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盗是指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如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贼律是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洽条文——(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者,还要籍没其母家);囚、捕:劾捕盗贼的律文。杂律:——(①淫禁。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②狡禁。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罪行。③城禁。禁止人民越城的规定。④嬉禁。关于赌博的禁令。⑤徒禁。禁止人民群聚的禁令。⑥金禁。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的禁令。如规定丞相受贿,其左右要伏诛,犀首以下受贿的要处死。)1.渊源:五、韩非的法家思想※慎到在赵国:《慎子》重“势”:以毛嫱、西施借喻。法的制定:“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守法:“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仇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缺也。”※商鞅在秦国:“刑无等级”、“法者,国之权衡也。”、“以刑去刑”。1.渊源:2.韩非其人:五、韩非的法家思想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年韩国宗室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曾与李斯一起求学于荀卿。他从小口吃,不善言辞,但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很早就开始著书立说,并闻名于世。五、韩非的法家思想“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五蠹》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五、韩非的法家思想法:“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群臣相关,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五、韩非的法家思想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术: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欲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之不可以得安也...百官之吏,亦知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势:世之学者说人主,不曰:"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而皆曰:"仁义惠爱而已矣!"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这当然是颠覆性的。因为华夏文明的正宗和传统,正如《奠基者》所说,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却未闻“以法治国”也。于是,要德治还是要法治,就成了最后的争鸣。——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五、韩非的法家思想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五、韩非的法家思想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历史观: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韩非的法家思想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历史观: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韩非的法家思想3.韩非的思想:※政治思想:法、术、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历史观: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战国至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其历史观符合诸侯国变法的需要。“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六、老子学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1、哲学思想六、老子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1、哲学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六、老子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1、哲学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老子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1、哲学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圣人不死,盗贼不止。”六、老子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1、哲学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思想:“无为而治”—统治者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崇尚淳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统治者应实行“愚民”政策。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人家政培训课程设计
- 机器人刷卡课程设计
- 2024年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2024年二手房卖买合同样本
- 本科水利水电课程设计
- 2024年加工承揽合同的承揽范围
- 本班同学阅读研究报告
- 本地生活行业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普通凹版彩印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法律案件居间合同范本
- 储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视网膜动脉阻塞治疗及护理
- 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26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 SHT 3425-2011 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用盲板
-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广西检察院聘用制书记员考试真题库2023
- 品管圈QCC成果汇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课件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期中考试基础知识总结
- 碳青霉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WST826-2023)考核试题及答案
- 冬季劳动安全注意事项-02
- 《声音》(单元作业设计)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