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赵军
二00八年十月目录一、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规划导向三、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79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11.5:52.5:36.0,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32.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20.7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GDP达到1922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529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徐州经济发展步入经济转型、产业优化、布局调整的关键阶段。由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由综合性交通枢纽向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中心转变、由淮海地区区位中心城市向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是徐州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发展现状(二)发展历程(三)存在问题
徐州是江苏省人口最多、农业基础较好、交通发达便捷、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重要城市。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居全省13个城市的第6位;非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5%,在中国220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43位。
(一)发展现状1、经济规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继2004年跨上千亿元台阶后,今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去年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金投资完成960.7亿元,今年可达1000亿元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3亿元,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苏北首位和江苏省第6位。2007年所辖六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财政总收入6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6.6%、31.6%、61.1%和45.4%。
2007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9.6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
2007年徐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4亿元,全省位居第六位。
2、产业结构。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1.5:52.5:36,其中市区为1.6:58.1:40.3,全市和市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5.3%和49.8%。全市列统工业增加值656.1亿元,三大支柱产值占66.1%,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为129.9亿元、装备制造业95.1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208.6亿元,分别占19.8%、14.5%和31.8%。全市年产原煤2363万元、发电量316.6亿千瓦时;建国50多年来,徐州共开采原煤8亿吨,为全省、华东地区累计供应煤炭5.23亿吨,去年外送电力160亿千瓦时。2007年徐州市主要行业分析表行业工业总产值(亿元)比重%能源工业270.5012.60装备制造业550.5633.70食品制造业353.9821.70木材加工业188.9011.60化工医药制造业223.9113.75冶金工业254.8011.90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605亿元,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318.7亿元,占52.7%;信息软件、金融、房地产和商务服务四个新兴服务业增加值为110.3亿元,占18.2%。
2007年徐州市第三产业行业结构分析表行业增加值(亿元)比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52.8025.30批发、零售业130.9321.70住宿和餐饮业30.895.10金融业18.523.10房地产业35.855.90其他服务行业235.4539.00营利性服务业59.079.80非营利性服务业176.3829.203、城乡建设。全市城市化水平近五年来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2007年达到45.8%;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56万;六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近五年新增5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大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先后建成宁宿徐、京福、京沪等高速公路,徐济高速在建,构建了“两纵两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络;京沪高速铁路徐州段开工建设,徐菏铁路徐州段年内开工,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和徐淮铁路徐州段正在规划中,界时将实现全市各县(市)通高速公路、铁路的目标,公路、铁路网密度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
徐州城市发展,得利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徐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就整个市域而言,全市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80年前):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97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87亿元,较1952年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43.1:42.6:14.3,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8.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中,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其中能源及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2年):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较1979年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28.9:43.3:27.8,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表现为“二、一、三”结构特征。工业经济中,机械、食品、纺织和电力等产业发展较快,煤炭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下降到10%以下,工业结构的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以工业为主导,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较1992年年均增长13.3%,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从1993年的25.3:47.0:27.7演变为11.5:52.5:36.0,其中199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20%以下,预计今年可调整到10%以下,总体工业化水平进入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经济中,煤炭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8%,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上升为22.7%,食品工业上升为16.5%,工业结构加快向先进制造业方向演进。
徐州经济在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言之,主要是:
1、综合实力不强。2007年徐州市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6.5%和4.5%,人均GDP、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1%和39%。
(三)存在问题2007年徐州与南京、苏州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比较主要指标徐州(%)南京(%)苏州(%)年末常驻人口(万人)11.609.5010.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6012.9022.9财政总收入(亿元)5.2017.3026.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8.0016.4019.6工业总产值(亿元)4.0011.60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6.9017.6015.9进出口总额(亿美元)0.7011.1061.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亿美元)1.408.7035.72、产业层次不高。2007年徐州市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1.4和6.3个百分点,其中三产比重低于全国4.6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中加工度低、资源型工业比重大,采掘业、木材加工等资源初加工工业增加值占29.5%,远高于江苏平均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689亿元,仅占江苏的1.15%,居全省第10位。3、城乡差距较大。徐州县域经济总体滞后,除铜山县位全国“百强县”外,其余县(市)均居全省发展中下层次,其中丰县、睢宁GDP分别在全省52个县(市)中居第47和第46位;徐州六县(市)GDP之和均低于江阴、昆山、张家港和常熟等一个县级市。徐州市区人均GDP为县区的3.87倍,仅低于南京为全省第2位。
4、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徐州作为煤炭资源城市已进入资源枯竭期,矿井平均服务年限不足20年,传统产业面临生存危机;全市形成采煤塌陷地27万亩,其中21万亩尚待复垦治理。200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304和2.882吨标准煤,均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江苏平均水平的2.05倍。工业废弃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处于江苏较高水平。
地区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全国1.22
1358.52.59全省0.921198.21.67徐州1.41405.83.812006年徐州与全国、全省能耗比较表
二、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规划导向
(一)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二)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定位(三)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重点在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下,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正步入城市功能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新阶段。(一)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紧紧围绕加快徐州振兴这一目标,着力建设“两大中心”、“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努力把徐州建成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建成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努力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新兴接续产业为拓展、县域特色经济相匹配、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400亿元。
(二)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定位1、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优质发展资源,调优调高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等四个集聚效应明显、竞争力较强的千亿元产业。
(三)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重点
(1)充分发挥徐工集团的龙头作用,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大型施工机械装备等主机产品及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中重型卡车和工程机械专用车等汽车产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提高煤矿机械研发制造水平,壮大锻压机械、建材机械产业实力。经过3-5年努力,力争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2)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维维集团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乳品、果蔬、板材、畜禽加工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发展优势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经过3-5年努力,力争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和家具板材加工出口基地。
(3)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发挥徐州煤炭生产基地和北煤南输通道的优势,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机组,着力发展坑口电厂和煤矸石等煤电联营和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发展光伏光电、风电设备、清洁技术、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以扩大多晶硅产能为基础,重点深化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打造“石英—工业硅—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产业链;依托现有企业基础,重点发展风能发电设备、生物质发电和洁净燃烧系统,形成风电设备和节能环保产业板块。经过3-5年努力,力争使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国际重要的太阳能发电生产基地。
(4)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业。全力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大力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机械、煤炭储运、农副产品、铁路集装箱、航空货运等重点物流基地,打造淮海经济区集聚辐射功能最强的商贸物流集聚区。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加快形成两汉文化与军事文化、山水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产业,将徐州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经过3-5年努力,使商贸物流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2、空间布局。按照“一区、一带、两轴”的生产力布局框架,优化提升以市区为核心的中心集聚区,加怜惜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着力培育沿徐丰(沛)、徐睢产业发展轴,积极促进空间形态由中心集聚向轴带延伸和区域集群演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一区、一带、二轴”的生产力布局框架,优化提升以市区为核心的中心集聚区,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着力培育沿徐丰(沛)、徐睢产业发展轴。市域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
(1)“四区支撑”,做强中心产业集聚区。构筑老城区商贸旅游中心、新城区商务政务中心、徐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创新中心和铜山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互动发展的态势。老城区重点提升完善生活性服务功能,新城区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功能,着力构筑辐射力较强的区域性服务业高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突出徐州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地位,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引领铜山经济开发区和徐州工业园区整体联动,错位发展,加快构筑市域工业发展核心集聚区。
(2)“一带驱动”,加速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崛起。
突出沿线经济开发区、工业集聚区载体建设,加强政府引导,实现互利共赢,做大做强沿线节点城市,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积极构建江苏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带、区域性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
——新沂。以新沂经济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硅资源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强化苏鲁接壤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流通中心地位。依托马陵山、骆马湖、窑湾古镇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邳州。以邳州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和苏鲁接壤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一带驱动”,加速沿东陇海产业带崛起徐州沿东陇海产业带:江苏省新兴的产业密集带、区域性现代物流网、绿色生态走廊
(3)“两翼推进”,加快发展徐丰(沛)和徐睢产业发展轴。
充分依托沿轴经济开发区和重要节点城镇,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优势,促进产业发展轴快速成长。
——徐丰(沛)产业发展轴。加强丰、沛协调合作,实现设施共享、联动开发、错位发展。重点建设丰县、沛县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形成煤盐化工、铝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深度挖掘汉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徐睢产业发展轴。重点建设徐州空港产业区、睢宁经济开发区,其中,徐州空港产业区依托观音机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临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之逐步成为具有高端产业聚集功能的新经济增长点;睢宁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结构转型(二)实施城市带动(三)优化投资环境
(四)强化政策引导当前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快推动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至关重要。以发展现代产业为导向,重点支持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食品、煤炭、商贸等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和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坚持集聚、集中、集约原则,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纽带,优化资源空间配置,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集中,依托徐州经济开发区等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徐州中心商圈等产业集聚载体,重点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业特色突出的太阳能光伏、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现代物流和中心商贸商务区等10个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徐州现代产业发展平台和重要增长极。(一)加快结构转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山导游词(33篇)
- 机器锅炉用水垢收集器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生物医药产品临床试验药物购买合同
- 生产成本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
-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第1篇
- 国开22003基础会计(统设课)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 电力市场风险管理
- 木地板安装承包合同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二年级上语文仁爱版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二年级上英语仁爱版期末考卷(含答案解析)
-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泥运输处置方案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形结合教学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黄磷生产安全培训课件模板
- 关于PCB IC上锡不良分析报告
- 2024年科技部事业单位招聘95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香港贸易创业计划书
- 老年精神科健康宣教
- 案场服务方案
- 2024年宜宾市新兴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同等学力英语真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