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_第1页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_第2页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_第3页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_第4页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概述P48→P123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概述第二节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的类型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調查第一页,共74页。教学基本(jīběn)内容民俗旅游概述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交通民俗旅游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游艺(yóuyì)、农业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第二页,共74页。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chíxù)发展资源(zīyuán)开发理论第三页,共74页。学科(xuékē)框架服饰民俗(mínsú)饮食民俗(mínsú)居住民俗(mínsú)交通民俗(mínsú)人生礼仪民俗(mínsú)节日民俗(mínsú)游艺民俗(mínsú)农业民俗(mínsú)民俗旅游基本概念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第四页,共74页。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分类:(1)按内容分类:经济民俗旅游、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信仰(xìnyǎng)民俗旅游资源、游艺民俗旅游资源;或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口头与非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等。(2)按国家分类: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日本民俗旅游资源、泰国民俗旅游资源、英国民俗旅游资源、印度民俗旅游资源等。(3)按地域分类:欧美民俗旅游资源、美洲民俗旅游资源、非洲民俗旅游资源、中东民俗旅游资源等;或八桂民俗旅游资源、岭南民俗民俗旅游、巴蜀民俗民俗旅游资源、中原民俗旅游资源;或乡村民俗民俗旅游资源、都市民俗旅游资源等。(4)按民族分类:汉族民俗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或羌藏民俗旅游资源、壮侗民俗旅游资源、满蒙民俗旅游资源、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惠安民俗旅游资源等。第五页,共74页。一、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的價值P481.差異性價值2.神秘性價值3.唯一性價值旅游(lǚyóu)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定向性3.唯一性4.变化性第六页,共74页。第二节

中国(zhōnɡɡuó)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1.生计技艺(jìyì)民俗旅游资源2.聚落建筑民俗旅游资源3.服装体饰民俗旅游资源4.茶酒饮食民俗旅游资源5.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6.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7.岁时节庆民俗旅游资源8.信仰禁忌民俗旅游资源9.组织制度民俗旅游资源10.游艺娱乐民俗旅游资源第七页,共74页。1.生计(shēngjì)技艺民俗旅游资源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f.商贩(shāngfàn)贸易民俗旅游资源第八页,共74页。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捕鱼、狩猎、采集生活及其所涉及的工具、技术、信仰、禁忌、仪式(yíshì)、活动和生活场景等内容。狩猎采集时代的山神、树神、猎神、图腾等原始信仰和万物有灵观念,是人类多神崇拜和一神宗教的基础;木棍、投枪、弓弩、箭矢、猎网、陷阱、渔堰、网钩、刀叉、篮筐、荃篓、编簾、药物、夹套、机案、媒哨等捕猎工具,是所有现代武器和劳动工具的雏形;早期形态的围猎、烧烤、石炙、干腊、衣皮、配饰等生活习俗仍然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形态保持在现代人的生活现实当中。第九页,共74页。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寒温带地区,人们以高原草场、高山草场和森林苔原等游牧为主要生计方式,放牧牛、羊、马、骆驼和驯鹿等牲畜,食用肉类和奶制品,制作使用皮毛衣物器用等生活用品,拥有别具特色的毡房、蒙古包等居住方式和萨满一类的原始宗教信仰。由于(yóuyú)游牧生活需要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水草而居”,具有相当大的地域流动性,草场游牧生计技艺民俗体现出相当大的豪放浪漫色彩。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天空,成群的牛羊,斑斓的绿洲,奔驰的骏马,成行的骆驼,浩瀚的沙漠,苍茫的戈壁,温驯的麋鹿,阴森的苔原密林,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梦幻场景。第十页,共74页。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有刀耕火种、山地游耕和精耕细作农业。如土地信仰、龙王信仰、安土重迁、风水观念、重农抑商、聚族而居、崇宗敬祖、邻里亲情、落叶归根、天人合一等等。东北黑土地、中原黄土地、南方红土地等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季节性田园风光和宁静和谐的桃源仙境,麦苗、稻浪、园圃、桑田、茶园、麻地、果园、小桥、流水、人家、乡村、老寨、古镇,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农耕田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和行之有效的农耕技艺,整地、选种、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储藏(chǔcáng)、加工,稻作文化与麦作文化各有千秋,景象各异,薅草锣鼓、背工咏唱、开秧吃新、春秋祭社、农具整置、梯田开垦、水利兴修等等成为农耕生计技艺的美妙场景。第十一页,共74页。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专门“以舟船为家,以江海湖泊为田”的生计方式,形成了全然不同于陆地上谋生的特殊技艺,如水上捕捞技艺、水产加工技艺和渔具修造技艺等。并形成岛岸渔村、水上船家、渔港码头(mǎtou)、水产养殖、水滨鱼市、拉网捕鱼、破冰夹鱼等别具特色的渔业生计技艺民俗文化现象。第十二页,共74页。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远古时代制作的石器、陶器、玉器、标枪、弓弩,编制筐篮、渔网、衣物、草垫、绳索,建造房屋、墓穴、灶台、沟渠、道桥等。随着人类(rénlèi)生产分工的细致化,这些能人逐渐成为了以手工技艺谋生的职业半职业工匠,于是手工匠人生计技艺民俗正式产生。如泥瓦匠、陶瓷匠、铜铁匠、金银匠、木匠、篾匠、石匠、窑匠、书画匠、笔墨匠、装裱匠等等。这些匠人,随着城镇聚落的出现,逐渐成为专业化的百工技艺匠人阶层,并构成一道亮丽的百工技艺匠人生计民俗场景及其丰富多彩的工艺品。第十三页,共74页。f.商贩贸易民俗旅游资源(1)集市:乡村仍然以固定的日期或节期(如庙会、端午)赶集、赶街、下坝子、赶圩进行集市贸易交换活动,形成了中国别具特色的乡间集市贸易景观。(2)行商:乡间由此派生出各种马帮、驼队、行商、小贩等,他们走村串户、饭运货物、吆喝吟唱,销售针头线脑、肉食豆腐、糖果糕点,或收购山货皮毛、草药特产,形成了别具一格(biéjùyīgé)的行头打扮、市声言语,深受乡间男女老少村民的喜爱,常常成为怀旧诗文小说画图展示渲染的对象。(3)坐商: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南来北往的客商不断聚散,马店、车行、客栈、酒楼、饭铺、饼店、面馆、绸庄、茶肆、钱庄、当铺、药店、金银珠宝店等不断涌现。各种店铺按照中国传统,都有开市之庆等仪式活动,挂匾额、放鞭炮、接贺联、赏乞儿、取吉利不一而足。第十四页,共74页。2聚落(jùluò)建筑民俗旅游资源自从人类脱离了原始的洞穴寄居和缘树为巢的生活之后,就开始了建造房屋聚居生活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温度湿度不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传统的人们(rénmen),往往以地穴式建筑、帐篷式建筑、崖居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屋宇式建筑等不同的居住方式,并形成不同的聚落方式共同生活在一起。a.古村建筑民俗旅游资源b.古寨建筑民俗旅游资源c.古镇建筑民俗旅游资源d.古城建筑民俗旅游资源第十五页,共74页。a.古村建筑民俗旅游资源古村,特指丘陵、平原、盆地、绿洲等地势比较平旷的族群聚落形式。由于地势比较平旷,交通、水源、温度、湿度等条件都相对便利、适宜,这样(zhèyàng)的聚落形式往往具有比较悠久的起源、发展、繁盛的历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民居群落及传统风俗。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如水陆交通要道的逐渐改变,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村落逐渐淡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逐渐被人们遗忘而成为文化孤岛,无论在形式、规模和生活方式上都较好地保持了传统的聚落样式,成为人们追今惜古、怀旧凭吊、调节心境、研究考察的理想去处而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第十六页,共74页。b.古寨建筑民俗旅游资源所谓“古寨”,多指分布在高山、深谷、险隘、要塞等地方的具有相当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居聚落形式,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传统古村落,也包括部分(bùfen)地方汉族的具有相当防御功能和守备性质的民居聚落形式古寨聚落或与高山,或与大漠,或与深谷,或与梯田,或与森林,或与草原等大自然美丽景观融为一体,与自己民族尊严的历史长河紧密相连,与地方族群悠久独特的传统社会文化贯通,承载着厚重的地方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人格,成为当今中国令人目不暇接且最为显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之一,是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第十七页,共74页。c.古镇建筑民俗旅游资源镇,指的是集镇或市镇,它的主要特征是出于集市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口大规模聚集扩散所形成的大型商贸民居聚落;城,是出于军事防御功能而产生的以四面高墙环绕包围为特征的行政、商业中心。镇的主要功能是连结城乡交通、运输和商贸关系,方便民众往来汇聚、集市和交易。具有相当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商业文化积淀的古镇,往往位于过去的水陆交通要道的枢纽之上。单从聚落建筑特色的角度看,鳞次栉比的屋宇墙头、面水临街的商埠铺面、各式各样的门楣院落、纵横交错的街巷小桥、形态各异的庙宇祠堂、功能不同的书院戏台,都会呈现出鲜明(xiānmíng)的地方色彩和民俗特点。第十八页,共74页。d.古城建筑民俗旅游资源中国古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四周围以高大的城墙,有城池、城垛、城楼、城阙等辅助城防工事,城内有居民、官府、军队、寺庙、街道、商铺、集市、民居、井渠等一系列机构、设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可守可攻的军事聚落区域,主要作用是保境安民。古城中的传统街道、骑楼、商铺、当铺、酒肆、旅店、茶坊、民居、巷子(里弄)、寺庙、官府、商会、戏楼、井台,周围的城墙、城门、城楼、城垛、城阙、城壕、城池、城桥等等聚落建筑设施,都依附沉积着浓郁厚重的或活态或静态的民俗文化成分。这些具有相当历史文化特色(tèsè)的古城,不管是“都城”、“商城”、“军城”、“民城”,还是“山城”“水城”“泉城”“雪城”“边城”“石头城”,三百六十行各有自己奇异独特的古城民俗特点,他们效仿上流社会,重礼仪、讲门第、求精细。第十九页,共74页。3.服装(fúzhuāng)体饰民俗旅游资源服装体饰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纺织、刺绣、印染、挑花、地毯、背带、被褥、包袱、服装、配饰、文身、凿齿、化妆、美甲、发式等与生活、信仰、审美有直接关系的民俗文化事象。这些主要由女性智慧所创造的民俗文化事象,不但体现了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包含着相应民族社会整体民俗文化深层的观念、意识、信仰、价值(jiàzhí)和审美等丰富的人格精神内涵。a.服饰装束民俗旅游资源b.织绣印染民俗旅游资源c.人体装饰民俗旅游资源第二十页,共74页。a.服饰装束民俗旅游资源服饰装束民俗,是指有关人们的衣物、穿戴、鞋帽、装饰等方面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的形成,首先与人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其次,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服装(fúzhuāng)的形成,也有着重大影响;再次,由于各地各民族的信仰和审美观不同,也影响了服饰的明显差异。第二十一页,共74页。b.织绣印染民俗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维吾尔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等纺织印染工艺(gōngyì)久负盛名。其中,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加工的各种丝毛地毯、壁挂,成为我国大量出口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精品。贵州布依族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使用小巧精细的铜刀点染蜡花,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绘制各种各样的花草动物图案,晾干后放进蓝靛缸中浸染数次,捞出后放入锅中将去蜡,漂洗晾晒而成。腊染布料广泛用于制作衣裙、被面、床单、桌布、装饰品,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服饰艺术。云南大理白族妇女喜欢杂花印染,他们用针线将白布按照一定的花饰缝扎起来,浸染后去除扎结,展开而成为精致漂亮的花纹图案。第二十二页,共74页。c.人体装饰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与首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腿饰、足饰、发饰、文身、文面、凿齿、饰面、美甲、面具等有关的民俗文化(wénhuà)。这些文化(wénhuà),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传统文化(wénhuà)的人们的审美追求,如苗族银饰雍容华贵、藏族身饰价值连城、傣族纹身神秘莫测、苗族绑腿轻盈漂亮、回族头巾简洁清丽、侗族发饰挽髻插花、瑶族成人凿齿镶金、壮族妇女修眉整面、京剧艺术讲究脸谱、江西傩舞面具表演等等。这些宝贵的人体装饰民俗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人求新、求异、求美、求时尚的心理需要,是游客了解一个地方或一种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物质禀赋、生产状况、工艺技术、社会制度、文化(wénhuà)传统、民族意识、角色定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对象,往往是游客最喜欢收藏纪念的旅游工艺品,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第二十三页,共74页。4.茶酒饮食(yǐnshí)民俗旅游资源“民以食为天”,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生态地理环境之中,人类必须考虑的首先就是吃饱穿暖、生存延续的问题。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的自然饮食资源,并积久发展成为不同的茶酒饮食等民俗文化制度。通过茶酒饮食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懂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吃什么、怎样吃等表层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还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在资源利用、社会结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人性本质等方面的深层制度和人格特征问题。茶酒饮食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日常饮食、节庆饮食、保健饮食、祭祀饮食、酒茶礼仪、饮食器用、烹饪(pēngrèn)艺术、嗜好禁忌等众多的民俗文化事象。第二十四页,共74页。4.茶酒饮食(yǐnshí)民俗旅游资源a.日常饮食民俗旅游资源b.节庆(jiéqìnɡ)饮食民俗旅游资源c.保健饮食民俗旅游资源d.茶酒礼仪民俗旅游资源e.饮食器用民俗旅游资源f.烹饪艺术民俗旅游资源第二十五页,共74页。a.日常饮食民俗旅游资源日常饮食民俗,主要表现在每天用餐的时间和次数,主、副食品的结构和季节变化,进餐时家庭成员的座次安排和程序,对到访客人的招待方式和礼节礼仪,家中特殊成员的用餐习惯等等。由于地方温度、湿度、物产不同,历史传统(chuántǒng)有别,我国形成了八大不同特色的日常饮食菜系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殊饮食民俗文化,如湘菜辣、粤菜鲜、鲁菜咸、苏菜细、京菜甜、川菜香、徽菜薰、浙菜淡;侗不离酸、傣不离糯、蒙不离奶、赫哲不离鱼、瑶不离酒、德昂不离茶等。第二十六页,共74页。b.节庆饮食民俗旅游资源节庆,往往是民俗文化最为集中最为典型最为丰富的表现时机。中国56个民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传统民族节日大约有3400个,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民俗习惯,外加家庭、村社、地方、民族各种大大小小的庆祝性活动,节庆饮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大饱耳颐。节庆饮食民俗文化,主要目的除了平时难得的美食美酒口腹享受之外,更多地体现了家庭、亲属、朋友、村际、人神等社会组织、人际关系(rénjìɡuānxì)、个人身份、角色地位、生活节律、祭祀供奉等多方面的调适整合作用和精神心理的宣泄补偿作用。第二十七页,共74页。c.保健饮食民俗旅游资源保健饮食民俗文化,是在民间医药观念和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旨在强身健体、养颜美容、延年益寿的饮食习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原理,逐渐摸索出来一套具有各自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科学合理利用(lìyòng)天然动植物或矿物医治各种疾病的医药方法。这种医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饮食生活当中,就产生了保健饮食民俗文化,如药膳、药酒、药饮等等。第二十八页,共74页。d.茶酒礼仪民俗旅游资源茶酒礼仪民俗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在人生态度、社交往来(wǎnglái)、待人接物、人际关系、人情冷暖等方面的特点,并衍生出一整套内涵深远的茶文化和酒文化,如日本的茶道、中国的酒礼、西方的派对。在中国民间,除了伊斯兰教信仰者规定不准喝酒外,茶、酒不但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日常饮食习惯和家庭生活方式,如北方草原牧民喜欢喝奶茶,南方侗族人民习惯打油茶,西南地区藏族人民习惯喝青稞酒,汉族地区的人们数千年来都有药酒养生的传统,而且向来有“无茶不待客”、“缺酒不成席”的说法。第二十九页,共74页。e.饮食器用民俗旅游资源饮食器用不同,不只是自然条件、地方出产、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问题,在这些传统惯常的饮食器用当中,人们往往给它们赋予了十分复杂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如汉族人的灶台,不只是主人(zhǔrén)、厨师烧制各种菜肴的地方,还是火神灶君的神位;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火塘,既是加工食物的场所,又是待人接物、文化娱乐和民俗传承的殿堂。不同材料,不同质地,不同等级的饮食器用,往往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等微妙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系。第三十页,共74页。f.烹饪艺术民俗旅游资源中国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菜肴的色泽、香味、口感(kǒuɡǎn)、搭配,不但要浑然一体、美不胜收,还要与饮食器用、环境氛围、主客情趣相和谐。这一点,跟如今西方的酒吧、咖啡馆、啤酒店、面包坊等是相似的。但是中国民间的烹饪艺术,更多的可能还是一个“情”字。一些很特别的饮食风俗,如壮族的鱼生,傣族的剁生,瑶族的蜂蛹,侗族的酸鱼等,在旅游者眼里,既被看作是“奇异”的饮食风俗,但是也是可以被改造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烹饪艺术的饮食民俗旅游资源。第三十一页,共74页。5.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交通运输民俗,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广泛存在着的具有相当(xiāngdāng)历史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出行生活习惯。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车、船、店、脚、牙五大交通运输行业民俗,在各地民间都有传承,尤其在古驿道、古商道经过的地方,风气最浓。其中,最重要的是散落在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运河水道上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与传统车、船、筏、桥、路、栈、马帮、驼队、船帮、车行、脚店、客栈、码头等交通工具、运输方式、交通设施、旅途服务、行业组织、出行信仰、礼仪禁忌等有关的交通运输民俗文化。a.陆路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b.水路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第三十二页,共74页。a.陆路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陆路交通运输民俗,指的是发生在陆地上的与道路、桥梁、行具有关的观念、信仰、行为等习惯。如造型别致精巧的侗族路亭,惊险刺激的西南溜索吊桥,富于诗情画意的乡间石阶路、抬轿子、坐滑杆(huáɡǎn)、背背篓、挑箩担、过栈道、赶牛车、骑骆驼、跨骏马、驾雪橇等。交通运输民俗与乡村、山寨、古镇、古城及其田园、花街、井亭、屋宇等景观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观赏画面和悠然自得的休闲娱乐场景。第三十三页,共74页。b.水路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行住相随、水陆并行,水路与陆路交通运输民俗往往是紧密相连,彼此相关的。如在江南水乡,有河必有桥,有水必有船,临水是街路,上下即码头,兼程宿船家,停船进客栈,其交通运输民俗呈现出水陆综合的特色。在沿海和东部地区(dìqū),普遍使用竹筏、木筏、乌篷船、驳船和渔船,形成了独特的船家水上生活民俗。江苏南京十里秦淮河,浙江绍兴水乡船运,广西阳朔遇龙河竹排漂流等,是典型的水路交通运输民俗旅游成功开发的例子。第三十四页,共74页。6.人生(rénshēng)礼仪民俗旅游资源人生礼仪,也叫通过礼仪或过渡仪式,即每个人从诞生、周岁、成年、结婚、寿庆,到去世,整个人生几个重要阶段(jiēduàn)所举行的各种转换仪式的总称。每个人的社会属性,都是通过这些诞生礼、周岁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等不断转换而确立起来的,不同的人生阶段(jiēduàn)举行不同的礼节仪式,是其相应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权力获得社会承认的标志或方式。a.诞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b.成年礼仪民俗旅游资源c.婚姻礼仪民俗旅游资源d.丧葬礼仪民俗旅游资源第三十五页,共74页。a.诞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诞生礼仪是人生孕育开端的仪式,因为产育的生理特殊性和新生儿问世的诸多信仰禁忌,诞生礼往往具有某种神秘性并在极小(jíxiǎo)的亲属范围内举行,具有受孕期待、产妇驱邪、婴儿祝吉三种特殊意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特殊祈子受孕仪式,可能还具有相当神秘的人口生育控制功能。在妇女孕育期间,民间广泛存在着禁食、禁视、避讳等传统惯制,如吃姜生育多指、看蛤蟆儿女丑陋、花婆神位不可让外人触摸等,带有某种迷信的色彩。第三十六页,共74页。b.成年礼仪民俗旅游资源成年礼,是指少年男女经过特定仪式转入成年阶段的仪式,它标志着从此以后社会开始对他(她)开始予以约束(yuēshù)、管理、制裁,而他(她)本人也开始享受公共权利并承担社会义务。

我国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古老传统的成年礼俗,如拔牙、染齿、文身、穿裙、穿裤、盘髻、度戒等。第三十七页,共74页。c.婚姻礼仪民俗旅游资源婚礼成为现代年轻人最为重要的一种进入仪式,气氛隆重,规模盛大。婚礼的前奏是恋爱,续曲是生育和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眼里,恋爱往往被看成是有情有义(yǒuqínɡyǒuyì)的情人私秘领域的事情,并由此把婚姻也看成是两个终成眷属的恋人之间的私事。其实,婚姻从来就不只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事情,它涉及婚姻范围、婚姻类型、婚姻程序、居住模式、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离婚析产等众多与个人、家庭、亲属、社会有关的内容。壮族依歌择配、不落夫家;侗族行歌坐月、举寨送亲;苗族山坡坐妹、满身银饰出嫁;维吾尔族婚礼、一路歌舞迎到家……中国少数民族婚礼异彩纷呈,富于欢快浪漫气息。第三十八页,共74页。d.丧葬礼仪民俗旅游资源人类丧葬方式多种多样,有腹葬、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树葬、瓮葬、悬棺葬、崖洞葬、先火葬后土葬、先火葬后水葬等形式。不管是哪一种丧葬形式,丧葬之礼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或复杂或简单的基本程序。各地考古发掘的古墓葬、乡村附近和城镇郊外的墓场、路上遇见的丧葬出殡仪式等等,都会激起游客神秘好奇的探询和追问。不少对异地文化充满探求精神的旅游者,总会把当地人的葬礼作为他们探讨人类宇宙观念(guānniàn)、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和精神理想的绝好途径。第三十九页,共74页。7.岁时节庆(jiéqìnɡ)民俗旅游资源岁时节庆民俗,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民俗事象和传承,包括岁时民俗和节庆民俗两个部分。岁时节庆民俗,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地域民族性和形式内容多样性等特点。不管当地民间采用的是何种历法(自然历、阴历、阳历、民族历),岁时节庆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有规律地进行生产生活等各种民俗事象活动的安排和调节的。旅游活动只有遵循了岁时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的规律,才可能走出一条科学(kēxu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且,岁时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是民间各类文化现象的集大成者,它们不仅起到调节生产生活的作用,还是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集中动力所在。a.岁时民俗旅游资源b.节庆民俗旅游资源第四十页,共74页。a.岁时民俗旅游资源岁时民俗的形成与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关。按照中国古代历法传统,农历每年有十二个月,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xiǎoxuě)、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殊时间、季节、气候、降雨、物候等四位推论习惯。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的锡伯族,根据当地的物候特点,安排游牧转场的时间和放牧的地点。南部乌孙山多生长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良好的夏季牧场;丘陵平原地区宜耕宜牧,出产苜蓿和草料,是优美的春秋牧场;河谷平原地区水草丰美,是避雪避风的冬季牧场。不同物候季节,形成了不同的草原游牧生活民俗景象。第四十一页,共74页。b.节庆民俗旅游资源节庆民俗,是在岁时民俗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摸索、累积、固化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岁时民俗以年为基本周期的时间序列当中最突出最重要的节点,各种民间制度、民间信仰、民间文艺、民间娱乐等物质、精神、行为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通过节庆活动得以表现和传承。民间节庆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最主要的对象之一。在我国56个民族及其各个支系当中,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大约有3400多个(duōɡè),包括宗教性节日(如春节庙会)、生产性节日(如尝新节)、商贸性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娱乐性节日(如三月三歌节)、纪念性节日(如清明节)、庆祝性节日(如年节)等,所有这些节日,无不蕴藏着无限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和底蕴,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现在正在陆续成为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第四十二页,共74页。8.信仰(xìnyǎng)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民间信仰禁忌民俗,参透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各种行为、仪式、语言、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祝词等手段表现出来。其中,迷信是民间信仰禁忌民俗的主要内容,万物有灵等拟人化、形象化、联想性的原始思维方式是其观念的基础,它的典型特征是害怕得罪鬼神,担心行为犯忌,笃信前世来生,惧怕异兆诅咒,行为上往往采取占卜、符咒(fúzhòu)、蛊毒、厌胜、驱邪、巫术、祭祀、祈禳等手段驱除心理恐惧,表达心理愿望,求得心灵笃定。俗信是指那些已经淡化或基本消除了迷信色彩的民间祈福祝愿、趋吉纳彩、避凶祛邪等方面的精神信仰,如清明祭祖、节庆上供、婚丧鸣炮、贴窗花、写对联、挂香包、换桃符、送红包、带吉祥物等具有纪念、祝愿、装饰和制造氛围的传统心理行为惯制。a.信仰民俗旅游资源b.禁忌民俗旅游资源第四十三页,共74页。a.信仰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民间信仰观念,都有相关的物体、行为、仪式、活动等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如神林、祭坛、寺庙、神像、朝觐、庙会、祭海、驱傩、扫墓、舞龙、舞狮、鼓乐、花灯和乡村风水景观等。这些直观的行为、形象,都可以成为游客观赏、参与、体验、购买的对象而成为能够产生多种综合效益的旅游产品。民间绝大多数手工艺术制品,如中国结、香包、绣球、唐卡、桃木剑等,都是与民间信仰观念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象征物,包含着深厚的信仰观念内涵,能够深深地吸引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第四十四页,共74页。b.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所谓禁忌,是指那些超出了人类“正常”分类规范之外的让人无可适从的或让人敬畏恐惧的“非正常”行为事象。禁忌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期望避免的和影响分类的种种事象。神圣、圣洁之物不可随便亵渎,犯禁就有可能带来灾难,遵循就有可能带来幸福;鄙贱、不洁、危险之物不可随便接触,犯禁同样会带来不幸。而这些事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禁忌,是由不同的信仰观念和传统(chuántǒng)习惯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保守性、功利性和神秘性。因此,我国自古才有了“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说法。第四十五页,共74页。9.组织(zǔzhī)制度民俗旅游资源人类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总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固定下来并约定俗成一定的组织制度形式的。组织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具有(jùyǒu)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人们的一切信仰、观念、行为就必须在相应的规范框架中进行。组织制度民俗往往在家庭、家族、亲族、村社、团体、行业等社会人际关系之间起到调适、整合、黏附的作用,并产生某种集体意识。a.村寨组织民俗旅游资源b.家族制度民俗旅游资源第四十六页,共74页。a.家族制度民俗旅游资源家族制度的基础,是组成家庭的婚姻制度(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联合(liánhé)家庭、扩大家庭、核心家庭)和亲属关系(血亲、姻亲)处理方式。远古时代的人类没有家和家族的意识,有的只是氏族、部落和土地的观念,氏族、部落和土地就是他们的“家”,任何入侵者胆敢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与汉族的宗族族制度民俗旅游资源不同,中国少数民族家族制度民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民族色彩,从氏族、部落、家支,到家族、宗族制度都有。第四十七页,共74页。b.村寨组织民俗旅游资源村寨,是地缘和血缘关系共同作用结成的生活共同体,与家族、亲族、婚姻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哪一种村寨,其内部结构,都是由各种力量错综交织而成的,各种力量的平衡、制约对村寨盛会产生着支配和影响作用。每个村寨的内部,都或隐或显地存在(cúnzài)着民族、家族、亲族、等级、性别、年龄、权力、宗教信仰或结义协同等非正式集团组织系统,如家族长集团、寨老村老集团、兄弟会、青年会、姊妹会、老会、钱会等。由这些系统构成的风俗习惯,严格维护村寨惯制,协同生产生活,沿袭一些固定或不固定的组织活动,在婚丧大事、修建房屋、耕种收割、村寨公益、秩序管理、议事规约、制裁调解、村寨自保、财产分配、社交往来等重大事项上发挥作用。第四十八页,共74页。10.游艺(yóuyì)娱乐民俗旅游资源游艺娱乐(yúlè)民俗,是指与民间文化娱乐(yúlè)活动和民间俗信装饰艺术密切有关的群体性传统文化,大致包括“说”、“讲”、“唱”一类的口传语言民俗,“跳”、“奏”、“演”一类的舞乐戏剧民俗,“玩”、“比”、“竞”一类的游戏竞技民俗和“剪”、“画”、“做”一类的工艺美术民俗等形式。它源于民间传统生活的情趣,是普通民众自发创造并沿袭至今的具有相当深厚的民间思维信仰成分、群体艺术审美情趣和社会精神调适作用的民俗活动。a.口传语言民俗旅游资源b.舞乐戏剧民俗旅游资源c.游戏竞技民俗旅游资源d.工艺美术民俗旅游资源第四十九页,共74页。a.口传语言民俗旅游资源口传语言民俗,又称民间口头艺术或民间口碑文学,主要表现为口头讲述、韵语歌唱和讲唱艺术三种活动形式。所有这些口传语言民俗文化,因为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隔阂,绝大多数外来旅游者都无法深切地体会和理解。但是,它们所表达出来的场景、氛围、气韵、情调和文化深度,还是可以被普通旅游者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得到的。如果旅游开发者善于(shànyú)通过翻译、影视、雕塑、绘画、音乐、展览、表演、场景、氛围等现代旅游艺术手段给予挖掘、整理、弘扬,其旅游文化价值无可限量。第五十页,共74页。b.舞乐戏剧民俗旅游资源民间舞乐戏剧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剧等多种民俗事象,如歌舞、乐舞(yuèwǔ)、民乐、戏剧等,仪式性、娱乐性、趣味性、表演性和群体性是它们最明显的外在特征。在远古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歌、乐、舞、戏”往往是混杂相生、四位一体、彼此交融的,它们多与社会群体的生产、劳作、社交、娱乐、巫术、仪式、宗教等相关活动相伴随,具有协调生产、举行仪式、娱神娱人和整合社会关系秩序等多种功能,如今时常可以见到的薅草锣鼓、婚庆鼓乐、丧葬道场、舞龙舞狮、鼓乐酬神等民间民俗活动依然具有这种特点。第五十一页,共74页。c.游戏竞技民俗旅游资源民间游戏竞技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俗和民间竞技民俗两方面。其中,民间游戏民俗,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民间竞技民俗,是指流传于民间生活当中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技巧、比赛活动。民间游戏和民间竞技,往往是很难明确区分开来的,凡是游戏,多少都带有一定的竞技成分,而竞技活动,又总是和游戏娱乐综合在一起的。民间游戏竞技民俗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放松身心(shēnxīn)、调节生活、增加情趣、联谊娱乐之外,往往还与民众的生产生活、信仰祭祀、社会组织、战争防卫、强身健体、智力训练、技能培养等多种作用联结在一起。这些活动,多在闲暇节庆期间进行,体现多种多样的活动目的。第五十二页,共74页。d.工艺美术民俗旅游资源民间工艺美术品是通过民间艺匠之手,以造型、装饰等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它们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图案、祭祀用品、日常器物、服装体饰、建筑装饰、儿童玩具等方面,如年画、剪纸、皮影、漆画、烙花、面塑、泥塑、织锦、刺绣、面具、脸谱、陶瓷、木雕、石雕、饼模、银饰、餐具图案等。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和传承,除生活(shēnghuó)实用的目的外,往往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戏剧、娱乐所表现出来的信仰观念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是民众历史现实、生活(shēnghuó)理想、审美情趣等集体意识的反映,渗透在实际生活(shēnghuó)和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考察工艺美术民俗旅游资源,除了要特别关注具体形象的民间工艺美术实物之外,更要关注这些实物所处的民俗环境、制作过程、行为事象、观念形态等活态的民俗文化活动及其传承机制。第五十三页,共74页。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調查1.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fāngfǎ)2.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重点3.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的实施第五十四页,共74页。1.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的理论视角很多,第1章所介绍的有关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流派及其观点,如文化整体论、结构功能论、文化相对论、历史特殊论、文化生态论等,都可以作为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的理论基础。此外,根据民俗旅游活动的目的和规律,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诸如民俗旅游资源差异理论、特色理论、系统理论、需求理论、市场理论等等。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的具体操作技术方法,根据以往(yǐwǎng)的经验,主要有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检索法两种。其中,文献检索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目标课题,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搜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的方法。本节介绍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领域经常使用且已相当成熟而有效的田野调查法。第五十五页,共74页。A.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概念B.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方法C.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技术(jìshù)D.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的原则第五十六页,共74页。A.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概念民俗旅游资源的田野调查,是指民俗旅游研究者在拟将开发的民俗旅游目的地所进行的针对潜在的民俗旅游资源所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理解、评价等工作过程。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的主要(zhǔyào)目的,是围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市场需要,为其查明可供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状况、类型、数量、质量、性质、特点等,为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分级分区、规划开发和保护利用等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这些工作过程,需要一些经过专门训练的民俗旅游学工作者亲自进入作为民俗文化传承地的村寨、城镇、街巷等区域,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才能获得。第五十七页,共74页。B.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方法(1)主位与客位观察法主位的方法,就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2)宏观与微观调查法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在一个村寨、一个区域等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就是微观调查。(3)社区与个案研究法社区,可以是一个小镇、村落、家族、队群或营地等微型聚落区域,是可以进行直接观察的视野范围;个案,是关于一定的个人家庭、社会(shèhuì)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个人成就和健康条件等历史资料。第五十八页,共74页。(4)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定性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其特点;定量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其组合。(5)专题与综合调查法所谓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专题调查并不主张完全采纳前人的调查成果,而是要求调查者深入实地进入前人没有涉足的现场(xiànchǎng),获取新的第一手资料,要求调查者具有开拓精神、发现问题、创新课题。民俗旅游学虽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学科的专门化,但是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问题层出不穷,单靠民俗旅游学一个学科无法驾驭不断变化的无数重大课题,这就要借助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其他学料的综合。第五十九页,共74页。C.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技术(1)观察和参与观察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人工建筑、服饰饮食、物品器具等都要尽收眼底,了然于心,这是对静态民俗旅游资源的观察;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行为制度、节庆娱乐等更要留心关注,思考理解,这是对动态民俗旅游资源的观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学习、交流,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观看和模仿他们的言行,这是参与观察。(2)知情人个别访谈知情人个别访谈,也叫做焦点访谈,即研究者带着某些具体问题,直接拜访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寨老、村长(cūnchánɡ)、工匠、艺人、法师等民俗文化知情人,通过口头交谈、询问等方式,从被调查者那里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第六十页,共74页。(3)小型调查座谈会调查座谈会以邀请四五个当地知情人为宜,参加调查会的人选也需周密考虑,事先要做好准备,明确调查的关键、目的、主题和顺序,并注意倾听和记录。(4)抽样问卷调查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大多情况下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而是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板块结构访谈提问记录,以便准确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知晓的程度、态度及心理(xīnlǐ)状态。(5)知情人自传调查知情人自传调查,是以某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写出传记式调查报告的调查。第六十一页,共74页。(6)连续性跟踪调查连续性定点跟踪调查法,也有人称之为“历史溯源法”,即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的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民俗文化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7)文物与文献搜集文物文献搜集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kètí)需要,通过搜集民间具有相当历史的各种抄本、印本、记事簿、礼仪簿、碑刻等相关文字资料和各种地方性特色性鲜明的服饰、器用、家具、雕像、神庙等民俗实物来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第六十二页,共74页。D.民俗旅游资源田野调查的原则(1)全面系统原则调查者的眼光,应当尽可能宽广,不但顾及具体的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点,还要扩大到整个民俗旅游资源区的城镇乡村、人群差别、历史文脉、现实状况、表象记录和内涵发掘。只有(zhǐyǒu)做到点与面、浅与深、历史与现实、表象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2)主题特色原则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为将来的规划开发设想并确定一个主题。调查时,应当在总的主题之下,分割出一个个小的主题,并围绕大小主题逐项实施调查。重点选取那些特色差异最为鲜明、构景作用最为突出、参与性最强、吸引力最大、开发潜力最深远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第六十三页,共74页。(3)科学真实原则在全面掌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状况的基础上,考虑民俗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奇特性、趣味性等适应大众化旅游口味的资料。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科学访谈、准确定位、忠实记录、不带偏见、避免遗漏、详尽周密,是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者应有的科学态度。(4)游客(yóukè)中心原则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在相当程度上是在为潜在的旅游者进行民俗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做准备。调查者应当充分利用游客(yóukè)的求似、求异、求古、求新、求体验等心理,调查发掘那些有相当吸引力的近似、特异、拟古、视觉、体验、参与等方面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增强民俗旅游产品的魅力。第六十四页,共74页。2.民俗旅游资源调查(diàochá)的内容和重点A.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民俗旅游资源储存状况首先根据民俗旅游地民俗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结构、品质、分布等特点来确定(quèdìng)调查对象;其次抓住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特点,调查其级别、规模及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活动、社会风貌、文化类型、特色差异、活动方式、开发现状、基础设施、开发潜力等基本情况形成文字、照片、录像资料。第六十五页,共74页。(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民俗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jīngjì)、环境、政策、交通、通讯、接待和服务等条件,是民俗旅游资源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基础。(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