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教育经济学的理中_第1页
第三讲教育经济学的理中_第2页
第三讲教育经济学的理中_第3页
第三讲教育经济学的理中_第4页
第三讲教育经济学的理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中)筛选理论

1.文凭现象学而优则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人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就业机会,或者或者一个好的仕途,就必须要有一条路径,而一张文凭就似乎可以通往光明大道。“年龄是个宝,机会离不了,后台最重要,文凭不能少。”表明一个人仕途升迁所必须具备有文凭。这也是当今为什么很多专心仕途者想获取文凭的原因。2.文凭现象2004年南京市有158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到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他们是南京市本地户口居民,平均年龄不足35岁。其中有6人还是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求职者,年龄只有26岁。他们所学专业不乏一些热门专业,如管理、软件开发、系统工程、机械电气等3.文凭是什么?文凭是一种能力,反映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文凭是一种信号,是一种标准和证据,它能帮助社会进行最初的人才鉴别;文凭是一种社会病,能力社会还是文凭社会?多尔《文凭病──教育、资格和发展》(TheDiplomaDisease:Education,QualificationandDevelopment,1976)4.筛选理论产生的背景在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发现一些人力资本理论所无法解答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置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重新评估教育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使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进入一个新阶段。5.筛选假设理论筛选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过滤理论①(Arrow,1973),筛选假设②(Stiglitz,1975)和信号理论③(Spence,1973;Riley,1976)。Spence的“信号理论”和J.Stiglitz“筛选理论”的同时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①

ArrowKJ1973Highereducationasafilter.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193–216②StiglitzJE1975TheTheoryof“Screening”,Education,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65(3):283-300③SpenceM1973Jobmarketsignaling.TheQuarterlyofJournalofEconomics.87:355-3746.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一筛选理论对于人力资本理论宣称的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出了置疑,认为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增强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在于为雇主和社会提供信息以确定个体劳动者是否具备更高的生产能力或更好的可培训能力;7.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一筛选理论完全否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功能,他们认为教育成本和天赋能力呈负相关,能力较高的人可以以低成本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或者说用同样的成本,能力较高的人可以比能力较低的人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而能力并非是教育的结果,这成了筛选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而能力较低的人就不会投入太多去获取一种学历,相应的获得高学历文凭的人是具备较高能力素质的。8.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一筛选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对于一个雇主来说,求职者的受教育状况是可以免费观察到,一目了然,这意味着教育信号的发送成本与考察成本几乎为零。所以,一定的学历程度,成了一个人求职时最直接的敲门砖。9.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二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提出了置疑,认为接受教育可能只是让学习者获得了进入某些职业或者某些部门的敲门砖,即工资是由劳动者的学历或者文凭确定,而并非由边际劳动生产率所决定。10.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二在雇佣发生以前,顾主根据市场已有的经验,在心中暗含着对不同受教育状况求职者的期望以及相应的工资结构标准,比如,雇主可能暗含这样的雇佣准则:准备给硕士生的起薪是5000元/月,给本科生起薪是4000元/月,因为根据就业市场已有的教育信号的条件概率,硕士教育程度的雇员比本科教育程度的雇员在工作中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11.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二雇佣发生后,雇主会观察雇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并对雇员创造的价值与给出的起薪相比较,如果两者相等,那么雇主对雇佣发生前的教育信号与工资结构之间关系的信条就得到了证实,这样一个信号均衡就达成了,雇主招聘时还会给予硕士生同样的待遇。如果两者不相等,雇主就会调节条件概率的信条,从而调整工资结构,并进一步促使雇主初始的基于条件概率的雇佣准则发生改变,这个循环将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到新雇员的劳动生产率与其工资相等,才达成新的信号均衡,并且在整个就业市场推广。12.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二大学生、硕士生们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与他们最初期望值相当的工作收入结构,硕士生抱怨:“以前给6000,现在3000都不到。”因为雇主们已经改变了基于条件概率的雇佣准则,雇主们认为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3000元就是硕士生们能够创造的劳动价值,他们当然只肯开这么多的价钱了。13.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置疑二为什么同样是硕士生,有的人毕业后成为业务尖子或管理人才,有的人只能退回家里领救济金。“筛选理论”认为教育被用来作为区别个人能力的一种手段,提供一种“市场信号”,但个人的生产能力是信号不能改变的属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个人的生产能力很快会显现出来,专科生的生产能力超过了硕士生,老板没有理由不提拔专科生,让其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这当然要给予相应的待遇收入才匹配;一群进同一公司的硕士生,最初的学历信号是同等的,但很快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化就体现出来了,老板就能从中挑选更优秀的人才,淘汰不能胜任的人才。这正是从“学历社会”过渡到“能力社会”的一个信号。14.何为筛选所谓“筛选”,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历是能力的信号;另一方面学历是个体进入某些高收入职业的门票。根据“信号”观点,学历提供有用的信息以确定个体是否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5.斯潘斯的信号理论1972年,斯潘斯(Spence)在其博士论文《MarketSignalling:TheInformationStructureofJobMarketsandRelatedPhenomena》中探讨了就业市场中的信息结构及其相关现象。随后斯潘斯陆续发表文章,继续阐明在就业市场中教育作为一种装置是如何发射信号以及工资与教育信号之间是如何进行调整与均衡的,至此系统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信号理论,也标志着筛选理论的建立。16.筛选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劳动生产率是人的内在能力,而并不因接受教育多少而提高或者下降;个人内在的劳动生产率与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所需付出的信号成本是负相关的关系;雇佣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求职者的受教育状况可以被雇主免费观察到。17.假设一劳动生产率是个人的内在能力,劳动生产率是因人而异的,而并不因接受教育的多少而提高或者下降。这个假定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提出了最根本的挑战。这也是筛选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分歧最大的地方之一。18.假设二个人内在的劳动生产率与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所需付出的信号成本是负相关的关系,接受更多的教育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劳动生产率高的个体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的信号成本较低。

19.假设二这个假定就决定了受教育状况可以作为一种很有效的信号。因为一方面若是大多数人都能够轻松迈入更高一级的教育,也即接受教育的信号成本很低,那么大多数人都可能争相投资教育以期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那么教育就起不到区别高劳动生产率与低劳动生产率的筛选作用。另一方面,若是生产能力强的个体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接受教育,那么雇主肯定不会考虑将教育作为考察高劳动生产率求职者的信号。20.教育的筛选功能基于假设二,对高劳动生产率的个体来讲,在合理工资的结构下,个人投资更高级别教育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其会做出进一步投资教育的理性选择。但对于低劳动生产率的个体而言,由于其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在对接受过同一教育级别的劳动者所付工资相同的条件下,其进一步投资教育的成本可能大于收益,从而其理性地选择不进一步对教育进行追加投资。可见,教育可以有效地区分高劳动生产率者和低劳动生产率者。21.假设三雇佣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求职者能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但雇主或公司却不能马上把握求职者的劳动生产率。22.假设四求职者的受教育状况可以被雇主免费观察到。这个假设也决定了教育能够很好地充当信号的作用,因为这就意味着教育信号的发送成本与考察成本为几乎为零或者很低。23.结论基于以上的四个基本假设,就决定了在就业市场中,与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学业成绩等)能够成为雇主与求职者之间很好的信号纽带。这四个基本假设是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挑战与置疑的关键所在,也是筛选理论将教育作为信号进行进一步信息反馈与信号均衡分析的基础。24.对教育筛选作用的反思尽管教育的筛选作用于个人与社会都是极有价值的,然而如果教育只有筛选的作用,而没有人力资本所宣称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作用,那么现代社会对于教育尤其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如此巨大的投入,的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毕竟“一个高度竞争的经济是几乎不能够将资源浪费在筛选上”的(Carnoy,1995a,P5)。25.强筛选与弱筛选若教育不能提高学习者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学习者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多的精力在学习上,绝对是一种浪费;而人类社会对于教育巨大的物力与人力投入也是一种浪费。甚至有学者指出若是教育只有筛选的作用,教育的社会收益将减少50%(Taubman和Wales,1973)。因此,有学者为了更好地对筛选理论的各种假设与推论进行有效的实证经验,进一步将筛选理论区分为强筛选与弱筛选。26.强筛选与弱筛选强筛选的特征是:教育只有信号作用,而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弱筛选的特征是:教育不但有信号功能,而且还有生产功能。弱筛选在强调教育筛选作用的同时也认同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生产性的成分,即教育不仅能够反应人的内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个体的劳动生产率。

27.筛选假设理论的应用因为若是弱筛选成立的话,给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以高的起薪,将是一种合理而且理性的行为,因为接受了更多教育的劳动者将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28.筛选假设理论的应用如果强筛选成立,将出现下面的现象: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随着雇主对于雇员的进一步了解,雇主将理性地向下调整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两者之间的工资差异,因为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并不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也高。那么劳动者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工资与其初始参加工作时的工资之间的比例,简称Mid-to-early比值,将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变小。29.教育筛选作用的差异如果教育筛选作用存在的话,那么这种作用在“非竞争性”部门将体现更强一些。所谓“非竞争性”部门,也即劳动生产率不易被确定、工资与边际劳动生产率之间可能会一直存在偏差的部门。所谓“竞争性”部门,就是指顾主能够较快地识别出雇员真实的劳动生产率、而且顾主给雇员的工资与雇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吻合的部门。30.强筛选作用的三种表现在竞争性部门与非竞争性部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Mid-to-early比值都将下降;同一教育程度下,竞争性部门的Mid-to-early比值将低于非竞争性部门的Mid-to-early比值;竞争性部门的教育收益率低于非竞争性部门的教育收益率。31.实证研究萨卡洛普洛斯根据英国的相关数据,对以上三个假设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与假设均不一致。因此萨卡洛普洛斯下结论拒绝了强筛选,认为“教育应该具有内在的生产性价值”。有些研究的实证结果与强筛选的假设不一致,从而拒绝了强筛选,如:Lee(1980)在马来西亚;Tucker(1986)在美国;科恩(Cohn,1987)在美国;埃若伯什巴尼(Arabsheibani,1998)在英国。32.实证研究有的研究提供了混合的结果,即有些结果与强筛选的假设一致,而有的结果却支持了人力资本理论,如:兰布洛普洛斯(Lambropolous,1992)在希腊;齐德曼(Ziderman,1992)在以色列。基于此,齐德曼(1992)指出筛选可能不是一个“有或无”(either-or)的问题,而应该是在哪种地域环境下筛选更适合解释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问题。33.在我国的应用中国的学历制度也有自己的一定特色,从低到高依次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以及本科以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成分构成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它各种私营经济类型等。由于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更多是由行政安排决定的按资历排坐次,因此本研究假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随着国有成分的降低而依次增强,即国有经济的竞争性小于集体经济的竞争性,集体经济的竞争性小于其它各种私营经济类型的竞争性。34.三个现象若是强筛选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话,将会有在全体、国有、集体、以及其它各种私营经济类型中,劳动者的Mid-to-early比值都将与其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对于不同经济类型中同一教育级别的劳动者,Mid-to-early比值,将是从国有、集体到其它各种私营经济类型,依次降低。国有经济的劳动者教育收益率最高,依次为集体经济的劳动者和其它各种私营经济类型的劳动者。35.表1根据年龄计算的Mid-to-early比值

1991年2000年总体国有集体其它总体国有集体其它本科a1.741.741.78-1.451.720.98*1.11大专a

1.501.511.261.65中专1.621.651.13*-1.591.661.441.51高中1.751.771.73-1.531.581.581.48初中1.871.851.79-1.882.011.411.78小学1.83*1.81*2.08*-1.411.970.44*2.09*36.

表2根据工作年限计算的Mid-to-early比值

91年2000年总体国有集体其它总体国有集体其它本科a1.541.541.69*-1.241.410.87*0.84*大专a

1.421.481.241.37中专1.511.531.16-1.541.571.461.58高中1.731.721.78-1.401.521.211.35初中1.751.781.64-1.471.791.301.19小学1.401.411.35-1.281.771.00*2.57*37.表3标准明瑟函数的回归结果

1991年2000年国有集体国有集体其它常数项6.8936.7187.4787.3367.536(489.987)***(178.508)***(262.335)***(77.718)***(66.221)***受教育年限0.02390.02550.07790.07940.107(24.509)***(8.222)***(42.958)***(11.857)***(13.103)***工作年限0.05720.05550.03960.0140.034(57.795)***(18.306)***(23.896)***(2.148)**(4.980)***工作年限平方-0.0009-0.0008-0.00040.0002-0.0005(-35.407)***(-9.517)***(-9.701)***(1.217)(-2.378)**调整后的R平方0.2830.1760.1550.0820.136样本数21215471719991267413138.表1以及表2的结论排除样本量小的“小学”组,发现不管是1991年还是2000年,不管是总体劳动者还是在国有、集体以及其它各种私营经济类型的劳动者,不管是根据年龄计算还是按照工作年限计算,都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Mid-to-ear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