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复习课程_第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复习课程_第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复习课程_第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复习课程_第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复习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发展肖广岭第一页,共68页。教学基本(jīběn)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思想,了解当代新科技革命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2.了解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基本趋势以及前沿动态。3.了解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guójiā)的基本内涵和战略要求。第二页,共68页。讲课(jiǎngkè)内容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1.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革命2.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态势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三、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1.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感2.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nèihán)和要求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分析与思考第三页,共68页。一、科技革命(gé〃mìng)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科技革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当代社会进步(jìnbù)与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jìnbù)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不断为实践所证明并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第四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1)科学(kēxué)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运用逻辑思维所建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它属于“发现”的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是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根据实践经验与科学(kēxué)原理所创造的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它属于“发明”的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总体而言,科学(kēxué)技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关系,近代以来,已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第五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2)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指出(zhǐchū),马克思始终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者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历史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第六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古代,由于(yóuyú)科学不具备独立的、系统的形态,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和工艺是直接生产力。在近代,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把巨大的自然力纳入工业化过程,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当代,由于(yóuy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第七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4)科学技术推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改变。科学技术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发展到进一步改造自然。然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具有两重性,它在推动社会(shèhuì)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不能盲目满足和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个这样的胜利,都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八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5)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shēnkè)的变化。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出贡献;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又要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所推进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成为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变革的指示器。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展了人们的交往关系,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第九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6)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理性思维能力(sīwéinénɡlì)的发展。科学研究倡导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成为人完善自身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还极大地丰富和延伸了人的实践能力,促使人类从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第十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7)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chuàngxīn)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解决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第十一页,共68页。1.马克思主义视野(shìyě)中的科学技术革命(8)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继承资本主义的历史成果,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同人民群众历史首创精神结合,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就获得了蓬勃发展的生机(shēnjī),产生出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第十二页,共68页。2.当代新科技革命(gé〃mìng)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1)17、18世纪的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xīngq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技术条件。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和热力学理论的突破,引发了以电气化和内燃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大大提高,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提供了技术条件。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第十三页,共68页。2.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shìjiè)格局的影响(2)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发展(fāzhǎn)。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原子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综合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fāzhǎn)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第十四页,共68页。2.当代新科技(kējì)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3)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láodòngduìxiàng)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第十五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4)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xīngqǐ),客观上推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一系列调整,使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第十六页,共68页。2.当代新科技革命(gé〃mìng)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5)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合作和竞争,使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化,并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科技革命影响下的世界经济关系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代全球性重大问题。战争技术条件的变化,使现代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巨大,以至于对整个人类命运构成威胁,遏制战争、争取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竞争加剧,并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zōnɡhéɡuólì)的竞争上,成为推动当代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十七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6)由新科技革命引发的这些变化,对社会主义国家也提出了如何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要获得与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相比较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快科技体制的改革,推动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发展,努力走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前列。第十八页,共68页。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shèhuì)影响和社会(shèhuì)约束(1)从广义上说,当代科学技术是指由20世纪初科学革命发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延续至今的一系列新科学和新技术的总称。从狭义上说,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yǐlái)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十九页,共68页。3.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的历程,在其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科技革命的发生又有赖于现代化的需求拉动(lādònɡ)。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约束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第二十页,共68页。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yǐngxiǎng)和社会约束(3)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不仅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的解放。当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中,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创造了更完善的劳动工具,扩大了劳动对象,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促进和实现人们的交往形式(xíngshì)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创造思想环境和技术条件。第二十一页,共68页。3.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4)当代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传播,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对于增强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当代科学技术为教育(jiàoy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手段,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形态,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交往。第二十二页,共68页。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yǐngxiǎng)和社会约束(5)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社会约束的程度也越来越大。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规模的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制约了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进程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合理的政治体制和自由的学术(xuéshù)氛围,成为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价值观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应用。第二十三页,共68页。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shèhuì)影响和社会(shèhuì)约束(6)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技术的运用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人们不能正确驾驭技术发明并更好地发挥它的内在价值,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甚至灾难,并有可能成为人类发展的对抗性力量(lìliɑng)。人类对当代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带来了诸如核利用失控、资源透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技术理性主义的泛化,逐渐成为一种以科技的工具价值贬低其他价值的意识形态,迫使人成为一切行为都按技术上最“合理”的规则来安排的“单向度的人”第二十四页,共68页。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shèhuì)影响和社会(shèhuì)约束(7)[1]技术理性主义是理性观念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发展的新形态,其典型(diǎnxíng)特征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前提下,强调对自然改造的严格程序同时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类的控制和改造,标准化、数量化已成为取代传统价值体系的、毋庸置疑的价值标准。[2]“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在其出版的《单向度的人》(又译为《单面的人》)中提出的概念,它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的飞跃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果和创造了富裕的生活,但同时也在意识形态上协调着对社会不满的思想,使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而成为统治制度的驯服工具。第二十五页,共68页。3.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8)科学技术只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给人类带来什么,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科学技术。重要的是,要把科学技术同它的应用及其社会(shèhuì)后果区别开来。第二十六页,共68页。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yǐngxiǎng)和社会约束(9)科学技术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对抗,有着深刻的原因:从思想观念看,人类因改造自然的胜利而过高估计了自身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从发展水平看,一定阶段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人化自然”,却不可能完全预测它的后续效应;从社会层面看,还存在不断扩张的资本和特殊利益集团对科学技术的“绑架”、法律法规和制度监管的缺失、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导向不足的问题,等等。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社会进步(jìnbù)服务,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和评价机制。第二十七页,共68页。二、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展望未来,21世纪的科学技术酝酿着新一轮革命性变革。第二十八页,共68页。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zhǔyào)特征(1)科技发展加速。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科技知识量急剧扩张,科学技术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出现(chūxiàn)了新的飞跃。第二十九页,共68页。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fāzhǎn)的主要特征(2)科技知识综合化。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现代科学为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技术体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主导性技术群落的科学含量日益提高;技术呈现群落化和跨学科、跨领域(lǐnɡyù)现象。第三十页,共68页。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zhǔyào)特征(3)科技研究(yánjiū)集约化。各国都把发展科技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地位,加强了对科技研究(yánjiū)和发展的规划、投入、组织和调控;大部分科研项目采取了集体攻关形式;科技创新从基于个人兴趣的行为,发展成为集体、区域、国家乃至跨国的行为。第三十一页,共68页。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fāzhǎn)的主要特征(4)科技成果转化产业(chǎnyè)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chǎnyè)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产学研结合愈发紧密;科技成果产业(chǎnyè)化、商品化周期不断缩短。第三十二页,共68页。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zhǔyào)特征(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交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进行(jìnxíng)交叉与融合;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模型;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评价的影响。第三十三页,共68页。1.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6)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科技进步不断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rénlèi)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创新;信息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对日常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三十四页,共68页。1.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7)科研开发国际化。科技发展突破地域、文化的壁障,促进科技创新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多样化的持续发展;科技竞争日益(rìyì)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第三十五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展望当代科学技术今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具有(jùyǒu)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第三十六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第一,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主要体现为:基础科学内部的整体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整体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科技(kējì)发展将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出现一批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层面融合的科学技术群落,以及多学科集簇创新的新局面。第三十七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3)第二,世界科学技术处于新一轮的革命性变革的前夜。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求看,世界几十亿人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与资源供给能力、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呼唤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看,科技革命是长期量的积累基础上的突变。新科技革命以来,尽管(jǐnguǎn)知识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但还没有出现足以比肩相对论、量子论的科学革命;而一些科学理论体系所呈现的内在不协调性,也在酝酿着新的理论突破;近代以来技术革命周期缩短的趋势,也在等待这样的突破。第三十八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4)第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科学技术朝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迈进:信息技术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生命技术酝酿的新的主导产业将对提高生活质量(zhìliàng)发挥关键作用,能源技术将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危机开辟新的途径,空间技术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十九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5)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科学技术将越来越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态势;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世界(shìjiè)科技发展的总体格局,可能由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向多源多极方向演化。第四十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6)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超越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质科学中微观(wēiguān)与宇观的统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结合,将拓展对基本科学概念的全新理解,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第四十一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7)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更加密切(mìqiè):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挑战传统伦理习俗;高新技术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科学伦理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如何确定人对自然、社会和后代的责任。第四十二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8)与此同时,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些前沿发展动态(dòngtài)尤其值得关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将有新的突破,产生新的网络理论、云计算、人机交互、数据挖掘、集计算存储通信于一体的新一代芯片;数字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全球互联网将不断实现代际升级。第四十三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9)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对基因的遗传、变异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功能基因组和标靶的发现,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zhěnduàn)与干预的基础理论,药物分子的设计,干细胞与治疗性的克隆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等方面,均有望实现突破。第四十四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0)能源科学和技术领域(lǐnɡyù)。人类将走向可持续能源时代,致力于研究开发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的可再生性维持机理及高效利用,生物资源及仿生资源科学等前景可期。第四十五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1)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将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纳米科技(kējì)的进步,将给材料、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仿生材料、高智能多级结构复合材料等领域将有新的发明。第四十六页,共68页。2.当代(dāngdài)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2)基础科学理论领域。对宇宙演化(yǎnhuà)及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探测将不断深化;微观世界可能实现对原子、分子甚至电子的调控;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研究,将打开从非生命的化学物质向人造生命转化的大门;意识本质的研究也有望进一步深化。其他如空间科学技术、地球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将朝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第四十七页,共68页。麦肯锡:影响未来(wèilái)的颠覆性技术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分析报告称,12项颠覆性技术将对2025年的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12种技术是:移动互联网、知识型工作的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高级机器人、全自动和几乎全自动的车辆(chēliàng)、下一代基因组学、能源储存、3D打印、高级材料、高级油气勘探和采集技术、可再生能源。第四十八页,共68页。三、科技创新(chuàngxīn)与创新(chuàngxīn)型国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fāngmiàn)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第四十九页,共68页。1.增强创新型国家(guójiā)建设的紧迫感(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tóuzī)作为战略性投资(tóuzī),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第五十页,共68页。1.增强创新型国家(guójiā)建设的紧迫感(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qǔdé)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科学研究的理念到科技工作的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取得(qǔdé)重大突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qǔdé)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体制。第五十一页,共68页。1.增强(zēngqiáng)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感(3)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为大量科技新成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zhòngyào)条件和广阔市场。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中国能分享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更重要(zhòngyào)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zhòngyào)的制度保障。第五十二页,共68页。1.增强(zēngqiáng)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感(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少,具有尖端水平的不多;科学研究质量不高,拔尖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tǐzhì)机制存在不少弊端。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中国必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始终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五十三页,共68页。2.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nèihán)和要求(1)创新(chuàngxīn)型国家,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chuàngxīn)驱动的国家。建设创新(chuàngxīn)型国家: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chuàngxīn)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chuàngxīn)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三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chuàngxīn)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第五十四页,共68页。2.创新型国家(guóji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2)自主创新是指能够自主选择创新目标、主导创新过程、拥有和运用主要创新成果的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革新体制机制的能力、营造创新文化的能力、创造需求与市场的能力和有效(yǒuxiào)集成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等。第五十五页,共68页。2.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nèihán)和要求(3)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依靠自己(zìjǐ)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发现、高技术的发明或具有原理性的主导技术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第五十六页,共68页。2.创新型国家(guóji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4)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大量技术,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引进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逐渐缩小(suōxiǎo)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五十七页,共68页。3.走中国(zhōnɡɡuó)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应以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创业(chuàngyè)人才辈出为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第五十八页,共68页。3.走中国(zhōnɡɡuó)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第一,要更新价值观念,确立以人为本、让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吸引(xīyǐn)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观念。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要适当区分技术发明的功利性和科学发现的非功利性,使科学发展能更持久地支撑技术发明。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际著名品牌。第五十九页,共68页。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chuàngxīn)道路(3)第二,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jiànsh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第六十页,共68页。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chuàngxīn)道路(4)要通过其他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摒弃纯粹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完善(wánshàn)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在内的基础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文化驱动力。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第六十一页,共68页。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chuàngxīn)道路(5)第三,要深化教育(jiàoyù)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和用人机制。所谓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具有科学意识、确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并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科学地把握技术发展的双重社会后果,善于合理地应用科技知识进行创造和为社会服务。第六十二页,共68页。3.走中国(zhōnɡɡuó)特色自主创新道路(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