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供给学派认为:“巨额的政府支出或减税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和总生产。如果政府用借债来为它增加支出或补偿失去的税收来融通资金,……但总支出和总收入却一点没有增加。同样,如果政府简单地用印钞票的办法来使债券的增加部分货币化,那只会使物价上涨,但总生产却不会增加。”这个学派的观点①是在经济滞胀时期产生的

②来源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③主张重点要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实体经济④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参考答案:A2.1870年,英、法、美、德四国囊括了全球制造业生产额的近80%.1913年时,它们只生产了全球制造业生产额的72%.据此判断,20世纪初A.英、法、美、德走向衰落B.发达国家致力于第三产业发展C.亚非拉地区进口工业品减少D.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了世界工业化发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英、法、美、德并没有走向衰落,故排除A项;当时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工业发展,而不是第三产业发展,故排除B项;C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0世纪初,英、法、美、德全球制造业生产额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故选D。3.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A.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B.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C.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D.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参考答案:D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美国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到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受到战后国际形势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90年代的状况,排除;B项是指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4.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中(

)学历史教学园地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B解析: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但列强借故拖延,进展不大,抗战期间取得更大进展,①符合题意,中国与美英签订新约、与美英召开国际会议,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④亦符合题意。5.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C.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参考答案:C材料中“从1931年开始”国民政府在农村推行农村合作社,国民党并不是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才推行农村合作社,而是受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影响,故A项排除;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会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效仿共产党进行农村革命,它的意图是企图抵制中共农村土地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民党经济建设的重心并不是农村,依旧放在城市,故D项排除。6.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7.刘少奇的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参考答案:E1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8.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参考答案:D9.“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参考答案:C10.前德国总理施密特认为:“欧洲人……应当讲述共同的文化演变。”欧盟委员会也有人呼吁:“为了忠诚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欧洲一体化与它所表现的理想一致,我们必须有共同的远见。”他们认为欧盟()A.应进一步加速一体化进程

B.各国应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C.应当有一部统一的宪法

D.应重视对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参考答案:D材料中前后两部分信息,都看出“加速”的内容,故A项错误;两者都强调“共同”性,而不是强调民族性(个性),故B项错误;两者都没有提及“宪法”问题,故C项错误;两者都强调“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远见”,即重视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11.下列关于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②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第一位首相③内阁是王权专制的工具④内阁其实是对议会负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B责任制内阁制度的确立宣告国王“统而不治”的正式开始,排除③,其他均是关于责任内阁制正确表述,选择B正确。12.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C.为战争作准备 D.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参考答案:考点:A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题干的时间是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等都是为抗日战争做准备.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13.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A.民国三十五年

B.民国三十七年

C.民国三十八年

D.民国四十年参考答案:C14.“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指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法国的启蒙思想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的古典哲学参考答案:C15.《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参考答案:D16.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参考答案:B17.近代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在《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中写道:“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容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干王的主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干王最早主张向西方探寻真理

C.干王的主张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D.干王的主张代表先进阶级利益

参考答案:A略18.美国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认为,1787年制宪“是一次英雄式的,但乱法的行动”。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1787宪法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制定的,不合法B.马丁?范布伦赞赏制宪会议的创新勇气C.1787宪法以新的内容否定了此前的《邦联条例》D.宪法导致美国政体革命性变化参考答案:考点:69:美国《1787年宪法》.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解答:题干中“1787年制宪‘是一次英雄式的,但乱法的行动’.”体现了它对旧制度否定的大胆行为,故C正确;1787年宪法是合法的,故A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如C全面,排除;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19.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反映的对土地兼并者的称呼由“豪强”或“兼并之徒”演变为“田主”,说明民间对土地兼并者的态度由仇视转变为认同,土地兼并现象得到认可。故答案为B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推动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的进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使得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更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土地所有者的看法。20.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已经深陷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参考答案:A21.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

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

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的信息说明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故本题选C项。A中不是力图改变;也不是与顽固派展开坚决的斗争,排除A、B两项;D中不符合题意。C22.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参考答案:C23.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共意在(

A、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

B、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C、停止内战、联蒋抗日

D、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参考答案:B

考点:国共政权的对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35年党中央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说明中共意识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故B正确;A和材料无关;C项是在“西安事变”;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24.“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曾经遭受过,而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当时的讲话强调的是(

)A.反殖反霸,相互支持

B.高瞻远瞩,求同存异C.理解尊重,消除分歧

D.和平共处,避免猜疑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25.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据此可知,王阳明A.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家体系B.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C.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D.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参考答案:D【详解】据材料“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可知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D正确;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家体系是早在心学之前形成的儒学体系,与材料无关,A错误;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使维新派的主张,B错误;王阳明代表的心学从属于理学,故C错误。【点睛】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26.康有为对光绪帝说:“日本改革三十年而强,而以我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康有为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度B.康有为对改革形势有清醒的认识C.维新变法计划周密和严谨D.维新变法运动存在着激进倾向参考答案:D27.《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参考答案:C28.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B.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联邦德国逐渐改变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不再单纯依靠美国来谋求统一,说明美国对联邦德国的影响力在下降,而此时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这一做法等于适应了这一趋势,故选D;AC不符合史实,题干没有反映欧洲国家的联合,故排除AB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29.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3?100153A.2

B.31

C.73

D.193参考答案:D30.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阿拉伯传到西方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法国素有“天主教会的长女”之称。第二帝国时期,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和教育被控制在教会手中。第三共和国初期,教权主义者活动猖狂,在讲坛上愤怒斥责共和国的主教比比皆是。1879-1899年,法国温和共和派掌权。1879年起,身为温和派的教育部部长费里开始对教育实行世俗化改革。首先他提出了两项草案,消除了神职人员在大学的影响力。紧接着,他又起草了一个教育改革法案,明令禁止未获授权的宗教团体办教育。1880年,费里受命组阁,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岁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建立起一批新型的公立女子中学,消除了少女是在“教会的双膝上”成长的状况。费里并不力求彻底改变教育面貌,他多次阐明改革的防御性质:问题在于保护共和国免遭教会破坏,而不是侵犯宗教原则。——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费里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显著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教育改革为例,简析费里改革影响。

参考答案:(1)背景:天主教势力长期控制青少年的思想和教育;第三共和国初期,法国政坛政治斗争激烈;君主派力量强大;共和制确立,温和共和派掌权。特点:教育世俗化、法制化。(2)影响:费里推行的世俗化教育改革一方面消除了天主教势力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巩固了共和制,巩固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遵循不侵犯宗教原则,这种温和改革方式有利于维护法国政局的稳定。【详解】(1)背景:从材料“第二帝国时期,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和教育被控制在教会手中。第三共和国初期,教权主义者活动猖狂,在讲坛上愤怒斥责共和国的主教比比皆是。1879-1899年,法国温和共和派掌权。1879年起,身为温和派的教育部部长费里开始对教育实行世俗化改革”可知天主教势力长期控制青少年的思想和教育;第三共和国初期,法国政坛政治斗争激烈;君主派力量强大;共和制确立,温和共和派掌权。特点:“1879年起,身为温和派的教育部部长费里开始对教育实行世俗化改革。”“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岁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得出教育世俗化、法制化。(2)从材料“费里开始对教育实行世俗化改革。首先他提出了两项草案,消除了神职人员在大学的影响力。紧接着,他又起草了一个教育改革法案,明令禁止未获授权的宗教团体办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建立起一批新型的公立女子中学,消除了少女是在‘教会的双膝上’成长的状况。”“问题在于保护共和国免遭教会破坏,而不是侵犯宗教原则。”联系所学从而总结出费里推行的世俗化教育改革一方面消除了天主教势力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巩固了共和制,巩固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遵循不侵犯宗教原则,这种温和改革方式有利于维护法国政局的稳定。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参考答案:考点: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查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影响以及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和措施.解答:(1)本题考查了清代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增加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的认识和理解.由“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迁移,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都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3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委员者,将出其所学,以济民之困而养民之和。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决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权实操诸庶民。是君民相维,上下一德,皆此例为之。矧[shěn况且]其[西方]无处不设日报馆,无人不观日报,中外之事,老少咸知。我学校尚未振兴,日报仅有数处,公举议员之法殆未可施诸今日也。盖议院为集众是,以求一当之地,非聚群嚣以成一哄之场。必民皆智慧,而后所举之员乃贤。……——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理想中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他认为该政体在中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郑观应、陈独秀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共同本质。参考答案:(1)体制:郑观应理想中的政治体制是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2)因素:他认为该体制在中国受到了学校教育落后、日报(舆论)不盛、国民素质不高的限制。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如答“预备立宪”也可赋分)。郑观应和陈独秀都认为民主政治的实行需要开启民智。两人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本质上要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34.19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