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汇总_第1页
新闻评论汇总_第2页
新闻评论汇总_第3页
新闻评论汇总_第4页
新闻评论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评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评论学的发展新闻评论学在我国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直到1981年才在台湾联合报社出版了王民的《新闻评论写作》,而直到1987年左右,大陆才出现了一批新闻评论学的著作:1985年复旦大学丁法章《新闻评论学》,1987年胡文龙出版了一本同名教材。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新闻评论学的研究对象新闻评论学的研究对象:新闻评论学是以报纸(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规律以及评论发展史作为研究对象;

新闻评论学的组成新闻评论BECDA本体论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环境论新闻评论学的组成本体论作用地位定义特点新闻评论学的组成创作主体特点种类要求新闻评论学的组成体育评论经济评论文艺评论新闻评论政治评论新闻评论学的组成环境的暗示受众特点沟通反馈受众新闻评论学的组成新闻事件选题立意结构论证语言真假新闻评论的能力构成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新闻评论的发展新闻评论产生的前提

新闻评论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发展的,只不过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依靠人际传播口头进行的。

不过,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新闻评论史,一般是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评论历史,即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史。新闻评论产生的条件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评论提供了物质前提

1、媒介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记录信息的手段从龟甲兽骨过度到了轻而薄的纸张上书写的阶段,书写速度和携带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的大量复制成为了可能,同时成本下降,人们对信息的消费逐渐能够承受的起,媒介也因之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媒介。2、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条件的改善的直接后果就是邮政制度的建立为大众媒介信息传播创造了条件。而这之后报纸开始定期化。史料:(1)1464年法国建立邮政制度(2)1478年英国建立起邮政制度(3)1502年德国建立起邮政制度(4)1566年《威尼斯新闻》由手抄改为印刷。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展的前提下,从18世纪开始,报纸有了条件去设置专门的版面刊登新闻评论。可见,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评论的传播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新闻评论产生的条件二、近代社会的民主化是新闻评论产生的思想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评论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但是新闻评论却没有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拿我国来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遭到了严苛的禁锢。统治阶级采取很多的措施控制人们的思想: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清代的文字狱等等一切有可能违背统治阶级意愿的都被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句话,因为社会思想前提还不具备。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邸报、京报等原始形态的报纸,但是它们只能传播消息(或者说只能传播宫廷允许的和指定的消息)而不能加以评论,因为封建统治者根本不允许“评论”,尤其是不能够妄议朝政。真正的新闻评论只有在新兴市民阶级取代封建统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在人们思想因启蒙而实现大解放时,新闻评论您才能真正产生,换句话说,新闻评论是在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这就使它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在我国,关于言论自由的改革和探索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新闻评论产生的条件三、大众社会的出现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消费基础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对外界没有任何依赖,因而世界上发生的再大的变化也很难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兴起的城市化趋势和工人阶级的出现,教育普及带来的识字率增加,一个需求新闻及新闻评论的群体逐渐形成。这个群体的特点是:(1)缺乏宗族、血缘关系等联系(2)处于非组织、不稳定的流动状态在这个社会里,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使人抓握不住,无从选择,因此,大众希望获得一些能够提供选择与判断的参考。这样,一个关于新闻评论消费的社会基础便产生了。总之,近现代社会的出现,使传媒得到不断的发展,也使新闻评论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新闻评论史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报刊政论、时评时期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

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国新闻评论史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国新闻评论史1、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学而》(论说文集)孟子:《孟子‧梁惠王》(论辩文集)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墨子:《非攻》

[例]:“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中国新闻评论史2、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中国新闻评论史3、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柳宗元:《三戒》欧阳修:《朋党论》苏洵:《六国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韩愈《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中国新闻评论史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中国新闻评论史1、王韬的政论《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新闻评论史2、梁启超的政论、时评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中国新闻评论史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通议自序》中国新闻评论史3、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

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

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

说,坐而论道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

人或代表性人物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

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

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中国新闻评论史4、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中国新闻评论史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新闻评论史2、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邹韬奋的小言论:《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毛泽东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国新闻评论史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1)1949年至1957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中国新闻评论史(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大跃进”时期的报刊评论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帮八股”文风的盛行中国新闻评论史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评论题材的扩展评论体裁的丰富评论比重的增加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报刊言论版的出现中国新闻评论史2、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

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中国新闻评论史3、网络言论的出现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中国新闻评论史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中国新闻评论史第二节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一、融合化趋势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中国新闻评论史二、个性化趋势评论栏目的个性化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中国新闻评论史三、开放化趋势选题范围的开放性选题方式的开放性议论方式的开放性结论方式的开放性

中国新闻评论史四、专业化趋势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评论主体的专业化评论方式的专业化新闻评论的作用一、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1、争速度硬件的竞争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2、抢独家新角度新领域深度

评论软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3、拼角度新闻评论的作用新闻评论的作用二、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媒体的个性

传者的地位

受众的理由新闻评论的作用报道:引导舆论评论:影响舆论有话不直说有话直说

三、影响舆论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的定义媒体编辑部或者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本教材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的多个定义新闻评论,是报纸、广播等新闻舆论工具,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发号召的一种文字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姚文华:《实用评论学》,1985年8月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的多定义新闻评论是就当前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1988年2月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的多定义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各种独特样式,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总称

二、新闻评论的传播系统媒介类型评论体裁或类型报刊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

论(小言论、时评等),述评,杂文广播口播评论(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述评、论坛评论、杂谈等),谈话类评论,音响评论

电视口播评论(本台评论、编前话、编后话等),

主持人(评论员)评论,谈话类评论,电视述评

网络网站时评,个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

民自发言论

评论的类别编辑记者评论新闻评论公众评论编辑部评论

精英评论媒体评论个人评论常规评论与边缘评论常规评论: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

边缘评论:

述评、杂文述评杂文

报告文学新闻评论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事件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的对象是谁?是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进行新闻评论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媒体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评论的本体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进行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本体先有新闻报道还是现有新闻评论?没有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可以进行新闻评论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本体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

强烈的新闻性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重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广泛的公众性

内容的广泛性和接近性

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区别一、反映内容不同新闻报道的终点还原事实新闻评论的起点新闻报道作用于受众的眼新闻评论作用于受众的心二、写作目的不同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区别三、表达方式不同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清楚第一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明白第一四、材料处理不同新闻评论和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新闻报道和材料发生物理反应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区别新闻评论新闻报道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选题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新闻评论的对象与范围。”麦克·罗依科曾经是《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作家。当谈及撰写评论的挑战时,他说新闻评论的选题“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定要评论什么。”一、选题的性质1、选题是认识的起点2、选题本身就是认识过程,它表现为作者对所面对的新闻事实或问题的判断3、选题作为认识的过程,就是价值判断

新闻评论的选题选题往往是一个艰苦紧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判断。除了一般对选题价值本身的判断外,还要对这个选题最终能不能产生有交流价值的认识结果、能不能成篇,进行预测性估计――这就是事实判断了。否则,就可能在一个做不出来的选题上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而耽误了可能做出来的选题。二、选题的类型(一)事件性选题以突发性新闻事件或具体、评论对象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事评”,就事论事或就事论理。对于事件性新闻选题来讲,选题就是选事

北青报:

城管殴城管

如此“误会”为哪般?

7月31日下午,深圳市城管联动执法大队在龙华执法时,遭遇到意外情况: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数辆车卡死市城管执法车,质疑他们的合法身份。据目击者反映,当时30多人下车开始殴打市城管执法队6名队员,并当街将他们的裤子扒下,还将他们扭送到当地派出所。而随后赶到的龙华街道办相关领导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

新闻评论的选题权力割据背后的利益割据

深圳市城管执法人员双手被反绑、裤子脱落、内裤暴露的景象实在是让人感到难堪。退一步说,即便对方真的是假冒的城管执法人员,那么就可以殴打并扒下其裤子吗?要知道,就算是违法者也是有人权、有尊严的。面对上级城管部门的执法人员时尚且又是殴打又是扒裤子,那么面对弱势的摊贩时又当如何?而且,龙华街道办城管为了执法权之争也即利益之争而不遗余力,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可想而知,其辖下的被管理者将受到怎样的盘剥。此起彼伏的类似新闻,见证了权力运行的无序,见证了权力还未受到有效制约。对于公众而言,这绝非幸事。虽然有人因为愤怒与无可奈何而对此大声叫好,但这只不过是表达失望的情绪罢了。所以,必须用对权力的规制来挽救政府因此而受损的公信力与权威,除此别无他法新闻评论的选题不能听任“打”声一片

当执法者以及一个部门,将暴力观念引入公权权威的构架中,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民众的私权,还有公权。聚沙成塔,积微成著。公权对私权的恶意侵犯得不到及时纠正,只能使公权愈发膨胀和异化,甚至自己形成一个抵制公共秩序的“次秩序”。这个时候,不要说公众监督已经式微,甚至同级别或者上一级公权的监督,亦然遭遇抵抗,用暴力维系其“次秩序”。遏制某些基层执法中“打”声一片,应该降低人员的出门门槛,在流动中优化队伍素质。(河北大学职员)

新闻评论的选题从“城管打城管”看城管的戾气

实际上,城管是政府的代表,滥施淫威暴力执法,损害的是政府形象,同时还让法律很“受伤”,导致政府和民众的关系紧张。城管打城管,也是有来由的,源于“一种无缘无故的仇恨”―――潜藏并弥漫于城管队伍中的戾气。而这类事情并不陌生,加上“特权意识”作祟,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犯,便会释放“攻击性的原始本能”。而暴力换来的也是暴力,让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都将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恐怕,加强城管自身的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不痛不痒,远水不解近渴。无论如何,只有依法裁决,而不内部处理,让其付出沉重代价,才能让违法者对法律产生敬畏。(黑龙江医生)

新闻评论的选题如果是“误会”更让人担忧

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绝不允许这样野蛮执法的发生。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误会”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执法者的素质问题,知法犯法或不懂法。作为领导人,就应该从这些找原因、想办法,说是误会,就是对野蛮执法的袒护。因为是误会,不认识对方也是城管队,所以发生了殴打和扒裤子。不认识对方是城管队不能怪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照这么一说,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野蛮执法一点错误也没有了。如果承认这次野蛮执法原因是误会,那么要杜绝殴打和扒裤子的行为,只要双方互相认识一下就行了。可是这么做,能杜绝城管执法队对群众野蛮执法吗?新闻评论的选题(二)非事件性选题以普遍存在并值得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问题为评论对象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即是“选问题”的选题。

非事件性选题的特征与事件性选题相比,这类选题的节奏较缓,时效性要差一些。但这种选题的不可替代性在于:有一些深刻的思考,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积淀,并不是事件性新闻立刻就能唤起的。新闻评论的选题(三)周期性选题一些特殊的选题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出现的,比如以纪念日或其他周期性活动为题的评论。这类选题有的没事件,有些也可称为事件,都有可预期性。以节日居多

新闻评论的选题周期性选题的特征有着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的那种偶发性、突发性的的特征,而具有可预期性新闻评论的选题周期性选题的评论一般被看作应时之作,也有人称为“应景文章”。但其实它也是符合某种接受规律的。所谓“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题”接受规律的。所谓“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题”,它不是由媒体提起议程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周期提起议程的。在这样的周期感中,人们会对一些话题周期性地有所期待。这就是纪念日和各种“日”存在的原因。媒体的新闻评论只不过是应和了这种周期性期待而已。新闻评论的选题周期性选题要写出新意时效化处理个案化处理新闻评论的选题三、选题的主要来源上面的精神新闻评论的选题下面的呼声来自新闻报道专门的策划(一)从“上头”的精神中选题1、含义:新闻评论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个时期党和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离不开有关领导对这些内容的解释。新闻评论的选题2、理由:

A、由党报性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B、党报的基本任务中党管媒体不动摇是我党长期坚持贯彻的。C、上头的精神是调查研究之后的结果,是从群众中来的。新闻评论的选题3、注意问题易出现问题:A、直接照抄文件(文抄公、文件收发室)要联系实际B、未完全领会上头精神新闻评论的选题(二)从“下面”的实际中选题1、含义: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中,从广大干部群众身边事情中选取评论对象,也包括从评论作者日常生活和调研中获得的情况。新闻评论的选题2、理由:A、从理论上看:新闻评论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选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B、从职能上看:是党报充当党的喉舌、人民喉舌的重要使命。C、从写作实践看:从下面选题实在、具体,易受到群众欢迎,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新闻评论的选题注意问题:从下面选题和从上头选题实际是一致的,要注意上下结合出选题。新闻评论的选题第二部分选题的影响因素作者个人的价值观、立场、利益、知识结构、情感结构,观察视野和日常认识思考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选题不仅仅是作者对作为客观事物的新闻事件评论价值的判断,而且是作者独特的思考内容与特定新闻事件的结合新闻评论的选题1、作者自我的认知结构2、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则要受媒体宗旨和传播对象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为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判断价值的主体。

3、从传播与接受的规律来看,评论选题往往也要受到特定时期媒体报道重心和社会关注倾向的影响。新闻评论的选题第三部分新闻评论选题的标准1、掌握评论的价值评论价值指新闻中蕴含着值得阐发的对受众有益的、新鲜的观点。(1)新闻中必须能抽象出观点。(2)这种观点对人有益。(3)这种观点尽可能是独到的。新闻评论的选题2、值不值得宣传事实中蕴含的观点有利于传播者的某种主张和意图。(1)看有无群众性(2)看适宜性新闻评论的选题宜写难题,不宜写冒险题;宜创新题,不宜袭旧题;宜论大题,不宜钻偏题;宜撰近题,不宜辟远题。

——(台)林大椿《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的选题转折法南都讯记者张东锋昨天中午,新浪网友“刘刚在路上”发微博称,自己和朋友乘坐北京香山索道游览时遭遇中途停运,更让他感到气愤的是,面对游客投诉,一名景区客服人员竟称停运是因为“重大接待”。旁边姑娘都吓哭了“我在香山,下行索道停电,停了好几分钟。还没来电。风大。在晃悠。救我。”昨天12时24分,新浪网友“刘刚在路上”发微博说,北京的香山索道停运,自己被悬在空中,直到12时47分,他又更新了微博,称“下来了”。“发出第一条微博的时候,手都是抖的。”刘刚昨晚在电话中对南都记者回忆说,当时天下着雨,加之又是大风天气,吊椅挂在绷紧的钢索上,“像吊秋千一样”,“非常吓人”,“旁边一个姑娘都吓哭了”。公开资料显示:香山索道全长1500米,采用前后开放的吊椅运载游人上山,事发时双向索道上共有上百名乘客。

不要给你自己和单位惹麻烦刘刚表示,整个停运过程持续了10分钟左右,安全落地后,他找到景区相关方面投诉。不过,一位景区的客服人员面对游客的投诉和质询,竟解释说,索道停运是为了配合公安局开展工作,并威胁他说:“小伙子,我劝你,不要给你自己和单位惹麻烦!”对此,刘刚很气愤,他质疑说:“试问香山公园和@平安北京,什么法规允许接待活动这样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把游客晾在半空中10分钟?到底是真活动,还是香山威胁恐吓游客的借口?!”景区解释:出于安全考虑停运昨天下午,香山景区有关人员对外给出了新的解释,称“当时香山最大风力超6级,出于对安全考虑停运索道,其间曾通过广播安抚被困游客”。景区一位工作人员昨晚对南都记者称,景区方面已向游客道歉。但刘刚否认曾听到广播安抚游客,他表示,下索道后自己至少在客服中心停留了30多分钟,但既没有听到过广播,也没有看到有人道歉。当晚,刘刚关于此事的新浪微博也被删除了,他在腾讯微博中质问:“我有图有文有录音,凭什么帮着香山公园删帖?!为什么不质疑公园的服务和应急能力,反而删游客的帖子!”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

第一、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2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感情色彩较浓;1标题的任务主要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4写作上较为灵活3结构相对单一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标题

一、评论标题与新闻标题的区别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新闻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的区别区别新闻标题评论标题标题任务不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注意的事实标明论题范围或传达作者态度、见解拟题手法不同观点态度蕴含于事实的概括、叙述中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标题结构不同结构较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结构较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写作要求不同具体、确定,句式较完整,常用实题概括、抽象,句式较灵活,常用虚题二、评论标题的功能提示论题:提示评论议论的范围体现论点: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表明态度:表明作者的态度或倾向

引发兴趣:引发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评论的兴趣提示论题《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

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1993年7月16日《经济日报》署名评论《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

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1997年7月18日《工人日报》评论《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

2004年4月18日新华网《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2010年3月28新华社

2、体现论点《对策也可以当镜子》1985年6月4日《新华日报》“新华论坛”《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述评《人祸不除矿难不已》2004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强国论坛”

《稳定房价有决心就一定能办到》

2010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3、表明态度《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不能搞有偿新闻》199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评论《“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

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拜金主义要不得》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2003年月22日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4、引发兴趣《和尚就是和尚》

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评论《牛毛出在羊身上》1993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吹牛”也犯法》

1996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法制论坛”《“红包”为什么这样“红”?》

2004年4月11日央视国际“央视网评”《为何疯狂围观“小月月”?看别人出丑获取优越感?》2010年10月14日文汇报

评论标题功能的运用

功能功能释义优

势提示论题明确告知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有利于突出论题的时效性或针对性体现论点直接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或主要看法有利于突出鲜明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表明态度直接表明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态度或倾向有利于突出作者或媒介明确的态度引发兴趣运用新鲜的事例、手法或语言引发受众兴趣有利于突出评论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三、评论标题的要求贴切:题文一致,用词准确,题义确切具体:论题具体,论点清晰,指向明了鲜明: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精炼:结构简单,句式简短,文字简洁生动:富有新意、动感与活力,先声夺人,过目难忘

题文一致

分析《为九龄童“盗马”辩》(节选)的标题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询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贴切

课堂讨论:该评论为何事而“辩”?“盗马”是否应加引号?“九龄童”的提法是否恰当?这一标题问题何在?

注意:避免文不对题、题文不符用词准确《要春风化雨不要耳提面命》

原载《人民日报》“今日谈”《一台塔机俩司机到底该听谁指挥》

2002年齐鲁电视台播出

课堂练习:以上两则标题问题何在?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

注意:避免望文生义、词不达意2、具体《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2003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方舟评论”《银行该收点钞费吗》2003年9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以科学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原载《中国农民报》)和《民族自尊与人类文明规则》(原载《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注意: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3、鲜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脱困不等于脱险》

2000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危险的开端》

1998年10月13日新华社述评

注意:避免题义含混、令人费解4、精炼《不要蛮干》

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质量无“小节”

1991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经济漫笔”

《人祸》

199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时评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法律不必“最好”,但必须“最不坏”》

《市政府专题会议责成搞打砸抢的企业深刻反思?》(《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注意:避免句式冗长、文字罗嗦5、生动(1)变换句式或语气变陈述句为假设句

《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1983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假如俺是名人》1993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

《假如多一些王海》1996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假如都像徐永山》1980年4月20日《中国农民报》社论变陈述句为感叹句

《莫教孩子当“看客”》1988年11月3日湖南长沙市东区广播站《久违了,国学!》199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造伪劣工程:罚!》1996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法霸”比“法盲”更可怕》2003年2月12日红网

变陈述句为疑问句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社论《“及时雨”为何落不到田里头》1987年6月19日福建浦城县广播电台《何必拷问捐献者动机》200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2003年12月27日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一号文件:还有多少农民不知道?》2004年3月5日新华网(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引用法

: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评论的标题,借助其本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评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

《闻鸡起舞》1981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四十而不惑》1989年10月1日《经济日报》社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96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化用法: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做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评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

易字法:通过改变个别字,或对个别字做顺序上的调整,使其变化词义,旧词新解《“杞人”忧“地”》1981年8月2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近墨不黑》199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大地”

《车祸猛于虎》2004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谐音法:易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所易之字与原字谐音,使旧词新意或一词多义《恭喜发“才”》1982年2月《人民日报》春节社论《以“职”论价》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岂有此“礼”》1995年7月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形式”逼人》1998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3)巧用修辞手法比喻法: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以此物描绘或表现彼物

《“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1987年6月18日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既折“莲蓬”又挖“藕”》

1987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细流集”《怎样把“蛋糕”做大》

1990年10月31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会议缘何出“虫子”》

1999年4月1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比拟法:借助于想像力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述

《莫让牛肉面拉了后腿》1993年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奥斯维辛醒着》199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国际札记”《“愤怒”的彩管》1999年5月27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京城是被暴雨“灌瘫”的吗?》2004年7月11日新华网

借代法:借用事物内部或外部不可分离的相关联系,以与事物相关的部分名称代替事物的本体

《多交“毡帽朋友”》

199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茶碗”能否与“麦克”嫁接》

1992年4月25日《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屋檐下的忧思》

1992年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飞去“乌纱”又飞来》

199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双关法:在遣词用字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又隐

含着另一个意思,一语双关《一“孔”之见》

198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市场随笔”《当心有“坑”》

1985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巨额粮款化为水》

199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企业一条“出路”》

1997年11月5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对照法:把两种相互矛盾或悬殊巨大的事物、现象、思想、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分辨是非、善恶、大小、远近、美丑等《慷慨与吝啬》

1993年11月22日《中国物资报》“新视角”《山绿了,眼红了》

1998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

2002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以罚促管”还是只罚不管》

2003年8月6日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

回环法:把词语或句子在组合过程中颠倒重复,使其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亦称“回文”或“连珠”

《“官钓”与“钓官”》

1989年1月7日《人民日报》“漫话”

《专家鉴定与鉴定专家》

1991年1月6日《健康报》署名评论《“如意”不如意》

1995年7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珍稀动物当珍惜》

1996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四、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1、使用的传播符号有所不同报刊及网络评论标题:

以文字符号为传播手段

文字符号所特有的内涵丰富,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和纸媒体可反复阅读的传播优势,使其在拟题方式、词语运用和题义开掘上有较大的空间广播评论标题:以声音符号为传播手段

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易受性强的特点,使其容易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电视评论标题:以文字符号为主,可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

标题一般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播出;有时为了增强标题的传播效果,配以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制成的片头,在节目中重复播放。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立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示例:《“图兰多”的商业经》1998年9月中央电视台《经营有道》2、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报刊及网络评论标题

评论的标题在版面编排时一般位于正文前面或最为显要的位置,以引人注目;“看报先看题”也是大多数受众通常的阅读习惯

广播评论标题:

标题一般在正文之前播报;为满足受众收听需要及增强传播效果,有时在节目结束后重播评论的标题;谈话类节目经常不设标题

电视评论标题

在节目中出现一次或数次,除起到标题的一般作用外,还可以起到调整评论节奏、划分节目层次、强调评论重点、调节受众情绪等作用

标题出现的时机,停留时间的长短,所用的字体、字号、颜色、出屏方式及特技手法等,都是一种发言的方式,成为电视评论表情达意、启承转合有机的组成部分

示例:《喜中别添忧》1996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3、写作的要求有所不同报刊评论标题:深刻、隽永、语义丰富、富有哲理广播评论标题:浅显、平易、语义明确、形象生动

电视评论标题:简捷、明了,在通俗的基础上讲究一

定的文采和寓意,必要时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网络评论标题:鲜明、通俗、追求新意、显示个性

: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定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本见解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整篇评论文章或整个评论节目的观点和材料的作用选题确定了评论“说什么”

立论确定了评论“怎么看”新闻评论立意的作用:让自己和读者感到惊疑

新闻评论立意

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立意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立意一、新思想二、新高度三、新角度好立意的标准一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立意好立意的标准二1、能触及现实,有新意

2、合乎实际3、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4、静中找动、动中求静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一、放大二、缩小三、左顾言他立意的思维方法

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立意新闻评论课的真谛:

目的,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引燃同学对于思考的智慧之火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和人生中的重大问题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立意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思想不能烘面包,但能够使面包增加甜味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立意一、柏拉图:练习死亡。减少肉体的控制,还思想以灵性二、保持好奇心三、完整的思考如何获得思想:

了解论题所涉及的事实及背景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收集相关的意见或观点具备相关的知识或修养三、立意的前提

立意的要求针对性

值得关注的舆论动向普遍存在的社会时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思想上的困惑、疑虑新颖性

由头、论据的新鲜视点的独特视角的新奇观点的独到准确性

阐述政策的准确做出判断的准确使用语言的准确把握尺度的准确前瞻性见微知著,洞察事物本质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未雨绸缪,提示隐忧与建议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新闻评论的标题新闻评论的结构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经验一:写好开头对于新闻评论的开头,人们一般有个说法,叫做“开门见山”。但是,“开门见山”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具体写作中还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到底把哪一种要素放在最前头?这时,就不能满足于“开门见山”这种简单的写法或规范.而要从更根本的问题中寻找。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评论的开头

1、开宗明义,直入题旨。其特点是朴实自然,上题很快。单刀直入,点明题旨。2、设问不答,引人深思。3、结论在先,一语破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开头: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评论的开头

4、借事说开,别开生面。5、托喻引语,饶有风趣。托喻式开头就是在引论中打个比喻,或者举出一个有喻义的事实,然后以此发论。《从足球赛想到的》,开头为:运动员把球传来传去,其技艺之高,令人惊叹。乍看这个开头,此文写足球赛,实质用足球赛比喻我们的一些领导机关办事踢皮球。这就是托喻式开头。引语式开头就是文章起笔时引用一段话,这段话或出自于权威性文件之中,或出自于权威性人士之口,或是警语格言。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评论的开头

6、欲擒故纵,请君入文。开始不是提出正面观点,而是将反面的事物或观点放在前面,甚至故意将它渲染一番,然后再进行批驳。7、讲故事。开头描述一个读者能够确定的、能辨认的人物,这样可以抓住读者。8、个性化的“你”开头。把读者塑造一个虚拟的“你”,模拟两个人对话的开始。9、同我一起想象。描绘一幅图画,请读者和你一起欣赏。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经验二:设计好结尾简明扼要,宁短勿滥,止于当止,余音不断,唤起联想,推波逐浪。“草草收场”与“画蛇添足”是结尾的大忌。“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头难起,尾难收。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结尾就写成功了。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评论的结尾

1、挽结收口,总括全文——概括式结尾。常见的结尾方式,特点是将全文的线索挽个结子,对全文的思想进行概括。但这种概括又不是前面分论点的重复,应当更为精炼和明了。2、画龙点睛。用最精炼的语言,将全文思想凝聚点点出来,加深评论的主旨。3、妙语点拨,余味无穷——含蓄式结尾。用很精道的语言,委婉含蓄地表示一种道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别了,司徒雷登》结尾: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这个结尾很精彩,含而不露,平中见奇,虽只有短短26个字,却给人留下了思考的广阔天地。新闻评论学的生产流程评论的开头

4、激励讽刺,褒抑鲜明——褒抑式结尾。作者在全文结尾处,或者是热情激励,或者是辛辣讽刺,对所评论的事实或问题态度鲜明。新闻评论的论证新闻评论的论证

功能表现为:作者传播的意见信息能够说服受众,使受众接受。如果一篇新闻评论只是抽象、枯燥的传播意见,受众是不会接受的。新闻评论要学会讲道理、理由。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论证、说理,是新闻评论信息含量的表现。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才华体现。新闻评论论证:新闻评论主体对于自己所选定的具有评论价值的论题所发表的看法,所提出的观点,表达作者的观点。

坚持实事求是,使论据与论点的统一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论据与论点的辩证关系应注意:论据是基础,论点是对论据的合理判断、解释与延伸论点统率论据,论据为论点服务论证的原则1、论据与论点的统一立论:检视事实、价值与逻辑等方面的准确与合理驳论:找准事实、价值与逻辑等方面的偏差与漏洞应注意:立论为主的评论在正面阐释自己观点的同时可以批驳相关错误或片面的观点以驳论为主的评论在驳斥错误观点的同时应该提出自己更为准确、公正的观点

2、立论与驳论的统一政治性与论理性使新闻评论具有严肃性的一面新闻性与公众性又使新闻评论具有生动性的一面3、严肃与生动的统一泪流满面的时代与激情两只眼睛看世界一、仔细分析所谓分析,其实就是找出这种纵的和横的联系,善于作纵的阐发和横的论证。就像美术家观察事物那样,善于把立体变成平面,把面变成线,把线变成点。

1、善于从多方面去剖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把论点展开,能够说出个一、二、三。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纵的和横的联系,同时它本身也有一个纵的和横的发展过程。说理的窍门

2、善于针对所论问题的各个对立面把文章拉开。这些对立面包括对立的意思,人们的疑虑,或者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方面,等等。要学会确立各个对立面,然后从各个对立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各个击破,具有说服力。

3、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有破有立,能促使我们分析问题,把道理说透彻一些,光立不破,道理容易讲得平淡;光破不立,道理容易讲得偏颇。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道理讲得既全面、又深刻。说理的窍门二、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新闻评论切忌空泛,摘抄红头文件。如果没有事实作为依据,仍然苍白无力。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讲出的道理,最能给人以启示,也最有说服力。三、小道理新道理多讲小道理,新道理,少讲大道理、老道理。读者的心理特点是:喜尖厌平,喜小厌大,喜近厌远,喜深厌浅。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讲小道理,让读者从小道理中悟出大道理,把小道理与大道理结合起来。不能用大道理代替小道理。

四、平等待人写评论要时刻想到这一点,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以商量的口气与读者、听众开展讨论,交心谈心,以心换心。防止架子大,口气大,帽子大,读者少。像领导作报告。要少用“必须如何,应该怎样,否则就怎么样等居高临下指指点点,以势压人,以威吓人,盛气凌人,使人一看就有点望而生畏。新闻评论的立论

新闻评论的立论

概念:新闻评论主体对于自己所选定的具有评论价值的论题所发表的看法,所提出的观点,表达作者的观点。

新闻评论的立论立论的价值

1.立论可以深化评论内容,升华论题价值,表达一般人说不出的,没有发现的思想观点,论题价值也随之得到提升。

2.能够使新评结构的逻辑清晰。

3.新闻评论的立论可增强媒体竞争力.

媒介竞争方式的变化,a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媒体是通过出售眼球信息来租用受众的眼球,所使用的方法是经营版面,制作标题,运用图,文字,读题时代(冲击力标题,视觉冲力),读图时代(文字简约,彩印,刊登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改版,用新的版式,《湖北日报》用“黄金版,瘦身版”“三秒五步”)b.20世纪以后,新闻媒体竞争策略走向深化,通过出售意见性的信息,租用受众的思想展开经营,生产意见性的信息,主要是运用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立论新闻评论为何能够增强竞争力1.新闻事实是客观的,重大新闻题材是所有新闻媒体共享的信息资源,如果都报道同一个题材,会出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同质,仅仅靠新闻报道,竞争力是会慢慢减弱的。2.意见性的信息是主观的,是新闻媒体所独有的,生产意见性的信息不容易出现雷同。3.媒体只有生产新颖,深刻的,新颖的,独有的思想观念,才有竞争力。新闻评论的立论当前立论存在的问题时评存在的问题即观点的表达,意见信息的传播存在的问题新闻评论的目的:观点是时评的灵魂,是评论是否有信息含量的一个标志(告诉受众想知而不知的,传递的意见是观众想说而又说不出的)实现评论信息含量:鲜明的,深刻的,新颖的观点。评论立论的问题:一、克隆同质化:别人表达什么,我也表达什么

国家极“左”时期立论惯常使用的方法,“克隆”就是地方媒体以中央传播媒体表达的观点为标准,中央媒体表达什么观点,地方传媒也表达什么观点,由于运用这种方式,我国的新闻评论走向悲剧。新闻评论徒有外在形式,不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受众对其十分厌烦。新闻评论的立论当前立论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需要批判的思维方式还在延续2、来源于当代评论作者创新能力差3、源自于评论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时评繁荣,新闻评论稿费高,由此一稿多投,观点重复)当时全国舆论是一律,只能有一个权威声音,声音不能复杂,观点的表达不能多元,如果地方媒体表达了与中央媒体不同观点,地方媒体就要批评,所以就“克隆”。为什么“左”时期运用这样一种方式?今天为何还存在“克隆同质化”现象?新闻评论的立论当前立论存在的问题1、极“左”时期,规避政治风险的意识仍然存在2、评论作者的私心杂念很重评论发表时与新闻发生的时差大,表现为一种滞后,产生原因在于:求稳(有观点不敢说,看别人说后的反应)二、马后炮——一慢三拍,过度求稳马后炮现象出现的原因新闻评论的立论当前立论存在的问题第一,评论作者应具备理论思维,特别是哲学思维,不断追求评论深刻。第二,评论作者不断追求新的境界,不断地创新。第三,评论作者应不断进行思想的冶炼,获得思维一箭冲击的能力,使理论达到精纯。碰到热点问题,一窝蜂,赶形势,抢速度,缺乏对问题的深层琢磨,只评论问题的外部现象,使论文表达观点不精、不深,评论文章粗糙,不精致(评论精致的标准:观点精深,结构精巧,语言精炼)三、凑热闹——欠精彩解决的办法——学习蚊子新闻评论的立论立论的目标—深刻

实例:1985.5.17上海,召开了上海电信技术产品交谊会,开幕式后,中午举行冷餐会,中午120人入席,第一盘菜刚落桌,主持冷餐会的人还未宣布开始,客人们就刀叉齐下,一盘菜一抢而光,上第二道时,有人直接用手抓,上第三道时,用塑料袋一抢而光。有些没抢到的,干脆站起身往服务员手里接过菜盘,也有的干脆等在了厨房门口,来一盘抢一盘,整个冷餐会乱糟糟,这些参与的人都是某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企业的领导,餐会结束后,宾馆同志忍无可忍,向《解放日报》写了一封群众来信,予以发表。评论两部曲:1、挖掘深层本质

2、进入主观意识。深刻:评论作者立论时对于论题的深层的本质进行挖掘,然后对所挖掘的深层本质进行评论,这是对论题评论价值的一种提升。实例:新闻评论的立论2、以事引理,理从事出。事:新闻报道事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在新闻评论中,很多情况下,将这样事实作为由头,引发议论,理:在议论时不能抛开基本事实,必须紧扣事实,必须和原先的事实有内在逻辑关系,但不可漫无边际。深刻的方法:实例:《思想庸俗化是危险的起点》——《人民日报》评论

前几年,“一汽”一位女家属给“一汽”党委写封信,她丈夫是位劳模,但每晚12点以后,或清晨,或两天不归,混迹于娱乐场所。“一汽”党委通过讨论,在全厂开展“讲廉洁,做实事,树形象”活动。《人民日报》写篇通讯,配社论:“纸醉金迷”是腐朽象征,这种行为来源思想腐朽,庸俗化,值得警惕。新闻评论的立论3、说明背景,显示价值。有的论题孤立地看,是没有意义,表面审查似乎价值不大,但如果放在特定背景下进行审视,其深刻意义就得到显现。深刻的方法:4分析:理性分析,理论分析(哲学,理论思维)分析:新闻评论主体在构思时,首先把评论对象整体结构分解开来,将其分成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情况进行分析,分别掌握各自实质和意义,然后把各自分析所得结果综合起来,并进行评论,得出一个结果,也就是作者对于评论对象所形成的深刻认识。建议:阅读课外读物:逻辑学专著中对于分析理论、方法把握新闻评论的立论5、引申由原义产生新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深刻的方法:评论中的引申:评论主体对最初触动的问题进行抽象,形成基本认识,然后让它离开自身个别扩展到广阔的生活面上,思维在各条线上进行辐射,使最初形成的认识逐渐扩大。由于最初的“小”与最后的“大”构连起来。作者对于论题的认识就会走向深化。新闻评论的立论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他简直是头猪。(比喻:他是一个象猪一般的人,指肮脏,贪吃的人。)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可以分为3种:a.结果替代原因b.使用者替代使用对象c.实质替代形式

新闻评论的立论1、由此及彼,由这件事想到另一件事。引申的方法:2、由表入里,揭示原因3、由小向大,由个人引申到社会制度

4、由近及远,一种远:由眼前事情引申到历史过去《中国青年报》2000年

,《两个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时间》二种远:将眼前东西与未来可能出现东西联系起来,表达一种潜在

性观点。新闻评论的立论新颖,是表现新闻评论具有丰富信息含量的又一要求:能够表达受众根本没有想到、看到的观点。多层次、多角度:为什么要新颖?立论的第二目标—新颖1、同题作文,必须新颖,不然观点的表达同质,那将毫无意义。在今天社会中,热点问题很多,热点问题最抢眼球。在报道热点问题,要从不同角度。2、在过去生活中发生一些问题很有意义,当时评论者已做评价。在今天的生活中,老问题又出现,仍然显示出它价值,仍然需要我们媒体进行评说,如果重复昨天将毫无意义。新环境、背景、角度中开发新价值。新闻评论的立论新颖的方法:1、挑选角度所谓构思角度,从论题的整体结构中,巧妙地从完善问题一个独特的侧面切入,分析这个侧面的意义,然后将此同现实生活中,某一个相关联的生活侧面联系起来,进行评说。2)逆向挖掘三种方法:第一、反转性正面意义换成反面《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无烟锅第二、转换型司马光砸缸、太空笔第三、缺点型因势利导小骂大帮忙新闻评论的论证

论据的种类:a.事实论据,包括新闻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文献史料,文学艺术作品有价值的具体材料。b.理论论据,包括自然科学中一些定律、公式,理论家,社会学家,领袖人物著名言论和思想观点(虚)c.数字论据数字是经济、社会工作中表现成果,表现结果,统计的具体内容(实)。在科学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利用数字说明观点,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新闻评论的由头新闻评论的论证

1.什么叫做由头?

新闻评论说理或从何说起,是议论引发媒介孕育论点,诱发思维引线。一、运用由头,论证说理2.何时使用?a、新闻发生时间与现在有很长时间,但还有意义,从新近事件选择。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远,道理却很近。b、非事件,从一件小事引出。新闻评论的论证

3.由头论证作用:

总体上来说,新闻评论由头具体内容展开是对于新闻评论内容,新闻评论所表达观点做的引发,做的铺垫,做的气氛渲染,做的说明。

具体来说,a、便于引发议论,使新闻评论理性信息传播,符合人们接受心理。人们接受观点,问题的新闻规律是:事实—抽象,形象—观点。新闻评论的论证

B、便于新闻评论作者准确找到说理角度,找到构思切入点。新闻评论在写作中碰到有些论题也会陷入苦闷期。在几天时间内,甚至一段时间内找不到构思切口,不知从什么地方开笔。突然,在某一天听到别人随便说了一句话,讲了一个故事,或者是在书上看到一个典故,灵感袭来,构思变得十分清晰,提笔瞬间就可成文。

《磨刀石》第32届国家乒乓球男队在乒乓球锦标赛中夺金,《人民日报》评论员看到鲜花都献给冠军,想歌颂陪打队员,苦思了三天不知从何下笔,看到罗马诗人写的磨刀石诗歌受到启发,于是拿笔在瞬间写出作品。新闻评论的论证

c、便于新闻评论说理新鲜,在新闻评论中选择论题,常常要碰到一些传统题目,别人早已评论过问题,但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仍然有评论必要。

进行再次评说,要做到新鲜:表达观点新鲜或者论证说理新鲜。如:《硝烟初散话会风》由头:70年代末80年代初,边界发生一场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在反击前线作战某部某营所有干部习惯一律都在会场见,开会解决。所有干部参加。其次,布置讨论组战方案。开了一个半小时,还未接触任何制定作战方案,敌方一发炮弹打在隔壁房屋。此后,总结教训,会风改进,研究大事直截了当,营部主要干部参加。行军时出一般问题。当今,大大小小会议泛滥成灾,结果类似。

新闻评论的论证

d、便于新闻评论产生感染力,使读者乐于阅读。新闻评论在传播意见性信息同时还应传播美。新闻评论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