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唐友清-978-7-81134-606-0_第1页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唐友清-978-7-81134-606-0_第2页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唐友清-978-7-81134-606-0_第3页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唐友清-978-7-81134-606-0_第4页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唐友清-978-7-81134-606-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二、学习教材三、教材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货币形式的演变及信用货币形式,货币的各种职能与作用,货币流通的实质、形式和货币流通规律。基本概念:一般等价物

铸币

纸币

实物货币

信用货币

银行券

存款货币

电子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

货币流通

重点问题:1、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2、货币形式的演化及信用货币形式;3、货币的各种职能与作用;4、货币流通的实质、形式和货币流通的规律。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是几千年前才出现在人类生活中(一)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已有百万余年的历史,货币只不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出现的事情。(二)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二、古代货币起源(一)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先王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供后人使用的。(二)西方则提出过“创造发明说”“保存财富说”等学说。(三)只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才科学完整地解释了货币起源之迷。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一)马克思对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19世纪40年代,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与之相伴随,对于商品货币的理论探索也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正是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揭开了“货币之迷”。)(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价值形式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在货币形式下,就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一、币材涵义: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特点: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易于携带。货币材料的演变: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以实物开始,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二、实物货币涵义: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来充当货币。历史上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各国、各地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一般物品中选择的。实物货币的局限性三、金属货币涵义: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一般来说,用贵金属作币材是在铜以后,逐渐过度到银,最后过度到金。以黄金作为货币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四、纸制货币纸制货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理论上称为银行券;一种是国家凭借权利发行的,理论上称为纸币。银行券和纸币都是纸制的货币符号,它们本身都没有价值。现实中各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与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相同的和可并行流通的,都属于信用货币。五、存款货币(一)存款货币是一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二)存款货币和现钞合称为“货币”,它们属于M1的范畴。(三)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是货币,只不过不能直接转帐结算,它们称为准货币,属于M2的范畴。六、电子货币涵义:电子货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储蓄和处理的电子存款和信用支付工具。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银行转帐清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运用起来较传统货币更为快捷、便利和准确。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自货币产生以后,人们不断对它的本质进行论证探讨,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一、货币金属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即贵金属,贵金属即货币。金银是一国真正的财富。国家和个人要想富强,就必须得到越来越多的金属货币。二、货币名目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念的计算单位。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商品交换的发展进而分析货币的起源从中抽象出货币的本质,得出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结论。(二)货币首先是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三)货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它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是: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货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的使用价值。货币商品从它的自然属性来说,也有其专门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作为饰物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认为,典型的货币——黄金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一、价值尺度(一)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二)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品定价。(三)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的质,即价值。所以在量上就能比较。(四)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给商品标价,这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或想象的货币。二、流通手段涵义:流通手段是指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三、储藏手段涵义:储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或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产生至今,其形式已发生了不少变化,从定值货币发展到现在的信用货币;货币储藏的形式也在变化,从足值货币金银的形式储藏到当今信用货币———价值符号的替身作为价值储藏的典型形态。四、支付手段(一)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二)货币的这个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三)在商品以赊销方式买卖时,卖者变成债权人,买者成了债务人。五、世界货币(一)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二)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1、作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第五节

货币流通

一、货币流通的实质(一)货币流通实质上是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在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上,商品流通始终是第一位的并且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方向和速度。(二)在现实中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具有相对独立性,货币流通能够反作用商品流通,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商品与货币的互换不具有强制性。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有条件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有不一致性。因为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从而使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量上的不一致性。货币流通量总是小于商品流通量。(三)虽然从本质上说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决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通过货币流通反映出来,并通过货币流通来实现,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和稳定,直接影响着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运行。二、货币流通的形式与渠道货币流通分为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一)现金流通涵义:现金流通又称现钞流通,是指以收付现钞的方式形成的货币收支运动。

特点:涉及面广;支付次数频繁;每次支付金额较小。随着现代化程度特别是电子化支付系统的发展,现金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将越来越小。(二)非现金流通涵义:非现金流通是指存款货币的流通,主要形式是金融机构的转帐结算。在现代国民经济的总交易中,非现金流通所占的比重一般都超过90%,成为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三)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区别与联系: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服务对象和反映内容不同;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渠道和管理程度不同;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都有一个货币量的问题,都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三、货币流通规律涵义: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它主要揭示流通中客观的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调节原理。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涵义: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对金属货币客观需要量的规律。流通中客观需要量的三个决定因素: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

商品总量×商品价格

货币需要量

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1、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流通中主要的货币形式之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了。一方面,由于纸币没有价值,它本身不具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的功能;另一方面,纸币是靠国家强制力量进入流通的。因此,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是不固定的,流通中的纸币量越多,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就越少,两者之间成反比例关系。2、表示公式:单位纸币所代表

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客观需要量的金属货币量

同名纸币流通总量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决定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对商品价格的高低有决定性作用。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等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本要素——货币范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这一章以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为依据,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两条线索阐明了货币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货币形式的演化与发展,重点讨论了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货币的五大职能;最后,介绍了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重点讨论了金属货币和纸币的流通规律。思考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2、货币的职能和特点是什么?3、怎样理解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第二章

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分析说明货币制度的涵义,内容及其构成,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区域性货币制度。基本概念;货币制度

主币

辅币

货币单位

无限法偿

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

国家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区域性货币制度重点问题:1、货币制度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4、国际制度的演变过程;5、现阶段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目的涵义: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目的: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一)确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二)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货币。辅币是以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的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四)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是指通过法律对货币的支付偿还能力做出规定,即规定货币是无限法偿还是有限法偿。所谓无限法偿,是指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所谓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五)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都是国家铸造发行的,但本位币即金属货币基本上实行自由铸造;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候以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几种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第二节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一、国家货币制度的涵义:即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二、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一)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以白银为本位币的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的流通能力。2、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二)金银复本位制涵义:即指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基本特征: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后,大量金、银铸币进入流通,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暴露了这种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在实行“平行本位制”下,出现金价、银价两种价格,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实行“双本位制”下,又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三)金本位制涵义:即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类型: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三种形式。特点: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涵义:其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它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退出历史舞台后,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特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它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五)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1、由于我国目前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从而形成了“一国多币”的特殊的货币制度。人民币是大陆的法定货币;港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澳元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新台币是台湾地区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人民币与港元、澳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元与港元直接挂钩。2、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和辅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3、国家规定,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及其

演变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涵义及其内容涵义:国际货币制度亦称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内容:(一)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二)汇率制度的安排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二、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一)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冲击下的国际金本位制最终瓦解,代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二战以后签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3、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暴露出种种弊端,直至彻底瓦解。(三)牙买加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达成了“牙买加协定”。该协定取消了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2、牙买加体系的内容: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第四节

区域性货币制度

一、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建立,是以货币一体化理论为依据的。(二)区域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1、较低阶段。各成员国仍保持独立的本国货币,但成员国之间的货币采用固定汇率制和自由兑换,成员以外由各国自行决定,对国际储备部分集中保管,但各国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2、较高阶段。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联合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融资政策,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的金融事项,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市场的统一。二、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一)西非货币联盟制其最初组建与1962年,由非洲西部8个国家组成,并成立了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供各成员国使用。(二)中非货币联盟制度其成立与1973年,由中非5个国家组成,并成立了中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三)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其于1965年成立了共同的货币管理局,发行“东加勒比元”,实行与英镑挂钩的联系汇率,1976年脱钩改为盯住美元。(四)欧洲货币制度它是从欧洲货币联盟开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建立的“欧洲支付同盟”和1958年取代该联盟的“欧洲货币协定”。欧共体建立以后,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8年成立欧洲中央银行,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了货币制度的含义、内容,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货币制度及其演变等问题。这一章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货币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货币种类、法定偿还能力等等;货币制度的演变是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银本位制逐步过度到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重点介绍了我国目前的货币制度;在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货币制度中也着重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随着国际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货币制度。思考题:1、什么是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那些主要内容?2、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特点是什么?3、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怎样的?4、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有那些?

第三章信用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分析说明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基本概念:信用

实物借贷

货币借贷

高利贷

商业信用

赊销

银行信用重点问题:1、

信用的含义、产生及形式;2、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3、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及信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

现代信用形式以及我国如何发展多种信用形式。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

一、信用的产生含义:信用是指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偿还性是信用的基本特征。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二、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货币借贷是指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

三、信用与货币的关系(一)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制之间调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信用和货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它们的产生都与私有制紧密相关,并且都表现为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是价值运动的形式;2、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3、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三)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第二节

高利贷信用

一、高利贷的特点含义:高利贷是指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特点:利率极高且不稳定。二、高利贷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高利贷之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发展,是由当时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三、历史上反对高利贷的斗争高利贷是一种很残酷的信用剥削;高利贷作用的两重性;新兴资产阶反对高利贷的斗争。第三节

现代信用及其作用

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一)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经济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已经成为经济中最重要最复杂的经济关系,成为连接经济各部门、政府、企业、个人最重要的纽带。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二)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变的重要的原因:从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决定了信用是经济的基本条件。从货币形式的发展来看:自金融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以后,信用货币成为流通中最基本的货币形式。信用货币是在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信用活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货币,或多或少会与货币发生联系,所以信用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经济关系。二、现代信用的基础和体系构成(一)现代信用基础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1、经济生活中多种信用形式齐备规范,各经济主体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授受信用,信用关系成为全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2、全社会成员在经常性的信用活动中具有明确的信用价值理念,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良好的守信习惯与意愿,信用氛围良好。3、各种信用活动都纳入具有强大约束力和制衡力的信用规则下运行,信用秩序井然并具有自动维护机制。4、社会信用体系齐备并规范运作,高效运作,覆盖面宽并具有权威性,各系统之间紧密相连、有机结合,运转正常。(二)现代信用体系主要由四大系统构成:1、信用中介系统。由银行等多种信用中介机构组成。2、信用服务机构系统。由专门提供与信用活动相关的多种服务机构组成。3、信用管理机构系统。由对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协调的官方或民间机构组成。

4、社会征信系统。主要包括信用档案系统、信用调查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查询系统和失信公示系统等。三、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信用是保证现代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利润率引导下,通过信用实现资本转移,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四、信用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伴随着信用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信用膨胀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膨胀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由此引发出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第四节

现代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一)涵义:它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二)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对债务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债权凭证。商业票据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商业票据可以转让流通。(三)商业信用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四)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2、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限制;3、

商业信用的期限也有限制。二、银行信用(一)含义:它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的媒介。(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的局限性;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方向上的局限性;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因此,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3、虽然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仍然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4、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三、国家信用(一)含义: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二)国家信用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发行国家公债;2、发行国库券;3、专项债券;4、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四、消费信用含义:它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五、国际信用含义:它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具体形式:1、出口信贷;2、国际商业银行贷款3、政府贷款;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5、国际资本市场业务;6、国际租赁。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分析了说明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高利贷信用,现代信用及作用,现代信用形式等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本要素——信用范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一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两条线索阐明了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关系,介绍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高利贷信用,重点阐述了在现代信用经济中,信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泡沫经济;同时,还介绍了现代信用的五种形式。思考题:1、信用的含义、产生及采用的形式是什么?2、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第四章

利息与利息率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分析说明了利息的概念、来源和本质,利息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类别,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基本概念:利息

利率

收益资本化

基准利率

差别利率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重点问题:1、利息的含义、来源、与本质;4、现代经济发展中信用有什么作用?2、利息的分类标准与类别;3、我国利率决定与影响的主要因素;4、

利率的含义及作为经济杠杆的功能;5、

利率的作用以及发挥利率作用的环境与条件。第一节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利息是指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与条件。二、利息的来源考察利息的本质,必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利息的来源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也不同: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利贷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高利贷的利息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者的剩劳动甚至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体现了高利贷者和奴隶主、封建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3、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是社会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独立进行经济核算、重新分配社会纯收入的关系。三、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民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的作用会不断扩大与深化。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一、利率及其两种计算方法利率的概念:利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增殖的程度利率计算有两种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二、利率的种类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一)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二)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三)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四)按照利率的作用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五)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本质出发,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和平均利润之间波动。在上述区间里,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利润在借贷双方之间分配的比例,这个比例主要由资本供求关系及竞争决定。一、利率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本质出发,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和平均利润之间波动。在上述区间里,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利润在借贷双方之间分配的比例,这个比例主要由资本供求关系及竞争决定。二、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税收等。(二)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实施对利率的影响。(三)制度因素:主要是利率管制程度。

三、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一)利润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二

)资金的供求状况。在我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仍取决于资金的供求,当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反则反之。(三)物价变动的幅度。物价变动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四)国际的经济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资金流出,会减少国内资金供给,要制约其大量流出,就必须提高利率。(五)政策因素。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要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第四节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一)利率的一般功能中介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二)利率的作用1、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利率可以调节投资;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2、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可以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二、利率作用发挥的环境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利率的作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因为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其作用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因素主要有:利率管制、授权限度、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3、适当的利率水平;4、合理的利率结构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利率体制的改革问题日益紧迫,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距离市场化的利率机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要充分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率的种类、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利率的功能与作用等四个问题。本章以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为指导,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两条线索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说明了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问题;介绍了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和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主要种类;重点阐明了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分析了利率变化的一般影响因素,联系我国现实讨论了我国现行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问题;在阐述利率的一般作用与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利率发挥作用与功能所需要的环境与条件,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作用的发挥问题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讨论。思考题:1、利息的含义、来源与本质是什么?2、我国利率决定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哪些功能?4、利率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是什么?第五章

金融市场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分析说明金融市场的含义、构成要素、地位与主要功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种类以及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和转让价格的形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基本概念:金融市场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金融工具

证券收益率

商业票据股票

债券

初级市场

二级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

证券交易所

场外市场

场内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重点问题:1、金融市场的含义、地位与功能;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3、金融工具的价格形成及波动;4、货币市场的特点及其构成;5、

资本市场的活动及风险性。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分类

一、金融市场的涵义

金融市场是指资本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金融市场有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种形态。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之间融资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其根本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凡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为直接融资;凡资金供求双方不直接联系而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为间接融资。(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具优点,也各有局限性。1、直接融资的优点、局限性直接融资的优点: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根据不同的融资要求或条件进行组合,有利于实现资金的顺利融通和优化配置。直接融资的局限性表现在: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到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对资金供求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的多。

2、间接融资的优点、局限性间接融资的优点:买卖便利;安全性高;规模经济。间接融资的缺点: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得收益,从而增加筹资者的成本,相对减少了

投资者的收益。较难同时满足资金供求双方各自不同的要求。三、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一)金融市场的地位金融市场是指整个市场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因为无论是消费和生产资料的买卖,还是技术和劳动的流动等,各种市场的交易活动都要通过货币的流通和资金的运动来实现,都离不开金融市场密切配合。(二)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资需求,促进资本的集中与转换。具体表现为:1、有效地动员筹集资金;2、合理地分配和引导资金;3、灵活地调度和转化资金;4、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四、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一)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个人;2、企业;3、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4、中央银行;5、政府及政府机构。(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一般包括债券债务凭证(票据、债券)和所有权凭证(股票),是金融市场上买卖的对象。(三)交易价格。由于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因此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交易价格通常表现为利率。

(四)组织方式。即金融市场的交易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场内交易方式;2、柜台交易方式;3、无形交易方式。五、金融市场的分类1、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3、按交易证券的新旧,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4、按交易对象,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5、按地理范围,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金融市场。

第二节

金融工具及其价格

一、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四个基本特征。(一)期限性。指一般金融工具有规定的偿还期限。(二)流动性。指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三)风险性。指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四)收益性。指持有金融工具能够带来的一定收益。二、金融工具的种类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种类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分类。(一)按金融工具的期限不同,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二)按融资形式不同,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三)按权利义务不同,分为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四)按是否与实际信用活动直接相关,分为基础性金融工具和衍生性金融工具。三、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一)含义:它是指初级市场上新发行的金融工具在发售时的实际价格。(二)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可以等于其面额,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其面额。(三)按不同的发行方式,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大致分为两类:1、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2、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四、证券行市与反映股票价格变动的指标(一)证券行市。是指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二)反映价格变动的指标。五、证券收益率含义:它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证券收益率可以分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两大类。第三节

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的涵义及特点涵义:货币市场是指期限为一年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的特点:1、交易期限短;2、交易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3、所交易的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二、货币市场的类型货币市场通常按交易对象划分,主要分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市场等子市场构成。(一)同业拆借市场含义:它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两种类型:1、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业同业之间短期资金的拆借市场。2、短期拆借市场。又叫“通知放款”,主要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短期资金拆借形式。(二)商业票据市场1、商业票据是指在商品和劳务交易基础上签发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主要有本票和汇票两种。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指商业票据的流通及转让市场,包括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市场。(三)国库券市场1、国库券是政府为了弥补国库资金临时不足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2、国库券市场的活动包括国库券发行与转让流通。(四)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CD市场)CD市场是在银行定期存款凭据上注明存款金额、期限、利率,到期持有人提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债务凭证。(五)回购市场回购市场是指买卖回购协议的短期融资市场。第四节

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特点涵义:资本市场是指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又称为长期资金市场。四个特点:1、金融工具期限长;2、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需要;3、资金借贷量大;4、收益较高而流动性差,价格变动幅度大,有一定风险性和投机性。二、分类:资本市场按照其职能区别,可划分为发行市场(初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一)发行市场涵义: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是组织新证券发行业务的市场。其活动围绕有价证券的发行而展开。有价证券的发行是一种复杂的金融活动,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证券种类的选择;2、偿还期限的确定;3、债券还本付息的条件;4、发售方式的选择。

(二)流通市场1、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是买卖已发行旧证券的市场,其活动围绕有价证券的转让流通而展开。2、流通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金融工具的长期性和资金的流动性矛盾,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提高其流通性。3、流通市场的交易活动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参与者、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等内容。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金融市场的涵义、构成与分类,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管理等五个问题。本章以现代金融市场为分析对象,介绍了金融市场的涵义、地位与功能,金融市场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的五种分类等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具体说明了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种类和发行价格、股票价格指数、证券收益率等概念的内涵,重点说明了证券行市及其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主要说明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构成、特点与作用,介绍了这两个市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

思考题:1、什么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2、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是什么?3、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4、货币市场的特点和构成是什么?5、资本市场上主要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资本市场的风险性较大?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分析说明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地位与作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发展与改革,中国内地、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金融机构体系,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概念: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行两局一库

大一统金融体系

香港三级银行制度

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

亚洲开发银行

国际清算银行重点问题:1、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地位与作用;2、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单位的异同;3、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趋势;4、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作用。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及分类(一)金融机构的界定1、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通常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为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等方式形成资金来源,并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用资金,在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过程中获得利润。2、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单位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其共性主要表现为其具备普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向社会提供特定的商品(金融工具)和服务,必须依法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则是货币的收付、借贷及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与之相联系的各种金融服务。经营关系与活动原则不同。金融机构与客户个人之间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关系,其经济活动遵循信用原则。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不同。金融机构因其业务大多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信用业务,故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二)金融机构的分类金融机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1、按照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类别可划分为: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2、按照金融机构的业务性质可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3、按照金融机构业务所辖的地理范围可划分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二、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一)金融机构是一国资金活动的总枢纽,通过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支持经济发展。(二)金融机构是一国调节、管理经济活动的杠杆,是一国经济健康、有序、稳定运行的保证。三、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目前各国的一般构成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银行。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专门行使宏观调控与金融管理的机构,它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成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体系中成为骨干和主体。(三)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专门经营规定范围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主要有投资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四)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除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总称。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退休或养老基金、政权机构、典当行等。(五)外资(合资)银行外资银行是一国境内由外国人出资开设的银行或分支机构;合资银行是指外国资本与本国资本联合投资开设的银行。四、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1、创新趋势;2、兼并、重组趋势;3、全能趋势;4、国际化趋势。第二节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初步形成阶段(1948——1953年)1948年12月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二)“大一统”的金融体系(1953——1978年)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相适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大一统”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其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利润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三)改革初期(1979——1983年9月)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包揽的局面。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集货币发行和信贷与一身,不能有效地对专业银行和金融全局进行领导、调控与管理。(四)初具规模阶段(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并初具规模。(五)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的提出与建设阶段(1994——至今)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为此,1994年我国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同时着手进行专业银行向商业性银行的转换。当前正处在实现和完善这一新的金融机构体系的过程之中。第三节

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一)金融宏观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1、中国人民银行它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具体职责都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3月设立,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督体制开始形成。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与中国证监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它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经过这些改革,中国证监会职能明显加强,集中统一的全国证券管理体制基本形成。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8年11月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研究和拟定

保险业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行业规则;起草保险业的法律、法规;制定保险业的规章,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依法对境内保险及非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二)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商业银行1、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其他商业银行。是在1986年交通银行重组后陆续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6家,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其余均为区域性商业性银行。3、城市商业银行。它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中心企业服务。(四)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财务公司、投资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金汇业局、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金融期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五)外资(合资)金融机构主要有外资金融机构的代表处,外资金融营业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六)QFIIQFII是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加入

WTO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大陆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出。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一)香港金融管理局具有执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督的双重职能。其职能虽与中央银行大致相符,但由于它不发行钞票,不是政府的银行,故而被称为准中央银行。(二)香港的发钞机构港元是由政府通过法律授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发行。(三)香港的银行业实现三级银行制度,即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三级,统称认可机构,其中持牌银行占有优势地位。香港银行业的同业组织是香港银行公会。(四)香港保险业有一般保险和长期保险两类。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对保险业实行审慎监管。(五)香港证监会、联交所及期交所香港证监会对香港证券、金融投资及商品期货买卖实行审慎监管;香港联合交易所是香港现有的唯一一家证券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是获准经营期货合约买卖的唯一认可机构;还有众多的证券商。三、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一)澳门的金融监管机构(二)澳门的发钞机构(三)澳门的银行业(四)澳门的保险业(五)其他金融机构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国际金融机构是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主要有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组成。一、全球性金融机构全球性金融机构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宗旨是,共同研究和协商国际货币问题,加强国际货币合作;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促进国际汇兑,稳定货币汇率,避免各国间的货币竞争性;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理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成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还有向成员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出售黄金收入以及创设特别提款权等。其主要业务包括:当会员国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时,向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向会员国提供咨询、培训服务;对会员国的汇率政策进监督以及对会员国的经济、金融与形式进行磋商、协调。(二)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集团中最主要的机构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有两个附属机构即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为解决会员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不足,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和投资,从而资助会员国兴办特定的基本建设工程,协助其复兴与开发。二、区域性金融机构包括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伊斯兰银行、西非发展银行、西欧投资银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等。目前,它们共同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技术援助及协助规划,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亚洲开发银行是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开发性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现有成员国47个。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鼓励政府和私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投资,通过提供项目提供和技术援助,促进和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其资金来源有两类:一是普通资金,主要由会员国认缴的股本、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及各国政府的借款和捐款构成;二是特别基金,包括亚洲开发基金、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日本特别基金及联合国金融资金。

三、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大商业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办理国际清算;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存款并代理买卖黄金、外汇和有价证券;办理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贴现、再贴现等。此外还负责推动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制定国际统一的银行监管标准,协调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关系,致力于跨国性银行的监管工作。四、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作用1、维持汇率稳定。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2、进行行业协调。即对国际金融业的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管、协调。一是制定国际监督合作的基本原则;二是制定监督工具;三是加强对银行风险资产的管理。3、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暂时的国际收支逆差;提供长期贷款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4、积极防范并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如提供紧急贷款、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制定协调协定,国际借贷总安排;召集权威人士拟订改革方案等。此外,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性。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货币银行学的第三个要素——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状况。本章以现代金融体系为对象,分析说明了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分析说明了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构成,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作了单独说明;还对现行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作了概要说明。思考题:1、什么是金融机构?它与一般经济单位有那些异同?2、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趋势是什么?3、分析我国(大陆)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过程及现状。4、试述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作用。第七章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分析说明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及其特点,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方针,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的概念及其关系,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基本概念:货币经营业务

信用中介

支付中介

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商业银行

单一银行制度

总分行制度

银行持股公司制

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表外业务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现率

超额准备金率重点问题:1、商业银行的概念、职能作用及特点;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方针;3、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以及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及其职能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商业银行,属于高利贷性质的银行,现代银行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的:一是由高利贷性质的银行转变而来的;二是通过股份公司形式建立的现代股份银行。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一)充当信用中介。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特征的职能,即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的一切闲置的货币资本,提供给资金的需求者,充当中介人。(二)充当支付中介。银行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收付业务,充当客户之间的中介。(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基础上,创造了可以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和存款货币。(四)提供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各种代理、咨询、信息、融资服务、财务管理、信托等。三、商业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独特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通过办理业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金融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类型商业银行的类型主要有职能分工型模式和全能型模式。职能分工型模式又称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有的专营长期金融业务,有的专营证券业务,或信托、保险等业务。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一)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银行制,即每家商业银行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不设立分支机构。(二)总分行制。总分行制度是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该市及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三)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又称联合制,其特点是:由某一个人或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达到控制这些银行的目的。(四)银行持股公司制。银行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其特点是由一家集团成立一个股份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银行主要业务的基本状况。高度简化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负债业务项目。二、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一)存款业务。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二)其他负债。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项,包括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发行金融债券等。(三)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三、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它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式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一)现金资产。是银行为保证资产流动性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在同业的存款、托收中的现金等。(二)贴现。是银行运用资金的形式。(三)贷款。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贷款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2、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3、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四)投资。主要是指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五)租赁。主要形式有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四、其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各项业务的总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汇兑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承兑业务、代理收付款业务、代客买卖业务、信用卡业务、保管箱业务、信托业务等;另一类是表外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担保信用证、金融期货及选择权契约等。

五、当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表现为:(一)负债种类与方式多元化。(二)资产业务创新与资产证券化。(三)其他业务创新与扩展服务领域。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安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流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盈利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二)“三性原则”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一)资产管理。它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其重点是流动性的管理。(二)负债管理。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三)资产负债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第五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及再贷款。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投资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存款。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存款货币的创造是在商业银行组织的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发达的银行制度下,客户之间的支付普遍采取转账结算的方式,通过存款货币的转移完成支付,而不再使用现金。与此相适应,银行向客户发放的贷款也首先形成客户在银行的

存款,然后客户再用这部分存款去进行支付,使得其他客户的存款增加,这样,银行贷款增加,引起客户存款增加,存款货币也就被创造出来了。三、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二)提现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三)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本章小结:本章专门分析说明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主体——商业银行,分析说明了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类型与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分析说明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概况;分析说明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与方式,分析说明了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和监督的重要内容;重点分析说明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和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思考题:1、何谓商业银行?其职能和作用有哪些?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3、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什么?4、商业银行是怎样创造存款货币的?第八章

中央银行

本章内容提要:本章分析说明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发展历史及主要类型,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其关系。基本概念:单一中央银行制、复合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再贴现、最后贷款人重点问题: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发展历史及主要类型;2、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和职能;3、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及其关系。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条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