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共同犯罪【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共同犯罪的形态,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等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各自不同的刑事责任。【重点难点】
共同犯罪的认定条件、共同犯罪人的认定及其刑事责任的承担。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刑法第25条第1款)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联系起来的整体,而不是各人行为的简单相加。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在发生了结果的情况下,所有共犯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其中,有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物理的因果性(如提供凶器),有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心理的因果性(如教唆他人犯罪)。正因为如此,共犯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的结果承担责任,而且要对其他共犯人直接造成的但与自己的行为具有物理的或心理的因果性的结果承担责任。当然,这并不意味这所有的共犯人都承担相同的责任。由于各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责任程度与范围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所以,刑法分别对主犯、从犯、胁从犯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同时对教唆犯作了特别规定。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主体条件:二人以上。1.从数量上看,至少“二人”。2.必须是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人,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二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或者一个已满16周岁的人与一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之罪对,成立共犯;实施以外的行为,不成立共犯。3.一个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利用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犯。是间接正犯4.这里的“人”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不仅包括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也包括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因此,单位与自然人(如甲教唆乙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单位与单位(如甲公司与乙公司共同故意走私)、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都可以构成共同犯罪。(二)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共同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具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性质,各共犯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物理的或者心理的因果性。1、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否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2、从行为方式看,共同犯罪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共同的作为,如甲、乙共同将丙杀死;二是共同的不作为,如父母共同遗弃子女;三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如仓库值班员甲与盗窃犯乙约好,让乙在其值班时来盗窃,届时甲佯装熟睡。从分工来看,共同犯罪表现为四种方式:(1)实行行为,即实施符合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2)组织行为,即组织、领导、策划、指挥共同犯罪的行为;(3)教唆行为,即故意劝说、收买、威胁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唆使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4)帮助行为,即故意提供信息、工具、或者排除障碍协助他人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共同犯罪的共同行为,可能是行为人共同实行犯罪,也可能是分担实施不同的行为,即有人实施实行行为,有人实施组织行为、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3、共同实施的犯罪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结果时,每一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1)在共同实行犯罪的场合,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共同指向同一犯罪实施,共同作用于同一危害结果,因而应将他们的实行行为作为统一整体来看,以确定其行为对危害结果是否具有原因力。共同犯罪人的实行行为共同引起危害结果发生,固然他们的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均具有因果关系。即使共同犯罪人中只有一人的实行行为引起危害结果发生,其他人实行行为没有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也应认为他们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部分实行整体的原则)
甲、乙事前通谋开枪杀害丙,甲开枪未中,乙开枪中丙头部,致丙死亡。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均有因果关系,均应依故意杀人罪负刑事责任。(2)在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分工的场合,即在共同犯罪人之间有的组织犯罪,有的教唆犯罪,有的实行犯罪,组织犯、教唆犯与帮助犯并未参与实施实行行为,其因果关系表现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引起实行犯的犯罪决意和实行行为,帮助行为加强实行犯的犯罪决意和利于实行犯的实行行为,实行行为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三)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并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共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即共同犯罪人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和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3、各共犯人之间有犯意的联络,即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在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它可能存在于组织犯与实行犯之间、教唆犯与实行犯之间或者帮助犯与实行犯之间,而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间都必须存在意思联络。如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相互间即使没有意思联络,也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三、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1、共同过失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人所犯罪的罪分别处罚。甲与乙相约在一阳台上,选中离阳台8.5米左右处一个树干上的废瓷瓶为目标比赛枪法。两人轮流各射击子弹3发,均未打中,但其中一发子弹穿射过树林,将离阳台100余米的行人丙打死。事后查明丙中一枪致命死亡,但无法查明是谁的子弹所致。如何追究刑事责任?2、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如看守所值班武警擅离职守(过失),重大案犯趁机脱逃(故意)。3、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所谓同时犯,指二人以上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同时在同一场所实行同一性质的犯罪。其特点是行为者各有故意,但没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意思联络。甲、乙不约而同地意图杀害丙而向丙射击,甲没有命中,乙命中丙的头部致丙死亡。甲负故意杀人罪(未遂)的责任,乙负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责任。4、二人以上先后故意实施相关犯罪行为,但彼此没有主观联系,不成立共犯。甲先到丙家窃取一台彩电,乙后到丙家窃取一辆摩托车。二人虽然实施了相同的盗窃行为,且都是在丙家作案,但由于缺乏“共同”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5、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没有重合内容的不同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甲、乙二人共雇一条船走私,甲走私毒品、乙走私淫秽物品。由于二人的故意内容及行为性质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而是分别成立走私毒品罪与走私淫秽物品罪。6、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甲教唆乙盗窃丙女的财物,乙除实施盗窃行为外,还强奸了丙女,甲对此毫不知情。甲、乙二人固然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但不成立强奸罪的共犯。7、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以及事前无通谋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如刑法第310条第2款就窝藏、包庇罪规定:犯前款罪,事前通谋,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一、以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为标准1、任意的共同犯罪——一人可以实施的行为,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情况。这种任意的共犯及其处罚原则,规定于刑法总则,是刑法总论所要研究的内容。2、必要的共同犯罪——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的犯罪。包括:(1)对向犯——是指以存在二人以上相互对向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分三种情况:
双方的罪名与法定刑相同,如重婚罪双方的罪名与法定刑都不同,如贿赂罪中的受贿罪与行贿罪只处罚一方的行为,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只处罚卖者,不处罚卖者。(2)聚众共同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法不责众的处罚原则)“聚众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聚集纠合多人所实施的犯罪。特点:参与人的复杂性、行为的公然性、行为的多样性。①属于共同犯罪的聚众犯罪。(典型的必要的共犯)
刑法第317条第2款聚众持械劫狱罪,其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与其他参加者都构成犯罪。刑法第292条的聚众斗殴罪,仅对首要分子与积极参加者规定了法定刑。②聚众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则要依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
刑法第291条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只处罚首要分子,而不处罚其他参与人。当首要分子为二人以上,共同组织、策划、指挥聚众犯罪时,构成共同犯罪自不待言。但当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就是一人以聚众方式犯罪,无共同犯罪可言。(可见,聚众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3)集团共同犯罪——简称集团犯罪,是指三人以上有组织地实施的共同犯。可能是必要的共犯,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直接根据分则规定的法定刑处罚各种参与人;也可能是任意的共犯,如集团性的杀人、集团性的抢劫等,处罚时需要适用刑法总则的规定。
“犯罪集团”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①人数较多②较为固定③目的明确④危害严重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二、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简单共同犯罪复杂共同犯罪三、以各共犯者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一般共同犯罪-有组织共同犯罪(犯罪集团)四、以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各共犯者实行的是相同的行为各共犯者实行的是不同的行为二人以上为实施特定犯罪事前或临时结合的无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主犯从犯胁从犯分工分类法作用分类法按照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或行为的形式按照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组织犯可以很好地解决对共犯者的定性问题,难以很好地解决对共犯者的量刑问题有助于解决各共犯者的刑事责任问题,但难以表明各共犯者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及彼此联系我国刑法是以作用为主兼顾分工对共犯人进行分类,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二、各种法定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一)主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1、主犯的范围(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就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相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又称其他主犯或首要分子以外主犯。包括:
①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②在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③在聚众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2、主犯的刑事责任(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对于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对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罪行处罚。分两种情况:一是组织、指挥共同犯罪的,如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应按其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负刑事责任;二是没有进行组织、指挥活动但参与实行犯罪的,应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负刑事责任●对必要共同犯罪中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刑法分则均规定有相应的法定刑,对这种主犯的惩罚,应根据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二)从犯的特征及刑事责任1.从犯的范围:(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即次要实行犯(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帮助犯。●不能笼统的认为从犯就是帮助犯,也不能把实行犯一律认为是主犯。2.从犯的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传授犯罪方法的,虽然也是为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但由于刑法第295条将它作为独立的犯罪即传授犯罪方法罪加以规定,因此,不能再作为某种犯罪的从犯处理。3.从犯与与主犯的区别:从犯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难区别,问题是从犯与其他主犯的区别,其根据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用还是次要作用。这应综合考虑其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参与程度、犯罪情节以及对造成危害结果所起作用的大小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对主犯的认定:(1)从主观上看,主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成共同犯罪故意,并使之强化。包括:①发起共同犯罪的故意,即共同犯罪中的造意行为或教唆行为。②策划共同犯罪的行为,即选中犯罪目标、制定犯罪计划的行为,包括制定共同犯罪行为的计划,以及制定行为实施后如何逃避刑事责任的计划。(2)从客观看,主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起的决定和推动作用。包括:①纠集共同犯罪人;②指挥共同犯罪人的行为;③共同犯罪的积极参加者和主要实现者;④对犯罪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对主犯与从犯的区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1、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为共犯,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为从犯。2、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着通常为从犯。3、从参加共同犯罪的频率来看,多次参加共同犯罪者或参加全部共同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而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者参加次数少于其他犯罪分子的,以及仅参加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为从犯。4、从参加共同分子的强度看,主犯的实行行为通常强度较大、手段残忍、技巧熟练,而从犯的实行行为强度通常较小,或者技巧不够熟练。5、从对犯罪结果的作用来看,主犯由于行为强度大或者技巧熟练,通常对犯罪结果作用较大,是造成犯罪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从犯由于初次作案、行为强度较小,或者技巧不熟练,通常对造成犯罪结果只起很小的作用,甚至根本未起任何作用。(三)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1.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被胁迫参加犯罪活动”是指受到暴力威胁或精神威胁、被迫参加犯罪活动。
2.关于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刑法规定轻于从犯,对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的转化问题:共犯人最初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后来变成自愿或积极从事犯罪活动,甚至成为共同犯罪中的骨干分子。此时,不能再以胁从犯论处,而应按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实际作用是主要作用还是次要或辅助作用,分别以主犯或从犯论处。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将之与紧急避险区别开来。当行为人的身体完全受强制、完全丧失意志自由或者符合紧急避险条件实施了某种行为的,不构成胁从犯。如民航飞机在飞行中突遭武装歹徒劫持,机长为避免机毁人亡,不得已将飞机开往歹徒指定地点。机长的行为是紧急避险,不是劫机犯的胁从犯。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四)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犯是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人。
1.教唆犯的构成要件:(1)从客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①教唆是唆使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没有犯罪故意的他人产生犯罪故意。(其对象必须是有刑事责任能力之人,如果教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进行犯罪,构成间接正犯。教唆的内容必须是犯罪行为,如果教唆他人实施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不构成教唆犯)②构成教唆犯,只要求实施唆使他人产生犯罪故意的教唆行为就够了,不要求传授犯罪方法。如果不仅教唆他人犯罪,而且传授他人犯罪方法,是同种罪时,从一重处罚;不同种罪时,数罪并罚。(2)从主犯方面说,必须有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第一,认识因素。包括:①认识到被唆使的他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②认识到他人还没有犯罪故意,如果认识到他人已有犯罪故意,而为之提供犯罪计划的,构成从犯;对其传授犯罪技术的,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均不构成教唆犯。③预见到自己的唆使行为将引起被教唆人产生实行某种犯罪的故意,并实施该种犯罪。④教唆人预见到被教唆人实行该种犯罪,在被教唆人实行某种犯罪时,被教唆人实行的犯罪应与教唆人教唆实行的犯罪相一致,才成立该种犯罪的教唆犯。第二,意志因素:希望或放任。教唆犯一般由直接故意构成,在出于直接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情况下,无论被教唆人是否实施了行为人所教唆的犯罪,均能构成教唆犯;间接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情况下,构成教唆犯必须是被教唆人实施了行为人所教唆的犯罪。2、教唆犯的认定(1)对教唆犯,应当依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笼统的定教唆罪。(2)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时,对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应依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定罪,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
例如:刑法第103条第1款分裂国家罪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同一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2款煽动分裂国家罪规定:“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罪行重大者,处五年以上有其他。”
(3)教唆犯教唆他人实施几种较为特定的犯罪中的任何一种犯罪时,对教唆犯按被教唆者具体实施的犯罪定罪。2.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是指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即被教唆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或者已着手实行犯罪而未遂,或者已经完成犯罪而既遂。教唆犯如果起主要作用,按主犯处罚;起次要作用,按从犯处罚。审判实践对教唆犯一般都作主犯处罚,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次要的。(2)“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①教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应当依照第29条第1款规定从重处罚;②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的,应当对教唆犯从重处罚;③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刑法第17条地2款规定以外之罪,以及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任何罪的,按间接正犯处理并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即教唆未遂。包括如下情形:①被教唆人拒绝了教唆犯的教唆,亦即根本没有接受教唆犯的教唆;②被教唆人当时接受了教唆,但随后又打消犯意,没有进行任何犯罪活动;③被教唆人当时接受了教唆犯关于犯某罪的教唆,但实际实行的是他罪;④教唆犯对被教唆人进行教唆时,被教唆人已有实施该种犯罪的故意,即被教唆人实施犯罪不是教唆犯的教唆所引起的。案例分析:
张某得知妻子与王某有不正当关系,非常气愤,遂找到甲,给甲1万元,让甲去把王某打残,并答应事成之后再给1万元。甲满口答应,又去找乙帮忙,言明要把王某打残,乙同意。甲又找丙以杀狗为名借刀,丙不知甲借刀的真实用意,遂借给甲一把刀。后丙知甲借刀是为伤人,就向甲要回了刀。甲对丙进行威胁,丙因害怕未敢告发。某夜,甲、乙到王某家,甲在外望风,乙潜入王家。不料当晚王某不在,其弟在家,并进行反抗。乙怕被抓住,将王弟杀死。乙杀人后出来,与甲一起逃离。张某知道甲、乙杀了人,仍按约定付了钱。问:张某、甲、乙、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对各自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第四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一、间接正犯——是指将他人作为工具来利用、从而实现犯罪的情况,就是间接正犯。
以前:工具理论→
现在:犯罪事实支配说→理论基础被利用者如他刀枪棍棒一样,是利用者的工具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其中,行为人不必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者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的实现1、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3、利用者对被利用者进行强制(包括物理的强制与心理的强制,压制他人的意志,使他人丧失自有意志时),使之实施一定的犯罪活动。4、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例1:医生指使不知情的护士给患者注射毒药,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例2:甲明知丙坐在丙家的某贵重财物后,但乙不知情,甲唆使乙开枪毁坏贵重财物,乙开枪致丙死亡。5、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是指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身份犯中的身份)。例1:甲以牟利目的利用没有牟利目的的乙传播淫秽物品。例2:国家工作人员甲指使知情但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妻子乙接受贿赂,甲构成受贿罪的间接正犯。二、身份和共同犯罪1.无身份者经常教唆或帮助有身份者实施只有一定的身份才能构成的犯罪,应成立共犯。因为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特殊身份仅就正犯(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完全不需要特殊身份。例如:一般公民不能单独犯脱逃罪,但可以教唆、帮助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因而构成该罪共犯。2、有身份者教唆无身份者实施某一特定身份才能构成的犯罪,无身份者是否构成犯罪?(1)由自然身份构成的真正身份犯,不具有该种特定身份的人根本不可能实行,如男子不可能教唆妇女去强奸妇女,无特定身份的妇女自然不构成犯罪。(2)由法律身份构成的真正身份犯,不具有该种身份的人却可以在事实上实施该罪的部分实行行为。但由于无身份者单独不构成犯罪,所以一般应当将有身份者当作间接正犯。例如: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妻子,可以代表其国家工作人员的丈夫收受贿赂,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的间接正犯。3.无身份者能否构成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要求特定主体的犯罪的实行行为,事实上不可能由无特定身份者构成,如叛逃罪、脱逃罪等。但也有不少犯罪,无特定身份者可以实施实行行为的一部分。例如2000年6月最高法《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规定,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这里无身份者完全可以实施贪污罪的侵吞、窃取、骗取等实行行为。4、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例如: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各自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如何定罪?(1)以各自的身份性质各自定罪。(2)依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司法解释的观点)(3)依有身份者的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来定罪。三.片面共犯的问题
甲明知乙(二人无通谋)将要入室抢劫丙的财物,为了“帮助”乙,甲提前将丙殴打致晕;乙进入丙家后发现丙晕迷,便窃取了财物。如何处理?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包括:(1)片面的共同实行,即实行的一方没有认识到另一方的实行行为。例如:乙正欲对丙事实强奸行为时,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暴力将丙打伤,使得乙顺利实施奸淫行为。(2)片面的教唆,即被教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教唆的情况。例如:甲将乙的妻子丙与他人通奸的照片和一支枪放在乙的桌子上,乙发现后立即产生杀人故意,将丙杀死。(3)片面的帮助犯,即实行的一方没有认识到另一方的帮助行为例如:甲明知乙正在追杀丙,由于其与丙有仇,便暗中设置障碍物将丙绊倒,从而使乙顺利的杀害丙。是否承认片面共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共同犯罪的因果性。包括直接因果关系与间接因果关系、物理因果关系与心理因果关系。既然是片面共犯,当然仅对知情的一方适用共犯的处罚原则,对不知情的一方不适用共犯的处罚原则。在能够将行为人评价为间接正犯(利用不知情的他人),因而其必须对被利用者的行为与结果承担责任时,则没有必要作片面共犯处理。四.共谋而未实行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例如:甲与乙共谋杀丙,相约次日晚到丙家共同下手,但届时乙未去,甲一人将丙杀死。甲、乙是否共犯?对于共同犯罪起到了实质的重要作用的共谋者,即使没有亲手参与实行,也宜认定为正犯。对于在共谋过程中随声附和,又没有亲手参与实行的,只能认定为心理的帮助犯。此外,在我国现行立法下,即使否认共谋共同正犯概念,但由于共谋者对直接正犯实行犯罪和造成结果至少具有心理上的因果性,故应对直接正犯的行为与结果承担责任。所以,在直接正犯既遂的情况下,共谋者当然必须承担既遂的责任。.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2000年试卷二第63题)A、只要有人构成受贿罪,就有人构成行贿罪B、只要是聚众犯罪,就有三人以上应当承担刑事责任C、只要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就属于教唆犯D、只要实施的是帮助行为,就属于从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的一些特殊规定。行贿与受贿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对向犯,但是二者的构成要件要求不同,罪名不同以及法定刑也不同,有受贿罪不一定有行贿罪,例如,刑法第389条第3款的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当利益的,不是行贿,但是根据刑法第385条的规定,此时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仍然构成受贿罪;反过来,也是如此,有行贿罪不一定有受贿罪,因为国家工作人员可能拒绝接受财物。刑法对聚众犯罪中,有些是处罚所有的成员,有些则是只处罚首要分子,首要分子可能只有1人。教唆他人犯罪不一定就成立教唆犯,因为“他人”有可能是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患者,这时,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关系,教唆者就成为相应犯罪的间接正犯。刑法分则规定了许多教唆行为单独构成犯罪的情况,例如刑法第353条规定的教唆他人吸毒罪以及煽动型的犯罪等等,这些都不属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都有自己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帮助行为有可能是胁从犯所实施的,因此,有帮助行为就不一定是从犯,反过来,是从犯也不一定就是实施帮助行为,因为还有可能是实施辅助性的行为。而且刑法分则有许多特殊规定,这些帮助行为有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例如,刑法第307条第2款规定,帮助当事人毁灭或者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本题答案:ABCD。下列有关主犯、从犯、胁从犯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2002年试卷二第37题)A.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B.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c.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D.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分类问题。尤其是主犯与从犯的关系,主犯与从犯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从犯,则肯定有主犯,但是不能说有主犯就一定有从犯。这是因为主犯既存在于犯罪集团中,也存在于聚众犯罪和一般共同犯罪中,在聚众犯罪中,许多刑法分则条文仅仅规定处罚首要分子,有时候首要分子只有一人,这时候就不能说他是主犯了,或者在犯罪集团、一般共同犯罪中以及聚众犯罪中,又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实行犯,都是主犯,而不存在从犯以及其他共犯的种类。注意从犯和胁从犯以及教唆犯的处罚中,都没有比照主犯的规定。当然,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这些共犯种类可以交叉和重叠的。例如,胁从犯可能也是教唆犯,而教唆犯一般也是按照主犯进行处理,但是教唆犯也有可能起次要作用,这时就得按照从犯处罚,有时候教唆犯也是受到胁迫的,这时又得按照胁从犯处罚。本题答案:AD。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伤由谁的行为引起。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2002年试卷二第32题)
A.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
B.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
c.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
D.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即“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在共同犯罪中,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已经成为共同犯罪行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都具有“加功”的作用,每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出现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每个人都应该对危害结果负全部责任,类似民法中的“连带责任”。注意本题要求的是哪些是错误的?一定要注意审题。本题中,甲与乙已经构成了共同犯罪,虽然不知道结果是谁的行为造成的,但他们都要对危害后果负责。本题答案:ABC。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2005年试卷二第8题)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首要分子存在的范围,以及首要分子与主犯、实行犯之间的关系。首要分子存在于犯罪集团以及其他聚众犯罪中,首要分子一般是主犯,但是有些聚众犯罪只处罚首要分子,而构成犯罪也只有首要分子只有一人,就不存在主犯与从犯的区别了。本题答案:D。黄某(19周岁)和赵某(17周岁)合伙盗窃邻村王某家的耕牛。黄某在门外望风,赵某进牛棚牵牛。由于赵某不小心弄出响声,被王某发现。黄某听到王某的呛喝声,不顾等赵某即逃走。王某手持木根紧迫赵某,赵某为了逃避王某的抓捕,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王某身上捅了一刀后逃走。黄某逃到村头刚好遇见巡逻的民警。民警见黄某形迹可疑即将其带回问话,黄某如实将其和赵某合谋盗窃的情况向民警作了交代。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02年试卷二第49题)
A.黄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B.对黄某应当认定为自首
c.赵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D.对赵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转化型抢劫罪、自首的认定以及未成年人的处罚原则。赵某为了逃避王某的抓捕而使用暴力已经超出了原先与黄某共同盗窃的犯罪故意的范围,属于实行过限,已经单独转化成抢劫罪(刑法第269条),而黄某对其转化后的抢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仅对原先的盗窃罪负刑事责任,按照张明楷教授一直提倡的部分共同犯罪说,二人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仍然成立共同犯罪。黄某的行为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黄某的盗窃行为还没有被司法机关发现,此时能够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属于自首。赵某犯罪时只有17周岁,不满18周岁,按照刑法第17条第3款的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本题答案:ABCD。下列哪些情形成立共同犯罪?(2000年试卷二第70题)A、甲与乙共共谋共同杀丙,但届时乙因为生病而没有前往犯罪地点,由甲一人杀死丙B、甲在境外购买了毒品,乙在境外购买了大量淫秽物品,然后,二人共谋共雇一条走私船回到内地,后被海关查获C、甲发现某商店失火后,便立即叫乙:"现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我们一起去吧!"乙便和甲一起跑到失火地点,窃取了商品后各自回到自己家中D、医生甲故意将药量加大10倍,护士乙发现后请医生改正,医生说:"那个家伙(指患者)太坏了,他死了由我负责"。乙没有吭声,便按甲开的处方给患者用药,导致患者死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即在人数上必须是2人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单位,即刑法上适格的主体,主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必须都是故意),客观上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不管是预备行为还是实行行为)。本题A中,甲与乙构成共谋共同正犯,根据“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原则,乙也要对甲的故意杀人行为负责。B中,由于甲与乙不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构成共同犯罪。但我个人认为,按照张明楷教授一直倡导的部分共同犯罪说,甲与乙在走私普通货物罪范围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我们可以将毒品和淫秽物品降格当作普通货物看待,那么,他们在走私普通货物罪范围之内就有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了,虽然走私的具体物品不一样,但是在法律上都属于走私物品。C中,甲与乙构成了盗窃罪的共同犯罪。D中,甲与乙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其中甲是直接故意,乙是间接故意。本题答案:ACD。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对本案应如何认定?(1999年试卷二第69题)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B.甲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C.甲与乙都成立抢劫罪D.甲成立抢劫罪、乙成立盗窃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的问题。甲对丙的暴力行为已经超出了原先甲乙二人共同盗窃犯罪故意的范围,乙仅对盗窃罪负责(帮助犯),甲自己要承担抢劫罪的刑事责任。按照部分共同犯罪说,他们二人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仍然成立共同犯罪。本题答案:BD。1998年2月起,张某与许某结伙盗窃,先后共同作案五次,共窃得财物价值25000元,销赃后得赃款9000元,二人平分。1998年10月张某单独作案一次,窃得现金5000元。1999年3月案发后,张某主动交代曾在1988年元月单独作案,窃得摩托车一辆,价值1800元。在追究张某和许某刑事责任时,张某和许某分别对下列何种数额负责?(1999年试卷二第65题)
A.张某盗窃合计31800元B.许某盗窃25000元
C.张某盗窃30000元
D.许某盗窃12500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以及刑法中的追诉时效。共同犯罪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内部有分工,但是每个人都要对共同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责,即实行“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而且根据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刑法是禁止侵害他人,即损人,而不是禁止自己获得利益,即利己,因此,在犯罪的数额上,不能以犯罪分子获得多少钱来判断,而要以他们造成了多少钱的损失来判断。本题中,二人窃得的财物价值25000元,说明造成了他人25000元的财产损失,虽然他们最后获得的赃款仅9000元,但是这不能作为他们犯罪的数额。因此,二人都要对25000元负责,另外张某自己作案,自己负责,再加5000元,刚好3万元。至于张某以前在1988年元月的犯罪,已经过了猴年马月,超过了追诉时效,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本题答案:BC。甲、乙二人系某厂锅炉工。一天,甲的朋友多次打电话催其赴约,但离交班时间还有15分钟。甲心想,乙一直以来都是提前15分钟左右来接班,今天也快来了。于是,在乙到来之前,甲就离开了岗位。恰巧乙这天也有要事。乙心想,平时都是我去后甲才离开,今天迟去15分钟左右,甲不会有什么意见的。于是,乙过了正常交接班时间15分钟左右才赶到岗位。结果,由于无人看管,致使锅炉发生爆炸,损失惨重。甲、乙的行为:(2004年试卷二第87题)A.属共同犯罪B.属共同过失犯罪C.各自构成故意犯罪D.应按照甲、乙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以及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仅仅指共同故意犯罪,虽然我国刑法承认存在共同过失犯罪,但是这种共同过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但是在处罚原则上是采用分别处罚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应该承认一些违反共同注意义务(行为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负有同等的注意义务)的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例如,两个人抬着木桩往楼下扔,最后砸死人的情况就属于共同过失犯罪,应当按照共同犯罪处理,这是外国刑法的一般的处理方式。至于一些没有违法共同注意义务,而是分别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两个过失行为共同作用,造成一个危害结果出现的,则成立竞合过失犯罪,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他们的罪名也可以是不一样的,例如管理过失以及监督过失犯罪中,例如,在重庆綦江虹桥案中,不同的人,由于具有不同的身份,负有不同的注意义务,应当承担不同的罪名,有的人承担玩忽职守罪的刑事责任,有人负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的刑事责任。答案:BD
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61-2024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设计的安全风险评估
- 二年级体育下册 50米快速跑教案
-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4节 力学单位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整式加减2.1 代数式 3代数式的值教案 (新版)沪科版
-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2.2中国的气候 气温教案2 (新版)湘教版
- 初中体育 立定跳远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1 2 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心电图使用 课件
- 租碟机合同(2篇)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内分泌科医师培养细则
- 蛋白质与酶工程复习题 金
- 五金件通用检验标准
- 菲迪克条款中文最新版
- kummell 病ppt课件
- 小班综合活动《出生的秘密》
- 习题参考答案
- 绿化养护报价表(共8页)
- 结构工程工作危害分析(JHA)
- 列管式冷却器GLC型冷却器尺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