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知识型失业”研究文献综述,教育社会学论文_第1页
近十年我国“知识型失业”研究文献综述,教育社会学论文_第2页
近十年我国“知识型失业”研究文献综述,教育社会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十年我们国家“知识型失业〞研究文献综述,教育社会学论文社会对就业和失业的关注持续保持热度。事实上,就业与失业是一件事物的两个面度,而创业是就业及扩大就业的一种方式。与知识型失业相关联的热词是大学生失业、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等。2020年4月10日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失业为主题,搜得332条符合项;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搜得37,607条符合项;以大学生创业为主题进行搜索,搜得19,008条符合项。这些热词的背后,是对失业的焦虑。2020年4月,以失业并且综述为篇名进行精到准确搜索,搜得符合项33篇;以大学生失业并且综述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搜得符合项42篇。经浏览,主要有黄敬宝[1]、邱烨[2]、马木提江赛买尔[3]、边文霞[4]、胡韩莉[5]的综述与本研究相关度大。除此之外,还有文献从多学科视角[6]或就业理论[7]方面进行综述,以期社会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较为认同黄敬宝以教育性失业为主题词的针对知识型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该综述牵涉文献18篇以上,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04年[8]。我们在这里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该问题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以2004-2020年为检索年限,可搜得的相关文献数量宏大。我们通过考量相关度、引用率、兼及期刊影响力和发表时间等因从来摘选、汇综文献观点,对2004年至2020年十年间的重要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一、知识型失业概念仍然含糊、现在状况仍然不明朗这些针对知识型失业现象的研究从起步时就有概念含糊、现在状况不明的缺乏之处,十年来,概念仍然含糊,现在状况仍然不明朗。知识型失业或知识失业的提法源自英文educatedunemployment(也有人译作教育性失业),没有能查到权威定义。在谷歌学术中以该英文词为检索词进行搜索,主要搜得三篇英文文献:斯达克(O.Stark)和范(C.S.Fan)合着的两篇英文文献,分别论及国际移民[9]和人才流失[10]等;艾尔芬萨(M.J.Alphonsa)一篇主要讲印度的知识型失业[11]的英文文献。经检视,亦未发现确切的定义。有文章指出,(中国经贸新词词典〕将知识失业定义为: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详细表现[12]。但该文未标明词条页码及词典出版年份,由于可查校的文献有限,无法辨识其真实性与首发性。王廷惠借鉴国际劳工组织的失业定义,将其定义为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13]。在赖德胜、田永坡一篇引用率很高的文章中,知识失业被定义为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的失业。这篇文章还指出英文graduateunemployment一词在国外使用更频繁,意指大学毕业生的失业[14]。显然,知识型失业不同于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有研究者根据既往研究成果,将知识型失业的定义综合为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型失业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型劳动者[15]。然而,较高程度是多高程度?不得其用到底是什么状态?有研究者将不得其用细分为显性的无工作状态和隐性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状态,分别称之为显性失业(或公开失业)和隐性失业[16]。那么必然要一个专业定终生地学以致用吗?值得商榷。又必然是所学即其所长吗?不同人的所长进行比拟,用较长之人,本是自然。因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矛盾的提法。况且在今天,绝大部分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都叫知识型劳动者吗?概念的含糊导致知识型失业沦为研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而矣。知识型失业现在状况怎样?当前没有权威数据讲明我们国家知识型失业现在状况。显然,其所牵涉的人群范围大于通常论及的大学毕业生,它至少包括初次就业之后再次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事实上由于失业社会保障覆盖不完善等原因[17],我们国家登记失业率数据一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有被严重低估[18]的可能。而即便是只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由于存在统计口径和截止时间不一,及无法提供更稳定、更具实际参考价值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统计[19],其统计结果也遭到质疑。一份2020年中国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不在业人口比例不到特别之一[20]。但这个不在业人口的粗犷估算不能反映我们国家知识型失业现在状况。因而能够讲,当前没有数据直接表示清楚我们国家知识型失业的情况,与知识型失业相关的数据缺乏以提供对知识型失业问题研究有价值的信息。总之,由于概念含糊、现在状况不明,知识型失业研究通常限于对大学生失业问题进行研究。二、自愿性知识型失业的成因、对策论知识型失业分为自愿性和非自愿性两种。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阐述其成因和对策。对于自愿性的知识型失业,其归因应主要考量个体心理及其家庭的可能性支持。这种自愿性的知识型失业一般有两种表现情况和原因:一是个体进入备考状态,志在继续求学,有人称之为非失业状态或隐性失业二是个体处于职业搜索经过中或创业筹备期,志在获得满意的工作,有人称之为等待性失业。吴克明、温海燕等人以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我们国家劳动力市场分割情况下大学生理性选择的结果[21],解决自愿性失业问题,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22],进而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调整就业期望值。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实现途径主要不在于宣传教育,而在于打破由于不合理的制度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23]。市场是抽象名词,是交易行为的集合,没有确定的主体性,不能指示行为的起点,仅能具体表现出现象规律或经过规律,假如由此作为成因此推导出对策,对策也容易流于空谈,不具操作性。既然是自愿性的失业,那么失业对于个体而言就不是一个问题,无须解决。相反,应该看到自愿性失业的积极作用,它是个体尝试改善自个、改善社会的一种努力经过,是市场的一个变量因素。自愿性的知识型失业相对于个体而言一般具有暂时性。鉴于我们国家社会舆论,即便个体或其家庭拥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个体假如长期无理由地处于无业状态,也会为人诟病。最终,迫于生存压力或精神压力,自愿性的知识型失业者都会选择就业或创业,或者进而成为非自愿性的知识型失业者。假如自愿性失业最终能够导致个体的成长和完善,或者能够通过创业来有益于社会,那么这种失业将是可喜可贺之事。然而,假如大比例的自愿性失业者最终都转变为非自愿性的知识型失业,则预示着:社会发展环境可危!经济发展环境可危!一份由工商管理学院欧洲研究所于2020年11月出具的(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4]显示,在103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我们国家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文章对知识型失业与教育深化的关系展开讨论。2004年以前的文献中,主要有杨卫军[33]、陈晓燕[34]、杨竹节[35]1[36]、杨青[37]等人的文献被引用较多。2004年之后,郑文力以为,国家因教育能带来效益而扩大供应,个人则因教育能提高预期收入和心理知足而追求高学历,势必导致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并存现象。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高校重视专业构造性调整与教学质量提高,个人应树立理性的教育投资观[38]。许林、许丽以为,伴随着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超常规发展,我们国家出现了知识失业现象,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深化经过中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外应对过度教育问题的经历体验,对我们国家解决教育深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吸收各层次人才;对高校的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39]。多人引用的教育深化一词出自谭崇台的(发展经济学〕[40]。该专着就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进行阐述,主要牵涉教育收益与教育成本的问题,这两种现象辗转相为因果。教育深化常与高校扩招[41]、过度教育[42]、教育挑选功能弱化[43]、知识劳动人口供应总量过度[44]、知识劳动人口供应构造失衡[45]等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相关联的语束。其次,有大量文献提及劳动力市场制度性二元分割是造成知识型失业的重要原因。这种二元分割包括城乡之间的分割、城市中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分割等。赖德胜等人以为,知识失业加剧凸显职责,要致力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对策包括:可尝试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工作银行;创造洼地效应引导知识资源有效合理配置;高校培育人才亟需随行就市[46]。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等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在确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时要适当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47]。除此之外还有贾晔楠[48]、盛喆[49]、刘兰[50]、耿永志[51]、卢菲菲[52],黄英良[53]等人从该角度进行知识型失业研究。其三,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有效供应缺乏,或构造性供应缺乏问题。李薇辉以为,知识失业受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是相关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结果;而供求构造错位至少具体表现出在六个方面:求职预期与现实条件错位、普及化教育与精英就业错位、培养形式与职场需求错位、市场供需空间错位、学历文凭与实践经历体验错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错位[54]。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质量方面存在欠缺,如专业能力、实践能力[55]、创业能力[56]、就业能力[57]等;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缺乏[58],对知识劳动力的有效需求[59]缺乏。因而,对策也存在于市场的这两端。其四,企事业单位招聘用人经过中的问题。企业的天然逐利性本质促使它对技术创新人才汲汲以求,也促使它用最少的薪资待遇雇佣高产出或高学历的岗位人才。相关研究指出企事业单位人员对工作岗位的既有占据性[60]、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61]、企业短视行为[62]等都是知识型失业的促成因素。最后,个体因素。一是择业观念[63];二是个体就业能力欠缺论[4];三是职业认知和工作搜索努力程度的影响[64]。有文章回首2003年至202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中学生本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家庭因素相对最小[65]。几乎所有的文献不无例外地以为,要解决知识型失业,个体必须改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就业能力,践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途径。以上所涉文献,绝大部分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因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人是经济的动物。以为人们接受教育就是作为教育投资,只为赢取日后更多、更丰沛的经济回报。教育经济学的三大支持理论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挑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66]。围绕这三大理论,这些文献可谓做足功夫,各种情况考虑周备。也有一些文献从社会学[67]、心理学[68]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其归因或对策也都大同小异。总之,构成知识型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多,不管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还是职业搜索理论、教育挑选理论等,不管是教育经济学的视角,还是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都已为我们更清楚明晰地了知失业成因、治理失业现象作出奉献。(三)对策论除上面提及的对策之外,归纳起来主要还有下面这些:其一,抑制教育深化。在确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时要适当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其二,调整教育投资构造,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69]。重视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资源的构造与空间分布趋于合理化。其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强经济建设,加速产业构造调整,增加就业时机,提高总体的就业率。其四,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缩小地区收入差距,鼓励知识型劳动力到西部和农村等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其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构造,加大我们国家的职业化教育。其六,改革就业政策;减少甚至取消制度性的人才流动限制;部门要为知识就业架桥铺路;调整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1;构建就业鼓励-保障体系[71];健全企业单位和非公事业单位等的社会保障制度[72]。其七,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实行供求有效对接;构成统一的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服务体系。其八,高校改善教学内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73],加强创业教育[74]等。高校与企业联合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时机[75]。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教学形式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其九,积极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思想。其十,施行大学生创业计划。国家在学生创业方面给予相应政策倾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76],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保障体系[77]。十一,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实现就业。从大学生本身角度,要建立合理的收入预期,树立广义的就业观。十二,加强媒介素养,获取充分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78]。以上对策主要综合辑录自吴回生、赖德胜、杨青、郑元凯、盛喆、林霓裳、李薇辉、王志凌、汪来杰、王淑桢、杨冬民、田永坡、林志强、常怿等人的文章。能够看到,针对非自愿性知识型失业,研究者们所提出的对策可谓巨细不遗,从宏观的政策、市场制度,中观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变革调适,到微观的个体择业观念等等,无所不有。毫无疑问,知识型失业的成因多种多样,牵涉社会的各个层面,治理知识型失业也是系统工程,各个层面的配合也在情理之中。在这些对策中,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或偏颇。其一,部分对策的执行主体不明,例如调整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不同的用人单位性质不同、主管部门不同,由谁来执行不能确定;又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在实际情况中有区域、地区的不同,部门又有级别等的不同,主体也不能明确。其二,部分对策的可执行性不强,例如假如高校的专业设置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而人才的供应却是在三四年以后,即便设置的专业完全符合当时市场的要求,四年后也很难跟得上市场形势的变化[62]。一言蔽之,这些对策与归因相照应,执行起来却殊为不易。四、近十年知识型失业研究的进展与缺乏近十年来,知识型失业研究的文献总量急增,研究人员构成扩大,研究日益深化、多样化,也日益理性化、精到准确化;但总体没有能突破教育经济学的思维窠臼,全球比拟的视野、知识经济发展的视野有待加强。(一)文献总量急增,研究人员构成扩大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总量急增。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难易程度变化,论文篇数逐年波动。以大学生失业主题的1,726篇文章的年度发表数量来看,可分为四个坡度:2004-2005年,文献数分别为55篇和61篇;2006-2008年,文献数倍增到100多篇;2018-2020年,每年的文献突破200篇,十分是2018年,到达253篇,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2020年以来,相关文献呈下降趋势,但仅2020年也到达179篇。这些数据能够从侧面显示出失业问题研究与现实情况的严密贴合性。在这些研究文献的背后,能够发现关注的目光不仅来自经济界、教育界的专业人士,这十年来十分增加了硕士研究生他们大多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与这个问题刚刚擦身而过,两三年之后,当他们面临毕业,又与这个问题正面相逢。亲身的关注与体会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个主题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2020年4月,以2004-2020年为检索年限,以知识失业为本文关键词语,以硕博论文为文献来源库,搜得硕士学位论文16篇;同时,以知识失业为本文关键词语的文献为263篇。假如考虑学位论文须与专业挂勾的要求,以及研究生也会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期刊论文的可能性,则能够推理这个数量和比例值得关注。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学位论文大抵归纳总结,人云亦云,屡见重复,少见新意。(二)研究视角日益深细、多样,对策日趋理性、可行当知识型失业逐步成为研究热门,也有研究者冷静下来,重新反思知识型失业的性质和意义,反思造成知识型失业的知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梁清撰文指出,知识型失业是教育的类发展窘境的一个典型例子。教育类发展窘境的原因并非都来自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应对教育的类发展窘境,教育研究应该有所作为它应该在价值追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理论前瞻和理论反思来努力实现其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增促进步、减缩代价的责任[79]。张成武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知识价值观变化及其在教育上的反映,分析知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讨论实现知识教育价值的学校策略[80]。知识教育具有认识价值、智力价值、思想价值,不应仅仅从其经济价值来看待知识失业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不少研究尝试更深切进入地去分析详细的问题,或提出更细致、更理性的数据解读。例如有学者对文科专业学历的人更容易失业[81]进行了讨论,指出需要加强文科壁垒[82]。武向荣用过度教育收益率模型估算发现,我们国家过度教育收益率小于工作所需教育收益率,讲明发生过度教育会使个人收入遭到损失。在政策选择上,现前阶段应根据渐进、适度的原则扩展教育规模;加大调控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过度教育高度集中在高收入行业和地区,导致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个人也需要理性投资教育,避免因过度教育的发生降低了教育的经济价值[83]。还有文章对高等教育最优规模[84]进行讨论,或提出社会最优教育年限[85],或作托达罗形式解读[86],或作出过度教育的预警函数模型[87],为该问题的决策夯实理性基础。还有学者则细致体察到搜索职业经过中社会资本所构成的就业不公[88],这也是构成部分人失业的一个潜在因素。有研究者借鉴外国的做法提出对策。如郑勤华、骆四铭等借鉴印度的做法。印度学位与职位相分离政策的演变是其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具体表现出,是高等教育政策适应社会要求的结果[89]。印度处理高等教育扩张中出现的知识失业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显示,只要从个人观念、教育管理、社会政策三个层面处理好学位与职位之间的紧张关系,才能有效缓解知识失业问题[90]。吴军则借鉴瑞典各级从劳动力市场招聘雇员的做法: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程度,就招聘什么样的员工。需要中等文化的雇员,原则上不招聘有高等学历的人;需要大学本科学历就能从事的工作,原则上不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而需要高学历才能从事的岗位,也不任意降低聘用标准[91]。以上能够看出,知识型失业研究的视角日益深细、多样。与此同时,对策也日见理性、可行。笔者较为赞同谢作诗、杨克瑞的对治方案: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必须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平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92]。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募生源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布置,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构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三)总体上没有能突破教育经济学的思维窠臼固然知识型失业或知识失业一词并非中国土生土长,但它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群众化经过中的一种典型特征和常见现象,在我们国家的研究中也被屡屡提及,因而为其正名是应有之义,名正而后方能言顺。从中文语境角度而言,知识型失业概念天然地具有教育学的视角,也天然地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相联络。例如付八军曾对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性作出探析,以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知识,华而不实包括高新科技知识,这是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联络的纽带[93]。然而遗憾的是,除上文提及的梁清、张成武的文章与知识本质、知识教育本质有关之外,少见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文章都没有能突破教育经济学的思维窠臼。教育经济学虽然能从人的经济动力的本质角度把握知识型失业的客观成因,但这主要是侧重于把高等教育仅仅视为投资、旨在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一种角度,笔者以为这是有所偏颇的。有研究指出,人们日益把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操作知识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高等教育越来越被视为经济的产物,导致在对高等教育的描绘叙述和对学生质量的诉求上,直觉、理解、反思、智慧和批判被淡化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关注规划、数量、收入、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