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寻根文学是1985年正式出现的一个文学思潮。一些年轻的知青作家希望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审视,来为当时陷于困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开辟新路。二、文化寻根小说的出现1984年12月,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家在杭州举行了一次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文学研讨会,——“杭州会议”,这次会议不约而同的话题之一,即是“文化”。在这次会议之后不久,与会者之一的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并认为,“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公开提出了文学的“寻根”问题。当时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阐述的主要文章还有: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三、主要作家作品
主要作品有: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李杭育的表现吴越文化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东北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等。四、出现原因1、历史政治话语的解禁,为文化话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2、文化热的兴起。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再评价。3、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和变革的要求。现实主义死角和“现代派热”的受压抑。4、国外成功文学的影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民族风情描写,日本的川端康成对东方民族风味的艺术写照等。五、寻根文学的历史评价1)文化寻根小说是新时期作家们的一次文化乌托邦运动。在寻根作家们的文化意图里,有着强烈的启蒙主义动机。在寻根作家们看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根”的挖掘与再审视,可以振兴民族文化,从而走向世界。
2)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往往淹没了寻根作家们的启蒙意义追求,使寻根文学不自觉地走向了形式和审美,导致其意义追求流于虚空。3)因而,在意义追求上,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的价值建构贡献不大。但在审美上,寻根文学的贡献恰恰就在这里,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带来了新时期小说审美意识的增强,促成了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向现代审美的艺术转变,强化了新时期小说的文体意识。主要作家作品汪曾祺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出身士大夫世家,从小受传统文化濡染。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是后期京派重要成员。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受戒》受到好评,在文坛复出,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汪曾祺的创作,从题材内容来看,一类是故乡纪事,以其家乡江苏高邮乡镇为生活背景,以童年少年时的记忆为灵感源泉,如《受戒》、《大淖记事》、《异秉》、《陈小手》等;第二类是昆明记事,如《老鲁》、《鸡毛》等作品,是对青年时代西南联大时生活的回忆。还有一类作品和现实关系比较近,如《讲用》、《云致秋行状》等。其作品善于展现地域风情,描绘乡镇风俗民情,被称为风俗文化小说。汪曾祺最早地开启了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先河,被视为寻根文学的肇始人。2、《受戒》(1980)写作背景:作品发表于1980年,是在一种“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发表的。当时整个文学界正处在“伤痕”、“反思”文学的笼罩之下,控诉文革苦难和对历史进行反思,气氛森严,而《受戒》则完全脱离了这种主流宏大叙事,表现的是个人的情趣和生命的欢乐,而且写的不是现在,而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完全与现实相隔开,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
作品内容作品写的是江南水乡庵赵庄一带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荸荠庵这种神灵之地的人间烟火味和佛门弟子亦世俗凡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庵边小岛上一户农家男耕女织的生活,牵连写出庵里的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的朴素率真的男女情爱。作品虽然标题写的是受戒,但作为佛门出家仪式的受戒场面,直到作品的结尾才出现,而且是通过明海的小情人小英子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受戒仪式结束后,明海随即与小英子在芦苇丛中进行“婚誓”,从而抽空了受戒的真正涵义。整部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田园诗兴和生命欢情。
作品主题这部作品表面上写的是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纯真之爱,但真正内容却是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桃花源”式的世俗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恬静优美,风俗淳厚;生活在里面的人,率性本真,自然纯朴,充溢着田园诗趣和生命欢乐。作者由衷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向往与热爱,从而表明了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大淖记事》(1982)作品内容:作品讲述的是大淖这一方水土上的风貌风水风情风流。在这如诗似画的乡村背景上,作者表现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由于刘号长的强行介入,他们的自然和谐的爱情掀起了波澜,最后在民间行帮的仗义之下得以平静下来,刘号长被驱逐,两人的爱情得以恢复,情感也更加笃厚、鲜活。作品主旨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念的讴歌和向往。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对民间不和谐因素的谴责。汪曾祺的作品追求的是和谐,对于不和谐的因素,作者往往“闭上了眼睛”,不予以表现。但当无法回避时,作者往往也只是点到即止,进行无声的谴责,表明作者对这类不和谐因素的自觉远离和厌恶。汪曾祺的创作特征
(1)善于写风俗,将风俗上升到小说本体的位置,具有独立的审美内涵。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造的生活抒情诗。”(2)注重小说文体建设,对现代小说文体有多方面的艺术建树。汪曾祺曾自诩为“文体家”,毕生都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特别致力于“新笔记体”小说写作。(3)诗化和散文化的美学追求。汪曾祺追求小说的诗化、散文化,主张“打破小说、诗歌、散文之间的界线”,主张“为文无法”。(4)和谐美的艺术追求。汪曾祺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5)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是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倡导者。2、张承志张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主要作品有《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绿夜》、《黑骏马》、《北方的河》、《九座宫殿》、《残月》、《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等。张承志曾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多年,对草原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草原人民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思考,并表示“将永远恪守我从第一次拿起笔时就信奉的‘为人民’的原则”。艺术上,他运用与草原气质相适应的抒情散文式的叙述方法,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深沉浑厚的音乐旋律,于绚丽苍茫的草原风光中蕴含着严峻而又乐观向上的理想力量。《黑骏马》(1982)主要内容:《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钢嘎·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进了畜牧学院。
九年后,当他因工作再次回到草原时,奶奶已经去世,索米娅也已经远嫁他人,“迎送着沉重的,而大家又都在过的生活”,草原上又成熟了一个女人。白音宝力格从索米娅的人生足迹中感悟了:“从中辨出了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他告别了草原,告别了他的青春和初恋,去开辟人生新路,“让我们的后代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不被丑恶的黑暗浊灭”。作品主题:作品是对草原文化的一次挖掘和现代审视,既表现草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又指出她的蒙昧、落后和令人痛心的地方,从而提出了一个文化重建的问题小说透过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知识青年白音宝力格的眼睛,对奶奶和索米娅两代草原女人的人生道路和命运进行了现代审视,概括了少数民族女人的共同的命运和性格,对她们的生活现实予以了肯定,对她们的执着而又宽容的精神气质予以了赞美。作品同时把生活中严峻辛苦、因循守旧和愚昧落后的一面不加粉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震撼,发人深思。艺术特色:1、小说以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的行踪和往事的回忆这样两条线索交织穿插,艺术视野开阔,构思新颖。
2、浓郁的浪漫主义诗情。广袤深旷的蒙古草原上,一匹骏马奔驰倘佯,质朴的民歌旋律和人物命运交互辉映,构成了整个作品回旋荡漾的节奏和浓郁的诗情。《北方的河》(1984)主要内容:作品讲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主线是一位大学毕业生由于对中国北方的河流有着特别的热爱,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北方的大的河流,并为之所鼓舞所感染,对北方的河流发出了由衷的赞赏。辅线是主人公立志于报考地理学研究生,为获取报考资格所进行的种种努力。涉及到野外和北京两个空间。作品充满阳刚之气,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作品主旨作品高度肯定了主人公的理想、热情和追求,格调昂扬乐观,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作者笔下那种自由、奔放、充满了野性生命活力的“北方的河”,既是那种有理想有抱负、执着追求的青年一代的精神写照,同时又是八十年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写照,从而抒发了对青春、对理想、对信念、对时代的感人振奋的理想主义情怀。作品还通过原始、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河流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关于主人公“他”主人公“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坚定人生信念、执着追求的优秀的时代青年,作者对他予以了正面的肯定和赞美,并通过与“女记者”和“徐城北”的对比来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形象的刻画。“女记者”是主人公奋斗历程中暂时的伙伴,但她在中途停下了,只能是羡慕和赞叹着主人公。而“徐城北”则显得庸俗和狭隘,从侧面衬托了主人公的博大和脱俗。3、韩少功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有《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等。《爸爸爸》(1985)《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在丙崽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人类自身的缺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强烈的主体批判意识,具有明确的文化启蒙色彩。在艺术表现上,这部作品融寓言、象征、魔幻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于一体,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4、阿城作者简介:阿城,(1949—)北京出生,籍贯重庆。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失学,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游走于山西、内蒙、云南等处,后落户云南。1984年开始创作,同年发表中篇《棋王》,连同前后发表的《树王》、《孩子王》,合称“三王”。此后陆续有《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等书出版。电影剧作有《芙蓉镇》、《吴清源》等。本世纪后以文化项目策划为主《棋王》(1984)主要内容: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棋王——普通知青王一生的人生故事。王一生身体孱弱,却天性嗜好下棋。早年家庭贫穷,于废字纸中无疑得到一本下棋的书,无师自通,后在捡破烂过程中,得到拾荒老人的指点,棋艺打进。但却因撕毁大字报,无意中被卷进两个造反派的派系斗争闹剧之中。做知青下乡后,无以为乐,到处找人下棋。后参加地区文化的下棋比赛,九人车轮大战,王一生力克群雄,在下棋的极致境界中充分实现自我。作品还表现了王一生对吃的痴迷,“顿顿饱就是福”,具有特定的时代文化内涵。作品解读作品有意拉开与“史无前例”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以棋写人,以“下棋”和“吃”表现出普通人在酷烈年代中的生命支撑点和精神寄托,表现的是普通人的实生活、真生命。作品以王一生对棋艺的无止追求和淡泊无为的人生处世风范,形象生动地演绎和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精神,并具有抽象深奥的哲学思辨意识。作品既是普通小人物的生命传奇,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同时对特定的时代历史还有反思和批判。在叙述上,作品采用朴素的白描手法,形象、生动、传神;同时又采用陌生化的笔法,拉开读者与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冷静、客观、不露声色,具有现代派小说艺术效果。阿城的话: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5、李杭育作者简介:李杭育(1957.7—),生于浙江杭州,原籍山东乳山。1973年初中毕业后到农村劳动,1978年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学习。寻根文学的倡导者,理论文章有《理一理我们的根》、《文化的尴尬》。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等。《最后一个渔佬儿》(1982)主要内容:作品写的是葛川江上最后一个渔佬儿福奎的那种固执、洒脱、孤傲、而又诗意的生活。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葛川江上得渔民都上岸改行,只剩下福奎最后一人。他虽然穷得内裤都没的穿,相好了十年的情人阿七也娶不上,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江上捕鱼,固守着古老而传统的渔人生活。他不愿意进味精厂上班,觉得受人管制不自由,宁可在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甚至希望死在江上。为此,他宁可拿珍贵的鲥鱼喂猫,也不愿意给大贵吃。夜幕下,福奎一人孤独地躺在江面上,犹如传统文化的幽灵,凄凉而又孤独。作品主旨:作品在直接的层面上表达的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毁灭的担忧,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理智上人体而情感上排斥的矛盾心理。福奎孤傲、固执地存在,本身就是一曲传统文化的挽歌。但在更深的层面上,作品表达的其实是对一种人格、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欣赏和留恋。人类怎样才能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保持同自然的和谐、从而获得完善的发展?福奎的追求实质上是代表了人类生存的某种必然要求,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逼迫下,这种追求正在流于虚空,让人感到无奈何感伤。这表现在小说的审美特征上,就是那种留恋、凄凉的挽歌情调。艺术特征1、“最后一个”的孤独意象。最后一个渔佬儿、最后一条鲥鱼、最后一付滚钩等。2、整体的凄凉的诗的意境的营造。小说开头写到夕阳照在江面上像洒了一把簇新的金币,福奎一个人划着小船在江上收钓;小说结尾又写到福奎在夜幕笼罩的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小鱼围着他。这都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典诗词的某些意境。渺小的人与博大的自然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6、李锐作者简介:李锐,(1950—)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9年自北京赴山西省吕梁山区邸家河村插队落户。主要作品有系列短篇小说《厚土——吕梁山印象》;长篇小说《旧址》、《万里无云》、《无风之树》、《银城故事》、《太平风物》等;神话改编《人间》等。《厚土——吕梁山印象》(1986)《厚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同时由国内三家有影响的大刊物(《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西文学》)分别推出,一时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热烈关注。《厚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的中国心主题班会
- 【大学课件】物流管理 信息系统及其实例
- 动物核移植课件
- 《火场分工与职责》课件
- 妊娠时限异常-旧课件
- 《疟疾的流行与控制》课件
- 《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课件
- 建筑商品房住宅小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吉林风机抗震支架施工方案
- 小学2024年度校本培训计划
- 国家开放大学《水法规与行政执法》作业1-4参考答案
- 药品生产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和检查方法指导原则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子秤设计
- (高职)电子商务基础电子课件教学PPT(完整版)
- 商务谈判评分标准
- Q∕SY 05038.4-2018 油气管道仪表检测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规范 第4部分: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
- 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及伤亡事故预防措施
- 设备故障报修维修记录单
- 工程水文学总复习综述
- 蹲踞式跳远教学课件
- 智能系统工程自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