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记》模拟试题库_第1页
《狱中杂记》模拟试题库_第2页
《狱中杂记》模拟试题库_第3页
《狱中杂记》模拟试题库_第4页
《狱中杂记》模拟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狱中杂记》试题库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晷刻(ɡuǐ)痼疾(ɡù)口呿舌挢(qū)B.矜诩(xǔ)奇羡(qí)以蒉报踵(kuì)C.遘者(gòu)主谳者(yàn)或随有瘳(chōu)D.相薄(bó)爽垲(kǎi)罹其毒(lí)【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B.①主缚者亦然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C.①牖其前以通明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D.①余叩所以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以”前者是连词,译为“来”;后者为介词,可译为“因”A连词表转折;B代词,这样;D表原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天时顺正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C.吾辈无生理矣D.为标准以警其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今天”:(古)两个词,现在气候;(今)说话的这一天B.“生人”:(古)活着的人;(今)陌生人C.“生理”:(古)活的可能;(今)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所以染者众也A.因思昔日生长王谢B.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C.行刑者先俟于门外D.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答案】D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引导解决B.还是后人妆点语妆点:夸张、粉饰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次:依次排列D.余今大梦将寤寤:醒【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引决:自裁,自杀。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①披发入山,为野人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③繁华靡丽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⑤惟恐其非梦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答案】D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中,“记叙”与“抒情”位置互换。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译文:(2)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译文:【答案】(1)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2)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典型的文言现象。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述庵文钞序姚鼐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注]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诗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注】瓌:通“瑰”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端:方面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过:过分,过于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病:弊病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害:坏,不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害:妨害。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直接反映作者文学主张的一组是()①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②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③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④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⑤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⑥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作者的文学主张在第一段中便已经提出,③是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肯定;⑥是作者的写作缘由。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是一篇书序,在文中,作者赞扬了王兰泉先生“异于人”的地方,并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义理、考证、文章必须相辅相成B.姚鼐早年就很赏识王兰泉,而《述庵文钞》则是后来姚鼐读了王兰泉从金陵寄来的诗文以后才写的C.王兰泉先生早年随军征战,立了不少战功,解甲归田后立志于创作,写下了《述庵文钞》D.作者认为,王兰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述庵文钞》这样深得古文精髓的好文章,是由于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巧妙地结合起来【答案】D【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译文:(2)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译文:(3)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译文:【答案】(1)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2)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3)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美文欣赏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康熙心中暗赞:“好一个鸿学大儒啊,比起高士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年龄大了点儿,不然的话,朕倒要启用他了。”后来还是启用了。康熙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方因戴名世的《南山集》获罪,废为平民,流落民间。康熙发现后,不拘一格,将其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人以宰相身份待之。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窦(dòu)穴

遐迩(ěr)老胥(xū)B.户牖(yǒu)

违(wéi)背

矜(qín)疑C.骈(pián)文

俾(bǐ)使

大辟(pì)D.罹(lí)难

绞缢(yì)

日晷(guǐ)【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这)疾易传染

与饮食之气相薄(迫)B.俾(使)困苦不可忍

而轻者、无罪者罹(遭受)其毒C.行刑者先俟(等候)于门外

富者就(于是,就)其戚属D.贫亦罄(尽)衣装

有郭四者,凡(总共)四杀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就:靠近,找。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B.①主缚者亦然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C.①牖其前以通明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D.①余叩所以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连词表转折;B代词这样;C前者连词表目的,后者介词,因为;D表原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4.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天时顺正

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C.吾辈无生理矣

D.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加线词语发生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贫者则面语之C.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D.夜缒而出,见秦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名词动用,其余都是名词作状语。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

B.(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

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省略的是主审官。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竞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者就其戚属就:靠近,与……联系B.贫亦罄衣装罄:尽,卖光C.期有得耳期:想,希望D.或叩之曰或:或者【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行刑者先俟于门外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B.然犹质其首吾见其难为C.病数月乃瘳过夕乃可饮D.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秦以攻取之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介词在/介词,比;B代词他的/代词他;C副词才;D连词,承接/介词,凭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通过作者的见闻,运用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例,深入地揭发了封建官吏狱卒狼狈为奸榨取钱财、玩弄法令的情景,使读者认清了封建监狱残酷黑暗的本质。B.本段写胥吏对待囚徒的宽严,以钱的多寡为据,除了作一般性的叙述外,还录下了与老胥的对话,举出“同逮以木讯者三人”的事例加以证明。C.“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一语,直接表明作者对绞尽脑汁进行敲诈勒索的皂隶的深恶痛绝。D.文章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这既是明代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应为清代。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2)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答案】(1)这是为了立下规矩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2)孟子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这句话)真对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美文欣赏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康熙心中暗赞:“好一个鸿学大儒啊,比起高士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年龄大了点儿,不然的话,朕倒要启用他了。”后来还是启用了。康熙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方因戴名世的《南山集》获罪,废为平民,流落民间。康熙发现后,不拘一格,将其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人以宰相身份待之。一、选择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叩所以叩:询问、叩问B.与饮食之气相薄薄:迫C.上推恩,凡职官居板屋推恩:推行恩惠,开恩D.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表里:建立姻亲解析:D项“表里”这里意为“勾结”。答案:D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余叩所以 B.矢溺皆闭其中C.或随有瘳 D.文书下行直省解析:“矢溺”通“屎尿”。答案:B3.对下列有关古代刑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极刑:这里指凌迟B.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绞缢:绞刑C.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刖:砍去双手D.惟大辟无可要大辟:斩首解析:C项“刖”在古代是砍去双脚的刑法。答案:C4.下列句中“或”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疾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B.蛟或浮或没C.或师焉,或不焉 D.或曰:六国破灭解析:A、C、D三项中的“或”均为不定指代词意为“有的人”,B项为“有时”。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B.吾辈无生理矣C.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D.往岁多至日十数人解析:A项都是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或发生。B项古义为活的可能,今义为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古今异义。C项古义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D项古义到今义意义缩小。答案:A6.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叩所以B.此所以染者众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B、D三项意为“……的原因”,C项意为“用来……的”。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救。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谪戍,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怅然而出。7.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意气扬扬,若自矜诩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而刀刃若新发于研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解析:A、B、C三项均意为“好像”,D项意为“如果”。答案:D8.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B.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C.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D.居数月,漠然无所事解析:“漠然”古义为“寂寞无聊”;今义为“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答案:D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谋故:阴谋B.吏因以巧法巧法:利用法律条文舞弊C.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意色:神色D.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系狱:被关押在狱中解析:“谋故”意为“谋杀”。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10.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B.复请之,吾辈无生理C.止主谋一二人立决D.其同事者曰解析:“主谋”古今意义相同。答案:C11.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是无难,别具本章B.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C.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D.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解析:A、B、D三项均为代词,意为“这”,C项是判断词。答案:C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多潜易之,增减要语潜易:暗中更改B.遂缚以出,不羁晷刻不羁:不停留C.狱具矣,胥某谓曰狱具:案件已经审判D.狱中人群指曰人群:成群的人解析:“人群”在这里意为“人们都”。答案:D三、课外阅读(202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村落嫁娶图记[明]顾彦夫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选自《明文海》)[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B.工丹青工:主管C.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D.昏礼宜昏昏:结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工:擅长。答案:B14.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b\lc\{\rc\(\a\vs4\al\co1(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b\lc\{\rc\(\a\vs4\al\co1(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b\lc\{\rc\(\a\vs4\al\co1(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b\lc\{\rc\(\a\vs4\al\co1(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前一句写的是送亲,后一句写的是路人;B项,前一句写的是送亲,后一句写的是报信的小孩;C项,前一句写的是送亲,后一句写的是迎亲;D项,前一句写的是迎亲,后一句写的是路人。答案:C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语气词“也”排除A项与D项,再结合语意与语境选出答案。答案:B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题应重点把握“家”(动词,居住)、“备”(完全、非常)、“谙”(熟悉)、判断句(也)。(2)题应重点把握“苦”(苦于)、状语后置句(以旦昼)、“盖”(伞)、“蔽日”(遮蔽阳光)等处。(3)题应重点把握“而”(才)、“唯”(只有)、“或”(有的)、“须”(长胡须、有胡须)等处。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2)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3)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参考译文】某一年春天的二月,我去京都任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他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看他的神色,好像非常喜欢这村落图。他请求我说:“您一定要为我写一篇记。”他请求再三,我于是把图放在巾箱里带了回去。从京城回来时已经是年末,我还不知道此图的底细(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画画。他来拜访我,我拿此图询问他,说:“你懂得画,就好比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无法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说明他重视自己的女儿,不让女儿自己驾驭牛。妇女骑着牛就是这么回事儿。”“而(图中)又有一个老人手持遮阳避雨的工具来护着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婚礼宜在天刚黑的时候举行。在夜里,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这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