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提高练习【解析版】_第1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提高练习【解析版】_第2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提高练习【解析版】_第3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提高练习【解析版】_第4页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提高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提高练习一.选择题1.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表述正确的是()①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②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③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④为逃避北方连年战乱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解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统治,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故选:D。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解答】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故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北魏孝文帝传》。故选:C。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并存。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汉族人民引入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坐具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③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④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并存,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汉族人民引入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坐具、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反映的是政治问题,不是民族融合问题。故选:A。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有()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各民族错居杂处③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④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趋于消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主要原因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各,民族错居杂处,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趋于消解。①②③④的表述均符合题意。故选:D。5.下列有关民族融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是在杂居、交往中潜移默化进行的 B.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 C.融合过程中仅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 D.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民族融合典型的表现【解答】关于北方民族融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胡”“汉”观念仍很明显。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胡”“汉”交融“胡”“汉”观念不明显。民族融合过程是胡与汉相互的学习融合过程,所以C项民族融合过程中仅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C。6.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推广汉文化,不惜以彻底清除本民族文化为代价,其中,以下措施属于“清除本民族文化“措施的有()①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②禁鲜卑语,改说汉话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提倡与汉族通婚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答】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②说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③禁用鲜卑姓氏,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所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推广汉文化,不惜以彻底清除本民族文化为代价,其中,属于“清除本民族文化“的措施的有①②③④故选:D。7.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国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几次短期的统一。下列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曹魏②前秦③西晋④北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答】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分别统一过黄河流域。故选:C。8.下列事件中,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是()A.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B.周平王迁都洛邑 C.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解答】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D。9.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叹道: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洛阳为荒土。可“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陈庆之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是因为()A.东汉定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繁荣 B.曹操统一北方促进了洛阳繁荣 C.淝水之战胜利保障了洛阳繁荣 D.孝文帝改革给洛阳带来了繁荣【解答】“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并非荒蛮之地,而是一派繁盛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各民族的融洽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故选:D。10.《胡笳汉月》是一部讲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故事的电视剧。在剧中孝文帝改革之后会出现的情节是()①一个北魏贵族娶了一个汉族人为妻②在朝廷上大臣用鲜卑语向孝文帝上奏③官员及其家属穿着鲜卑人的服装觐见孝文帝④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答】《胡笳汉月》是一部讲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故事的电视剧。在剧中孝文帝改革之后会出现的情节是①一个北魏贵族娶了一个汉族人为妻④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根据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朝廷上禁用鲜卑语,穿汉服,②在朝廷上大臣用鲜卑语向孝文帝上奏③官员及其家属穿着鲜卑人的服装觐见孝文帝不可能出现。故选:C。二.材料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引自《魏书》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结合材料二回答你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制度?(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解答】(1)材料一中“魏主”是北魏孝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洛阳。(2)结合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可知,我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政治上摆脱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摆脱鲜卑族游牧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原封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地理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等北魏新统一地区的管理等。(3)材料三“北语”、“正音”分别指鲜卑语、汉语,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仪制度、推崇孔子等措施。(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答案为:(1)北魏孝文帝;洛阳。(2)从政治上摆脱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摆脱鲜卑族游牧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原封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地理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等北魏新统一地区的管理等。(3)鲜卑语、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仪制度、推崇孔子等。(4)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很多改革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请分别写出这两次改革的名称。(2)材料一所述的改革中哪项措施激励百姓“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什么作用?(3)材料二中提到“迁都”,请问魏的都城迁至何处?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4)两位改革家身上都体现了什么精神?【解答】(1)由材料“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历史。由材料“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中关键信息“魏、迁都、孝文”分析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所述的改革中奖励军功的措施激励百姓“勇于公战”;变法法令中“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的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发达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到“迁都”是迁到洛阳;概括可知,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学习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依据上述材料可知,两位改革家身上都体现的精神是:锐意进取、勇于开拓、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反对坚持改革等。故答案为:(1)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奖励军功;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洛阳;学习汉语;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4)锐意进取、勇于开拓、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反对坚持改革等。三.解答题1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为了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的改革措施是什么?【解答】北魏孝文帝为了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的改革措施是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