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_第1页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_第2页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_第3页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_第4页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汉字第一节六书一、传统六书理论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主要是汉代)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六种造字方法。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是书中只有六书这个词,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称和内容。东汉时,古文经学派的学者才提出六书的内容,并把它解释为六种造字方法。当时,阐述六书的共有三家:

一家是郑众。郑玄在为《周礼》作注时,曾引郑众的话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一家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另一家是许慎。他在作《说文解字·叙》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举例字加以说明。

虽然名称和次序略有参差,但基本还是一致的,因为这三个人实际是出自一个学派,即汉朝著名学者刘歆,其渊源关系如下图所示:

┌>传弟子郑兴->传儿子郑众刘歆├>传弟子贾徽->传儿子贾逵->传弟子许慎└──>班固于刘歆《七略》直接采录

三家的说法没有实质性区别。但许慎的说法比较名实相符,他不仅指出了六书的名称,还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许慎关于六书的这段话,是所有六书说中最有权威性的理论。后世讲六书,都用许慎的名称,但采用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也沿用这个习惯,分别介绍六书的具体内容。(一)象形字。(最早产生)

象形是一种图画式的造字方法。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犹言曲屈,说明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绘物体的轮廓图形,具体的“画”法是随着物体外部线条的弯曲而弯曲。象形字有如下特征:(1)独体字(不能拆开为两部分)(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后世创造的象形字也很少。“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的。这种造字法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于是其它造字方法应运而生。(二)指事

指事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所谓指事,就是一看到它的形体就能认识它所指的东西,对它细加审察,就可以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上下就是这类字。刃,“视而可识”似刀,但仔细观察又比刀字多了一划。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多的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指明这个新造字所表示的意思不是整把刀,而是刀的利刃,因而构成了“刃”字。“本”字。其原义是表示树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树根呢?小篆体的“本”字,为在“木”字下划一横(-),故《说文》说:“本,从木,一在其下,木下曰本。”其它义事物的根源、本钱、本地等都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末,本义表示树梢。甲骨文“末”字是在“木”的上部加一个“·”,这个点就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树木的末梢。金文将这个“·”改为“-”。《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由本义树梢引申为最后的;非根本的;细粉等。

朱,甲骨文是在“木”中间加一短横,这条短横就是指事符号。《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在“木”字的中心用一短横,指出这个树心是红色的,据此构成了“朱”字,“朱”的本义是松柏属的红心木,引申为红色。

亦,(后作腋)的本字,象人形,加上两点表示腋窝的所在。指事字的特点:(1)独体字(2)有抽象的指事性符号,用以指出字义。以上所说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构形单一的独体字,前人在分析汉字形体的时候把它们称之为“文”,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文”就是指独体字。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称之为“字”。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象形字的特点是“像物之形”,因此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么;指事字靠符号“指点”,表意没有象形字那么明显,因而需要猜想。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真正抽象的意义常常是难以“指点”出来的,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三)会意汉字需要造字能力强的新造字法。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所谓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就是说,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起来,从而显示出这个新字所指向的意义。比,比并,结合;类,字类;比类是说把两个字拼在一起。谊,即义;合谊即会意。见(xìan),显示;撝同挥。指撝即指挥。会意字如何会意呢?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又如:“莫’字。从日从艹,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晚。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隶变以后简化为莫。后来假借为否定词表示“不、没有谁”等义,作为本义日落的“莫”,又新创一个“暮”代替。

休,从人从木,其组合方式,表现出了人与树的关系-人倚树下休息。

从,从二人,表示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紧紧跟随。

有一些会意字的表意不易看出来。如:臭,从自从犬。自是鼻的象形字。臭的本义是气味的总称。气味无形,可闻于鼻而不可见于目。可是古人凭狩猎生活的经验知道,狗鼻子的嗅觉对于气味最为敏感,故以犬自会意,引起人们从有形到无形的联想。取,从又从耳。本义是捕取。上古在作战或狩猎中杀死敌人或野兽须割取其左耳以邀功,故以又(表手)、耳表示取耳之意,表示所捕取之物。会意字的特点,(1)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构成。(2)每个偏旁都是形符(表意),结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词义,让人看了可以体会出来。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和算命测字的基础。

有些会意字很难理解。据说,苏东坡就问过当时喜欢分析汉字的文学家王安石。苏说: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为什么用三条牛来表示快跑的“犇”(“奔”的异体字)?鹿又细又高,跑起来很快,为什么用三个鹿来表示粗大的“麤”(“粗”的异体字)?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不更合理吗?问得王安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汉字里的会意字不少,《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小土为尘,不好为孬”等。

会意法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

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不确定、不准确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

第二,虚词和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

再次,它往往是由几个字拼合成一个字,就使新字的笔划繁多,书写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创造了形声字。(四)形声字

形声,“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就是给要表示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表示意义)。事,指事物,事类。名,即字。所谓“取譬相成”,就是找一个读音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从而构成一个新字。譬,譬况,即读音相同或相近。例如:“问”字从口,门声(由于语音的演变,声符的读音已经和字音相差很大)“江”字从水,工声,情况相同。形声字的特点,(1)合体字,由一个意符(形符)和一个声符两部分组成。(2)意符表示事物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字的读音。

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识字认半边”。这主要是对形声字说的。意思就是从形旁可以认识字的意思,从声旁可以念出字的声音。如,一个“湘”字:看字的右半边“相”,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跟水有关,是水的名称(湘水、湘江)。“筷”字,读下半边—快,看上半边—用竹子做的。然而,这句俗话也不全对。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看另半边,也很难理解其意。不能用认半边字的办法来认形声字。关于形声字,值得注意的问题:1、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如:项、题、颜、颠等字,均以页为意符,页在这里只表明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页(人头)的属类,均与人头有关,并不具体表示脖子、前额、脸面、头顶的意思。从手的字,如拳、掌、指、按、捉、推、拉、提等字,都与手或手的动作状态有关,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又不相同,所以意符只表意义范畴,不表词义。2.形声字的声符是用来表示读音的,但一般不能准确表音,很多声符与形声字的读音相差很远。如“格”与“路”都从各得声,而读音不同。但是在造字的时候,声符相同的字,其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现在读音不同,由于语音的演变造成的。形声字的意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几种复杂的情况(1)意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固定,大体有以下六种形式:见77页

①左形右声②左声右形③上形下声④上声下形⑤外形内声⑥外声内形最常见的是前四种,比较少见的是后二种形式。

比较难辨的是:形符与声符只占一个角落或者一个很小的位置。如:①形居一角:

颖,从禾顷声,是形符“禾”占一角;

荆,从艹刑声,形符艹占一角。②声居一角:徒,辵(chuò)土声,声符“土”占一角。旗,是声符“其”占一角。

最难分辨的是:声符或形符被拆开,看不出是一个字。如:①形被拆开,声居中间:衷,从衣中声(居中);街,从行圭声(居中);②声被拆开,形居中间:哀,从口(居中)衣声。辩,从言(居中)辡声对这样的形声字在分析形体时一定要注意。(2)省声字和省形字,就是省去形符或声符中的一部分。用一个字作形旁或声旁,可是又嫌它笔画太多,只取它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省形”“省声”。如“省形”是只取作形符的那个字的一部分。如:

“考”从“老”省匕,丂(kāo)声;弑,从殺省,式声;耆,从老省,旨声。“省声”是只取作声符的那个字的一部分。如:

産,从生,彦省声;恬,形符是忄,声符是甜—省了右边“甘”。“省形”、“省声”的结果是笔画减少了,但增加了辨认形符或声符的困难。(3)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态,很不容易辨识。如:唐是从口庚声,徒是从辵土声,歸是从帚追声,等等。有的形符或声符则完全被省简隐没,根本看不出是形声字了,如“书(書)

”本为从聿、者声。形声字有两大优点:

①它有表声成分,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②它的造字能力强,最有造字能力的一种造字法。

汉字的百分之八九十是形声字。《说文》收字9353个,象形字有364个,指事字只有125个,会意字有1167字,其余7697字都是形声字。在《康熙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以上。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新出现的名词都可以用形声组合的方法产生新字。(五)转注。

所谓转注,就是辗转互注,也就是两个字的意思可以相互接纳、相互解释。许慎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类指事类;首指部首,即转注字属于同一个部首。所谓“同意相受”,就是指同一部首所属的字中,若意思相同,则可以相互接授,彼此相互解释。许慎所举的“考”“老”二字,“老”字为部首,“考”为“老”部所属之字,《说文》:“老,考也”;“考,老也”。二字同属“老”部,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注释,即其意可相互授受。转注的特点:①转注字属于同一个部首②转注字的意思相同,可以相互解释。关于转注,历来争论最多,至今没有一个让大家认可的结论。“转注”这个名称,古人是作为“造字法”提出来的。许慎以“考、老”二字作为转注的字例,而实际上,这两个字一为形声字,一为会意字。《说文》中的字,许慎没有注明哪一个是转注字,因为没有用转注方法造的字,转注造不出新的字。(六)假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语言中产生了新词,要有新字去记录,但不为这个新词专门造字,而在已有的字中,选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这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种借用来记录语言中新词的字叫假借字。可见假借虽名为造字原则,但没有造出新的字。从字形结构来看,假借字是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字的一种。在这个意义上说,假借只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许慎所举之例是秦汉官职中的令和长,他认为这两个词就没有造专门的字来记录。许慎所下的假借定义是准确的,但他举令长二字来作假借之例,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是不恰当的。令的本义是发号施令的人,长的本义是年长的人。“令”当“县令”讲、“长”当“官长”讲,都是词义的引申,也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假借字的例子:

耳,《说文》“主听也,象形。”本义是耳朵,古籍中假借为句尾语气词。柳宗元《黔之驴》“技止此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耳的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

北,本义为二人相背,借用代表方位词“北”;

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

权,本是树名,借用作“权利”的权;

而,本义是胡须,借用作连词。

莫,本义是傍晚,借用作代词。假借字都是一些意义抽象的词。假借字的特点:

①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