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考前文化常识全面温故专练判断题3礼仪习俗(59题)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吉礼,合称“五礼”。(
)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如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等。(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太牢。(
)“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祭礼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独居,不喝酒,不吃肉,戒其嗜欲,以示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其中“祖”即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
)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男子的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
)男子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他起一个与其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八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国交情好为“秦晋之好”。(
)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宁”指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归”则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后不再回夫家。(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常以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
)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汉代。饮宴之中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诗以活跃气氛,故称。(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宾射是接见宾客时举行的射礼。(
)燕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
)燕飨之礼,是古时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在太庙举行,虽设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
)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宾礼共有八种,即朝、宗、觐、遇、会、同、问、视。(
)诸侯朝见天子,“秋见曰朝,春见曰觐”,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这也是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一种礼制。(
)《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般情况下,当时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觐四次;封于远方的诸侯则分为“六服”,朝觐的时间因各自服数的不同而不同。(
)朝觐是天子单独接见一方一服来朝诸侯,会同则是所有诸侯齐聚京师。会同有大、小之分,天子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称“小会同”,天子、诸侯亲自参加的,称“大会同”。(
)明代设会同四夷馆,负责接待藩国及外邦使节。使者除朝见皇帝外,还要到东宫朝见皇太子。()军礼,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西周时期,依照四季的变化而划分了四种军礼,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作拔舍,秋天的叫作治兵,冬天的叫作大阅。(
)《周礼》中,军礼按内容划分,包括大师之礼、大兵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不同的形式。(
)古代出征时,为了鼓舞士气,让士兵达到攻无不克的状态,在帅旗之下,将三牲(猪、牛、羊)的鲜血泼洒在地,以祭祀上天,求降福运,是为祭福。这也是古代军礼的一种。(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检阅车徒等,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狩、冬狝。(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或大臣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谓之“郊劳”。(
)饮至之礼,属于“军礼”之“大封之礼”的范畴,是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到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
)凶礼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即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
)殓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把死者放入棺中,大殓是将棺放入椁中。根据礼仪制度规定,天子死后,小殓七天,诸侯五天,大夫四天,士三天;大殓在小殓结束后的第二天进行。(
)古人在丧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还使用椁。椁是套在棺外的,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
)丧服制度和丧礼紧密相关。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有大功、小功、斩衰、齐衰、缌麻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其中大功关系最近,缌麻最远。(
)总体而言,凶礼都是在个人或国家遭受不好的事情后,对其表达同情或慰问的礼仪。后世凶礼主要指丧葬、持服、封谥号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孟子非常重视孝悌,他首先提出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九拜,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长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仪,指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该礼仪不分尊卑贵贱都可使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其中“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头顶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该词也是常用于书信、表奏中的敬辞。(
)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其形式为跪下并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地。(
)古人跪时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贴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古代的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其中“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示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开头也常用“再拜”,以示敬意。(
)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起源于周朝。《礼记·曲礼上》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如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秀才为茂才;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圣贤,如避“丘”字;四是长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敏”字总是增减笔画。(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将天子的死称为驾崩、山陵崩,将父母之死称为晏驾、见背,将一般人的死称为物故、捐生。(
)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该节日的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到唐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寒食节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吃冷食的习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节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这一天要挂艾草和菖蒲、吃粽子、拴五色丝线、挂香袋、避“五毒”、划龙舟等。(
)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雄黄酒等习俗,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重阳节时家族通常倾室而出,一起庆祝。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腊日,古时腊祭的日子,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大年三十,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典章制度(32题)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的是民部。(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西汉的国家中枢机构由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组成,称“三公”。其中大司马总管行政。(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表皇帝执掌国政。(
)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具体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君统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人。(
)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皇帝直接掌控的监狱。(
)“徒流”是古代刑罚。“徒”是剥夺犯人一定时间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犯人放逐到边远地区以示惩罚。(
)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枢密院、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时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勤王是臣子忠君报国的表现,与“清君侧”相同。(
)五刃,五种兵器,指刀、剑、矛、戟、矢。后也泛指各种兵器。(
)“屯田”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为主,水路不通时辅以陆路。(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兵士有军籍,但不能世袭为军,他们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派将领征调率领卫所的士兵作战。(
)皇后,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我国古代宫廷制度森严,只有储君居住的宫殿可以称为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能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禁中,即宫禁,是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中。(
)古代天子设五庙供奉祖先,后以“五庙”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战国策》“周,天下之宗室也”中,“宗室”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的宗族。(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人口征税的田赋制度。不分公田、私田,税率一律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徭役,指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百姓所从事的劳务活动,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明代的一条鞭法规定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户、丁征收。(
)“稽籍出赋”指查验户籍来摊派赋税,这样做可以保证人们缴纳赋税的公平性。(
)诏是天子及内阁大臣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唐代初期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调。(
)礼仪习俗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吉礼,合称“五礼”。(
×
)解析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如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等。(
√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
)解析“色杂为‘牲’”错,应是“体全为‘牲’”。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
)5.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太牢。(
×
)解析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少牢。“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古代祭礼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独居,不喝酒,不吃肉,戒其嗜欲,以示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
)解析“不吃肉”错。古代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不吃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其中“祖”即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
√
)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男子的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
×
)解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男子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他起一个与其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八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
)解析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14.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国交情好为“秦晋之好”。(
×
)解析“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宁”指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归”则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后不再回夫家。(
√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常以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
√
)17.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汉代。饮宴之中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诗以活跃气氛,故称。(
×
)解析鹿鸣宴起于唐代。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
)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宾射是接见宾客时举行的射礼。(
×
)解析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
×
)解析燕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21.燕飨之礼,是古时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在太庙举行,虽设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
√
)22.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宾礼共有八种,即朝、宗、觐、遇、会、同、问、视。(
√
)23.诸侯朝见天子,“秋见曰朝,春见曰觐”,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这也是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一种礼制。(
×
)解析应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般情况下,当时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觐四次;封于远方的诸侯则分为“六服”,朝觐的时间因各自服数的不同而不同。(
√
)朝觐是天子单独接见一方一服来朝诸侯,会同则是所有诸侯齐聚京师。会同有大、小之分,天子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称“小会同”,天子、诸侯亲自参加的,称“大会同”。(
×
)解析会同的地点既可以在京师,也可以在别地。明代设会同四夷馆,负责接待藩国及外邦使节。使者除朝见皇帝外,还要到东宫朝见皇太子。(
√
)军礼,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西周时期,依照四季的变化而划分了四种军礼,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作拔舍,秋天的叫作治兵,冬天的叫作大阅。(
√
)《周礼》中,军礼按内容划分,包括大师之礼、大兵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不同的形式。(
×
)解析“大兵之礼”应改为“大均之礼”。古代出征时,为了鼓舞士气,让士兵达到攻无不克的状态,在帅旗之下,将三牲(猪、牛、羊)的鲜血泼洒在地,以祭祀上天,求降福运,是为祭福。这也是古代军礼的一种。(
√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检阅车徒等,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狩、冬狝。(
×
)解析应是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或大臣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谓之“郊劳”。(
√
)饮至之礼,属于“军礼”之“大封之礼”的范畴,是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到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
√
)凶礼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即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
√
)殓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把死者放入棺中,大殓是将棺放入椁中。根据礼仪制度规定,天子死后,小殓七天,诸侯五天,大夫四天,士三天;大殓在小殓结束后的第二天进行。(
×
)解析小殓是给死者沐浴、穿上寿衣、覆衾,大殓是将已装裹的尸体放入棺中。古人在丧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还使用椁。椁是套在棺外的,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
×
)解析“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错,百姓和一般官吏死后有棺无椁,帝王、诸侯、权臣等死后才有权享用椁。丧服制度和丧礼紧密相关。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有大功、小功、斩衰、齐衰、缌麻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其中大功关系最近,缌麻最远。(
×
)解析“五服”按亲疏关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关系最近。总体而言,凶礼都是在个人或国家遭受不好的事情后,对其表达同情或慰问的礼仪。后世凶礼主要指丧葬、持服、封谥号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
√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孟子非常重视孝悌,他首先提出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
)解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是由孔子提出的。九拜,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
)长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仪,指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该礼仪不分尊卑贵贱都可使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其中“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头顶相合,表示敬意。(
×
)解析行“拱”礼时,双手在胸前相合。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该词也是常用于书信、表奏中的敬辞。(
√
)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其形式为跪下并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地。(
×
)解析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古人跪时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贴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解析古人跪时,臀部不能贴脚跟。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古代的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其中“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示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
)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开头也常用“再拜”,以示敬意。(
×
)解析“再拜”应用于书信结尾。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起源于周朝。《礼记·曲礼上》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如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秀才为茂才;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圣贤,如避“丘”字;四是长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敏”字总是增减笔画。(
√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将天子的死称为驾崩、山陵崩,将父母之死称为晏驾、见背,将一般人的死称为物故、捐生。(
×
)解析晏驾是对帝王之死的讳称。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该节日的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到唐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
)解析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寒食节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吃冷食的习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
)清明节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这一天要挂艾草和菖蒲、吃粽子、拴五色丝线、挂香袋、避“五毒”、划龙舟等。(
√
)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雄黄酒等习俗,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解析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重阳节时家族通常倾室而出,一起庆祝。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
)腊日,古时腊祭的日子,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
)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大年三十,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
)解析除夕指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的晚上。典章制度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
)解析吏部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宜。科举考试早期由吏部负责,公元736年后由礼部主管。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的是民部。(
×
)解析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的应该是“户部”。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解析“户部”错,应是“工部”。西汉的国家中枢机构由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组成,称“三公”。其中大司马总管行政。(
×
)解析西汉时,大司徒总管行政。6.“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表皇帝执掌国政。(
√
)7.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
×
)解析“封”为祭天,“禅”为祭地。8.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具体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
)9.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君统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
)解析“君统制”错,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
)“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人。(
√
)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皇帝直接掌控的监狱。(
√
)“徒流”是古代刑罚。“徒”是剥夺犯人一定时间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犯人放逐到边远地区以示惩罚。(
√
)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
)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枢密院、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
)解析“枢密院”是唐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在句中应改为“刑部”。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时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隧道工程机械台班施工合同
- 教师竞赛合同样本
- 水上救援船驾驶员聘用合同
- 总代理经营合同
- 《古希腊和古罗马》课件
- 《基层医疗机构》课件
- 《人人媒体介绍》课件
- 分娩镇痛常用方法及护理
- 集团安全规划
- 药店起名大全古声古色
- 国家开放大学《高等数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食品营养学(华东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液压升降机设计02
- 油墨检验报告表
- 科主任绩效考核评分表1
- 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
- LY/T 1754-2008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 GB/T 5623-2008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
- GB/T 41002-2022儿童箱包通用技术规范
- 光学5(光的偏振)
- GB/T 20833-2007旋转电机定子线棒及绕组局部放电的测量方法及评定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