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文化的翻转_第1页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文化的翻转_第2页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文化的翻转_第3页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文化的翻转_第4页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文化的翻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文化的翻转一、课堂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课堂文化的内涵1.课堂:从广义上讲,任何场所,当它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它便是课堂。从广义的角度看,一个场所是否能成为课堂,其判断标准就是在这个场所里是否正在发生的活动是教学活动。从这个角度看,课堂具有随机性,比如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他随时随地与弟子们进行对话,进行启发诱导,他的课堂是流动的。狭义的课堂,是指学校教学活动发生其中的专门环境。教学活动发生于期中的空间,不是随机的,而是专门安排的,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而是渗透着制度、精神等因素的空间。这空间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本研究所探讨的课堂是指狭义的课堂。补充:教育目标——孩子们要到达的地方课程——孩子们要走的路课程论——选择路线和铺路的材料教学——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过这条路教学论——老师选择何种方法带着学生走过这条路2.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外学者历来众说纷纭。在汉语中,“文化”一词是由“文”和“化”这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的,合在一起是指以“文”“化”人,“文”指“人为”或“人为的东西”,主要包括各种典籍、文物、规章、制度、伦理规范、礼仪等等。“化”是指“转化”、“变更”、“改变”。“文”与“化”合在一起,指用典籍、文物、规章、制度、伦理规范、礼仪去转化、变更、改变人原来的样子。使人具有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知识没文化”的实质就是有“文”而没有“化”,就是学校教育始于知识,终于知识,这是一种教育的异化。)

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一个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3.课堂文化:综上所述,课堂文化就是在课堂这个专门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从内涵上讲,是教学活动以及对教学活动起支撑、规范和引领作用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课堂信念、课堂价值的总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精神解放与束缚的文化。(二)课堂文化的特征1.双重性:课堂文化既有人的精神解放的一面,也有人的精神束缚的一面。(文化是要使人最终进入自由的状态的,同时文化也是“人为”的)2.动态性:精神的束缚和解放,在范围、表现形式和性质等方面,是不断变化的。(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会变化的)3.滞后性:人的精神与解放这两个方面在课堂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一般滞后于学术研究的发展。课堂文化具有惯性或者保守性,它会保持其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三)传统课堂文化的特性1.师生关系上的权威与服从教师的权威从何而来?来源于相关制度的刻意安排(“尊重师长”,单向的、绝对的);来源于一种“虚假的”意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或代言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传统,教化者常兼有多重身份,既是手握权力的官吏,也是负有使命的传道者,还是德高望重的长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教化者的权威地位得到了有效的强化。2.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与保守知识教学趋于僵化,没有充分顾及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没能充分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进展。从知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与保守,主要源于人们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是超越理性的,只是被“神化”了,导致对知识“顶礼膜拜”。

3.教学方法上的灌输与说教观念或者思想的力量,源于它们的解释力。正是凭借这种解释力,观念或思想才得以深入人心,获得人们真心的认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自己在师生关系上的权威地位,向学生灌输缺乏解释力的观念或者思想。二、互联网时代催生“翻转课堂”(一)“翻转课堂”由来“翻转课堂”(FlippingClassroom,或译作“颠倒课堂”)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的起源应归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在2007年前后,他们受到当地一个实际情况的困扰:有些学生由于生病,无法按时前来上课,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而花费了过多时间在乘坐校车上。这样导致有些学生缺课而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时,他们是使用录屏软件去录制PPT演示文稿和教师实时讲解的音频,然后再把这种带有实时讲解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下载或播放),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进行补课。由于这些在线教学视频也被其他无须补课的学生所接受,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两位教师就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腾出课堂上的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样,就使“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二)“翻转课堂”的发展1.“可汗学院”的创立:“可汗学院”是在2004年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立。开始时,他是为了对亲戚家的小孩学习数学进行远程辅导,录制数学方面的教学视频,并把它放到YouTube网站上,除了供其亲戚家的孩子远程学习,也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士免费观看和学习。

2007年,可汗把教学视频和互动练习软件加以整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个非营利的教学网站———用教学视频讲解各学科(不仅是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网上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学习进度自动跟踪等学习工具。

2009年,可汗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这一教学网站的运营与维护,并将这个网站正式命名为“可汗学院”。

2010年,可汗学院引起了比尔·盖茨的关注,并相继收到“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以及“谷歌公司”的数百万美元资助,从而使可汗学院不仅有更大范围的影响,所提供的教学视频质量和学习支持工具的性能也进一步提升。(技术与资金的结合可以引发革命。)

2.“慕课”与TED的助力

2011年,随着全球教育领域另一个重大事件“MOOCs(“慕课”)的崛起,使“翻转课堂”在课前家中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慕课”强调“互动与反馈”,倡导建立“在线学习社区”。同一年,萨尔曼·可汗在TED(技术、娱乐、设计)大会上发表了引起全球关注的“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主题演讲,使得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纷纷加入了“翻转课堂”的实践队伍中。(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是“先学后教”这一教学理念在互联网时代的运用,其实质是技术促进的教学。它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教学结构和教学顺序。“翻转课堂”在现实运用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模式。典型模式:

教师的活动模式学生的活动模式三、“翻转课堂”的课堂新文化(一)“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实践者、探索者,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