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1页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2页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3页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4页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站长站素材SC.chinaz.COM吉利收购沃尔沃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蛇吞象”的传奇100%的股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吉利收购沃尔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利弊分析总结2023/1/113背景1234沃尔沃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吉利公司的优势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2023/1/114沃尔沃的经营状况

2005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3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

2008年巨亏15亿美元,其销量相比07年降幅达20%以上。以下为沃尔沃近四年经营数据:2023/1/115金融风暴来袭,主营豪华车业务的沃尔沃轿车公司遭到重创,其在2008年的销量仅约36万辆,同比降幅达20%以上。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由07年的约180亿美元跌至约140亿美元。沃尔沃公司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净亏损55.6亿瑞典克朗(约7.2亿美元)。沃尔沃还表示,这已经是其连续第三个季度遭遇净亏,也是迄今的最大亏损。2023/1/116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00175)是一间2005年5月于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集团主席为李书福,主要业务为制造及分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2004年被评选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内50家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之一,更先后被各国机构,至各级政府评为“亚洲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等等荣誉称号。吉利的优势公司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在临海、宁波、台州、上海建有四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制造基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有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共有109个4S汽车专卖店、489家品牌经销商、569家服务站;在海外建有的10余家销售服务网点.吉利旗下四大品牌全球鹰华普英伦帝豪EC8系10.58-15.98万元车友点评78分帝豪EC7系7.58-11.18万元车友点评81分吉利汽车战略分析吉利原有战略解析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战略单一、低端的品牌形象吉利汽车战略分析吉利现行战略解析

2007年,吉利汽车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期,并提出新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总体战略: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全面领先企业愿景:让世界充满吉利使命: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战略核心造高品质的车全面领先品牌创新技术领先

吉利汽车战略分析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第三阶段2012-2015年第二阶段2010-2012年第一阶段2007-2009年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AddYourText转型初见成效转型基本完成脱胎换骨吉利汽车战略转型三阶段有知名度的品牌有影响力的品牌有竞争力的品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吉利战略转型条件下1、吉利发展战略的需要。进军国际市场的需要。3、品牌的要求。改变吉利的“草根”印象。6、经济危机导致收购价格大幅度降。5、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中国汽车在世界的知名度,改变中国车在世界范围內的低劣形象。4、企业的使命,能源問題。2、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吸收国外高端人才、吸收核心技术。减少吉利重新建立豪华汽车品牌的时间与成本。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的原因一、外部原因

1、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车市萧条。

2、能源问题。油价飙升,导致市场对SUV等高油耗的车型需求骤减。

3、皮卡和运动型多功能车(SUV)曾是福特汽车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但受到经济与能源的双重夹击下,福特自2005年年底以来,已经亏损了239亿美元。同样受此影响,福特汽车08年9月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下降了34%,远远超出了整个行业27%的跌幅。

4、美国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将汽车巨头福特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5、福特债台高筑。2007——2008年,共亏损15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债务高达260亿美元。

6、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内的美国三大汽车企业已经到了可能面临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的境地,福特则不得不考虑卖掉旗下优良资产。前三大全球领先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32.5%下降到了2009年的30.5%全球前十大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从2008年的72.4%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到2009年的71.4%二、内部原因(管理原因):

1、福特具有庞大的组织机构和众多的分公司,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仅有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左右决策,普通员工难以参与。

2、品牌杂乱,各个分公司独立运营,缺乏通力合作。

3、沃尔沃经营不善,并未给福特带来较好的收益。三、战略原因

1、“OneFord”——集中所有力量做好福特品牌。这体现在穆拉利接手福特后所推动的福特全球化品牌统一战略。

2、这是福特汽车降低成本、减少债务、改善财务状况,重新实现盈利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不会轻易改变。

3、集中焦点,简化执行。收购过程

2002年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李书福在内部宣称要收购沃尔沃2007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发给福特美国总部挂号信,阐述收购沃尔沃想法2008年1月底特律李书福向福特财务总监一行提出收购沃尔沃的方案12月1日福特汽车宣布可能出售沃尔沃,吉利在竞购之列2009年3月吉利汽车称海外并购是吉利汽车重要的国际化手段2009年5月五一期间李书福率领谈判团开赴瑞典考察沃尔沃和萨博2009年9月媒体称吉利处竞购领先地位,次日吉利表示无竞购沃尔沃意图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11月16日李书福组建200多人的专家团队,亲自赴沃尔沃总部哥德堡谈判12月23日福特达成一致,吉利终于锁定沃尔沃组建收购团队说服洛希尔(1)洛希尔(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汽车产业界最具声望的投行;(2)另一家10倍吉利规模的欧洲汽车公司同时邀请洛希尔助购沃尔沃;建收购团队(1)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法律事务;(2)德勤负责收购项目、财务咨询;(3)洛希尔银行负责项目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对沃尔沃资产进行估值分析外方方面支持(1)09年1月吉利顾问团队给福特深刻印象,穆拉利表示第一时间告知吉利(2)09年4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项目团队真正了解沃尔沃状况(3)2010年7月6日欧盟通过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的反垄断审查(4)20107月15日美国通过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的反垄断审查中国官方支持

(1)09年3月吉利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函,获取国内唯一竞购方资格(2)12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支持吉利顺利收购沃尔沃(3)7月22日项目获发改委审批通过

(4)7月26日商务部也正式审批通过争取官方的支持(1)自有资金—41亿RMB2009年9月29日吉利全资子公司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吉利全额出资注册资金41亿元(2)设立融资方案原则:不用香港上市公司钱,同时保证有利股权地位;路径:一条走政府路线,一条与基金合作(3)融资操作政府路线——“大庆国资(30亿)、上海嘉尔沃(10亿);基金合作——放弃方案(利用吉利香港上市公司or沃尔沃项目单独上市)项目融资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来源此次收购以及支持后续发展的资金共需27亿美元,国内和国外的融资比例约为1∶1。在国内的资金中,50%以上是吉利的自有资金。这意味着,自有资金占吉利用于收购沃尔沃和后续发展所需27亿美元的25%以上。其余资金来自于中国主权银行的并购资金。而境外的资金则来自于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2023/1/1128

8月2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吉利完成了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签约仪式现状分析(SWOT)

优势(S)1、收购双方的销售市场互补,无重叠沃尔沃公司一直坚持的销售理念就是造安全、环保、设计和品质都一流的高端豪华车型,而吉利公司是以造低成本的中低档车而发家的,直到现在吉利一直坚持这样的传统。这样看两个公司的销售市场不单毫无重叠,反而互补,形成了更强、更全面的销售整体。2、吉利对此次收购作了充分准备李书福早在2002年就开始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并于2007年敏锐洞察到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开始和福特进行正式沟通,同时要求财务负责人张芃着手研究并购可能性与准备工作,李书福则亲自飞赴福特总部进行协商。

2023/1/11313、吉利收购后的运营整合方案符合福特方面要求

福特作为此次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倒下的美国大型车企,是美国汽车及底特律工业尊严的捍卫者,且时刻都努力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形象,其十分关注出售后沃尔沃是否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吉利对沃尔沃未来的发展之路规划地相当明晰:一是通过采购沃尔沃设置在中国工厂生产的零部件,以降低采购成本。二是扩大销售规模摊薄整车成本。通过详尽的成本测算,准确的预测出沃尔沃销售35万辆即能实现扭亏。在中国市场2009年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销售量如图:2023/1/1132相比之下沃尔沃只占四大高端汽车33.86万辆的6.6%,比例虽然不大,但沃尔沃只需在中国扩展5万辆就能实现35万辆的全球销售而全面扭亏。吉利未来规划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达到30万辆,国际市场达到35万辆,这是福特一直未实现的65万辆的销售目标,但事实上支撑这个规划的数据很简单,那就是扩大沃尔沃B级车在中国的销售,因为中国B级车市场总量是高端车的十倍以上,同时中国车市未来5年还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凭借着沃尔沃的品牌与技术,和吉利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了解,沃尔沃只需拥有5%的中国B级车市场份额即可实现全球市场规划目标。广阔的发展前景,详尽的运营方案对沃尔沃来说无疑有很大诱惑力。4、吉利有两次国际并购案的经验在沃尔沃之前,吉利已经成功操作了两起跨国并购案:2006年10月控股英国锰铜,2009年3月全资收购全球第二大的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这两起并购案里面不乏供应商体系、技术知识产权的谈判和对吉利在资本运作、文化冲突方面的考量,为吉利提供了宝贵的并购经验。尤其是资本运作手法堪称经典:“这两个项目并购都是直接用海外资金,用并购的资产做抵押向海外银行贷款,或者在海外资本市场发债、发股”(李书福语)。5、吉利拥有职业的收购运营团队以李书福为首,包括顾问公司的团队,吉利为并购案组织了200多人的全职运作团队,骨干人员中不乏业界巨擘

6、低成本优势巨大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其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享用着这样的廉价资源,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但对比其他国家仍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吉利公司在2007年之前,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时吉利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成本,低售价。1、双方差异:文化鸿沟

沃尔沃在瑞典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的根在瑞典,它是瑞典人的骄傲,即使后来底特律文华的介入也没能改变根植于瑞典的文化情节,这是一种自它诞生就形成的文化特质。而只有十三年历史的吉利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活力十足,同样有着中国文化特质。两者之间的文化鸿沟而只有十三年历史的吉利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活力十足,同样有着中国文化特质。两者之间的文化鸿沟该怎样来填充的确是个伤脑筋的问题。

管理上的差异沃尔沃管理层却坚持走自己的路,照着当前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低碳环保的方向走,而忽略市场的需求。这种战略方向上的分歧很难协调,成为吉利和沃尔沃牵手之路上不小的障碍。劣势(W)2、吉利缺乏高端品牌管理经验吉利公司从创建以来一直都在坚持做中低档车的生产销售,从未涉足过高端豪华车的生产销售领域,而此次吉利公司收购的沃尔沃公司则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高端豪华车而闻名的汽车公司。对于缺乏高端管理经验的吉利公司来说将来对沃尔沃公司的管理将会成为其一大弊病!机会(O)政府支持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福特基于战略选择出售沃尔沃中国汽车产品的海外需求不断增长威胁(T)中国市场中强大的竞争对手经济压力工会和法律的阻挠低价政策带来的副作用2023/1/1139总结

建议文化和管理模式的磨合增强企业人才库的力量品牌准确定位吉利与沃尔沃工会组织建立互信明确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方式

评价我们认为对于吉利而言,虽然挑战巨大,但机会可能要大于挑战,吉利的成功的机会会更多一点。这种成功的机会来源于吉利所在的庞大的中国市场,来源于吉利对成本的控制,更重要的来源于吉利的危机感和灵活的民营体制。2023/1/1140现状财务状况:扭亏为盈2009全年沃尔沃汽车公司的税前亏损为6.53亿美元,相较于2008年14.65亿美元的亏损有所改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