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_第1页
《荷塘月色》 朱自清_第2页
《荷塘月色》 朱自清_第3页
《荷塘月色》 朱自清_第4页
《荷塘月色》 朱自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的心迹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特点: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类型: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鉴赏方法: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4.品味散文的语言5.领会作品的内涵荷塘月色朱自清盐南中专潘明霞朱自清(1898—1948)作者简介初中学过:《背影》《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在江浙的中学从教5年。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散文名篇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1932年留学英国。归来后继续在西南联大教书。

1948年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时代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在文中可以读到作者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整体感知:朗读,找出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游踪线索。

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行踪:步出家门---小路漫步---来到荷塘---返家联想并留意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找出课文中体现作者情绪的语句,并总结作者的情感线索。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现实-----------理想------------现实

明线:作者的行踪暗线:作者的情感变化《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总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恬静迷人的景色。第四部分(第7--10自然段)由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回忆江南采莲风俗。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1、“文眼”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来到荷塘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想起了荷塘。分析第二部分

(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思考: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色?

通往荷塘的小路、荷塘四周的树木、淡淡的月色2、景色的色调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阴郁而淡淡,与淡淡的哀愁相吻合。3、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感受到了独处的妙处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好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又引入了下面重点要描写的荷塘月色,过渡十分自然。分析第三部分(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恬静迷人的景色。)

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色?作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一、第4段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到动1、这一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2、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二、第5段1、依次写了哪些景色?月光、月影、光与影2、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如流水一般,泻在花上薄雾、叶子、花3、”月光如流水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描写月光,它们好在哪里?动词:泻、浮、洗、笼。”泻“增强了动感,表现了月光从高空照耀下来的景象,”浮“有水气升腾、扩散、弥漫的感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表现了月光柔和而清洁;”笼“,以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态,表现了月光的柔美。(正面描写)(反衬)1、重点写了什么?三、第6段:树隙、树色、树姿: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近远(静态描写)(以动衬静)2、如何来描绘的?3、有什么特点?树全景---特写(树----杨柳)

清淡朦胧、宁静深远4、如何理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一下子又把情放到景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第三部分对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说明?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亭亭”表现了荷叶的姿态秀美,“舞女的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迎风飘舞的姿态。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中的“明珠”是近写荷花的晶莹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描绘从远处看到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闪烁着的景象。3、”但我这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指的是满月,“小睡”指月光不能朗照。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比喻二、拟人1、“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无边绿叶映衬下的荷花,盛开得是多么的婀娜多姿,含苞的又娇嫩羞涩。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3、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三、通感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缕缕清香以歌声作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这种易于体会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感受,将听觉和嗅觉沟通起来,运用了移觉的表现手法,使难以言传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十分传神。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读者可以凭着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绘,可以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通感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嗅觉听觉光与影的旋律梵婀玲奏着的名曲视觉听觉通感①这女孩长得好甜视觉味觉③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②那政客名声很臭听觉嗅觉④暗香浮动月黄昏嗅觉视觉四、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合动与静:第4、5段整体与局部:第4段先写曲曲折折的荷塘,再分别写荷叶、荷花、荷香,从整体到局部。点面结合:第6段从整体上写树,再写杨柳的丰姿,点面结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月光。远与近:如第4段“明珠”写出近处的荷花的玲珑剔透,“星星”写出了远处荷花闪烁之状。虚实结合:第2段实写了四周的树木,虚写了没有月光时的阴森的气象,勾勒出荷塘此时的环境与作者的心境。第3段朦胧渺茫的画面是作者的虚构,是作者刻意营造一个“梦境‘般的意境,读者被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缕缕渺茫的歌声似的凝碧的波痕叶子更见风致静动月下的()()()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荷塘的月色月光如水正面描写薄雾似纱花叶若梦灌木黑影斑驳侧面描写杨柳倩影如画光影似曲隔树斜照满月淡云近:树隙、树色、树姿(静态描写)远:远山、灯光、蝉声、蛙声(以动衬静)荷塘四周分析第四部分思考: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承接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对采莲的描绘。回忆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了作者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2、莲的风俗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原句。3、作者为什么要写想起江南?4、“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什么?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是恍如一梦。步出家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小路漫步-----通往荷塘的小路、荷塘四周的树木、淡淡的月色来到荷塘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光与影近:树隙、树色、树姿(静态描写)远:远山、灯光、蝉声、蛙声(以动衬静)返家联想忆江南归家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抑郁孤寂愁闷、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的生活的向往。主题思想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语言特点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