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配套课件_第1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配套课件_第2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配套课件_第3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配套课件_第4页
《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配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讲:新石器时代的分期、特征与基本概念

一、考古学的一般分期与新石器时代(一)、考古学的一般分期1.汤姆森与“三期说”

1836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第一次根据制造武器和工具的材料将该馆收藏的古物划分为石器、青铜和铁器三个时代,提出了: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图片选自:(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Archaeology:TheoriesMethoedsandPractice(《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2.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

早期:“打制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时代”

法国学者约翰·卢伯克(Lu-bbock·Sir·John)《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3.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

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史前考古学的分期可以用下图表示:铁器时代∣青铜时代∣“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的概念是1865年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卢伯克(Lu-bbock·Sir·John),在《史前时代》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身又可区分为前陶新石器(或称无陶新石器)和有陶新石器两个阶段。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从地质学上讲,属于第四纪地质学上的全新世时期,从历史年代上讲,约为公元前10000B.C.—2000B.C.年。(三)、中石器时代的概念英国学者A.布朗于1892年提出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应划分出一个过度期,并将这个过度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四)、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或称金石并用时代,此时使用红铜工具,已掌握铜的冶炼术,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但主要的工具仍然是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这个概念是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的。

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一)、从经济类型来看(二)、从社会性质来看(三)、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四)、从居住方式来看(五)、从埋葬方式来看(六)、从文化艺术来看(一)、从经济类型来看新石器时代出现了:

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攫取性经济”

“生产性经济”黄河流域:——耐旱作物粟和黍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都以稻作农业为主

其他如农业工具、耕作方式等,也不断有所改进——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原始的农业猪、狗——与定居农业密切结合。鸡、黄牛——磁山文化。家羊——马家窑文化。水牛——河姆渡文化。马——零星发现,家养可能较晚。——至迟在龙山文化阶段,古代文献中的所谓“六畜”已基本齐备。

原始的畜牧业(二)、从社会性质来看中国新石器时代属原始氏族社会后期,包括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和整个父系氏族制阶段。(三)、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1.开始使用磨制石器。舞阳贾湖遗址石磨盘磨棒舞阳贾湖遗址磨制穿孔石器舞阳贾湖遗址打制石器2.大量使用的骨、角、牙、蚌、木、竹器,晚期还出现了金属器——铜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镞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蝶形器姜寨遗址出土铜片金相照片3.制玉工艺的兴起。良渚文化玉镯良渚文化玉琮红山文化玉鹰红山文化玉马蹄形器良渚文化玉铲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遗物,是当时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用具,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掌握取火技术和栽培谷物,饲养家畜之后取得的又一划时代的进步,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的威力改变事物的化学性质而制作出来的新事物。4.陶器的发明和使用

陶器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直接的关系。

在陶器发明以前,先民用火炊煮的方法。当原始农业获得一定的发展,谷物性食物大量增加时,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便于炊煮谷物性食物的器具,陶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

陶器的产生:陶器的特征:第一、陶器的制法。第二、陶器的颜色。第三、陶器的质地。第四、陶器的装饰。第五、陶器的形制。第一、陶器的制法:手制轮制I模制法:II捏制法III泥条盘筑法

IV泥筒套接法

慢轮修整快轮制造

I模制法:单足内模(西安沣西斗门SCDH18)单足内模及袋足(安阳后岗H12:1)三足内模(夏县东下冯T252③:6)手制:III泥条盘筑法垣曲古城东关H251:53(堆筑)小口尖底瓶(盘筑)轮制:慢轮设备轮制器物第二、陶器的颜色1、露天烧制——红色或红褐色2、出现陶窑后:氧化方法——红色渗水入窑——灰色渗碳入窑——黑色不均匀均匀红色灰、黑色第三、陶器的质地最原始的制陶,不加淘洗,含杂质较多有选择的利用陶土、淘洗土

——泥质陶、细泥陶、白陶

有意地加进了一些羼和料

——夹砂陶、夹蚌陶、夹炭陶

第四、陶器的装饰素面陶磨光陶施衣陶彩陶彩绘陶

纹饰陶纹饰陶

按施纹方法分:如“刻划纹”、“附加堆纹”;按施纹工具分:如“篦纹”、“指甲纹”;按纹样的特征分:如“三角纹”、“之字纹”;按纹样本身象什么就称什么,如“席纹”、“网纹”等。

朱开沟M6018:4高台山第五、陶器的形制按造型分: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三足或多足器等。按用途分:有炊煮器、盛储器、汲水器、饮食器及其它用途待考的器类(礼器、酒器)。按器物名称分:有釜、甑、鼎、鬲、斝、鬹、甗、瓮、罐、盉、瓶、壶、杯、豆、盆、钵、碗等。

釜甑东下冯H402:2成都十二桥鼎鬲东下冯H1:11

东下冯H61:2斝鬹朱W2003:1瓦店IT5H28:22甗瓮朱开沟W2005:1东下冯H42:3

盉朱T236⑤:2(四)、从居住方式来看建筑技术日益提高。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建筑构件小型城堡的出现。临潼姜寨遗址原始村落复原图(五)、从埋葬方式来看(六)、从文化艺术来看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1、“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与“前仰韶时代”2、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前仰韶时代早期:约10000B.C.—6000B.C.左右·前仰韶时代晚期:约6000B.C.—5000B.C.左右·仰韶时代:约5000B.C.—3000B.C.左右·龙山时代:约3000B.C.—2000B.C.左右四、新石器考古的基础概念、

方法与理论1、年代学与测年方法的相关概念2、考古学文化与研究的相关概念

3、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参考书目:1、张忠培:《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历程》,《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2、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3、林澐:《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澐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4、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5、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讲:新石器考古学研究简况

一、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简史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30年):西学孕育、应运而生第二阶段(从1931年到1974年):蹒跚学步趟出新路第三阶段(自1975年以来):走自己的路踏上新台阶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30年):

西学孕育、应运而生

要是把现在的考古学与我们固有的金石学放在一个宗派里,岂不成了中国的胡人用改姓的办法冒充黄帝子孙的那一套把戏。

——李济(《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城子崖发掘报告序》,《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中国北洋政府顾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引进者1921年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不召寨、杨河村和辽宁锦西沙锅屯。1921—1922年调查河南郑州秦王寨、牛口峪、池沟寨。1923—1924年青海洮河、湟水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25年发表了《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肃、青海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

字济之,清华学堂毕业(1918)

哈佛大学博士(1923)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

——中国最早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学者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1929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1930—1931年与吴金鼎、梁思永发掘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李济:(1896—1979)

梁启超次子,

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23)

哈佛大学硕士(193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

——廿世纪30年代田野考古学的巨人193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的发掘1931年河南安阳“后岗三叠层”的发现主编《城子崖》(1934),中国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梁思永(1904—1954):该时期的学术热点举要安特生与“仰韶文化西来说”

——关于“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论争龙山文化的发现及其引起的问题昂昂溪遗址的发现所引导出来的重要问题第二阶段(从1931年到1974年):

蹒跚学步趟出新路1931年梁思永发现了“后岗三叠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文化的三叠层)。——新石器时代考古进入成年期的标志二十年代按照深度计层(西方)三十年代按照土质土色划分地层(中国)苏秉琦(1909—1997):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1934—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9)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始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我国大学考古教育的主要创始人、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开拓者

1975年夏,应张忠培先生邀请,在社科院考古所为吉林大学师生所了《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演讲》夏鼐(1910—1985):1959年《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1939)中国科学院社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5)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1979)——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1、1931—1958年:解析安特生与仰韶文化(1)、地层学与类型学的革命(2)、考古新发现与“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学术论著举要: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获得瓦鬲的研究》,《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李济:《小屯与仰韶》,《李济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三册1931年北京。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南京1935年。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尹达(刘耀):《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2、1959—1974年:考古学文化定名学说的提出

(1)、考古学文化定名学说的提出和层位学的进步及类型学的谱系定位(2)、渭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的确立,和其他地区一些重要遗存的发现提出了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或谱系: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半坡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代表早晚关系(3)、“仰韶文化”与史前社会制度研究的纵深发展学术论著举要:夏鼐:1959年《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苏秉琦:《瓦鬲的研究》,《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1959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三阶段(1975以来):走自己的路踏上新台阶

1、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提出与考古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涨。2、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3、专题研究、社会组织、制度与文明。二、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

现状与主要任务(一)、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现状第一,地区不平横。第二,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或文化的遗存研究不平衡。

第三,同期或同一文化遗存类型的研究不平横。第四,同类型遗存的研究水平不平横。(二)、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主要任务

1.研究考古学文化2.探讨农牧业的起源。3.研究社会制度。4.原始宗教的考察。5.探讨文明起源。PPNA11,500-10,500calBPPPNBperiod(10,500-8,200)

calBP·前仰韶时代早期:约10000B.C.—6000B.C.左右·前仰韶时代晚期:约6000B.C.—5000B.C.左右·仰韶时代:约5000B.C.—3000B.C.左右·龙山时代:约3000B.C.—2000B.C.左右一、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分区1、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年代第二章华渭文化区:以黄河中、上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导言: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综述

2、“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与“前仰韶时代”红陶和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灰陶和黑陶

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前仰韶时代晚早早于“仰韶时代”遗存的确认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区20世纪70、80年代,苏秉琦先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

“区”块块,“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将现今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二、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

第一节

陕晋豫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陕晋豫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泾西泾东龙山时代客省庄二期文化三里桥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仰韶时代半坡四期文化庙底沟文化(或称西阴文化)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时代一、前仰韶时代的老官台文化

1、发现与研究:老官台文化是目前在陕晋豫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种文化得名于1959年发掘的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关于老官台文化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老官台文化是该地区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官台文化应隶属于磁山—裴李岗文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老官台文化(或其中的一部分)应纳入仰韶文化的范畴,称仰韶文化的北首岭类型。2、房屋与灰坑3、墓葬

4、生产工具5、陶器特点6、年代碳十四测定结果表明,老官台文化的年代处在公元前5800—5000年之间,历时800年左右。二、仰韶时代

这个时期该地区主要有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半坡文化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一)半坡文化半坡文化是根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命名的。所以半坡文化是指以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期为代表的遗存。半坡遗址第四期:半坡四期文化第三期:庙底沟文化第二期:半坡文化第一期:老官台文化除半坡遗址以外,目前经过大规模发掘的含有半坡文化的遗址有陕西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村、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甘肃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陕西汉中龙岗寺、西乡何家湾等

1、发现与研究1921年安特生最早的一期半坡文化遗存1954年至1957年发掘西安半坡遗址时,才真正开始注意到这类遗存的特点,1956—1958年河南陕县的庙底沟遗址发现了一种与半坡遗址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彩陶文化遗存。1958—1959年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同时,又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南台地、元君庙)同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遗存,一种和半坡遗址出土的相同,一种和庙底沟遗址出土的相同。

在这些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学术界认为应该将“仰韶文化”区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半坡类型”。一个是以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我们称“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

2、陶器特征(1)、陶质:主要有夹砂(炊器)、泥质(水器和储藏器)和细泥三种。普遍呈红色,极个别的呈黑色。

(2)、纹饰:主要有绳纹、弦纹、锥刺纹、划纹、席纹、布纹、指甲纹和几何形纹饰。彩陶几乎全部都是红陶黑彩。多绘动物形象。最基本的纹样为人面纹、鱼纹和变体鱼纹。

(3)、陶器的制作主要是采用泥条盘筑法,有些陶器经过慢轮加工。(4)、陶器的造型比老官台文化更复杂,三足器基本消失,除少量圜底器和尖底器外,大部分为平底器。

3、年代、分期与渊源

(1)年代:

北首岭、半坡、大地湾遗址:庙底沟文化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姜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半坡文化(2)分期(3)渊源4、社会生产(1)生产工具的质地和制作(2)农业(3)畜牧业(4)渔猎业与采集业(5)手工业(6)劳动分工手工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部门:纺织:编织:制陶:

编织:制陶:5、房屋、

窖穴和墓葬

6、村落布局与社会组织临潼姜寨遗址原始村落复原图姜寨居住址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级别的社会组织,即:1、以中小型房屋为代表的,应该是包括若干个家庭在内的家族组织;2、以大中小型房屋为代表的,应该是包括若干个家族在内的氏族组织;3、以整个居住址为代表的,应该包括五个氏族在内的部落组织。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元君庙墓地包含着三种亲属关系:a.同一墓葬中死者的亲属关系。b.同一墓区组不同墓葬之间死者的亲属关系。c.两个墓区死者的亲属关系。元君庙墓地包含了家族、氏族、部落三级组织。合葬墓代表家族。墓区代表氏族。墓地代表部落。7、社会发展阶段(1)、从生产上看(2)、从埋葬制度上来看a.只见到成年女子和小孩的合葬墓,没有发现成年男子和小孩的合葬墓。

b.妇女往往有着厚葬的现象。

c.女孩厚葬。(二)、庙底沟文化是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的。1921年,安特生,河南渑池仰韶村1926年,李济,山西夏县西阴村时1931年,山西万荣荆村1955年苏秉琦先生试掘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遗址(开端庄)时,发现该遗址存在三种堆积:最初的堆积为文化一(庙底沟文化),中间的堆积成文化二(客省庄二期文化)最晚的堆积称文化三(西周文化遗存)。

1、文化特征:陶器的颜色绝大多数呈红色,只有极少数呈灰色或黑色;质地有夹砂、泥质、细泥三种;夹砂陶主要有罐、釜、灶;泥质陶主要为小口尖底瓶;细泥陶主要是钵、碗、盆和敛口折肩罐

2.庙底沟文化与半坡文化的关系:

第一,从地域上看——分布地域与半坡文化重合第二,从年代上看:——庙底沟文化晚于半坡文化

第三,从共存关系来看:

第四,从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来看:3、生产工具4、房屋、窖穴与墓葬:新石器时代陶窑

的发展规律:(1)由横穴向竖穴发展;(2)窑室体积逐步增大。(3)火道和火眼由少变多5、社会制度(三)、半坡四期文化1、生产工具:

2、陶器:3、房屋:4、墓葬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F411地画(四)、泉护二期文化1、文化特征:2、年代与文化关系:3、房屋、窖穴、陶窑、墓葬:4、社会制度:三、龙山时代这个时期该地区主要有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寺文化等。(一)、庙底沟二期文化该文化是根据庙底沟遗址命名的,庙底沟遗址共包含两种文化,下面是庙底沟文化,上面是庙底沟二期文化。1、分布与年代: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泾水以东的陕晋豫交界地区。典型遗址有陕县庙底沟、渑池仰韶村、偃师二里头、山西垣曲龙王崖、古城东关等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0—2500年左右,即处在公元前三千纪的前半期。2、文化特征3、经济形态4、房屋和陶窑5、墓葬(二)、三里桥文化三里桥文化是以河南陕县三里桥遗址命名的。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渑池以西的豫系西地区,汾水以南的晋西南地区和关中的华山以东地区。

三里桥文化的年代处于公元前三千纪的后半期,是由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来的。1、陶器特点2、生产工具3、墓葬4、房屋和陶窑、窖穴(三)、客省庄二期文化得名于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遗址,客省庄又名开端庄,位于沣河西面。

1、文化特征2、分布、年代与分期3、生产与经济类型4、房屋与窖穴5、墓葬6、陶祖、卜骨、人骨雕塑占卜的方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只有灼(一直到夏),第二阶段出现钻(二里岗时期),第三阶段同用灼、钻、凿。占卜的活动是由巫师主持的,他们的地位很高,威信很高,后来巫师等巫与权力集一身。8、社会发展阶段(1)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房屋结构发生了变化。(2)卜骨的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巫术阶层。(3)陶祖的发现,标志着对男性祖先的崇拜观念已经产生。(4)在横阵还发现了夫妻合葬墓。(5)在客省庄遗址里经常发现有的人和牲畜一起被扔丢弃在灰坑里。

我们这个时代叫做父权制时代。

7、渊源问题(四)、陶寺文化

得名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的临汾盆地

1、文化特征2、水井3、木器、乐器、礼器和铜器4、房屋、灰坑5、墓葬6、年代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将现今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课后思考1、陕晋豫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半坡文化是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3、关于半坡文化的庙底沟文化的关系,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几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陕晋豫地区仰韶时代早、中晚、期的水器是什么?它的变化规律怎样?参考阅读书目举例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庙底沟与三里桥(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二)》,科学出版社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华县泉护村》,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第二章华渭文化区:以黄河中、上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第二节伊洛—郑州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伊洛-郑州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王湾三期文化

龙山时代大河村五期文化遗存

秦王寨文化

仰韶时代王湾一期文化

裴李岗文化前仰韶时代一、前仰韶时代的裴李岗文化

1、发现与研究:得名于1977年发掘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从目前的发现来看,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郑州以南的豫中地区。1、陶器的特点

这种文化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其次,泥质灰陶数量极少;陶器均为手制,大多数为泥条盘筑成形。裴李岗文化的陶器2、石器:

磨制。有的器身往往留有制坯时的打制痕迹。比较有代表性的器形是:石斧——砍伐切割工具,梯形、圆顶、弧刃、扁体。石铲——翻土工具。弧刃。分条形和有肩两种。石镰——收割工具。刃部有齿,又称锯齿镰。背部末端上翘,下端有孔以缚镰柄。磨盘磨棒——粮食脱皮工具。数量多且成套出现。壮如鞋底,下面有四个柱状足。舞阳贾湖遗址石磨盘磨棒舞阳贾湖遗址磨制穿孔石器3、骨器:数量不多。主要出自舞阳贾湖遗址,有鱼叉、鱼镖、骨镞等工具。也有类似于笄一样的生活用具,还有乐器骨笛,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刻符甲骨。4、房屋与窖穴:裴李岗文化文化的房屋发现不多,均为半地穴式,有方、圆两种。裴李岗文化的圆形房屋灰坑数量也很少,多圆形或椭圆形口,有竖穴式坑,袋形坑和阶梯式坑等几种。

阶梯式窖穴袋形窖穴5、墓葬:裴李岗文化仰身直肢葬6、经济类型:7、年代:1、农业已很发达2、渔猎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劳动3、饲养业已经开始4、男女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

二、仰韶时代包括王湾一期文化和秦王寨文化。(一)、王湾一期文化

王湾一期文化是指以王湾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遗存。王湾一期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与陕晋豫地区(渭、泾河流域)的半坡文化相当,晚段与庙底沟文化相当,早、晚两段在文化面貌上也分别与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相似。

王湾一期文化与半坡、庙底沟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第一,王湾一期文化早段与半坡文化相比。第二,王湾一期文化晚段与庙底沟文化相比。第三,王湾一期文化和半坡、庙底沟文化的渊源各有不同。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12期水鸟衔鱼图(宝鸡北首岭)鲤鱼食鸟图(武功游风)半坡文化鲵图(甘肃甘谷西坪)双犬对吠图(大地湾)马家窑文化舞蹈图(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大地湾地画(二)、秦王寨文化1、发现与研究秦王寨文化得名于秦王寨遗址。这个遗址是安特生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广武。五十年代,人们称它为豫西仰韶文化,六十年代,有人主张称秦王寨类型,也有人在王湾遗址发掘以后,将它称为王湾二期文化。七十年代发掘了大何村遗址以后,又有人提出应把它称作大何村类型。我们将其称为“秦王寨文化”。2、陶器特征:由早到晚陶器的变化规律是:(1)细泥陶由多到少,最后消失,泥质陶由少到多,逐渐增加。(2)红陶逐渐减少,灰陶逐渐增多。(3)篮纹由没有到新出现,最后数量很多。到后来的龙山时代成为一种主要纹饰。彩陶由繁褥到简单,最后消失,晚期出现镂孔。(4)由泥条盘筑为主,到慢轮修整陶器、最后出现轮制陶器。(5)晚期受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型,如背壶、锅和盆形鼎等。3、生产工具4、埋葬习俗5、陶窑、窖穴和房屋6、社会制度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在社会组织上,它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家族,家族下面包括若干个家庭,根据是:(1)从房屋结构看:村落已经没有想以前那样有一定的布局了。在结构方面普遍出现了多间建筑,这种多间建筑我们认为是家族的房屋。(2)从埋葬习俗方面来看:大型墓地消失了,但成片的墓葬还存在,在成片的墓葬中,都是单人葬,基本上缺乏合葬墓。墓内多无随葬品。房屋和墓葬的情况来表明,氏族有所削弱、家族有所上升。三、龙山时代包括大河村五期文化遗存和王湾三期文化。(一)、大河村五期文化遗存(二)、王湾三期文化1、典型遗址2、年代:为公元前三千纪的后半期。有的文章中把该文化称为“河南龙山文化”或“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3、文化特征4、生产:

从经济结构上看,农业经济比以前有所发展,还存在家畜饲养,养猪比较发达,渔猎经济仍然存在。5、房屋、窖穴和水井6、墓葬洛阳矬李7、城堡(防御设施)

课后思考1、伊洛—郑州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与编年。2、试比较王湾一期文化与半坡、庙底沟文化的异同。3、王湾一期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论断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样论证是否合理?为什么?4、简述龙山时代城堡与水井的主要发现。参考阅读书目举例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科学出版社2001年。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4、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5、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二章华渭文化区:以黄河中、上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第三节豫北冀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时代大司空文化仰韶时代后岗一期文化

磁山文化前仰韶时代一、前仰韶时期的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根据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命名的。

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与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的年代相当。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保定地区文管所等:《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

1、文化特征:

根据磁山遗址的层位关系,可以将磁山文化划分为两期,分别以磁山遗址“第一文化层”和“第二文化层”为代表。2、生产工具:分石器、骨器两类

石器在制法上分打制、磨制、打磨兼制三种,其中磨制的最多,打制的其次、打制磨制的最少。磁山一期遗存与二期的区别陶系:夹砂褐陶的数量减少,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的数量增多;器形:一期中数量很少的三足钵到二期时数量急剧增加,开始出现小口双耳壶和圈足罐,二期的陶器以盂和支架的数量最多,罐和钵次之。石器:二期磨制石器增加,打制石器减少,一期磨盘和磨棒数量少,二期增加。3、房屋:4、灰坑与窖穴:灰坑:多呈圆形和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窖穴:均为长方形,一般坑壁垂直,四壁规整,少数为袋状。没有脚窝,部分坑壁上留有似斧和木耒之类工具的挖掘痕迹,多呈细条状。5、卵石面及磨盘和陶器构成的“组合物”6、动物遗骸和植物果实:

(1)、动物遗骸:动物骨骼鉴定结果表明:有兽、鸟、龟鳖、鱼和蚌五大类,至少代表着23种动物。猪、狗已经是家畜,鸡有可能是家禽,牛尚不能肯定,其余均为野生动物。如果磁山遗址出土的鸡骨可以肯定是家禽。那么家鸡在中国驯化的年代就可以早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

(2)、植物果实:有腐朽的粮食,榛子、胡桃等。7、经济类型石斧、石铲、磨盘磨棒、窖穴中发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粮食。有粟等品种家猪、家狗和家鸡野生动物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家畜,还发现有骨镞、骨鱼镖、骨网梭等,另外野生动植物的果实也有发现,磁山文化的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养畜业、采集和狩猎的综合性经济。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间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二者时间相近,面貌也基本相同,可将它们看作同一种文化,提出了“磁山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等几种命名。一种意见认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间的面貌有较大的差别,分布地域不尽相同,因而主张分别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二、仰韶时代包括后岗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一)、后岗一期文化

得名于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后岗遗址是1931年发掘的,共有三层。下层为后岗一期文化。中层为后岗二期文化。上层为小屯商文化。七十年代以前,后岗一期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后岗类型”或“南杨庄类型”。1、文化特征

陶质以细泥陶最多,占70%,夹砂陶器其次占25%,泥质陶最少。泥条盘筑成器、局部经过慢轮加工。器形有鼎、平底瓶等。其中球腹壶和红顶碗是最主要的器物

。2、后岗一期文化与半坡文化的比较首先,两者的陶器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1)炊器方面:

(2)盛器方面:

(3)水器方面:

(4)从表皮处理来看:

其次,从分布与渊源来看,3、年代

后岗一期文化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均在公元前五千纪的后期,约与半坡文化的晚期相当。4、生产与经济类型从这些工具来看,后岗一期文化应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相当发达,保存着采集经济。手工业方面有木作和编织,陶器制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5、房屋与窖穴都是半地穴式的,房屋的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圆角长方形,南北各有一个斜坡式的门道,居住面用草拌泥抹平,中央有一柱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