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课件_第1页
宋明理学课件_第2页
宋明理学课件_第3页
宋明理学课件_第4页
宋明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儒学产生初步发展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三教合一理学产生,儒学复兴一、背景:(阅读教材13页总结)1.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儒学出现危机2.“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并弥漫社会各领域3、儒学复兴运动奠定基础1、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混乱局面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2、社会环境: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进一步思考。4、主观上:儒学家推动复兴儒学活动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江南春

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场景一:佛教的发展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探究学习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统治者支持;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①佛教盛行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场景二:道教的发展材料一: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材料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探究学习道教贵生修炼即可长命百岁羽化升天

场景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材料三:“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韩愈《原道》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与社会需要有脱节。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择?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儒学出现了危机。情景再现回顾: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自身理论是否完善、有没有现实需要。一、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儒学危机原因(1)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2)佛教道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广泛传播开来,直接冲击儒家思想。(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自身僵化;佛道思想更符合人们的要求。随着时代变迁,儒生将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呢?2.“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并弥漫社会生活各领域探究学习合一的含义:这里的合一不是合为一体,不是兼并。而是指:相互吸纳,渗透,关系和谐!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三教图(清)丁云鹏探理学之源一、兴起背景: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红门宫处处留痕——三教合一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古代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3、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1)唐代后期韩愈:率先—激烈反对—宣称—提出—。李翱:提出必须

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条件:成果:

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重忠孝、讲康耻、励节气的社会氛围渐成。理学在此运动中孕育而生。导练: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分析】考点:理学兴起的背景。解题方法:第一步:抓关键词①时间—东晋。②人物身份—“儒、道、僧”即儒、道、佛三教。

③一起品茗—交流、融合或三教合一。

第二步:综合比较四项,A项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符合题意。

《古代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理学”一词的概念: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并能治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学它为什么产生以及它有什么特点,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儒学的一种复兴,它是针对佛学和道教的兴起,向儒学示威的情况下,做的一种复兴,那么佛教和道教,它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构成了冲击,那么宋明理学又在哪些方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神学化宋明理学=儒家+道教+佛教思辨化宋明理学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2、思想来源:以为基础,吸收

思想3、基本特征: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社会上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性即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4、各自主张:(1)周敦颐:⑵邵雍:⑶张载:⑷程颢程颐:人与万物同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重新排卦,提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开创“气学”派,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主张“孔颜之乐”孔颜之乐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意思是说,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尊位,他视其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眼即逝。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生活原则,是他将对道义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的得意门生颜回,也继承着这种精神操守,所以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禁不住那种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不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呵!孔子称赞的正是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境界。

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仁爱、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这样就会如宋代另一位大儒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也就是抬头无愧于上天,俯首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

不过,“乐道”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能改变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操守。在孔子、颜回看来,人生境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遭遇到何种不幸或烦忧,君子都要严于操守,不改变实践仁爱道义的初衷,相反还将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

导练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B仁政是论述儒家理想中的君王与臣民关系的,文中没有体现.

C阴阳互相依存本身没错,但是这里主要说的生(阳)和成(阴)并非是互相依存,而是以生(阳)主导的.生是成的依据和前提,但是不能反过来说.

D顺应自然一般认为是道家的思想.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朱熹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学术地位:庞大严密体系,理学集大成者2、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成就(1)理气关系(世界观、哲学思想)来源:二程+张载。

A、世界的本源是理,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万物各有其理,万理终归为一

——“太极中的阴阳变化”。(2)修养论: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慎思明辩,格物致知②爱心、道德源泉:仁

③社会责任感。(明确: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精神自足自由的同时,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接触、探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干预政治的关键——“正君心”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朱熹及其思想的地位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注意:《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16世纪传入欧洲助推其进入“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4)理学经典:

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思考: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

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度制度的需要。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朱熹死后的南宋中后期得到官方承认。元代时被奉为正统,由于元代汉化不够,所以这个正统也没多少人理睬。直到明朝才开始发挥很大的作用。

程朱理学主要思想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2: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材料3: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4: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实质;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欲望朱熹认为什么是天理?理学的实质是什么?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5: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认识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朱熹:《童蒙须知》

修养论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朱熹的这首诗吗?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探个究竟,做个真正的明白人。程颢、程颐(北宋)朱熹(南宋集大成者)世界本原社会伦理认识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客观唯心主义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王心学概念:

基本内涵:影响:

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1)思想主张:A、核心思想是“心即天理”,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

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即主张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反对埋首书册(针对“格物致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内心反省就得天理。)C、“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剥落、扫除(存天理灭人欲)(2)影响:很大的冲击力,引起强烈反响,深刻影响后世思想体系。思想交锋:鹅湖之会·朱陆之辩(1175年)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建立系统心学理论,是心学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名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致”就是达到;”“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阅读下列材料,归纳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材料1: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材料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材料3: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陆九渊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理在心中方法论(如何获得理):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讨论:王阳明认为“花”与“人心”有何关系?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史料再现:“良知即天理”“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致良知”疑难解惑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陆王心学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阳明心学)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依据教材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导练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陆王心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名校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美丽”的三寸金莲重男轻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清)

重礼轻法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