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三篇_第1页
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三篇_第2页
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三篇_第3页
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三篇_第4页
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我国在传统“举国体制”的运动训练体系及其社会环境制造的一种制度性弊端,也是在这种制度环境中各种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结果造成的。体育系统行业内部自行举办的文化教育与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带有“天然”的纽带联系,在这种模式中,运动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各种形式的自学、送教、插班或临时编班、教师随队、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按照训练、比赛周期对运动员文化教学制定计划,进行调整。但这种模式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体育部门所属“二集中、三集中”业余体校的办学模式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负面影响较大,关键是体育系统内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学制与教育系统的普通学校的文化教育不相融,运动员文化教育游离于教育系统的大环境,两者的教学标准也不统一,造成两个系统无法衔接。教育观念与政策问题长期以来业余训练和竞技体育领域把“锦标主义”、“金牌”作为评价标准,各方都优先关注国家与集体的金牌战略,而往往忽视运动员的个人发展,相关调查的结果也都证实了行政部门、运动队等“重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我国颁布了很多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法规,但多是偏向理论的指导性文件,并且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系统性与延续性不够,实践操作性不强。再加上领导和相关人员的重视水准不够,缺乏有效的考核与监管,结果造成政策执行多流于形式。经费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曾明确规定: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省、区、市没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省、市、区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投入占体育事业经费的比例不足2%,25%的省、市、区运动员人均教育经费不到200元50%的省、市、区运动员年均教育经费为1000元左右。全国省级体校运动员生均教育经费为700元/年,地级体校生均教育经费为460元/年(普通中学生均经费为1585元/年)。超过15%的体育系统自办学校无教育系统拨款。对比来看,运动员其实并没有享受到同区同龄普通学生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经费不足直接导致了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师资不足、教师进修和科研活动停滞等)、教学设施条件不达标、课程和教材陈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效。学训矛盾问题学训矛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最难攻克的难题。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2006年针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调查发现,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管理者三方都更加重视训练和比赛,因此造成的“运动员文化课出勤率不高,训练和比赛后补课情况不佳”现象很普遍,虽然很多地方都对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做了硬性规定,但是各地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因外出比赛、训练使运动员中断学习的比例达51.3%运动员到课率只有56%。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运动员周课时只有10学时。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改革招生制度县、市级业余体校设置向更高一级教育机构“直升机制”;单招、特招扩大运动项目的范围,降低招生门槛;设置体育高职生通过单招、特招、专升本(直升)或读研渠道。运动员可以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获得升学考试加分。建立运动员教育退回机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运动员,在未达成向上一级输送的情况下,将其退回原籍学校的机制。转轨纳入教育系统机制“二集中、三集中”的县、市级少体校转轨纳入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和高中、中职教育系统,教练员转为教师编制,采取“双学籍制”,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和高中、中职教育的管理范畴,运动员运动训练为主导的模式转化为“学习、训练双规并行”的模式,师资等教育资源共享,并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共同协商制定和实施优秀运动员完成“普九”教育的相关法规条例,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运动员的基础教育的实施。完善跟踪与安置机制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运动员职业转化机制。包括政府部门针对运动员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职业转换的政策保障等,也包括体育高职院校、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对预就业运动员的培训教育质量保障等。鼓励并建立运动员社会培养体系鼓励并支持以社会团体、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形式或个人为培养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培养机制。如当前,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体育系统的训练体系,而是自愿参与一些由体校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体育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或者个人培训,作为孩子健身、体育爱好和特长的一种家庭式或学生自主式的体育锻炼形式,但现在能否得到政府,尤其是体育部门的认可,从而获得运动员等级资格、参加各级比赛和获得奖励等政策性支持,获得与体育系统培养机制“一视同仁”的待遇,成为这种运动员培养类型能否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议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人才培养理念对培养运动员的主体来说,要树立对运动员的整个人生负责的责任感要把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视为同等重要、没有先后高低之分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努力创新和实现两者的“共赢”,而不是有失偏颇。努力做到各年龄段运动员文化教育与普通学生统一标准与要求。3.2“三个层面的结合”努力做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宏观层面的机制结合;少体校和普通学校在中观层面的有机结合;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在微观层面的科学重构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元模式在学籍管理中,采用长学制、学分制、单科结业积累制、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积极开展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多元教学形式,实行“送教上门”,建设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积极创新“走读”、“借读”、“双学籍制”、“网点学校”、挂靠高校、与高校联合培养、函授教育等文化教育形式;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招生、课程设置、学制、学籍管理和考核以及专兼职文化教师的配备、学习进修、奖励机制、职称评定、福利等多方面的建设上,能够体现特殊性和灵活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尤其是以立法的形式确定运动员义务教育权利;在学籍、招生制度、部门联席制度和对接机制、监督制度、评价奖励制度,加大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资金专款投入、设置运动员安置专项基金等。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转化对接的社会支撑系统建设“运动员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及地方体育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运动员就业的岗位信息、培训、实习、辅导等,实现“多赢”局面。家庭、同事、朋友、所在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都对运动员就业、心理安慰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对他们顺利渡过退役期至关重要。(二)1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缘由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亟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国家从政策上进行了完善,并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立及时反馈评价体系,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生活创造诸多的便捷条件。这些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同时也使我国在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保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面临着下级执行力度孱弱的问题。在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进入大学学习方面的困难。在相关政策下有了体育单招、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等措施。这些措施大大缓解了运动员上大学难的问题,使他们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措施虽然给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方便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但是也因为历史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在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运动员依然承担着大运动量的训练任务。教练员的思想依然落伍,很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教练员队伍,使得科学化的训练难以进行,运动队水平难以提升;金牌至上的训练观念依然普遍存有,即使运动员按照相关政策进入大学学习,其文化水平离相对应的文化学习要求也相差很远。对于退役的大多数运动员来说,因文化基础太差往往没有能力学习相关课程。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运动员因为文化素质水平低造成了就业难、适应社会难的现象,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成为体育系统难以解决的顽症。物质投入失衡计划经济时代,为争金夺银而进行的三级训练网络体制是最为典型的问题。因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大,为了短时间内有所突破,便选择以“物质刺激”、“金钱诱惑”、“利益挂钩”作为激励手段,导致全国各省、市、区的体育类院校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训练上,而忽视了大多数运动员的正规文化教育。在相对较为“机械”的运动技术习得的过程中,运动员本身的“器物化”、“工具化”现象日趋严重,运动技术精湛与精神文化匮乏的强烈对比,俨然使运动员已经成为金牌利益和锦标主义驱使下的“单向度的人”。对于运动员而言,“物质的刺激”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金钱的诱惑”也能使其不遗余力奋勇拼搏,“利益挂钩”更是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共甘共苦克服困难,但这样的手段也直接导致了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思想的异化。在举国体制所遮蔽的利益支配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投入实际仅仅一种附属环节,各个基地和相关学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实际上仅仅打着教育的“幌子”,而真正传授给运动员并能为运动员所接纳的文化教育内容收效甚微。回首我国早期的竞技体育,因为科学技术的短缺,不得不依靠国家的人口资源优势,采取人海战术来持续扩充竞技人才基数,巩固项目优势,这便直接导致某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过早退役,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再者,现如今国家和各基地对于各训练和各种比赛的投入是巨大的,从省级比赛、锦标赛、大运会、全运会再到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比赛成绩的获得往往投入巨大。另外,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则普遍存有着产权分配的认知差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奖金分配的纠纷。尽管我国在优秀运动员培养的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进行保障,教育模式也由单一化逐渐转变成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新模式,但依旧存有着诸多问题,致使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难以与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技术提升与精神匮乏的单向度发展竞技体育的超越理念是其存有于人类竞技体育精神层面的核心基石,不过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组成元素是多样的,五彩缤纷的,正是因为不同的精神文明才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化与人类历史,超越与竞争固然助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车轮,但人性中的真、善、美,团结互助、和平与发展等具有人类共识性的品质才使得这架马车行使得更加平稳。运动员在追求卓越的时候更应学习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精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竞技运动员唯一的目的在于追求体能、技术上的超越,这一动机在金牌主义、锦标主义、利益、金钱等诱惑的助推下更显突兀。我国竞技体育在政府的管理下,从国家到地方全面实施:奥运会战略、全运会战略、省运会战略、各市运会战略等为金牌、成绩而制定的“战略”,而在精神层面的指导政策、方针等缺失严重,基本忽略运动员的精神诉求。衡量各基地、院校竞技体育实力、教练执教能力、运动员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是金牌的数量,夺取金牌成为各基地、院校的主要工作目标。而背负这些“金牌”的人的精神家园却一片荒芜,长年累月的备战和各地区分站赛使得运动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何谈对竞技体育基本精神的领悟。“学与训”的矛盾久而久之,导致形成了“只管训练,不管文化,无暇精神”的极端人才培养理念,导致社会对运动员产生偏见。不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不仅造成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低下与精神层面发展失衡,还导致近年来我国多个项目后备人才成绩提升较慢而不能成为高端的竞技体育人才。2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对策以健全的制度保证为基础面对运动员文化教育这一长期困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并制定相关政策,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国家队运动员素质教育方案》则更是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具体的改善措施。此外,田麦久以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提案,呼吁社会关注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邓亚萍也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建议》的提案。虽然各总局都在大力支持,但只有提升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增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才能使这项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不可否认的是,现有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不过,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日趋复杂化、运动员群体的加速扩充等现实问题的增多,也使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机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现实困境。因而,相关政策文件与相关法规的构建与实施,也必须顺应现实的发展变化,力应进一步确立运动员文化教育与退役保障长效机制。加大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有了完善的相关政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体系的构建而言,更为直接的措施便是政府资金投入这一经济基础的确立。毋庸置疑,在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构建一直都是国家关注和扶持的重点,但在资金的投入和分配上还有失偏颇,过多的偏重于运动员训练的投入而令文化教育工作备受冷落。据了解,我国业余训练人均经费约为2800元,而同期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中高等教育年人均经费15000元,高中3800元。国家对一个运动员的投入仅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的3/4,还未达到一个大学生的1/5。在体育经费和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业余训练的经费投入与对优秀运动员的投入,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差别日益增大。全国业余训练经费普遍不足、经费紧缺导致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低下和体育场馆器械陈旧等,已严重影响到业余训练的质量。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于运动员人才培养的资金分配与财政扶持工作,既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开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日后更为成熟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更为可靠的物质保障。培养运动员主动学习的意识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经验证明,解决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发展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但最为根本和实际的办法应从运动员本身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人类体能开发的潜力是有限的,而智能的潜力是无限的,当运动员体能达到极限时,智能的补充对运动成绩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目前的训练体制在金牌和利益的趋势下,一味的注重开发运动员的体能,忽视了其智能的开发,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的低下。因此,整体训练环境的改善则是目前的主要任务,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运动员学习的主动性。三)1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厌学的常见原因1.1基层教练员“轻文重体”思想,教练员过于追求运动成绩,平时训练中忽视贯彻智力训练,都可能使青少年运动员产生轻视文化学习,从而产生文化学习厌学情绪。因此,基层教练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教书育人为准则。青少年运动训练强度过大及伤病,身体疲劳等都可能成为厌学的原因,但这时不是表现为对整个文化学习过程厌倦,大多是暂时的或者周期性,只要教练员、体校文化教师多关心,多体贴,多鼓励,多指导,厌学情绪就会减轻或消失。冬训、竞赛周期的心理压力大也是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文化学习厌学情绪的因素,但这种厌学情绪也是暂时的,只要教练员积极引导,增强恢复训练,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带着轻松的心情去上文化课,这也是对训练后的放松,这样运动员的厌学情绪就会消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形式,是运动员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认识或倾向,是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价值因素之一。缺乏学习兴趣表现在对学习没有内在的需要,从而导致厌学。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并不是青少年运动员与生具有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对自身的价值而逐渐形成的。缺乏准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准确,内驱力不足没有目标等是引起厌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准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没有动力,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文化,该怎样去学,同时他们有些认为只要运动成绩好,文化学习成绩无所谓。更有甚者还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是为教练、学校文化老师或父母而学习文化,是一种任务,不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要一遇到一点点困难与挫折,就会丧失信心,对学习文化产生逃避的想法。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些基础差的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自觉性低,同时又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导致他们的文化学习成绩差。因为文化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受到文化老师、教练、家长的批评与不谅解,如此恶性循环,运动员对文化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厌学情绪就成了情理之中。挫败感导致厌学。经常文化考试不及格,使运动员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文化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失败感负重,从而使运动员产生一种无助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这里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估计。一旦运动员出现这种心理状态,就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消极情绪,导致厌学。没有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价值。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为力求成功地完成某种有价值的活动的内部动力,而成就价值就是在这种动力上建立起来的对某种活动的成就体会。厌学的运动员对失败感到羞愧的水准偏高,而对成功却不怎么感到骄傲,不能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波折,学习缺乏信心。因厌其师而倦其道。现实中,有很多运动员的总体素质较好,但因为文化教师的教学不当,态度粗暴,说了过激的话,伤害运动员自尊心,处理事情不公正等方面的原因,引起运动员反感,使运动员因反感老师而讨厌上这位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这种厌学往往具有科目特点,不具有整体性。但时间久了,同样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值得基层教练员、文化教师的注意。教练员、体校的文化老师及家长要求不当。要求太严、太高或太松,都可能导致运动员厌学,有些文化老师及家长忽视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特点,既要求文化学习成绩高,又要求运动成绩突出,要求过高,给青少年运动员施加压力过大,繁重的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和精神压力,以致运动员不能承受,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体校内的运动员之间交往问题。有些运动员因为性格的原因,在与队友之间或队与队之间人际交往方面较差,经常与队友之间、队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地处理,最后导致队友之间、队与队之间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队员之间的关心,从而感到学校上文化课没意思,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再者,有些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因受到年龄较大运动员的威胁而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从而对去上文化课产生恐惧,开始逃避上课,最终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此外,结交不良朋友也是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厌学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外界的诱惑、交友不当、黄色诱惑不良迷恋、早恋等也是构成青少年运动员厌学的主要因素。这要引起我们广大基层教练员高度重视,及时消除隐患,准确引导,以防止青少年运动员萎靡不振。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厌学的根源,严重干扰着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人生的追求,防碍和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厌学情绪,我们基层教练员、体校文化教师要以关心、信任和尊重,积极引导,以时代的责任感,以关心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为己任,以培养全面发展青少年优秀运动员为目标。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要积极进取,让他们摆脱厌学情绪的困扰。2基层教练员、文化教师对青少年运动员厌学情绪的对策2.1教练员转变思想观念。把文化学习和训练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文化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对运动员上体育理论课的同时,结合我国近代史、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要求运动员写训练日记,写个人训练总结,教练员亲自检查,对写得好的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逐渐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写作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制定出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目标。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有了明确的目标,动力就强,这是学习动力源。运动员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就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自信心。在帮助运动员制订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难度适中,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教练员及文化教师不要给运动员施加过大的压力。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设置恰当的文化学习目标,逐渐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教给运动员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给运动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给运动员在学习上增加很多的阻力,持续的挫伤学习积极性,降低运动员的自信心。作为教练员及文化教师,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运动员“学会”什么,而是应该让运动员“会学”。在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教练员、文化教师对运动员学习方法的优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对存有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帮助,使运动员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使运动员在持续的成功中增长自信。适当降低对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的期望值。教练员和体校的文化教师要知道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运动员担负着运动训练的任务,又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务,运动员承受着比普通学校学生更重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负荷,要想做到这两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并不现实所以应当了解运动员学习文化的困难所在,帮助运动员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学习计划并为此而努力。为此教练员、体校的文化教师要多与运动员在学习方法、人生理想、心态等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充分了解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运动员都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时他们也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如以前人们说“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是一种误解,是错误的观念,要改变这种观念,我们教练员必须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厌学的心理障碍,我们教练员要让运动员树立起“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的观念,面对困难时,只有持续去克服才能走向成功,让他们在心理上不惧怕学习。比如可以为运动员自己选一门他最想学、最有把握学好的学科,多下工夫,首先突破,证明他具有学习能力,并让他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教练员要让运动员远离消极情绪。如果运动员因为怕学习失败,学习成绩差,或对体校文化学习环境有恐惧心理,教练员就要采取行动让运动员消除这种情绪。增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挫折教育。文化学习毅力来源于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认识有多深,毅力有多强,学习就会有多持久,这是学习力的核心。现在的运动员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也不多,独自面对挫折的机会比较少,一旦遇到困难,往往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而教练员要适当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以磨炼意志和提升运动员的受挫折能力,要在尊重、理解、关心的前提下,多与运动员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只有持续克服困难才能持续取得。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