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教学课件《信用经济学》_第1页
整套教学课件《信用经济学》_第2页
整套教学课件《信用经济学》_第3页
整套教学课件《信用经济学》_第4页
整套教学课件《信用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用经济学1第一章

信用经济学说2第一节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

一、外国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在世界上各大古代文明的文献记载中,均出现过对信用交易的描述,以及对诚信道德的推崇。在公元12世纪前后,欧洲市场上的商业信用交易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其间形成了最初的信用交易习惯和规则。公元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使欧洲市场上的信用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公元19世纪初期,英国开创了会计审计制度,征信机构也在伦敦诞生,发展金融信用的条件趋于完备。3第一节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

一、外国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北美大陆很幸运地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信用交易是伴随着欧洲殖民者开发北美新大陆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在北美经济发展史上,太平洋铁路的建设是一个重要事件,它也是早期使用信用交易方式的经典案例。北美的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如果当年没有“信用交易”在铁路沿线各地区蓬勃发展,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是无法建成的。4第一节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

二、中国古代的市场信用交易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商业信用活动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赊”和“欠”等汉字出现在周朝的甲骨文残片之中。在战国时期,民间的借贷活动已经十分普遍。在经济发达的宋朝,市场上的商业信用形式和规模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点。据史书记载,我国的钱庄和银号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叶,钱庄和票号是同类机构,是准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只是南方人习惯称之为钱庄,而北方人管它们叫票号。5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一、早期经济学家定义的信用及其分类虽然现代经济学诞生已有三、四百年了,由于一直没有出现信用经济学分支,经济学界始终没能形成对信用(仅局限于“经济信用”)的“权威定义”,更没有对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统一观点。对于信用概念,有从银行信用视角观察信用的经济学家,他们将信用狭隘地定义为借贷关系。也有从商业信用视角观察信用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货币借贷只是信用形式中的一个种类,除货币借贷之外,还有商品赊销、货款预付和实物租赁等形式。6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一、早期经济学家定义的信用及其分类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说道:“究竟乙有多少信用,要看人们对他偿付能力的评价。”有法学素养的经济学家以法律为准绳,他们对信用的种类进行逐层细分,并分别给出定义。他们对信用的一般定义为:“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7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一、早期经济学家定义的信用及其分类从经济学界对信用问题研究的历程看,以18世纪为界,在18世纪之前,经济学家对经济信用的研究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点,探究经济信用的本质。在18世纪起截至当今,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信用成为经济学界集中关注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信用问题的经济学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含信用扩张论)、信用调节论、信用控制论等。8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二、早期经济学家对信用功能的不同看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马西(JosephMassie)提出了信用是让渡了使用价值的见解。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Quesnay)认为,货币借贷形式的信用是把非生产性财富转化成为生产性财富。法国古典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家、经济浪漫主义奠基人简•查尔斯•西斯蒙第(JeanCharlesLnardSimonde)定了信用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9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三、信用媒介论观点“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的作用是形成产业资本的媒介,持这种观点的早期经济学家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亚当•斯密明确提出,银行的金融信用不能增加一国的资本,只是将死资财转化为活资财。也就是说,信用不过是将使无用的资金转化成为资本的媒介。大卫•李嘉图认为信用不创造资本,只起到改变资本用途的作用,而且资本用途的改变不见得是有益的,有可能是有害的。10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三、信用媒介论观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认为信用本身不是资本,推广信用也绝不等于创造资本,信用只是使用别人资金的许可。信用能将“现存资本”转化为“现用资本”。也就是说,信用不能增加现存资本,但能增加现用资本。“信用媒介论”有三项明显的理论缺陷。一是“金本位制”条件,即银行发行货币是有等值黄金储备的。二是不允许银行创造“虚拟资本”。三是强烈反对信贷消费。11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信用创造论”认为拥有信用等同于掌握了货币,因而信用能创造出产业资本。他们主张扩大信用供给,而且主要由商业银行来配置信用这种资源。最早提出“信用创造论”观点的是一位苏格兰裔的金融家和投机者—约翰•劳(JohnLaw)。他认为要使国民经济从“金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以借助于信用,信用可以创造出货币来。他的观点是“信用既是货币,货币既是资本,资本就是财富。”12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英国财政经济学家亨利•桑顿(HenryThornton)将票据信用的载体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分别是“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银行券)”。他认为银行票据能替代金币,像货币那样流通。苏格兰经济学家亨利•麦克劳德(HenryDunningMacleod)从经济学角度指出:“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和符号,从而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在法律上,授信和受信之间有着跨期交易的契约关系,因此信用是一种债权,具有交换性或购买力。13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认为应该由实体经济的资本需求来决定银行信用供给。德国金融理论学者阿伯特•韩(AlbertHahn)强调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性,认为银行应该积极创造信用,银行开出的货币兑换凭证等同于货币本身,因而信用就是货币。他的“信用创造论”的核心思想是,资本的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供给的结果。14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四、信用创造论观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信用创造论”偃旗息鼓了近百年。经济学界对“信用创造论”观点批评声不断。有经济学家指出,银行信用不能等同货币,信用不是一般等价物。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信用可以是流通工具,但不是价值体,因而不能被定义为资本。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信用创造论过分夸大银行在资本形成方面的作用,主张通过信用扩张来发展经济,实际是在制造通货膨胀,15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五、信用调节论观点“信用调节论”是在批评性地吸收了“信用创造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基本主张是,在经济危机时扩张信用,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莱(R.G.Hawtrey)、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阿尔文•汉森(AlvinH.Hansen)、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英国货币金融学家霍曲莱把现金与信用统称为货币,认为经济周期变动的规模与长短是由信用供给量和方式决定的。16第二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信用观

五、信用调节论观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他企图用调节银行信用的方法,通过扩大银行信贷投放量来抗击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在宏观层面上,主张信用调节与直接信用管制相结合;在微观层面上,主张选择性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管制相结合。保罗•萨缪尔森进一步强调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信用,认为中央银行主要职能是“控制社会的货币与信用的供给”。17第三节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信用经济学范畴及相关的研究和工具严格地按照学科分类,对信任和信誉的研究属于社会学范畴;对诚信和公信的研究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范畴;只有对经济信用和商誉问题的研究才属于经济学范畴。在使用的数学工具方面,除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被经常使用之外,应用数学中的运筹学被成功地运用于信息和信用经济的分析之中。可以预见,偏微分方程、运筹学其它分支、变分法和工程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方法均有可能被应用于信用经济学研究。18第三节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模型美国的制度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教授建立的机会主义模型可用于说明市场主体的经济失信原由,从人性(内核)和制度约束(外围)两个方面解释了经济失信出现的客观条件,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9第三节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三、微观信息经济学方法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重点探讨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种种机制。信息经济学研究揭示了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用风险,给出了在此状态下制订契约和让授信人规避风险的方法,即交易双方如何利用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条件达成各自市场目标的方法,包括配置信息资源和做出最优信息经济决策。20第三节构建微观信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四、作为研究工具的博弈论博弈论(gametheory)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运筹学的一个门类。经济学家所引用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在经济博弈论中,非合作博弈可分为四种状态下的博弈,分别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21第四节宏观信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脉络

一、信用经济状态模型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BrunoHildbrand)是最早使用“信用经济”这一词汇的经济学家。他根据市场交易方式的不同,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以物易物交换方式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阶段;以货币作为主要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阶段;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阶段。克尼特•维克塞尔是经济学瑞典学派的开山鼻祖,比较了“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和“纯信用经济”四种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和票据信用的效能。22第四节宏观信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脉络

一、信用经济状态模型克尼特•维克塞尔(KnutWicksell)是经济学瑞典学派的开山鼻祖,比较了“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和“纯信用经济”四种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和票据信用的效能。约翰•希克斯(JohnR.Hicks)在克尼特•维克塞尔的“纯信用经济”说法基础上,提出了信用经济的两种模式,即“单中心模式”(mono-centric)和“多中心模式”(poly-centric)。23第四节宏观信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脉络

二、信用总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都认为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对国民经济是有影响的,而真正对此问题做出量化分析,并将信用因素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人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其中,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M.Friedman)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本杰明•弗里德曼发现,若要反映信用经济因素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简化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应该是:X=F(P,M,C)。其中,X代表产出;P代表物价水平;M代表货币总量;C代表信用总量。24第二章

信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25第一节信用与信用经济

一、信用的内涵与特征(一)信用的内涵信用(Credit)是获得信任的资本。信用是其拥有者社会关系与经济交易活动的价值体现。信用由意愿、能力与行为结果构成。(二)信用的特征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信用作为一种经济性、社会性的虚拟资本,具有归属性、标识性、传散性和社会性等特点。26第一节信用与信用经济

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这一理论命题揭示了信用、信用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二)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三)信用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启动器(四)信用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五)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与交易创造工具和基本条件27第二节信用经济的产生

一、信用活动产生的客观依据信用活动的产生有其客观依据:其一,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总根源。其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其三,商品和货币分布不均是信用产生的必要条件。28第二节信用经济的产生

二、信用关系及其形成(一)信用关系的内涵信用关系就是信用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信用关系是从属于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历史的社会关系。信用关系具有普适性,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构成了人们基本的生活形态和各种生活层次。29第二节信用经济的产生

二、信用关系及其形成(二)信用关系的分类根据信用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后果:良性信用关系和恶性信用关系根据信用受益对象: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根据条件对称性:对称性互动与非对称性互动根据信用承受风险程度:风险信用与非风险信用根据信用有无担保、抵押:硬信用与软信用根据信用是否被强制:强制性信用与非强制性信用根据信用的相互影响的惯性程度:单一性互动、系列互动、指定性互动与连锁性互动30第二节信用经济的产生

二、信用关系及其形成(三)信用关系的要素信用主体:即信用活动中的参与者。最基本的主体就是借贷双方,即一方是借入的债务人,另一方是贷出的债权人。信用标的:指信用关系的对象是实物形式,还是货币形式,即信用活动中物的因素。信用条件:债务人如何偿还债权人货币资金本息等方面的约束性规定。主要指期限和利率。信用工具:指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是贷者与借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工具。31第二节信用经济的产生

二、信用关系及其形成(四)信用关系的形成信用关系即指信用双方当事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从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行为分析信用关系的形成:意外事件;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主观评价;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从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信用关系的形成: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同;企业的生产周期不同;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更新期不同从政府行为分析信用关系的形成:政府向社会公众举债,从而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用关系32第三节信用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信用的联系来看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信用的联系来看,信用经济经历了高利贷信用和现代信用两个阶段。(一)高利贷信用高利贷信用是指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一种借贷活动,它是生息资本的初级形态。(二)现代信用现代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态。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所有者以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它主要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有特殊的转让形式。33第三节信用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从借贷的客体形态来看从借贷的客体形态来看,信用经济经历了实物借贷信用和货币借贷信用两个阶段。(一)实物借贷信用实物借贷信用是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二)货币借贷信用货币借贷是借贷的高级形式。货币的出现,扩大了信用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了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货币借贷是随着商品生产交换关系、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34第三节信用经济的发展阶段

三、从是否有信用工具及其流动来看从是否有信用工具及其流动来看,信用经济可以分为尚未工具化的信用阶段、尚未流动化的信用阶段和流动化的信用阶段。尚未工具化的信用是指借贷活动已经发生,但没有形成信用工具。尚未流动化的信用阶段是指借贷活动已经发生,并且具体化为信用工具,但这些信用工具并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因而资金依然呆滞或凝固。流动化的信用阶段,是指借贷活动已经发生,并且具体化为工具,同时这些信用工具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转让,使资金得以灵活运用。35第四节国内外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一、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经济发展现状(一)信用交易方式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形式信用交易方式的普遍化有赖于发达的银行信用机制所提供的信用服务支持体系。(二)社会信用意识强,讲信用成为社会普遍的观念和自觉行动(三)建立较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四)形成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五)信息透明度高(六)重视信用问题的教育与研究36第四节国内外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二、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一)信用经济建设的三种变化一是信用主体独立化;二是信用制度契约化;三是信用关系约束硬性化。(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历程起步阶段:1999年以前。在起步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是自发性。初步发展阶段:1999年—2003年。在这一阶段,信用中介机构的种类增多,规模扩大,国外信用机构也开始发展中国市场。加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加速发展,尤其是政府开始大力、快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37第四节国内外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二、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三)我国信用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新旧经济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处在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做法的过程当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及其各个层面均处在较大的变动之中。二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经济活力,但另一方面,利益磨擦急剧增加,这就使得信用缺失问题在社会上频繁发生。三是企业信用不断发展。四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有关信用的中介机构和信用咨询服务都很欠缺和不完善。38第四节国内外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三、信用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信用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用关系无处不在。其二,信用规模日趋扩张。其三,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其四,信用经济风险加剧。其五,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不开信用。其六,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发展飞速,信用机构呈现出多元化。39第四节国内外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四、我国发展信用经济的战略思考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发展信用经济需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计划。(一)坚持诚信宣传教育,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二)加快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三)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信用管理活动(四)大力发展信用领域的科学教育事业40第三章

信用经济的内涵与特征41第一节信用经济的内涵

一、信用经济的基本概述(一)信用经济的概念信用经济是以信用为纽带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其主要的经济交易方式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信用交易方式。(二)信用经济的标志当一国的交易方式从现金交易为主导转变为以信用交易为主导时,或者说50%以上的交易是以信用交易方式达成的,这个国家的市场就进入了信用经济阶段。42第一节信用经济的内涵

一、信用经济的基本概述(三)信用经济的主体形式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现代信用经济形式可以划分为政府(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包括银行信用)和个人信用。政府信用是指以政府为授信方而产生的信用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信用体系中具有保障功能。个人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企业信用具有信用经济最完备的属性和特征。43第一节信用经济的内涵

二、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信用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高级形式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其再生产过程是以信用为基础,因此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二)信用经济是以信用为媒介的经济货币不再是过程的媒介,取而代之过程的媒介是信用,信用的产生为节省支付手段创造了新的杠杆,补偿了流通速度对铸币量的要求。信用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信用制度的完善和运行。信用制度的产生,加强了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44第二节信用经济的外延

一、信用经济是交易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贸易的扩大及城乡人口的流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人类社会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在商品经济时代,交易逐渐成为一种频繁发生的行为。在发达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交易变得极其普遍和发达,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在信用经济条件下,各种市场主体出于自身利益,以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为基础,相互之间进行着经济活动,交易行为非常普遍。45第二节信用经济的外延

二、信用经济是契约经济在信用经济社会里,契约打破了人际关系、地理范围等的限制,使在任何个人和组织之间建立信用关系成为可能。契约化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信用风险和交易费用。交易不断契约化推动了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内的整个信用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信用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46第二节信用经济的外延

三、信用经济是法制经济在信用经济下,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活动更加纷繁,交易规模扩大、交易频率加快,各种经济纠纷如不履约等行为更容易发生。传统的道德约束与不足以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和信用状况予以确认,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予以调整,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予以保护。信用交易以法治为本仍然使现代信用经济具有了法治经济的特征。47第二节信用经济的外延

三、信用经济是道德经济现代信用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经济信用行为的发生,无不以一定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市场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信任深刻影响着经济领域商业信用契约的履行。在信用经济中,诚实守信和法治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表现在许多复杂的交易需要法律和道德同时起作用,缺一不可。法治是外在的约束,诚实守信是内在的自律,两者是天然的依托与伴侣。48第三节信用经济的特性

一、信用经济的特征(一)负债性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所以事后要偿还。(二)风险性信用使得买卖之间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导致信用行为具有风险性。(三)责任性信用达成之后,有责、权、利一一对称的问题。(四)类金循环性信用经济是个不断打破平衡,再到实现平衡的经济。49第三节信用经济的特性

二、信用经济的特性表现信用经济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用经济的本质是信用(二)债权债务关系代替货币资金起导向作用(三)信用关系无所不在,覆盖全社会(四)信用规模日趋扩张,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五)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为信用危机(六)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不开信用(七)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的飞速发展50第四节信用经济与信用环境

一、信用环境概述(一)信用环境的概念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用程度。(二)信用环境的内容信用环境的形成需要信用主体对信用制度的认可和遵守信用主体的信用理念是构成信用环境的主观因素信用环境包含信用管理水平与信用秩序两个层面51第四节信用经济与信用环境

二、信用经济与信用环境的关系(一)信用环境建设是信用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性工程(二)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信用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信用环境的建立和完善52第四节信用经济与信用环境

三、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与信用环境建设的现状中国已经走在信用经济的发展道路之上,却面临着失信泛滥的窘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环境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信用环境恶化是市场经济秩序紊乱的一个重要根源(二)信用环境恶化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三)信用环境恶化加大了金融风险53第四章

信用经济的表现形式54第一节商业信用经济

一、商业信用经济的含义与特点(一)商业信用经济的含义商业信用经济是指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商业信用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形式。商业信用是商业信用经济的本质内容。(二)商业信用经济的特点1.体现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2.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相联系

3.其规模与经济繁荣程度相一致55第一节商业信用经济

二、商业信用经济的局限性(一)规模受企业资本量的约束(二)具有严格的方向性(三)具有对象上的局限性(四)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五)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56第一节商业信用经济

三、商业信用经济的作用(一)积极作用1.有利于润滑商品生产和流通,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2.有利于企业间的资金融通,加速资本周转3.操作灵活,信用规模适度4.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消极作用1.容易形成债务链和债务危机2.影响货币供给的调控和信用总量的控制57第一节商业信用经济

四、商业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一)商业票据的定义商业票据即商业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由于信用关系而形成的短期无担保的债务凭证的总称。(二)商业票据的分类在商业信用中被采用的商业票据可以有两种:其一,商业期票,这是一种由债务人开出的,承诺到期付款的有价证券;其二,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开除出的,命令债务人按期付款的有价证券。58第一节商业信用经济

四、商业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三)商业票据的作用其一,商业票据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途径,同时使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晰。其二,商业票据促使经济主体更加自律,有利于经济主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微观经济环境的规范化。其三,商业票据可以规范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调整经济总量与货币供应量的平衡,降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其四,发展商业银行票据有利于完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商业信用的发展和票据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等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59第一节商业信用经济

五、我国的商业信用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商业信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领域中广泛地存在着商业信用。第二阶段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个阶段商业信用基本上是被取缔的。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了商业信用。60第二节银行信用经济

一、银行信用经济的含义银行信用经济是指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银行信用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形式。银行信用是银行信用经济的本质内容。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的方式提供给个人、工商企业等主体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信用能力和商品流转方向上的局限性,成为现代信用经济中的主要形式。61第二节银行信用经济

二、银行信用经济的特点(一)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二)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三)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四)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62第二节银行信用经济

三、银行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一)银行票据银行票据是指银行签发或承诺由其承担付款义务的票据。主要包括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及银行支票。(二)信用证信用证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63第二节银行信用经济

四、商业信用经济与银行信用经济的关系(一)商业信用经济与银行信用经济的联系第一,商业信用始终是一切信用制度的基础;第二,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反过来又使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第四,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替代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64第二节银行信用经济

四、商业信用经济与银行信用经济的关系(二)商业信用经济与银行信用经济的区别1.两者的主体不同2.两者受到商品流转方向限制不同3.两者的信用期限不同4.两者受到产业资本规模的约束不同65第二节银行信用经济

五、我国的银行信用经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这个时期的银行信用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银行信用范围狭窄;二是银行信用的业务种类单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旧的银行信用体制面临改革的局面。银行的业务种类得以扩充,开辟了新的存、贷款种类,发展了信托、咨询等多种中间业务,银行信用日益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66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一、政府信用经济的含义与特点(一)政府信用经济的含义政府信用经济又称公共信用经济,是指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政府信用(公共信用)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形式。(二)政府信用经济的特点1.具有公共性、政策性2.安全性高,信用风险小3.具有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4.用途具有专一性67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二、政府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一)国家内债的典型信用工具1.公债和国债公债是政府信用的主要信用工具。公债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的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务凭证。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的债务又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债务又称地方债。68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二、政府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一)国家内债的典型信用工具1.公债和国债69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二、政府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一)国家内债的典型信用工具2.国库券国库券是指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通常要以预算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担保。3.专项债券专项债券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主要是为了筹集资金建设某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4.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在公债券、国库券、专项债券仍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余下的赤字即向银行借款和透支。70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二、政府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二)政府外债的典型信用工具1.国际债券是指一国政府为筹措和融通资金,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2.政府向外借款政府向外接借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由借贷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协议或合同,形成国际债权债务关系。71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三、政府信用经济的作用(一)政府信用经济的积极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实行宏观调控4.调节货币供应量72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三、政府信用经济的作用(二)政府信用经济的积极作用发挥需要考虑政府信用的规模政府信用规模必须适度,决定政府信用规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政府举债资金需求额;第二,国债的应债能力,亦称社会承受能力;第三,国债的偿还能力。73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四、政府信用经济与银行信用经济的关系(一)两者之间的区别第一,政府信用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融资方式。利用政府信用发行国债筹资比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更具主动性、稳定性。第二,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和服务性;而银行信用的目的主要还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银行信用的赢利性大于政策性。74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四、政府信用经济与银行信用经济的关系(二)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国家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和承销者。第二,政府信用依赖银行信用的支持,中央银行把买卖国债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手段。75第三节政府信用经济

五、我国的政府信用经济1991年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国务院决定在发行国债工作中进行部分国库券承购包销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国债一级市场的出现。1996年是中国国债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债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1999年,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谋求为券商提供合法融资渠道的大背景下,银行同业间国债市场开始对部分券商开放,并重新恢复了深、沪国债发行市场。76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一、消费信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消费信用经济是指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消费信用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形式。消费信用是消费信用经济的本质内容。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人向消费者个人用赊销方式出售商品时,已产生了消费信用,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消费信用规模才得以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式开办消费信贷始于1987年,首先推出的消费信贷品种是居民购房的按揭贷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多样化,我国的消费信用会有加快发展的趋势。77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二、消费信用经济的主要形式(一)赊销赊销,即零售商直接以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二)分期付款分期付款,即消费者先支付一部分货币(首期付款),然后按合同分期摊还本息,或分期摊还本金,利息一次计付。(三)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个人用以购买住房或耐用消费品的形式。78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三、消费信用经济的特点(一)单笔信贷的授信额度小消费信用由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所以面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自然比向工商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发放的贷款余额要小的多。(二)具有非生产性消费信贷的投向主要是消费领域,因而具有非生产性。(三)期限长,风险大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分期付款及消费信贷,与其他的信用形式相比,期限普遍较长。79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四、消费信用经济的作用(一)消费信用对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有促进作用(二)消费信用能够起到调节消费的作用(三)使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脱节,增加了经济链条的不稳定因素80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五、消费信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一般来说,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越大,总供给的水平越低,消费信用的规模越小。(二)居民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三)资金供求关系若资金供给小于需求,消费信用的规模就大;若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消费信用的规模就小。(四)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81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六、消费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包括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它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个人提供的一种凭证,可以凭其向指定商店或其他服务性企业赊购商品和其他劳务,再由银行定期向顾客和商店进行结算。信用卡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促进商品销售,刺激社会需求。82第四节消费信用经济

七、我国的消费信用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没有消费信用,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属于计划经济,商品供应非常紧张,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没有得到转变。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不断扩大,消费观念逐步开放,加之房地产和汽车等产业迅速发展,消费信用规模随之扩大。83第五章

信用经济的量化84第一节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

一、关于信用规模:五国比较信用规模是我们能够量化的、最广义的信用交易的规模。从美国(1959—2000年)、德国(1991—1999年)、日本(1989—1999年)、法国(1995—1999年)、韩国(1975—2000年)五个国家的数据实证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从长期看,信用规模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信用规模的增长趋势呈指数增长;各国上升的速度和稳定程度有所不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较成熟的速度要快,经济衰退的国家其信用规模增长缓慢。85第一节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

二、关于经济增长:四国比较从美国(1960—2007年)、德国(1980—2007年)、日本(1970—2006年)、韩国(1980—2007年)四个国家的数据实证情况看,各国GDP水平不一定都增长,在我们选择的4个国家中日本就出现了GDP规模的下降。其他3个国家的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增长速度方面,基本有2种情况,即指数型增长和对数型增长。美国、韩国经济呈指数型增长,而德国的经济则呈对数型增长。长期来看,呈指数型增长的国家未来增长速度和潜力要高于呈对数型增长的国家。86第一节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

三、信用规模与GDP:四国比较通过观察美、德、日、韩4个国家的情况,可以发现各国信用规模与GDP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所选取的四个国家,信用规模都要高于GDP规模,而且,信用规模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快。信用规模同GDP的比实际上是经济信用化率。该比率反映一国信用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标志其经济信用化程度与信用化进程。87第一节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

四、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理论分析马克思:经济越发展,信用关系就越紧密,就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熊彼特:货币因素对长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他把货币理论同经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将货币和信用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88第一节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

四、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二)实证检验以美国为例,通过对信用规模和GDP水平相关的经济变量作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呈强正相关关系,信用规模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一致,且信用规模的变化与GDP的变化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具有双向因果性,即信用规模的变化会引起GDP的变化,同时,GDP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信用规模。89第一节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

四、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三)基于中国数据的进一步检验对中国信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进一步检验表明,以1990-2007年为观测期,总信用规模与实际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是正相关关系,达到长期均衡时总信用规模变动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变动0.76个百分点。GDP能影响总信用和金融部门信用,而GDP和非金融部门信用能共同影响金融部门信用。90第二节信用规模化与信用经济化率

一、信用经济信用经济是继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以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主要以信用交易方式进行;经济主体之间广泛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成为社会关系、经济运行、管理制度的核心要素之一。进入信用经济的主要条件是经济主体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社会经济活动有秩序,信用交易有规则,法律法规体系与信用制度健全与完善。91第二节经济信用化与信用经济化率

二、经济信用化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是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交易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越来越大。经济信用化是指信用活动日益增加,经济交易中可以用信用来衡量的部分越来越大的现象、过程或发展趋势。导致经济信用化的原因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正逐步摆脱对经济主体自身积累的依赖,转而依靠于外部融资。92第二节经济信用化与信用经济化率

三、经济信用化率经济信用化程度可以用信用总规模相对于经济规模的倍数(AC/GDP)表示。本章将经济信用化描述为信用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用GDP代表经济规模,AC表示信用总规模,t表示时间,则经济信用化可以表示为:将公式进一步变形:可以将经济信用化解释为信用总规模相对于经济规模不断提高的过程,将AC/GDP称为经济信用化率,用以描述经济信用化情况,该比率越高表明经济信用化程度越高,信用活动越活跃。93第三节信用结构

一、信用结构界定与基本结论信用结构就是在经济运行中信用活动形成的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由在信用规模中各层次、各类型信用活动的规模均衡,相互关系均衡共同构成实现的。经济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形成了信用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由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条件、信用载体、信用内容、信用方式、信用类型等要素所组成。按着国际惯例,把信用活动分为金融部门的信用与非金融部门信用。94第三节信用结构

一、信用结构界定与基本结论95第三节信用结构

二、信用结构与信用规模(一)总信用规模总信用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计量的、一国或地区的全部信用交易。总信用规模可以用公式描述为:总信用=政府部门负债+金融部门负债+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居民部门负债=(政府债券+政府部门应付账款)+(现金+存款+金融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应付账款+银行贷款)+消费信贷96第三节信用结构

二、信用结构与信用规模(二)金融部门信用规模与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1.金融部门信用规模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是金融部门通过发行货币、吸收存款等方式进行的信用交易的规模。金融部门信用规模=金融部门负债=货币+准货币+金融机构债券=通货+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金融机构债券97第三节信用结构

二、信用结构与信用规模(二)金融部门信用规模与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2.非金融部门的信用非金融部门的信用是指能够计量的一国或地区的非金融部门的全部信用交易。非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可以用公式描述为:非金融部门信用=总信用—金融部门信用=政府部门负债+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居民负债98第三节信用结构

二、信用结构与信用规模(三)公共部门信用规模与私人部门信用规模公共部门的信用规模可以用公式描述为:公共部门信用=政府信用=中央政府负债+地方政府负债+政府职能部门负债=债券+应付帐款+向银行的借款及透支私人部门的信用规模分别可以用公式描述为:私人部门信用=非金融企业信用+个人信用99第三节信用结构

二、信用结构与信用规模(四)非金融企业信用规模与个人信用规模非金融企业的信用规模可以用公式描述为:非金融企业信用=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公司债券+商业赊购款+银行贷款+抵押个人信用规模可以用公式描述为:个人信用=居民负债=消费信贷+抵押+商业赊购及分期付款100第三节信用结构

三、各国信用结构比较分析选取各个国家1996—2000年的数据,用5年的平均值代表各国目前的情况。(一)金融部门信用与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101第三节信用结构

三、各国信用结构比较分析选取各个国家1996—2000年的数据,用5年的平均值代表各国目前的情况。(一)金融部门信用与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与美国相比,韩国、德国和日本的信用交易活动,有很大的部分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金融部门在信用交易中仍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三个国家,信用非中介化不明显。在法国,金融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活动中的作用较弱,他和美国一样,呈现出信用的非中介化,非金融部门信用活动十分活跃。102第三节信用结构

三、各国信用结构比较分析103第三节信用结构

三、各国信用结构比较分析(一)金融部门信用与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在1989-2000年期间,德国、日本、韩国的信用中介率都较为明显的上升了,只有法国的信用中介率呈下降趋势;而相应的GDP的增长速度的变化正好相反,德国、日本、韩国的GDP增长率几乎逐年下降,而法国的GDP增长率随着信用中介率的下降明显的上升了。因而从动态上看,各国的情况都证明了信用中介率下降有利于经济增长。104第三节信用结构

三、各国信用结构比较分析(二)公共信用规模与私人信用规模105第三节信用结构

三、各国信用结构比较分析(二)公共信用规模与私人信用规模从静态角度分析各国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的均衡,所选择国家的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都是以私人信用为主导的,私人信用在非金融部门信用规模中占有绝对的份额。从动态角度分析,在公共信用、私人信用的均衡方面,韩国、日本的私人信用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德国、法国和美国则相反。106第四节信用效率

一、信用效率界定信用效率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用资本作为资源配置,带来的信用满足程度,表达了信用对社会活动与经济交易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影响力。信用效率的实质是信用资本配置的程度。107第四节信用效率

二、信用效率表现(一)正效率、负效率信用正效率是指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对经济运行有积极的影响,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信用负效率是指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有负面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对经济运行有消极影响,对经济增长有制约作用。108第四节信用效率

二、信用效率表现(二)直接效率、间接效率直接信用效率是指各种经济主体的各种授信与受信活动对经济运行及其增长的影响力。间接信用效率是指各种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性服务活动,对经济运行及其增长的影响力。109第四节信用效率

二、信用效率表现(三)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宏观信用效率是指各种各类信用活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力,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规模、信用结构直接相关。微观信用效率是指单个微观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力,与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的具体信用活动相关。110第四节信用效率

三、宏观信用效率分析信用活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作用与反作用;在一定的经济增长条件下,在相应的信用规模增长范围内,信用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信用正效率;如果信用活动超出一定的范围,信用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当期或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信用负效率;信用规模超常增长,比增长不足带来的负效率更严重。111第四节信用效率

四、信用产生效率的基础与条件(一)技术发展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与手段的发展为信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现代信用发展的基础。(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壮大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信用活动与信用交易的发展以及信用工具的使用和流通,创造了可依托的公开场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渠道。(三)经济信用化程度提高经济信用化的大幅度提高,使信用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金融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的交易规模,从而拉动投资,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112第四节信用效率

四、信用产生效率的基础与条件(四)信用非中介化程度提高信用非中介化程度提高使社会直接信用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直接信用交易规模在整个社会信用交易规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五)消费信贷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信用资产的价值被逐渐发现。(六)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创造了社会信用环境,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社会基础。113第六章

信用经济的供求均衡114第一节信用需求

一、三维信用需求信用需求(CD,creditdemand),是在一定的时期和既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体对诚信素质和信用价值的需要。从三维信用出发,信用需求有三个层次:1.道德文化理念信用需求:诚信需求2.社会交往信用需求:合规需求3.经济交易信用需求:践约需求115第一节信用需求

二、三维信用需求的关系1.诚信道德理念层次的信用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2.社会交往层次的信用需求,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需要3.经济交易层次的信用需求,是维护经济交易活动的基本需要116第一节信用需求

三、信用需求的特点吴氏信用需求理论基本结论:1.信用交易需求量与信用价值呈有限的正向关系2.信用交易需求量与信用风险呈绝对的反向关系3.信用交易需求量有一个最低安全底线4.信用交易需求量有需求弹性和承受弹性117第一节信用需求

四、信用需求的三个区域依据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价值,信用需求可分为三个区域:1.安全授信区主要是指在信用需求边界线以上的区域。2.授信管理区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具有一定的信用价值,但是没有达到安全信用边界的要求,属于需要具体实施管理的群体区域。3.授信禁区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完全不具有信用价值,信用风险始终存在,原则上属于不能授信的范围。118第二节信用供给

一、三维信用供给信用供给(CS,CreditSupply),是指信用主体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交往中表现出的诚信素质和提供的信用价值。从三维信用出发,信用供给有三个层次,形成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三大供给:1.一维信用供给:道德诚信基本素质供给2.二维信用供给:社会活动合规供给3.三维信用供给:经济活动践约供给119第二节信用供给

二、信用供给质量与检验(一)信用供给合格合格的信用供给是指那些诚实交易,按规定履行契约,获取正当信用价值的供给行为。(二)信用供给不合格不合格的信用供给是指那些不诚信却达成交易,如提供虚假证明、以各种手段完成签约、签约后不履约的供给行为。(三)供给质量的检验由专业的、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信用度量来确定信用供给合格与否以及信用价值的大小。120第二节信用供给

三、信用供给的决定因素(一)外部决定因素信用供给的外部决定因素有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决定了信用主体是否供给信用。(二)内部决定因素信用供给的内部决定因素有信用主体的诚信水平、合规表现和经济实力,即信用主体的信用价值。121第二节信用供给

四、信用供给的特点吴氏信用供给理论基本结论:(一)不同信用主体提供的信用价值量不同(二)信用供给受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三)信用供给的价值具有隐含性(四)信用交易供给量与信用价值呈有限的正向关系(五)信用交易供给量与信用收益呈无限的正向关系(六)信用交易供给量有一个最低安全底线(七)信用交易供给量有供给弹性和承受弹性122第三节信用供求关系

一、信用供求曲线123第三节信用供求曲线

二、供求平衡信用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供求平衡状态。从规模上看,信用供给与需求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供给会造成社会无力承受,过度的需求也会带来信用泡沫,这些都是资源的浪费。从结构上看,信用供给与需求同样需要在不同主体间形成合理的分配,某一类主体的配置过多,势必影响其他主体获得信用资源;某一类主体的配置不足,必然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壮大。关于这些问题的具体探讨,将在后文展开详细的论述。124第三节信用供求曲线

三、信用供求波动——价格信用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实物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变动一样,也是处于不断波动的过程中。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决定了信用产品的价格,这种价格是受信方提供信用、获得信用产品和服务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授信方需求信用、授予信用产品和服务能够获得的收益。信用供求的波动关系导致的价格围绕信用价值的波动状态,是信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125第三节信用供求曲线

四、信用供求平衡——社会信用管理信用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发展状态,即使供求达到平衡,也只能是一种相对平衡,是一种保证经济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信用供给与需求难以自发达成平衡,此时就需要政府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主导的社会信用管理活动加以规范,促成这种平衡的有效、快速达成。社会信用管理对于信用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意义重大。126第七章

信用产业链127第一节信用产业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一、产业链的含义及主体从本质上来看,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的结构可以称作信用产业链。128第一节信用产业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二、产业链经济学分析的一般理论(一)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主要以产业间多样的技术经济联系为研究对象。(二)规模报酬理论在其他条件均不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内各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会引起产量的变化,称之为规模报酬(Returnstoscale)。(三)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视产业为组织载体,以其结构、行为和绩效以及相互之间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129第一节信用产业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三、信用产业链的定义及主体信用产业链(CIC,CreditIndustryChain)是指信用从抽象的资本到具体产品,再到资本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在信用产业链上,主要的主体有以下五个:信用的生产者:生产信用、提供信用的受信主体信用的加工、包装、传播者:对信用这个原材料进行加工、包装和传播的中介主体信用的保障者:对信用交易活动提供风险转嫁保障的服务主体信用的挽回者:提供咨询服务和商账追收服务的市场主体信用的消费者:需要信用、消费信用的市场主体130第一节信用产业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四、信用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生产者:信用的主体信用的生产者包括一切的自然人、法人和公共管理机构。如果把信用看做一种虚拟商品,则信用主体的活动和行为就是信用产品的生产过程。(二)信用产品分类、中间定价机构信用产品分类和中间定价机构利用信息数据的优势、专业的评估技术、建立适合不同信用主体的分类定价模型,对信用主体的信用价值给予合理的定价,供授信机构参考,同时对信用产品的属性和信用主体的特征进行分类。131第一节信用产业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四、信用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信用产品中间需求及风险管理机构在信用产业链中,这种机构是增值服务机构。(四)信用最终需求者:授信机构信用最终需求者为授信机构——信用工具或产品投放机构。在经济交易领域,授信机构希望提供信用产品或工具,以信用配置资源,以赚取信用收益。(五)信用商品处置机构信用商品处置机构就是在信用产品的价值下降之后,采取挽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机构,主要有商账追收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132第一节信用产业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五、信用产业链特点的经济学分析(一)信用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分析信用产业链横向延伸是指金融机构在同一或不同层面上的扩张。(二)信用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分析信用产业链纵向延伸指的是金融机构根据产业价值链向后延伸到信用的供应方,向前延伸到信用的需求方。(三)第三方低价分类机构的不可替代性在信用产业链中,第三方分类定价机构的产生是信用产业专业细分的结果,能够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133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一、产业链风险及其分类(一)按照风险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二)按照损失产生的原因划分可以划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三)按照风险波及的范围划分可以划分为局部风险和全局风险(四)按照风险的控制程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134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二、产业链风险传导(一)产业链风险传导的基本构成元素风险传导成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元素:风险发出者、风险助推剂、风险传导载体和风险接受者。(二)产业链风险传导机理受风险助推剂的推动,风险发出者

不断将风险依附于某一载体传递给

风险接收者。135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二、产业链风险传导(三)产业链风险传导结构直线型结构是产业链最简单的结构,整个风险的传导是一条直线。风险在链上的传导是双向的。136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二、产业链风险传导(三)产业链风险传导结构金字塔型的产业链结构,越靠近金字塔顶端,企业数量越少,越靠近金字塔底端,企业数量逐渐增多。137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二、产业链风险传导(三)产业链风险传导结构最为复杂的产业链结构是网络型。多个上游企业和多个下游企业,于是多个企业纵横交错,形成了网络型的产业链。138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二、产业链风险传导(三)产业链风险传导结构信用产业链主要描述信用商品的生产、包装、增值、交易的过程,其中信用商品的交易,是整个信用产业链的关键。由于整个信用产业链都是围绕信用主体生产的信用进行运转,因此由信用主体引发的风险,是信用产业链风险传导中最基本的风险。139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三、信用生产者为风险源信用的生产者是全社会的各类信用主体。信用主体生产和提供自身的信用,也是信用活动的承载者。由信用主体引发的信用风险,会被信用产业链下游的信用产品分类和定价机构所识别;被信用产业链中间需求及风险管理控制机构所转嫁或分散。而一旦以上主体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就会对信用的最终需求者造成信用损失,由信用主体引发的风险便从信用产业链的源头传导下来。140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四、信用的加工、包装、传播出现问题信用产品的分类和定价机构,在信用产业链中发挥着对信用进行加工、包装、传播的作用。在信用产业链上,征信、调查、评级等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就是典型代表。这是一种外部辅助机构,独立存在于产业链条,保持客观、独立的第三方定位。当其对信用产品的定价与其实际价值产生偏差,或对采集到的信息处理不恰当(如泄露),就会产生相应的信用风险。141第二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风险传导

五、信用增值服务机构引发风险当某一性质的信用商品的内在价值不符合市场要求时,产业链自然会产生信用产品增值服务机构,通过这些增值服务,信用产品被重新加工,产品价值自然会提高。信用的保障机构,在进行信用增值和风险转嫁之前,要对信用主体进行尽职调查。一旦调查不够彻底,信息不够准确,在接受了信用增值服务之后,就会发生风险。由于增值服务机构经营困难、管理不善、破产等情况发生时,或者由于合同中某些条款发生纠纷,导致风险转嫁功能难以实现,就可能对信用最终需求者造成损失。142第三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危机

一、从信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143第三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危机

一、从信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人还款能力有限,在经济正常运行时并不会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况,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就会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况。当大量的次级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信用产业链断裂,信用和资金无法在整个信用产业链上顺利运转,这引起基于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信用产品的价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信用评级机构因此大规模的下调相应的信用产品的等级,进一步引发市场波动,信用产品的价值进一步下跌,最终导致信用产品的消费者,如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等大量金融机构破产,也给信用产业链的中间商造成大量损失。144第三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危机

二、从信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如何预防经济危机1.注重信用信息的审查,保证信用原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严格信用标准,防止信用过度。3.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评级对象动态管理。4.进一步完善信用产业链分工,促进信用产业中第三方机构的发展。145第四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经济发展

一、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的一般机理(一)持续创新效应持续创新指的是主体在保持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改革,从而达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果,并且使生产者获得持续发展。创新更容易由处于产业链上的主体实现。(二)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链所在的区位即所处地域及其相应包含的资源因素,称为产业区位。区位因素对竞争市场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及产品竞争优势的最终形成、相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乃至整个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46第四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经济发展

一、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的一般机理(三)共生模式效应产业链的存在使得各主体之间出现了共生模式。各经济主体单元在这种产业链共生模式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合作,联合起来创造价值,形成一种稳定的经济关系。共生模式下的经济关系具有以下优势:交易成本降低;专业化突出;外部规模经济;积累社会资本;提升对外综合竞争力。147第四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经济发展

二、信用产业链在信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信用产业链促进信用经济效率的提升1.信用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是信用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2.信用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3.信用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是金融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4.信用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活动创造交易媒介和外部条件148第四节信用产业链与信用经济发展

二、信用产业链在信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二)信用产业链有利于实现信用经济中公平的实现1.信用产业链有助于分配公平的实现2.信用产业链有助于代际公平的实现149第八章

信用风险与信用危机150第一节信用经济下的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定义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以及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一)信用风险的内涵1.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包括“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两种2.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和制约力量3.信用风险是授信方提供信用产品和服务必须面临的风险151第一节信用经济下的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定义(二)信用风险的产生和发展信用关系首先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同时产生了私有制。遭遇灾祸,贫者就不得不向富者借贷,于是信用关系产生。同时存在着贫者不能按期归还本息的可能性,这就暗含了信用风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信用交易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