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课件_第1页
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课件_第2页
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课件_第3页
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课件_第4页
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宏观经济分析是把社会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她所研究的是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为此,必须首先了解宏观经济中有些总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率、经济增长等等。只有对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基本统计指标的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所以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必须首先掌握的知识。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宏观经济分析是把社第一节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宏观经济而制定的、完整的核算系统,用以对宏观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测算、描述和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提供一整套数据的体系。由一套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核算方法和表式所组成,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宏观经济核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宏观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第一节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

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科学的决策和计划必须建立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正确估计未来发展的精确预测的基础上。宏观经济核算体系既可提供描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系统的数据,又可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按照决策和计划所考虑的因素加以测算,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

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2.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宏观经济核算按年按季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全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环节、各个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据以随时监督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哪些环节、哪些部门出现的异常现象并采取调整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2.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3.

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系统的宏观经济核算资料,可以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体平衡关系及投资与储蓄、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3.

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4.

为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宏观经济核算按国际上通行的方法进行,其中一些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际收支总额、资产负债总额等,其含义、统计口径均与国际惯例一致,因而具有广泛的国际可比性。

4.

为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三、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国民帐户体系。三、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1.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S。)

它是为适应宏观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需要,最早由原苏联建立,以后逐渐为前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的。我国在“七五”之前也曾采用该体系。

1.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认为社会生产需要区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物质财富,非物质生产部门尽管对物质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生产物质产品。该体系核算的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的方法主要采用平衡表,由一系列平衡表组成。

MPS认为社会生产需要区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MPS体系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转移价值+工资+利润)社会总产值=(工、农、建、运、商)总产值之和。)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转移价值MPS体系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转移价值+工资+MPS体系的主要缺陷一是统计范围狭窄,不能包括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是在统计过程中有大量的重复计算,计算结果不真实、不准确。三是不便于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因此,该体系目前几乎已不再使用。

MPS体系的主要缺陷一是统计范围狭窄,不能包括所有

2.国民帐户体系(A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国民帐户体系是使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它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过程,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帐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2.国民帐户体系SNA体系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等。近年来,原先采用MPS体系的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核算体系纷纷由MPS向SNA过渡。我国原来采用的是MPS体系,“七五”计划开始采用SNA体系。SNA体系的主要指标有:第二节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及计算方法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及计算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2.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3.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4.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5.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6.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简称DI。第二节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GDP的概念

GDP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常驻经济单位一个财政年度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相当于MPS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折旧+劳务价值。GDP的概念GDP的计算方法

①生产法:

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或:GDP=国民收入(MPS)+折旧+劳务收入国民收入+折旧=最终产品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GDP=最终产品+劳务收入)GDP的计算方法①生产法:所谓最终产品和增加值的说明

生产阶段总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增加值棉花8---8棉纱1183棉布20119服装302010合计693930所谓最终产品和增加值的说明生产阶段总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增上表中,棉花、棉纱、棉布为中间产品,其价值不计入GDP。服装为最终产品,其价值为30,恰好为生产过程的增加值,计入GDP。如果计算总产值,则为69。其中:棉花价值重复计算4次,棉纱价值重复计算3次,棉布价值重复计算2次。总产值-中间产品价值=增加值计算说明上表中,棉花、棉纱、棉布为中间产品,其价值不计入②收入法:GDP=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②收入法:③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以上三种方法互相验证)③支出法:GNP与GDP的关系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外国人在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或: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外国人在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GDP是国土概念,表示国土内的生产指标。GNP是国民概念,表示一国国民的全部收入。它不是生产概念,故GNP现改为GNI,称做国民总收入。GNP与GDP的关系GNP=GDP+本国公民在国SNA体系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

SNA体系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指标计算说明一、总投资+政府购买+个人消费+净出口=GNP指标计算说明

二、在GNP中,有一部分产品是靠以往各期的投资所完成的,扣除为维持原有资本存量所必需的费用,即折旧(Depreciation)就得到净产出。即GNP—折旧=NNP。由四部分构成,净投资(NetInvestment)+政府购买+个人消费+净出口。净投资=总投资—折旧(重置投资〖ReplacementInvestment〗)。

GNP—折旧=NNP二、在GNP中,有一部分产品是靠以往各期的投资所完成NNP-间接税=NI

三、NI(NationalIncome)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指的是国家居民的收入。家庭成员向企业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由此而获得报酬,而企业间接税是由政府行政命令产生的,并不是由任何生产要素所创造的,所以也不归任何生产要素所有者所有,因此必须减去。即:NNP-间接税=NI。NNP-间接税=NI三、NI(NationalIn中美国民收入之比较:

NI(中)=NI(美)—军政、警等部门收入+间接税或:NI(中)—间接税+军政、警等部门收入=NI(美)

中美国民收入之比较:NI(中)=NI从国民收入NI到个人收入PI

PI(personalincome)是指国民收入中可以分到个人手中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未分配利润(公司净储蓄)和公司所得税等是不付给个人的,应从NI中减去。而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付是个人所得,故应加上。消费者利息支付是指分期付款的非生产性支付和抵押借款利息支付,他们本来应归入可支配收入,但并未由本人消费和储蓄,而转变给他人,构成个人收入的部分。从国民收入NI到个人收入PIPI(personal从个人收入PI到可支配收入DI

可支配收入DI(disposableincome)是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现期收入,它等于个人收入减去所得税,即:DI=PI-所得税。DI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一般情况下,DI与PI几乎按同百分比增长。因此,根据PI就可以准确地估计出DI的数值从个人收入PI到可支配收入DI可支配收入DI(di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的调整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于对国民收入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国民收入纵向比较表示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的比较,以判断国民收入的水平和增长。

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的调整核算国民生产名义GDP(NominalGDP)

实际GDP(RealGNP)

GDP=∑P•Q。其中Q的变化代表最终产品和服务数量上的变化,是使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真实因素,而P的变化是使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虚假因素。为了消除国民生产总值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以便作纵向比较,需要对价格进行调整。

名义GDP(NominalGDP)

实际GDP(Real名义GDP(NominalGDP)各年按当期(现行)价格计算的GDP被称为名义GDP(NominalGDP)。

名义GDP=∑Pt•Qt其中:Pt代表当期价格,Qt代表当期产量和服务量。

名义GDP(NominalGDP)各年按当期(实际GDP(RealGNP)

按某基年(基期)价格计算的GDP称作实际GDP(RealGNP),实际GDP=∑P0Qt,其中:Pt代表基年价格,Qt仍代表当期产量。基年确定后相对稳定。经较长时间作相应调整。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称为GDP的减缩指数(GDPDeflators)。实际GDP(RealGNP)

按某基年(基期)价格GDP减缩指数即物价指数GDP减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NP=∑PtQt/∑P0Qt

GDP减缩指数实际是一种价格指数,它表示以当期产量Qt为权重的当期价格Pt与基期价格P0的倍数关系,即代表一般物价水平。

GDP减缩指数即物价指数GDP减缩指数=名义GDP/实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如果Qt指的是消费品和服务,则计算出来的结果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如果Qt指的是钢材、水泥等生产原材料,则称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sprice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如果Qt指的是消费品和例:美国1972-1979年GNP变动情况

例:美国1972-1979年GNP变动情况如按1975年价格计算,75年比72年增长:[(1529-1171)/1171]x100%=29.46%。

如按1972年不变价计算,75年比72年增长:[(1202-1171)/1171]x100%=1.8%。如按1975年价格计算,75年比72年增长:实际GDP和潜在GDP

潜在GDP(PotentialGDP)是指充分就业条件下的GDP。(充分就业的定义:自然失业率4-6%时,这时就算充分就业。)一般情况由于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实际GDP小于潜在GDP 。但当社会对资源非正常使用(超负荷消耗)时,实际GDP也会高于潜在GDP。所以,一个国家的实际GDP通常围绕潜在GDP波动增长。形成一系列波峰和波谷。实际GDP和潜在GDP

潜在GDP(Potent实际GDP和潜在GDP的关系O年份GDP实际GDP潜在GDP波峰波谷波谷实际GDP和潜在GDP的关系O年份GDP实际GDP潜在GDP三、国民收入核算的问题1、发展中国家的GDP有低估倾向。GDP的核算只包括经过市场的经济活动。越是贫穷的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被排斥在市场外的经济活动越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工资低,因而价格也不高。如中国理发师理发4元/人,而美国10美元/人。为比较两国GDP,需根据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核算。目前改革尚未形成统一、发达的劳务市场,也无法形成服务价值相互转换的汇率关系。因此,在计算GDP时,无疑会扩大穷国与富国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三、国民收入核算的问题1、发展中国家的GDP有低估2、GDP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有些提高福利水平的因素应计入GDP,但却被排除在外;有些损害人民福利的因素,不应计入GDP,但却被保留下来。如闲暇的增加,可使人获得精神满足,应计入GDP,但闲暇时间增加反而减少GDP水平。工厂生产产品,得到收入自然计入GDP。但空气、水、噪音、污染带来的损失应从GDP中扣除。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用净经济福利NEW(NetEconomicWelfare)来代替GDP,使之成为更能确切衡量经济福利的尺度。

2、GDP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有些提高福3、GDP核算中还存在其它需注意的问题

①非法的经济活动不能计入 GDP。比如,美国禁酒时期,酿酒行业的产值就不计入GDP。今天也有赌博、贩毒、卖淫等也属于非法活动之列。②未报告的经济活动。如各种服务业,为逃避税收,匿报用户支付的先进或财物,无法计入GDP。③非赢利性的经济活动。比如请木匠做个书架,要计入GDP;但自己做就不计入。保姆带自己的孩子不计入GDP,但换着带就计入GDP。

3、GDP核算中还存在其它需注意的问题[案例]“地下经济”“地下经济”指的是进行“账外工作”的经济活动,通常用现金支付,目的在于逃避政府检查和征税。“地下经济”的存在明显地给GNP的统计带来了困难,因为GNP的统计部分依赖于税单统计,那些为避税而不作申报的个人收入便不会计入GNP。当然,并非所有的“地下经济”都该计入GNP。比如,色情业和毒品交易,就不能算作GNP的计算范围。[案例]“地下经济”“地下经济”指的是1977年P.Gutman的论文《地下经济》,作为经济学家对“地下经济”规模的估算,当属最早的探索之一。Gutman估计,美国“地下经济”约占校正前GNP的15%。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去研究他的计算的准确性以及他所发现的内在意义。1977年P.Gutman的论文《地下经济》在1979年发表的一份详细报告中,美国国家税务局(IRS)估计“地下经济”在GNP中不超过5%;而经济学家E.Feige则提出,“地下经济”规模约占GNP的20%。另一经济学家D.B1an研究了税收对个体经营的影响,认为“地下经济”的决定因素是高税收。在1979年发表的一份详细报告中,美国国家1978年各国估算国内“地下经济”占总产出的比例(%)国家比例国家比例国家比例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10821307挪威加拿大西班牙丹麦瑞典111123913联邦德国瑞士法国美国117751978年各国估算国内“地下经济”占总产出的比例(%)国家比在上表所列国家中,意大利“地下经济”的估算值最大,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除了瑞士,表中所有其他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都大于美国。考虑到这些国家大多比美国具有较高的税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上表所列国家中,意大利“地下经济”的估算值最不发达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似乎比发达国家还要大。比如,印度的“地下经济’’规模估计达GNP的30%,同台湾的情况差不多。缅甸的“地下经济’’规模被认为几乎达到官方认定的GNP一样大。根据黄苇町在《灰色经济》一书中的估计,中国有20%的产品来自于“地下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似乎比发达“地下经济”的影响“地下经济”影响了政府的税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1986年底美国的GNP略微超过了4万亿美元,平均个人收入边际税率为30%。如果“地下经济”规模为GNP的10%,则大约有4000亿美元的税外经济活动.如果联邦政府能以正常税率对那些收入征税,则可以多征税收1200亿美元。这一多征的税入可以显著地减少1986年的预算赤字,从而减少政府在信贷市场上的借款数额。“地下经济”的影响“地下经济”影响了政府的“地下经济”的增长同时意味着,GNP的增长可能要比原先报告的统计值更高一些.如果存在大量“地下经济”活动,有一大块实际经济活动没有被统计。这对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果目标是想刺激经济增长,而实际上确有增长却没被测定,那政府政策一定要出问题.“地下经济”的增长同时意味着,GNP的增长可最后,“地下经济”增长使得就业量被大大低估。1986年美国的就业人数约为1.1亿。每份工作摊得的GNP为7256美元.如果“地下经济”中具有同样的比率,且“地下经济”规模确为GNP的10%,则美国就业量同劳工部的报告数据相比,1986年实际上要多出1130万就业量。最后,“地下经济”增长使得就业量被大大低估所有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推测的,并且已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开支赤字,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准确性研究,怎样减少“地下经济”的规模是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的课题。怎样减少“地下经济”的规模?所有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推测的,并且附件一、当代民谣(虚假统计)统计加估计,上下通通气,大家都满意。机器没转圈,工厂没冒烟,产值翻两番。附件一、当代民谣(虚假统计)统计加估计,村哄乡,乡哄县一级一级往上骗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服从领导的决策算计。村哄乡,乡哄县眼睛一鼓,增加95%,嘴巴一匝,上升98%,脑袋一拍,增长100%。十个人。九个吹,谁不吹,谁吃亏。眼睛一鼓,增加95%,年初撒个谎,年底获个奖,来年提个长。年初撒个谎,巧妙数学上级来审核产量——对数书记不知亩产量——未知数拉来统计细研究——商数以薯代粮报产量——代数夸报亩产上万斤——虚数上级还嫌数不够——小数书记随口添几万——加数真是荒唐亩产量——无理数巧妙数学上级来审核产量——对数附件二、黑经济色与黄色经济"黑经济”的主要部分是走私。走私的数额,可以拿海关查获的数字乘以5倍(估计查获率是20%)。1999年全国严厉打击走私,关税收入增加了800亿人民币,这是平时逃税的数字。除以20%即4000亿人民币,折合300亿美圆。1999年打击走私的结果,是正式统计的进口增加了300亿美圆,但是实际的进口没有增加。附件二、黑经济色与黄色经济"黑经济”的主要部分“黄经济”是指以“三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性产业。根据各方面估计有500万三陪小姐,如果每人带动3个辅助就业,这是2000万“潜在就业”。每年小费大约在5000亿(包括长期的“包二奶”)。这部分小费没有计入8%,但是他们的消费却计入了。假设“储蓄倾向”是50%,每年消费2500亿。这些人的“消费乘数”相当高,从BB机,出租车,租房子,到高级服装化妆品,并带动医药和宾馆,旅游业,如果估计乘数为4,一年的消费额就是10000亿。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78000亿元,就是说,由“黄色经济”所带动的消费,竟然占到我国生产的13%!“黄经济”是指以“三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性产进一步分析:这每年大约5000亿人民币的小费,经过企业报销进入成本,所降低的利润又是多少?如果估计为70%,就是35000亿,大约相当于企业亏损数。就是说:我国企业以自己的亏损,养活了一个“性产业”!社会的腐败和企业交易成本之高,可见一斑。进一步分析:这每年大约5000亿人民币的小而正常的红色经济的统计往往很难准确。而正常的红色经济的统计往往很难准确。附件三、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到哪儿去了?

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是二十年来中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标。因此,二十年来,中国即便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不低的,一般都在两位数以上。但是,最近十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基本徘徊不前,近几年,不少地区还出现了倒退。在一部分地方,过去大红大紫的乡镇企业风光不再,反而成为这些乡镇的包袱;乡镇财政危机已到处漫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停滞、乃至倒退,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中西部因连年干旱,很多地方重新出现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吃饭成了问题。那么经济增长的成果到哪儿去了呢?附件三、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到哪儿去了?

追以1998年为例。1998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8万亿元,当年增长率为7.8%,经济总量净增6240亿元。综合报刊杂志几年来发表的观点,经济增长的成果都消失在以下几个黑洞里了。以1998年为例。1998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被环境污染与此有关的自然灾害吃掉了。

1998年仅长江发洪水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损失就达2500亿元,加上全国其他灾害和污染损失,总数至少六七千亿元,也就是说,一年7.8%的增长完全被自然灾害和治污成本所抵消,仅此一类损失,当年的国民财富就面临负增长的危险。当然,1998年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95年中国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做了评估,认为1995的损失为540美元,占当年GDP的8%。近几年来,我国治理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的成本每年约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5%。第一,被环境污染与此有关的自然灾害吃掉了。

第二,被不良建设工程给浪费掉了。

不良建设工程包括重复建设的工业项目和“豆腐渣工程”。1998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650亿元,据为关资料估计,每年因重复建设项目而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约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0%以上,98年应为3000亿元左右;而“豆腐渣工程”所造成的损失约为1000亿元。第二,被不良建设工程给浪费掉了。

不良建设第三,全社会每年公款吃喝招待和民间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消费习惯所造成的损失约为1000-2000亿元。

第三,全社会每年公款吃喝招待和民间婚丧嫁娶大操第四,因行贿受贿等社会腐败现象所造成的社会财富不良敛聚,存款外逃而形成的损失约为1000亿元-2000亿元。我国银行存款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来年净增1万多亿元,这其中有多少是平民老百姓的存款?第四,因行贿受贿等社会腐败现象所造成的社会财看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数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农村、城镇老百姓都感到生活水平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采取了那么多刺激经济需求的政策和办法,可是仍然需求不旺了。看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数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

一、总供求的概念1、总需求的概念总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年中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上的货币支出总额,也是指经济中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反映社会所有经济主体的总支出。需求由四部分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包括居民买衣物、食品,企业购买机器、原材料;政府采购的物品及劳务;和外国人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即出口。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一、总供求的概念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价格水平,居民收入,对未来的预测税收、政府支出、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所以用AD表示总需求:AD=C+I+G+(X-M)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2、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是全社会一年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额。从实物形态看,总供给等于一定时期内消费品总量、投资品总量、商品库存增加量、商品经进口和劳务总量的总和。从价值上看,是社会成果经过分配以后形成的总消费、总储蓄和政府净税收之称。用AS表示总供给:AS=C+S+Tn。Tn为净税收,等于税收总额-政府补贴。2、总供给的概念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生产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的数量,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即社会的技术水平。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生产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的数量,二、总供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是指社会所有成员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价格水平较低时,激发购买者的欲望,他们可以用他们获取的收入购买更多的商品,相同的货币支出可以满足更大的需求。因此,消费者需求增加。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情形与此相反。因此可以说,总需求与价格成反比变化关系。

二、总供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就越小;反之,价格水平越低,总需求就越高。可以用AD=C+I+G+X代表总需求。总需求曲线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向右下方倾斜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量是经济中的每个生产者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出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出售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与价格有关。在很高的价格上设工资不变,每个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会多一些,从而总供给会很大。当价格下降时,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就会减少。因此,把在不同的价格下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轨道描绘出来,即形成总供给曲线。如图4-7。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量是经济中的每个生产者在任一价

在图中相对平坦的部分,人称之为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对陡峭的部分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证明,随着价格水平上升,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增加,直到最大。但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最终会变成一条垂线。这是因为存在一个经济产量能力的限制。2、总供给曲线

2、总供给曲线图中描述的很详细,在起初阶段,产量水平很低,生产能力闲置太多(劳动力、机器、资源),因此价格略微上升,就调动厂商的生产热情,重新投入大量资源以扩大生产。这样供给量就会有较大增加。

短期总供给曲线图中描述的很详细,在起初阶段,产量水平很低,生产

当经济几乎充分利用了其生产能力限度后,无论价格水平多高,产量也无法增加了。短期总供给曲线就变成了一条垂线。即成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它不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供给弹性

供给曲线平缓或陡峭是由供给曲线的斜率决定的,供给曲线的斜率就是供给弹性。所谓供给弹性是供给量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的敏感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弹性供给曲线平缓或陡峭是由供给曲线的斜率决定的供给价格弹性的几种情况ES=1,叫单位供给弹性。供给量的变动幅度=价格变动幅度。45°线。ES>1,叫富有弹性。曲线平坦。ES<1,叫缺乏弹性。曲线陡峭。ES=0,叫完全无弹性。垂线。ES→∞,叫充分有弹性。横线。供给价格弹性的几种情况ES=1,叫单位供给弹性。需求的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所以,当在曲线C点时,生产能力利用几乎达到最大限度,很难再生产更多产品。要想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可能非常大,所以这时必须有较大幅度的价格提高,厂商增加生产才能用收益弥补成本的提高。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所以,当在曲线C点时,生产能力利用几乎达到最大限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与微观经济中的供求曲线十分相似。但是两者描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关系。市场需求曲线描述的是单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总供需曲线是表示所有产品价格平均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单个市场需求曲线的简单加总。所以,引起总供求曲线变化的因素也是不同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与微观经济三、总供求曲线的运用

任何时期内,经济中的实际国民收入、就业和价格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三、总供求曲线的运用任何时期内,经济中的实际国民收总供求曲线的运用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供给曲线水平等于潜在国民收入Y’。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供给曲线AS相交于E点,这一点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决定了国民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E点对应的实际国民收入是Y0,价格水平是P0。

OEY0Y’潜在国民收入ADASP0PY总供求曲线的运用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短期总供总供求曲线的运用如果价格上升,总供给将大于总需求,这时总供给会迫使价格水平下降。如果价格水平低于P0,总需求要大于总供给,过多的需求会迫使价格上升。所以,只有E点对应的Y0和P0才是均衡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OEY0Y’潜在国民收入ADASP0PY总供求曲线的运用如果价格上升,总供给将大于总需求,这总供求曲线的运用

潜在产出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之差,即Y’-Y0,是国民收入缺口,也就是通货紧缩缺口。

OEY0Y’潜在国民收入ADASP0PY总供求曲线的运用潜在产出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之差,即Y经济中的均衡状态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无论AS还是AD曲线的变化,都会影响均衡量,影响实际国民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经济中的均衡状态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无论需求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由图可见,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使实际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化。可以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等。政府可以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改变支出水平,使总需求曲线发行变动,达到提高或降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

需求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由图可见,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总需求曲线AD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E0点。总供给的减少,使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0向左上方移动到AS1,实际国民收入产出降至Y1,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这种实际国民收入下降而价格水平上升的现象叫做滞胀(stagflation)。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相反总供给的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0向右下方移动到AS2的位置,均衡点从E0移动到E2,实际国民产出从Y0增至Y2,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2。这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导致实际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向着相反方向变化。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是西方国家经济发生滞胀的重要原因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第一次滞胀”主要就是由于遭到强烈的“供给冲击”。当时农作物严重欠收,加之对前苏联出口大量小麦,使粮食供给不足,粮价猛升。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不仅使能源价格上升,而且使石油制品的价格上升,从而使许多产品成本增加。因此,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造成严重滞胀。国民收入下降(生产停滞)和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两种病症同时发生。一般来说,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但由于供给短缺,比如战争、灾荒,同样会造成通货膨胀,但造成通胀的根本原因不同。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是西方国家经济发生滞胀的重要原因经济滞胀与供给学派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可以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和价格水平下降,恰与滞胀相反。看来相当理想。这就是近年来流行的“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思想。这种学派建议,用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以达到增加产出品、降低物价的目的。因为降低税收,企业产出增加,供给总量增加,降低价格,同时带动需求。这种现实是针对凯恩斯“需求经济学”而提出的。目前世界上对此争议很大。经济滞胀与供给学派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可以引起国民收当供和求同时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怎样呢?

当供求同时增加时,需求曲线从D0增至D1,供给曲线从S0增至S1,均衡点随之由E0移动到E1点。当供和求同时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怎样呢?当供求同时当供和求同时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怎样呢?

需求和供给增加后,均衡位置随之增加,E1点所对应的均衡位置OY1>OY0,但是均衡价格变动不能肯定。当供和求同时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怎样呢?需求和供给当供和求同时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怎样呢?

为什么?因为需求的增加使价格上升,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所以,均衡价格是上升或是下降,取决于供求变动的程度。当供和求同时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怎样呢?为什么?因如果需求增加的程度大于供给增加的程度,价格就会上升。如果需求增加的程度小于供给增加的程度,均衡价格就会下降。二者增加程度相同时,均衡价格不变。如果需求增加的程度大于供给增加的程度,价格就会上升。n所以,供求同方向变化时:

供求同时增加,均衡交易量增加,均衡价格不定。

供求同时减少,均衡交易量减少,均衡价格不定。

n所以,供求同方向变化时:当供求反方向变动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假定需求由D0拉至D1,而供给减少,由S0降至S1,均衡点E0移到E1。分析: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使价格上升,新均衡点E1对应价格P1高于P0。但均衡位置不能肯定。这取决于两者变动的程度。

当供求反方向变动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假定需求由D0拉至如果需求增加程度较大,则均衡产量增加。如果供给减少的程度较大,则均衡产量将减少。如果二者变动一致,则均衡产量不变。

当供求反方向变动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如果需求增加程度较大,则均衡产量增加。如果供给减综上分析,可归纳为如下预测结果

综上分析,可归纳为如下预测结果第四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分析

一、总供求平衡的含义1、这种平衡一般不是指绝对相等,而是基本平衡或基本相同。如:我国认为总供求差率不超过5%,即为平衡。2、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既包括短期,也包括长期。3、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的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总量是前提,结构是基础。4、还包括地区平衡,和时间平衡。第四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分析一、总供求平衡的含义二、总供求平衡的测算方法

具体平衡式为:消费品+投资+劳务+税收+进口=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劳务需求+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出口二、总供求平衡的测算方法

具体平衡式为:2、总供给失衡的两种状态

一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AD>AS,表现为总需求膨胀,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影响整个经济不能协调、稳定的发展。二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AS>AD。造成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长,生产萎缩,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2、总供给失衡的两种状态一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AD>AS3、总供求差率

以ε表示总供求差率:ε=(AS-AD)/AS。ε等于0,为供求相等。ε大于0,为供大于求。ε小于0,为求大于供。我国84、87、88年的供求差率分别为-11.4%、-7.3%、-7.7%,是供求差率最大的年份。分别导致85、88、89年物价上涨。3、总供求差率以ε表示总供求差率:ε=(AS-AD)/AS三、总供求平衡的标志

在西方国家,主要看四率:商品市场的物价上涨率(通胀率),劳务市场的失业率,资本市场的利率和汇率。这四率,结合经济增长率,是对国家最主要、最敏感的宏观经济状况的指示器。三、总供求平衡的标志在西方国家,主要看四率:商品市在我国无法照搬此法,必须结合实际,加以综合判断。一般根据一下几类来判断:

1、GDP增幅在8-10%之间;2、物价水平涨幅在5-7%之间;3、货币流通量的增长一般控制在17%左右;4、投资率一般控制在33%以下;5、进出口额相当于GDP的比例,一般保持在30%左右;6、外汇储蓄的增长一般保持在20%左右;7、供求差率控制在±5%。

在我国无法照搬此法,必须结合实际,加以综合判断。一般根据一下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宏观经济分析是把社会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她所研究的是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为此,必须首先了解宏观经济中有些总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率、经济增长等等。只有对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基本统计指标的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所以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必须首先掌握的知识。第二章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宏观经济分析是把社第一节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宏观经济而制定的、完整的核算系统,用以对宏观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测算、描述和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提供一整套数据的体系。由一套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核算方法和表式所组成,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宏观经济核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宏观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第一节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

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科学的决策和计划必须建立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正确估计未来发展的精确预测的基础上。宏观经济核算体系既可提供描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系统的数据,又可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按照决策和计划所考虑的因素加以测算,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

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2.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宏观经济核算按年按季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全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环节、各个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据以随时监督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哪些环节、哪些部门出现的异常现象并采取调整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2.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3.

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系统的宏观经济核算资料,可以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体平衡关系及投资与储蓄、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3.

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4.

为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宏观经济核算按国际上通行的方法进行,其中一些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际收支总额、资产负债总额等,其含义、统计口径均与国际惯例一致,因而具有广泛的国际可比性。

4.

为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三、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国民帐户体系。三、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1.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S。)

它是为适应宏观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需要,最早由原苏联建立,以后逐渐为前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的。我国在“七五”之前也曾采用该体系。

1.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认为社会生产需要区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物质财富,非物质生产部门尽管对物质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生产物质产品。该体系核算的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的方法主要采用平衡表,由一系列平衡表组成。

MPS认为社会生产需要区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MPS体系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转移价值+工资+利润)社会总产值=(工、农、建、运、商)总产值之和。)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转移价值MPS体系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转移价值+工资+MPS体系的主要缺陷一是统计范围狭窄,不能包括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是在统计过程中有大量的重复计算,计算结果不真实、不准确。三是不便于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因此,该体系目前几乎已不再使用。

MPS体系的主要缺陷一是统计范围狭窄,不能包括所有

2.国民帐户体系(A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国民帐户体系是使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它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过程,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帐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2.国民帐户体系SNA体系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等。近年来,原先采用MPS体系的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核算体系纷纷由MPS向SNA过渡。我国原来采用的是MPS体系,“七五”计划开始采用SNA体系。SNA体系的主要指标有:第二节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及计算方法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及计算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2.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3.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4.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5.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6.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简称DI。第二节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GDP的概念

GDP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常驻经济单位一个财政年度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相当于MPS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折旧+劳务价值。GDP的概念GDP的计算方法

①生产法:

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或:GDP=国民收入(MPS)+折旧+劳务收入国民收入+折旧=最终产品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GDP=最终产品+劳务收入)GDP的计算方法①生产法:所谓最终产品和增加值的说明

生产阶段总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增加值棉花8---8棉纱1183棉布20119服装302010合计693930所谓最终产品和增加值的说明生产阶段总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增上表中,棉花、棉纱、棉布为中间产品,其价值不计入GDP。服装为最终产品,其价值为30,恰好为生产过程的增加值,计入GDP。如果计算总产值,则为69。其中:棉花价值重复计算4次,棉纱价值重复计算3次,棉布价值重复计算2次。总产值-中间产品价值=增加值计算说明上表中,棉花、棉纱、棉布为中间产品,其价值不计入②收入法:GDP=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②收入法:③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以上三种方法互相验证)③支出法:GNP与GDP的关系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外国人在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或: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外国人在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GDP是国土概念,表示国土内的生产指标。GNP是国民概念,表示一国国民的全部收入。它不是生产概念,故GNP现改为GNI,称做国民总收入。GNP与GDP的关系GNP=GDP+本国公民在国SNA体系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

SNA体系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指标计算说明一、总投资+政府购买+个人消费+净出口=GNP指标计算说明

二、在GNP中,有一部分产品是靠以往各期的投资所完成的,扣除为维持原有资本存量所必需的费用,即折旧(Depreciation)就得到净产出。即GNP—折旧=NNP。由四部分构成,净投资(NetInvestment)+政府购买+个人消费+净出口。净投资=总投资—折旧(重置投资〖ReplacementInvestment〗)。

GNP—折旧=NNP二、在GNP中,有一部分产品是靠以往各期的投资所完成NNP-间接税=NI

三、NI(NationalIncome)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指的是国家居民的收入。家庭成员向企业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由此而获得报酬,而企业间接税是由政府行政命令产生的,并不是由任何生产要素所创造的,所以也不归任何生产要素所有者所有,因此必须减去。即:NNP-间接税=NI。NNP-间接税=NI三、NI(NationalIn中美国民收入之比较:

NI(中)=NI(美)—军政、警等部门收入+间接税或:NI(中)—间接税+军政、警等部门收入=NI(美)

中美国民收入之比较:NI(中)=NI从国民收入NI到个人收入PI

PI(personalincome)是指国民收入中可以分到个人手中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未分配利润(公司净储蓄)和公司所得税等是不付给个人的,应从NI中减去。而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付是个人所得,故应加上。消费者利息支付是指分期付款的非生产性支付和抵押借款利息支付,他们本来应归入可支配收入,但并未由本人消费和储蓄,而转变给他人,构成个人收入的部分。从国民收入NI到个人收入PIPI(personal从个人收入PI到可支配收入DI

可支配收入DI(disposableincome)是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现期收入,它等于个人收入减去所得税,即:DI=PI-所得税。DI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一般情况下,DI与PI几乎按同百分比增长。因此,根据PI就可以准确地估计出DI的数值从个人收入PI到可支配收入DI可支配收入DI(di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的调整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于对国民收入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国民收入纵向比较表示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的比较,以判断国民收入的水平和增长。

二、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的调整核算国民生产名义GDP(NominalGDP)

实际GDP(RealGNP)

GDP=∑P•Q。其中Q的变化代表最终产品和服务数量上的变化,是使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真实因素,而P的变化是使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虚假因素。为了消除国民生产总值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以便作纵向比较,需要对价格进行调整。

名义GDP(NominalGDP)

实际GDP(Real名义GDP(NominalGDP)各年按当期(现行)价格计算的GDP被称为名义GDP(NominalGDP)。

名义GDP=∑Pt•Qt其中:Pt代表当期价格,Qt代表当期产量和服务量。

名义GDP(NominalGDP)各年按当期(实际GDP(RealGNP)

按某基年(基期)价格计算的GDP称作实际GDP(RealGNP),实际GDP=∑P0Qt,其中:Pt代表基年价格,Qt仍代表当期产量。基年确定后相对稳定。经较长时间作相应调整。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称为GDP的减缩指数(GDPDeflators)。实际GDP(RealGNP)

按某基年(基期)价格GDP减缩指数即物价指数GDP减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NP=∑PtQt/∑P0Qt

GDP减缩指数实际是一种价格指数,它表示以当期产量Qt为权重的当期价格Pt与基期价格P0的倍数关系,即代表一般物价水平。

GDP减缩指数即物价指数GDP减缩指数=名义GDP/实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如果Qt指的是消费品和服务,则计算出来的结果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如果Qt指的是钢材、水泥等生产原材料,则称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sprice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如果Qt指的是消费品和例:美国1972-1979年GNP变动情况

例:美国1972-1979年GNP变动情况如按1975年价格计算,75年比72年增长:[(1529-1171)/1171]x100%=29.46%。

如按1972年不变价计算,75年比72年增长:[(1202-1171)/1171]x100%=1.8%。如按1975年价格计算,75年比72年增长:实际GDP和潜在GDP

潜在GDP(PotentialGDP)是指充分就业条件下的GDP。(充分就业的定义:自然失业率4-6%时,这时就算充分就业。)一般情况由于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实际GDP小于潜在GDP 。但当社会对资源非正常使用(超负荷消耗)时,实际GDP也会高于潜在GDP。所以,一个国家的实际GDP通常围绕潜在GDP波动增长。形成一系列波峰和波谷。实际GDP和潜在GDP

潜在GDP(Potent实际GDP和潜在GDP的关系O年份GDP实际GDP潜在GDP波峰波谷波谷实际GDP和潜在GDP的关系O年份GDP实际GDP潜在GDP三、国民收入核算的问题1、发展中国家的GDP有低估倾向。GDP的核算只包括经过市场的经济活动。越是贫穷的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被排斥在市场外的经济活动越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工资低,因而价格也不高。如中国理发师理发4元/人,而美国10美元/人。为比较两国GDP,需根据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核算。目前改革尚未形成统一、发达的劳务市场,也无法形成服务价值相互转换的汇率关系。因此,在计算GDP时,无疑会扩大穷国与富国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三、国民收入核算的问题1、发展中国家的GDP有低估2、GDP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有些提高福利水平的因素应计入GDP,但却被排除在外;有些损害人民福利的因素,不应计入GDP,但却被保留下来。如闲暇的增加,可使人获得精神满足,应计入GDP,但闲暇时间增加反而减少GDP水平。工厂生产产品,得到收入自然计入GDP。但空气、水、噪音、污染带来的损失应从GDP中扣除。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用净经济福利NEW(NetEconomicWelfare)来代替GDP,使之成为更能确切衡量经济福利的尺度。

2、GDP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有些提高福3、GDP核算中还存在其它需注意的问题

①非法的经济活动不能计入 GDP。比如,美国禁酒时期,酿酒行业的产值就不计入GDP。今天也有赌博、贩毒、卖淫等也属于非法活动之列。②未报告的经济活动。如各种服务业,为逃避税收,匿报用户支付的先进或财物,无法计入GDP。③非赢利性的经济活动。比如请木匠做个书架,要计入GDP;但自己做就不计入。保姆带自己的孩子不计入GDP,但换着带就计入GDP。

3、GDP核算中还存在其它需注意的问题[案例]“地下经济”“地下经济”指的是进行“账外工作”的经济活动,通常用现金支付,目的在于逃避政府检查和征税。“地下经济”的存在明显地给GNP的统计带来了困难,因为GNP的统计部分依赖于税单统计,那些为避税而不作申报的个人收入便不会计入GNP。当然,并非所有的“地下经济”都该计入GNP。比如,色情业和毒品交易,就不能算作GNP的计算范围。[案例]“地下经济”“地下经济”指的是1977年P.Gutman的论文《地下经济》,作为经济学家对“地下经济”规模的估算,当属最早的探索之一。Gutman估计,美国“地下经济”约占校正前GNP的15%。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去研究他的计算的准确性以及他所发现的内在意义。1977年P.Gutman的论文《地下经济》在1979年发表的一份详细报告中,美国国家税务局(IRS)估计“地下经济”在GNP中不超过5%;而经济学家E.Feige则提出,“地下经济”规模约占GNP的20%。另一经济学家D.B1an研究了税收对个体经营的影响,认为“地下经济”的决定因素是高税收。在1979年发表的一份详细报告中,美国国家1978年各国估算国内“地下经济”占总产出的比例(%)国家比例国家比例国家比例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10821307挪威加拿大西班牙丹麦瑞典111123913联邦德国瑞士法国美国117751978年各国估算国内“地下经济”占总产出的比例(%)国家比在上表所列国家中,意大利“地下经济”的估算值最大,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除了瑞士,表中所有其他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都大于美国。考虑到这些国家大多比美国具有较高的税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上表所列国家中,意大利“地下经济”的估算值最不发达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似乎比发达国家还要大。比如,印度的“地下经济’’规模估计达GNP的30%,同台湾的情况差不多。缅甸的“地下经济’’规模被认为几乎达到官方认定的GNP一样大。根据黄苇町在《灰色经济》一书中的估计,中国有20%的产品来自于“地下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似乎比发达“地下经济”的影响“地下经济”影响了政府的税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1986年底美国的GNP略微超过了4万亿美元,平均个人收入边际税率为30%。如果“地下经济”规模为GNP的10%,则大约有4000亿美元的税外经济活动.如果联邦政府能以正常税率对那些收入征税,则可以多征税收1200亿美元。这一多征的税入可以显著地减少1986年的预算赤字,从而减少政府在信贷市场上的借款数额。“地下经济”的影响“地下经济”影响了政府的“地下经济”的增长同时意味着,GNP的增长可能要比原先报告的统计值更高一些.如果存在大量“地下经济”活动,有一大块实际经济活动没有被统计。这对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果目标是想刺激经济增长,而实际上确有增长却没被测定,那政府政策一定要出问题.“地下经济”的增长同时意味着,GNP的增长可最后,“地下经济”增长使得就业量被大大低估。1986年美国的就业人数约为1.1亿。每份工作摊得的GNP为7256美元.如果“地下经济”中具有同样的比率,且“地下经济”规模确为GNP的10%,则美国就业量同劳工部的报告数据相比,1986年实际上要多出1130万就业量。最后,“地下经济”增长使得就业量被大大低估所有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推测的,并且已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开支赤字,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准确性研究,怎样减少“地下经济”的规模是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的课题。怎样减少“地下经济”的规模?所有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推测的,并且附件一、当代民谣(虚假统计)统计加估计,上下通通气,大家都满意。机器没转圈,工厂没冒烟,产值翻两番。附件一、当代民谣(虚假统计)统计加估计,村哄乡,乡哄县一级一级往上骗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服从领导的决策算计。村哄乡,乡哄县眼睛一鼓,增加95%,嘴巴一匝,上升98%,脑袋一拍,增长100%。十个人。九个吹,谁不吹,谁吃亏。眼睛一鼓,增加95%,年初撒个谎,年底获个奖,来年提个长。年初撒个谎,巧妙数学上级来审核产量——对数书记不知亩产量——未知数拉来统计细研究——商数以薯代粮报产量——代数夸报亩产上万斤——虚数上级还嫌数不够——小数书记随口添几万——加数真是荒唐亩产量——无理数巧妙数学上级来审核产量——对数附件二、黑经济色与黄色经济"黑经济”的主要部分是走私。走私的数额,可以拿海关查获的数字乘以5倍(估计查获率是20%)。1999年全国严厉打击走私,关税收入增加了800亿人民币,这是平时逃税的数字。除以20%即4000亿人民币,折合300亿美圆。1999年打击走私的结果,是正式统计的进口增加了300亿美圆,但是实际的进口没有增加。附件二、黑经济色与黄色经济"黑经济”的主要部分“黄经济”是指以“三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性产业。根据各方面估计有500万三陪小姐,如果每人带动3个辅助就业,这是2000万“潜在就业”。每年小费大约在5000亿(包括长期的“包二奶”)。这部分小费没有计入8%,但是他们的消费却计入了。假设“储蓄倾向”是50%,每年消费2500亿。这些人的“消费乘数”相当高,从BB机,出租车,租房子,到高级服装化妆品,并带动医药和宾馆,旅游业,如果估计乘数为4,一年的消费额就是10000亿。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78000亿元,就是说,由“黄色经济”所带动的消费,竟然占到我国生产的13%!“黄经济”是指以“三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性产进一步分析:这每年大约5000亿人民币的小费,经过企业报销进入成本,所降低的利润又是多少?如果估计为70%,就是35000亿,大约相当于企业亏损数。就是说:我国企业以自己的亏损,养活了一个“性产业”!社会的腐败和企业交易成本之高,可见一斑。进一步分析:这每年大约5000亿人民币的小而正常的红色经济的统计往往很难准确。而正常的红色经济的统计往往很难准确。附件三、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到哪儿去了?

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是二十年来中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标。因此,二十年来,中国即便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不低的,一般都在两位数以上。但是,最近十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基本徘徊不前,近几年,不少地区还出现了倒退。在一部分地方,过去大红大紫的乡镇企业风光不再,反而成为这些乡镇的包袱;乡镇财政危机已到处漫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停滞、乃至倒退,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中西部因连年干旱,很多地方重新出现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吃饭成了问题。那么经济增长的成果到哪儿去了呢?附件三、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到哪儿去了?

追以1998年为例。1998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8万亿元,当年增长率为7.8%,经济总量净增6240亿元。综合报刊杂志几年来发表的观点,经济增长的成果都消失在以下几个黑洞里了。以1998年为例。1998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被环境污染与此有关的自然灾害吃掉了。

1998年仅长江发洪水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损失就达2500亿元,加上全国其他灾害和污染损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