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导流隧洞工程造成洞室超挖的地质因素分析刘伟邦张百臻(隧道局一处七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地质处高工)内容提要:本文对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导流隧洞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洞室超挖量达19514m3的地质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据此向业主提出了3707225.59元的索赔报告。关键词:洞室超挖地质因素工程概况1.工程概述广西百色水利枢纽位于广西右江干流百色市上游22km处,是一座集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由一条导流隧洞、碾压砼大坝(高130m)、地下发电厂房(装机540Mw)、两座副坝(高30~50m)、一条航道等单位工程组成。导流隧洞位于右江右岸,是右江百色水利枢纽的关键工程、难点工程。本合同编号为BS98006,业主为广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YWP);工程监理为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百色项目监理部(简称XBCC);设计单位为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简称GIDI);施工单位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与中国水利水电闽江工程局联营体(简称SMJV),隧道局为责任方,负责导流隧洞开挖及初期支护工作,闽江局为非责任方,负责导流隧洞的二次衬砌工作。2.设计概况导流隧洞工程主体部分由进口明渠、进水塔、洞体、Ⅳ#沟明管段和出口明渠组成,其总长度828m;施工辅助工程有一条施工交通支洞、二条排水洞等,施工交通支洞总长度126m,排水洞总长度287.77m。导流隧洞为承压(水压力)洞体,其衬砌后的净空形状,除进口K0+000~K0+025段由方形渐变成圆形外,其余地段均为圆形(直径13.2m)。主洞支护分三大类九种形式,即A、B、C三类和A1、A2、A3、B1、B2、C1、C2、C3、C4九种形式,其中A类适用于Ⅱ~Ⅲ类围岩;B类适用于Ⅳ类围岩;C类适用于Ⅴ类围岩。工程地形导流隧洞进口位于坝轴线上游约200m处,隧洞穿过坝肩山梁和Ⅳ#沟,出口位于Ⅴ#沟口。沿导流洞轴线,坝肩山梁地面最大高程195m,Ⅳ#沟沟底高程134m,进口明渠段地面高程121m,出口明渠段地面高程为130~140m。4.工程地质导流隧洞穿过三个主要工程地质岩组,即坚硬的辉绿岩组、中等坚硬~坚硬的硅质岩及灰岩类组和软弱的泥岩类岩组。辉绿岩体风化浅,沉积岩体风化较深。隧洞沿线主要构造有层间挤压断层F9、、F10、F20等共8条,以顺层或微切层错动为主,规模较小。水文地质导流隧洞所处地域的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除进出口段外,水位线基本在洞体以上,地下水流向与岩层走向大致相同,层与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除风化层较为顺畅外,其余较弱。施工概况导流隧洞洞身主体工程2000年1月24日正式开工,克服了种种于施工不利的自然地质条件,于2001年3月9日全线贯通,历时12.5个月,主洞洞挖石方总量为16.2万立方。共完成导流隧洞洞身开挖828m,其中明挖16m,洞挖812m。施工方案采用上、下全断面法开挖。上半断面开挖时,对Ⅱ~Ⅲ类围岩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开挖;Ⅳ类围岩采用中洞法开挖;Ⅴ类围岩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下半断面开挖时,对Ⅱ~Ⅲ类围岩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开挖;Ⅳ、Ⅴ类围岩采用中间拉槽,两边错位开挖。根据开挖实际揭露的围岩条件,结合现场的具体施工情况确定,导流隧洞Ⅱ~Ⅲ类围岩342m,占导流隧洞总长的41.3%;Ⅳ类围岩103m,占12.44%;Ⅴ类围岩383m,占46.26%。由于存在极不利的自然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不断随地质条件的变化调整施工方案,优化爆破设计,精心组织施工,但仍形成了较大的超挖,根据量测断面计算,超挖总量达19514m3。二、形成洞室超挖的主要因素1、概述地形上沟谷比较发育,在近出口两端为缓倾河谷的两条较单薄山梁,中间为一低洼的4#沟谷,沿纵轴方向呈“马鞍状”。洞顶地面最高高程为221.7m,高出右江枯水位102m左右,最低点4#沟底,高程140m左右,高出右江水位约21m。洞顶以上岩土覆盖厚度,等于大于5倍洞径的洞段长约310米(K0+340~0+650),占全洞长的37.4%;覆盖厚度2.5~3.5倍洞径的洞段长418~420m,占50~51%;覆盖厚度等于或小于1倍洞径的洞段长约占11~12%。可以看出60%以上洞室属于中~浅埋深围岩,稳定性不仅受岩性、构造的制约,还受风化卸荷等外营力的直接影响。2对洞室的超挖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2.1岩性和岩体强度全洞段按岩石成因和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可分为两类:2.1.1岩浆岩为华力西期呈岩床式分别在4#、5#沟右侧(K0+103~0+250;K0+524~0+828)。侵入于上泥盆系和下石炭系之间或二者的接触面之间的基性岩,总长度约450m,占洞长的50%强。岩性为灰—灰绿色辉绿岩,主要矿物为透灰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橄榄石。新鲜岩石坚硬性脆,天然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在200Mpa左右,属极坚硬的均质块状、次块状结构岩体,但岩体强度除与岩石强度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和构造、风化卸荷、蚀变及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割切密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经开挖可以看到,本地区辉绿岩体受构造挤压错动较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尤其是似层面的较缓倾角裂隙甚发育,且密度大;另一方面受风化卸荷,蚀变影响较深,岩体块度小,钻孔资料也可说明这一点,不少钻孔在灰绿岩中岩芯获得率很低,大于80%的较少。RQD质量指标更低,很少有50%以上的,一般在20%~37%左右,平均28%左右。应属坏~极坏岩体。纵波波速在中等~微风化岩体中一般为3500~5500m/s。波形变化大,局部有3000m/s,呈大锯齿状,二者明显不匹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隐、微裂隙发育,反映出纵波速度较高,一旦岩体受扰动后便沿微裂隙开裂造成RQD值偏低。从洞室开挖中也可看到岩石块度大多数在30cm3以下,大于50cm3的岩块不多。主要是开挖扰动影响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风化卸荷以及构造残余应力释放等因素使隐微裂隙张开或加大,形成岩体较破碎,促使岩体强度降低,形成局部掉块,坍塌失稳造成超挖。2.1.2沉积岩洞身沉积岩为泥盆系上统榴江组层状粘土岩,化学岩类,包括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泥质灰岩等,根据不同岩性、结构、构造分为D3L1~D3L1010个岩性层。进口段(K0+000~0+103)分布D3L1~D3L3三个岩性层:为黑色,灰黑色薄层~中厚层含黄铁矿晶体的硅质泥岩、硅质岩夹极薄层硅质岩、炭质泥岩,长约100m;4#沟~5#沟之间(K0+250~0+524),分布D3L4~D3L107个岩性层,岩性比较复杂,有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和泥质灰岩、炭质泥岩等,岩层厚薄不等,岩石软硬差别大,岩体强度不均一。该段长度270m左右。两段合计长度近380米,占洞线长度的46%左右。泥盆系上统榴江组的主要特征:为泥质和化学结构的薄层、极薄层、中厚层偶夹厚层的层状构造,岩层层理、节理极发育,岩石随矿物成分和胶结物的不同,表现在岩石软、硬差别很大,抵抗构造、风化、水溶解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因而表现出岩体强度和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和不均一性,导致洞室围岩不均匀变形,自稳性差。在掘进中曾出现经常性不同规模的塌方,掉块和超挖现象。据初步统计,D3L1、D3L8-2超挖约达25~27m3/m,D3L7-1~D3L7-2、D3L8-1等岩性层一般超挖也在20~25m3/m。2.2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2.2.1导流洞所经地段为陡倾单斜构造,岩层走向285~310度,倾南西,倾角55~65度,并有两条辉绿岩带呈岩床式侵入沉积岩层中,使导流洞所经地段构造断裂比较发育。在开挖过程中发现的与洞轴近正交的规模大小不等层间断层、挤压破碎带达15条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条,一条位于(K0+480~0+487)D3L9上部黑色薄一极薄层含炭硅质岩、炭质泥岩与薄~极薄层状的硅质泥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硅质岩分界处。断层带宽1.0~1.5m,主要为断层泥、挤压错碎的炭质泥岩碎片、岩屑、硅质岩角砾和挫碎呈粉粒状的石英脉,胶结差,比较松散软弱.两侧影响带宽约3.0~3.5m,岩石破碎呈碎块状、碎片状,构造夹泥层发育,有厚10~20cm软塑夹泥层多条,强度甚低。另一条断层挤压带位于K0+503~0+508左右,为D3L9与D3L10接触面,断层带宽1.5~2.0m,断层物质为挤压破碎岩片、岩块、岩屑夹泥及石英脉碎粒,微薄层理中的小褶曲发育,见水后岩石软弱。两侧影响带宽3~5m,构造夹泥层发育,岩石破碎,自稳能力极差,开挖时曾出现几次塌方。最后一次大塌方发生在两断层之间,主要受两断层影响。断层发育规律和特征,受岩性控制明显,多发育在软,硬差别大,层理厚度不均的沉积岩中,辉绿岩中不发育,产状和岩层产状一致;断层带宽度一般小于2.0m,影响带一般2~3m,且集中发育在两条辉绿岩带之间的D3L5~D3L9五个岩性层中,尤其是D3L8-1、D3L8-2、D3L9三个岩性不均一,软硬差别大的岩层中。自K0+365~0+505长140m发育规模大小不等的断层、挤压带15条,平均9~10m就有一条,可见断层密度之大,因而造成岩体破碎呈碎裂结构或碎裂散体结构。2.2.2节理裂隙节理裂隙发育规律除与构造有关外,与岩性和岩石风化程度关系也十分密切。辉绿岩弱~微风化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可归纳为下列四组:25~45度,倾向北西,倾角60~70度,间距0.2~0.5m;走向300~340度,倾向北东,倾角25~50度,尤以缓倾角较发育,间距0.2~0.3m;走向35~50度,倾南东,倾角55~75度,间距0.2~0.4m;走向280~300度,倾南西,倾角65~75度,间距0.3~0.4m。上述节理裂隙面大部较平直,少部呈波状弯曲,充填有方解石脉和绿泥石碎片,局部有石英脉或挤压碎岩片,附有褐黄色铁锈,大部呈微张,少部为闭合~半闭合状。上述节理裂隙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次块状,局部裂隙密集部位岩体呈碎裂结构。易造成掉块、局部坍塌和超挖。层状构造沉积岩(D3L1~D3L10)节理裂隙发育规律:可分为以下几组:走向280~340度,倾向南西,倾角50~75度,间距十分密集,大部为层面裂隙填充有泥和碎岩片,少数为石英脉填充,节理面较平直光滑,尤其是摩擦镜面甚发育,强度低;走向10~75度,倾向北西,倾南40~60度,局部倾角80~85度,间距0.2~0.4米;走向20~60度,倾向南东,倾角40~50度,间距0.15~0.3米;走向275~290度,倾向北东,倾角50~60度,间距0.2~0.3米。上述四组节理裂隙互相切割使岩体破碎呈碎裂或散体结构,并组成“屋脊”状的正三角形不稳定体。尽管采取短进尺,弱爆破,人工配合反铲的开挖方式,但仍避免不了开挖中多次塌方,掉块,形成较严重的超挖现象。2.2.3层间小褶曲层间小褶曲发育主要受构造应力和岩性控制明显,多发育在断层带附近的薄层软弱岩层中,沿洞轴线大致可分为三个带:F9断层附近D3L1下部薄层~极薄层硅质泥岩、炭质泥岩中;F44、F38之间D3L8-1上部薄层硅质岩、硅质泥岩中;D3L9顶部薄层硅质岩夹极薄层炭质泥岩中,两条较大断层之间。小褶曲一般为层间揉皱褶曲,规模小而密集,两翼不对称,褶曲轴面不但垂直岩层面发育,且平行岩层面方向也发育。据此可看出岩层所受构造应力方向具有垂直层面和平行层面的双向应力作用,不但使薄层软岩产生双向弯曲变形,也使坚硬的硅质岩、泥质灰岩十分破碎,甚至“架空”、“分离”等现象,形成碎裂松弛结构岩体,对洞室稳定不利。2.2.4构造泥化夹层泥化夹层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系层状岩层中,岩性不均一,岩石软硬相差悬殊层理厚薄不等的岩层介面处,特别是断层带两侧发育密度和强度更大,密度可达1~2m/条,一般厚度3~5cm,最厚的可达20cm。从泥化程度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全泥型:系因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层间剪切,使母岩结构遭到完全破坏而呈现泥状物质,见水呈软塑状。泥夹碎屑型:和全泥型不同之处是其中还残留少部分母岩碎屑,大部分为软塑状泥;碎屑夹泥型:夹泥层中母岩碎屑含量大于泥的含量;碎屑型:仅为母岩结构遭受破坏成岩屑、岩片,不含泥。以上四种类型夹泥层,在隧洞开挖中均可见到。由于这些泥化夹层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质,大都呈软弱可塑,强度低,使层面之间的联结力大为降低,直接影响岩体强度和结构,对洞室稳定十分不利。如在K0+480~0+487大塌方处曾见到多条宽度达10~20cm的软塑构造夹泥层。因而使岩体的结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强度大大降低,和断层一起形成不稳定围岩,导致大的塌方。2.3风化卸荷及蚀变2.3.1影响岩体风化的因素:导流洞地段岩体风化较为严重,分析起来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当地的气候因素有关。地形上沟谷比较发育,洞线中部有4#冲沟,出口有5#冲沟切割,左侧紧邻右江,地形上为分割不连续的条状薄山梁缓倾右江,临空面范围广,有利于岩体卸荷,且洞顶以上岩层覆盖厚度较薄,最大厚度不超过百米,有利于风化;地层岩性为薄~极薄层硅质岩、炭质泥岩、硅质泥岩和中薄层状泥质灰岩,约占50%,其余为深层侵入的基性岩浆岩,灰绿色、灰色辉绿岩,两者岩石多为以暗色矿物为主。岩性软、硬差别悬殊,暗色岩石易于吸热使岩体膨胀和收缩;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层倾角陡倾,断层挤压带、层间剪切泥化夹层发育且密度大,易构成风化营力的良好通道,同时又有岩浆岩侵入蚀变带等。其次是水文地质条件和当地的气候等因素。洞室埋深为中~浅埋深,大部分洞段特别是4#、5#沟附近及层状沉积岩层中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有的接近洞顶。相应饱气带较厚,这就给风化造成一定有利的条件。同时该地区为湿热气候条件,除物理风化作用外,化学风化作用也较显著。2.3.2岩体风化形态特征根据洞室开挖过程中所揭露的岩体实际特征,整个洞身岩体风化形态大致分为以下两种:①夹层和带状风化:主要分布在泥盆系上统层状岩石中,因岩性软硬不均,层理厚薄不等,断层、层间剪切、构造夹层密集和侵入蚀变使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全~强风化带深度沿这些带可达30~70m,部分地段更深。如K0+316~0+420左右,长100余米,涉及D3L7-1、D3L7-2、D3L8-1、D3L8-2近四个岩性层,全洞均为全~强风化,岩石褪色,强度降低,泥质灰岩风化为灰白色粉沙状,泥岩、硅质泥岩风化为灰白、褐黄色软泥,手可扒动;风化深度约在80~90m以上,整个洞身几乎全处在强风化带内。又如K0+487~0+504大塌方地段正位于D3L9和D3L10两种软硬差别大,构造挤压严重,断层、泥化夹层发育段,风化深度明显增大,塌落物质基本为强风化的土黄、褐黄色岩屑夹泥、碎岩块,松散物质。岩石块度约70%以上小于10cm3。由于全强风化厚度大,构造发育,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松散,自稳性极差~不稳定,在这些地段,虽采用人工配合反铲开挖,仍避免不了坍塌、掉块和初期支护喷层的变形裂缝发生,同时也造成比较严重的超挖现象。②球状和壳状风化:指在侵入的辉绿岩中(βυ4-1和βυ4-2),岩石坚硬,岩体均一,风化特征除蚀变带处呈宽6~10m左右的带状全~强风化外,一般多呈球状或壳状风化,风化厚度随地形陡缓变化,缓坡地带侵入接触带处,风化较深。全~强风化约在15~20m左右,弱风化深度约30~40m,接触带处可达70~80m左右。全~强风化带部位岩体纵波波速VP=1800~3000m/s左右,个别大于3500m/s,波形呈大锯齿状,表现出岩体的不均一性;弱~微岩体纵波波速VP=3500~4500m/s,个别达5000~6000m/s,按纵波波速对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可归为弱~微风化。但从岩石质量指标RQD来看,而RQD值一般多低于20%,个别可达40~50%,按此指标对岩体分类,应属于坏的~极坏的(Ⅳ~Ⅴ类),从RQD与纵波波速VP相对比,二者虽然不匹配,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钻探方法不当或波速测试上的原因都可能造成二者差别较大。针对该洞室辉绿岩的特点来看,岩石为坚硬~极坚硬,但节理、裂隙较发育,尤其隐微闭合裂隙相当发育,洞室开挖中岩石块度大于50cm3的极少见,多在10~20cm3,从裂隙间距上也可以看到,一般间距10~20cm,因此,这些隐微裂隙的发育,对波速影响较小,但对RQD值由于钻探扰动,沿裂隙开裂影响甚大,而洞室的开挖过程也正是对岩体的扰动过程,因此RQD值反映在洞室围岩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实际开挖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岩体为块状~次块状,局部接触蚀变带和小断层节理密集带附近为碎裂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商业大厦清洁维护合同书
- 2025年小学图书室活动策划与实施计划
- 统编五年级下册课堂互动教学计划
-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个性化学习计划
- 2025年秋季部编版英语期末复习计划
- 202502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时安排计划
- 2025年小学语文教研组课外活动计划
- 2025商店租赁合同范本
-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课后辅导计划
- 2025年钢筋混凝土模板承包合同范本
- 2022四川成都市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管理委员会公开招聘员额制社会化专业人才9人(必考题)模拟卷和答案
- 2022云南省气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气象类专业(第一批)高校毕业生45人(必考题)模拟卷及答案
- GB∕T 23349-2020 肥料中砷、镉、铬、铅、汞含量的测定
- DB32-T 769-2021餐饮计量规范-(高清现行)
- 蓝海华腾变频器说明书
- 北京市引进人才审批表格模板
- 第14篇局部水基灭火系统(修改后版本)
- 配管配线工程量计算实例
- 【图文】摄影技巧-专题摄影(138页精品培训课件-PPT)
- 后印象主义美术页PPT课件
- 多芒寺阳塘仁波切生平简介(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