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提问五步教学法阅读笔记_第1页
管窥提问五步教学法阅读笔记_第2页
管窥提问五步教学法阅读笔记_第3页
管窥提问五步教学法阅读笔记_第4页
管窥提问五步教学法阅读笔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之管窥提问和五步讨论法廖瑾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问不但是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整堂课的课堂效果。设计问题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学习重点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提问作为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对于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是重要的传递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恰当的课堂提问往往会使学生们受益良多,不但可以使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判断分析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基本单位的解剖、考察来优化教学设计,美化教学过程。朱则光老师给我们提出,一次提问的基本结构包括:策划、实施、点拨和总结四个步骤。首先,我们来谈一谈策划。策划包括教师对整个提问过程的设计、预测;也包括教师对学习目标、教材的理解;还包括教师对学生水平的预测。比如说,《木兰诗》中有两句写木兰替父从军,奔赴前线的诗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句诗一方面写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表现了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刻画了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在这里我们就需要让学生主动感悟木兰的形象。需要让学生输出。于是这里有两个问题设计。这两个问题设计,你觉得哪个更好?设计一: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设计二:此时的木兰,心理有什么变化?第一种设计笼统含糊,问题太大,指向不明确;第二种设计虽切中要害,直指木兰形象这一学习目标,但是太直接,不一定能激起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设计三:你觉得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是快读、慢读,还是有快有慢地读?为什么?这种设问,以问“读”打头,实则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木兰的形象。把真正的意图包装起来,在完成显性任务的同时,把隐性的也是主要的任务不知不觉地完成。这样的设计正是我们需要的。再比如,拿我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2b的“Shouldfriendsbethesameordifferent?”阅读文章来说。它的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提问“Doyouhaveagoodfriend?””Whatisyourfriendlike?””Whydoyouchooseher/himasyourgoodfriend?””Shouldfriendsbedifferentorthesame?What’syouropinion?”以这种由浅到深,层递式连贯性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并根据教师的思路,不断探寻问题的答案,来引导学生进入关于友谊的语篇学习。并且我认为,最后一个问题可以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讨论,或者是学完这篇文章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抛出来,“Doyouthinkfriendsshouldbethesameordifferentafterlearningthispassage?Tellyourideasaboutfriends”.当然,在提问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满堂问”。策划问题时要注意整合,善于设计“主问题”。教师要设计出能够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其他的“小问题”都服务于全课的大问题。也就是我们需要考虑教学的整体设计,设计出主问题以及若干小问题。并且,我们要让问题更有吸引力。策划问题要巧妙。面向同样目标,问法不同,激起的求知欲就大不同。例如,在学习《黔之驴》时,在讨论寓意阶段,这样设问:假如你去参加驴子的追悼会,你会对驴子的家属说些什么?假如你去参加老虎的庆功会,你会对老虎说些什么?假如你作为急着采访柳宗元,你会问他些什么?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如果将这些问题改成:你觉得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问题?那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再比如我们英语当中“Howtokeephealthy”专题作文训练的时候,先不直接点出主题,Howtokeephealthy?而是提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DoyoulikewatchingTVorplayingcomputergamesallday?DoyouoftengotoKFC?Whicharegoodhabitsorbadhabits?What’sthemostimportantthingforus?等等,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就把一些重要的词语或者句子呈现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学生对问题相关内容增加印象,慢慢引出话题。最后让学生根据之前的一些问题谈谈如何保持健康。这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的第二步,实施。他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和实施提问。“创设”的作用是营造提问氛围,暗示思考方向,过度前后环节。譬如在讲授阅读语篇TheDifficultSearchforAmericanProductsintheUS的导入环节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出国旅行的场景,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追问:“Ifyouhaveachancetogoabroad,wherewillyougo?Whatwillyoudointhatcountry?IfyougotoSwitzerland,Whatwillyoubuy?”,设置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的假设情境,层层递进式地使学生意识到“MadeinChina”这样一个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据标题和课本上的美国国旗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如“WheredoesKangJianvisit?”、"DoeshewanttobuyChineseproductsorAmericanproducts"、“IsiteasyforhimtobuyAmericanproducts?Why?”。通过这样一系列情境的创设,学生既对文本的主题内容有了一定的预判,教师也间接地引导学生掌握从题目中获取文本大意的阅读技巧。教师设计好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时,要注意,1、问中有答,答中有问,问导着答,答随着问。2、教师要进行小结式的讲,一方面对展开讨论的问题加以总结,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提问奠定认知基础,开拓新的思路,展开新的话题。如果期望的效果还不完美,学生的分析还不够透彻、不深入或卡壳、语塞、冷场,这就表明急需教师通过点拨指点迷津、启发走向深入、变通降低难度或变换角度补问。提问的第三步,点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2b的“Shouldfriendsbethesameordifferent?”中,有一个判断题。“CarolbrokeherarmlastyearandMarymadeherfeelbetter.”大部分同学这道题目都做错。是因为学生混淆了文章中的人物。上次线下国培当中,黄老师就有提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文章当中好朋友好姐妹,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教师需要进行提问点拨。这个时候,可以询问一句“Whowrotethisshortarticle?”那么学生对于人物就很清晰明了了。另外还有对于九年级第四单元的阅读课文,我们也可以像汪老师说的那样,以问题推进的方式进行提问设计:doyouthinkofCandy?canwelearnfromCandy?youwanttobeapopstarlikeCandy?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简单的问题针对差生,问题升华对于优生,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齐答的形式,引出答案。第四步,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估,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深化,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结论产生的过程,反思自己在思考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化也好,反思也罢,都一定要落在学习目标上。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只让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文化内涵浅尝辄止,更不能只字不提,而可以依据文本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时事热点来对文本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例如在讲授阅读文本TheDifficultSearchforAmericanProductsintheUS的Post-reading阶段时,通过提问“Afterlearningthispassage,howdoyoufeelaboutit?”,在引导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之后,可以紧接着播放习近平主席在谈到科技创新时所说过的一段话,“Weshouldmovefrom“MadeinChina”to“CreatedinChina”,from“ChinaSpeed"to“ChinaQuality"andfrom“ChineseProducts”to“ChineseBrands.””,然后向学生提问“Creativityisneededinourcountry.Forthisreason,pleasethinkaboutwhatshouldyoustudentsdonow?”。采用此种方式将语篇的文化内涵从民族自豪感的层面上提升到了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层面。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文化知识内化成为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培养学生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意识。策划、实施、点拨和总结,就是一次提问的基本结构。当然,这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还有一些以活动为主的设计,可以用任务来组织课堂,整节课没有提问也是未尝不可的。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五步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度讨论一个问题。第一步,阐述。教师发问,学生说。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这个步骤结束。在这里,表面上很热闹,但只是单向的师生互动。第二步,复述。要求所有学生都复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其他同学的答案。这不仅能强化所有学生的倾听习惯,更能够促使多向的生生互动。复述别人的答案,是一种学习;被别人选择复述答案,是一种评价。第三步,比较。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公认最好的答案,二者之间相同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