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缘起、内容与特征,经济思想史论文_第1页
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缘起、内容与特征,经济思想史论文_第2页
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缘起、内容与特征,经济思想史论文_第3页
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缘起、内容与特征,经济思想史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缘起、内容与特征,经济思想史论文摘要:陈岱孙是我们国家20世纪着名的经济学家和高等教育家。他早期的求学和任教经历不仅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更深入影响了其学术志趣、理论架构和文化情怀。陈岱孙早期的经济思想主要牵涉经济建设、财政收支、货币金融等方面,这些思想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展现出一代经济学大家深切厚重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并具有立足现实、经世致用和通识并举、融会贯穿的典型特征,对当今的经济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仍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本文关键词语:陈岱孙;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家;民国经济;Abstract:ChenDaisunisafamouseconomistandhighereducationtheoristinChinainthe20thcentury.Hisearlylearningandteachingexperiencenotonlyprovidedrichmaterialsforhisacademicresearch,butalsoprofoundlyaffectedhisacademicinterests,theoreticalframeworkandculturalspirits.ChenDaisunsearlyeconomicthoughtsmainlyinvolvedeconomicdevelopment,publicfinanceandmonetarypolicy,whichwereinterrelatedandprogressive,showingdeeppatriotismandresponsibilityofaneconomist.Hiseconomicthoughtswereallbasedontheurgentneedsofrealityandwerecloselyrelatedtootherdisciplines,whichstillhavegreatsignificancefortodayseconomiceducationandacademicresearch.Keyword:ChenDaisun;Historyofeconomicthought;Economist;EconomyoftheRepublicofChina;一、引言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西方的学术理论和方式方法迅速涌入中国,同本土研究构成碰撞交融,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理论和着作,培育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着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即为华而不实的出色代表。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陈岱孙先后经历了旧式私塾启蒙、远洋留学、任教清华、西迁联大等多个重要的阶段,他的早期人生经历既是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时局动乱的深入反映,亦是中国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体系剧烈转型、变革的生动写照。在中青年时期,陈岱孙亲历了中西方迥乎不同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融会贯穿,构成了兼具学术和实践价值的经济学思想和观点,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十分是战时经济战略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他还始终坚守在经济学教育的学位论文。陈岱孙的本科毕业论文题为(煤炭业的产业治理〕〔IndustrialGovernmentinAnthraciteIndustry〕,仅从选题即可看出其对产业政策、职能等方面的鲜明指向和关注。这实际上遭到了威斯康星大学及约翰康芒斯〔JohnR.Commons〕的深入影响。众所周知,威斯康星大学是制度学派的起源地和大本营,而康芒斯则是这一学派的先驱人物。须知,对于一位本科生,十分是来自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度的留学生而言,康芒斯这一级别的经济学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即便如此,陈岱孙在短短两年的本科生涯中,仍然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各领域课程中成功崭露头角,并引起了康芒斯的关注6,还获得了康芒斯开创办理的经济学会所颁发的金钥匙奖。由此推知,即使康芒斯可能并未直接指导陈岱孙的学位论文写作,但其有关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研究已经深入影响了青年陈岱孙的学术志趣和方式方法论取向。而陈岱孙的博士毕业论文(麻萨诸塞州地方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TheRelationBetweenLocalGovernmentalExpendituresandDensityofPopulationinMassachusetts〕则更直接地展现了他在专业领域的用力之深。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至少在下面两方面深入影响了陈岱孙后续经济理论的构成。一方面在内容和选题。陈岱孙博士阶段的导师是曾任全美赋税协会会长的查尔斯杰西布洛克〔CharlesJesseBullock〕,因此其博士论文的选题亦在财政税收领域。这一选题开启了陈岱孙此后数十年在该领域的深耕细作。陈岱孙始终将财政预算平衡作为平抑物价、稳定汇率的重要前提,并一直把预算问题作为财政问题的牛鼻子加以重视,这与其博士论文对财政支出的高度关注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在研究方式方法。财政支出的趋势变化问题,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但正如作者本人在论文绪论中指出的,已有的财政支出理论主要应用抽象和先验的道路〔演绎法〕进行分析,尽管也常援引事实作为支撑,但是从未进行过全面的归纳法分析。就眼前的问题来讲,有理由相信,以系统和全面资料为基础的归纳分析会比演绎分析得出更佳成果。7在归纳法的指导下,陈岱孙先根据支出用处严谨定义了九类经常开支,随后具体整理编制了马萨诸塞州各市镇的各类开支与人口变化对照表和示意图,其数据附录在近200页的论文中占据一半以上。在这里基础上,他结合当时各市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具体论证了各类支出变化的详细原因。这种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虽与当代计量经济学的方式方法还有一定差异不同,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的统计资料整理汇编方式方法,但在当时演绎法普遍使用的背景下仍属罕见佳作。哈fo大学档案馆所保存的记录显示,这篇论文的观点和数据被诸多研究者引用直至1978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超前的学术价值和方式方法论创新。更进一步讲,这种基于现实情况和文章,如(欧战后欧洲各国货币大概情况〕(苏俄新经济政策〕(近期十年之欧洲财政情形〕等,均经其演讲、别人整理发表而成。9这些文章带有鲜明的舶来色彩,突出反映了一位留学归来的学子希望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现在状况、充分发挥所学所闻提供国外信息和经历体验的迫切心理。这在民国初期诸多留美学生的身上都可窥见一斑。但陈岱孙显然没有止步于此。如前所述,在留美预备学堂期间,陈岱孙已注意到了老师大多英文授课、学生忽视国文课程的状态;而在清华任教期间,他亦得知大多数老师经常中英文夹杂并用,尤其是在说到学术上关键的概念、辞句时总要插进外文原辞。10在很多时人甚至今人的观念中,既然经济学源于欧美,那么以英文作为表示出工具是无可厚非的;但在陈岱孙看来,这种现象决不仅仅仅是表示出方式和习惯层面的问题,更牵涉学术独立和话语权的深层次问题:我仍以为在中国学校的讲坛上,除了外文课或外籍客座老师授课外,一个中国老师用纯粹的国语来讲授应该是一个原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所养成的惯习必须予以痛绝。我从到清华教书起,在几十年的教书的生涯中,这是一条自律的原则。11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坚持为他带来了种种不便甚至是窘境。就学术而言,他再未用英文公开发表过任何文章,直接导致了其在国际学术界并未获得应有的肯定和褒奖;就授课而言,他在没有现成参考的情况下,将本身用英文接受的各类专业知识全部翻译成中文,再以通畅、易懂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这需要付出颇多额外的精神。也正是在以陈岱孙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人的坚持下,中国经济学的当代术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才逐步搭建起来,使国内经济学的学术沟通冲破了外来语言的障碍,为此后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除基本授课外,陈岱孙还进行了关于经济学本土化的两大尝试,即开设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课程和编写中文教学资料。在开设课程方面,他屡次在经济学系的建系目的和培养方案中申明,本系研究所拟侧重于本国经济制度研究12,计划渐次添设专以研究中国情况为目的之课程,若中国财政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国金融市场等。13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有材料、文献所限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陈岱孙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富国强兵的价值归宿。在条件极端恶劣的西南联大时期,在陈岱孙的推动下,经济学系先后开设了中国货币问题、中国财政问题、中国土地问题、中国经济地理等多门与中国实际国情相关的课程。尽管囿于现实条件,这些课程的深度和系统性尚缺乏,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当超前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和尝试。在编写教学资料方面,陈岱孙所设想的图景亦宏大而深邃,他计划以国家财政预算制度一课题为突破点,然后再进入财政学中各方面专着的编纂,以构成一个较全面的、结合中国实际的财政学教学资料系列。14但是国内有关英、法、美、苏等国财政制度的资料并不充足,他便利用19321933年出国时机,通过买、抄、读、记的形式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批寄回国内。能够预测料想,假如这部教学资料能顺利付梓,那么它将是陈岱孙自博士阶段起的财政学思想和理论的高度浓缩,更将成为中国财政学领域极具分量的奠基之作。遗憾的是,在西迁联大期间,这些难得珍贵的材料均毁于炮火之中,留给后辈学人宏大的遗憾和思想空白。其二,陈岱孙时刻关心时事变化,提供了诸多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陈岱孙早期的论作大多不是纯粹的理论文章,而是根据某一时事阐发的阐述,华而不实有些学理色彩浓烈厚重,有些则政策指向鲜明。这些阐述并不是闭门造车或道听途讲之作,而是陈岱孙积极介入政界和学界活动、亲身体悟时局变动后的成果。仅19321933年赴欧美的短暂休假期间,陈岱孙就先后参加了两场国际会议,分别为1933年伦敦国际经济货币会议和1933年加拿大邦fo太平洋国际学会双年会。伦敦会议期间,陈岱孙不赞成签署美国提出的购银协定,也竭力反对抬高银价的任何举措,但其主张并未得到支持。购银协定签署后,中国的货币和汇率市场经历了相当强烈的震荡,并催生了其后的币制改革。而紧随其后召开的太平洋会议更令陈岱孙事与愿违。这次会议的初衷是讨论大萧条对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冲击。但据陈岱孙后来的总结,会议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陈述冲突的事实上,对于冲突的原因,仅仅稍为讨论,而解决的方案,能够讲完全没有说到;所给予赴会者之印象,是以大西洋的立场,或是讲经济帝国主义的目光,来看太平洋的问题。于是太平洋经济冲突,一变而为列强在太平洋区域之冲突。15两次会议的失败经历使陈岱孙更坚定地认清了中国经济问题乃至民族危机的根本源头,深入影响了他之后经济学研究的取向。他以更审慎和固执的态度投入后续的政事建言活动中。19361937年,他针对两年的财政预算进行了分析,具体解读各项收支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并就遗产税、所得税的征收办法和施行细则提供了建议。16西南联大时期,他在联大教授共同开创办理的(今日评论〕上发表时评多篇,抨击国民的亡国政策和官僚资本的殃民措施。这些言论不但为学界人士所接受,也激发了大后方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17抗战胜利后,陈岱孙又与多名教授联名发表(十教授的公开信〕和(我们对于经济改革方案之意见〕,抨击国民的反动统治与经济专制政策。这些活动也为陈岱孙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提纲挈领的计划书和宣言书。他在文中反复强调,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必须牢牢将经济自主权和自决权握在手中。先要足食,然后足兵;先要生聚,然后能够说到教训。仅仅要做到修备强兵这一个地步,已经是不能不从增进国家经济能力上着眼,不必讲什么高深的政治理想了。我们的国事,到今日,真是不知从何讲起。在这个不知从何讲起中,试问我们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经济运命,到底有什么把握?18这一连串议论直指以往政权步步妥协退步忍让、牺牲经济建设自主权换取短期和平的错误做法,并为正处于黄金十年的国民敲响了警钟。同年11月,陈岱孙又发表(经济侵略〕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借它〔经济合作〕来作一个幌子,再加上提携、互助、共荣种种字眼为之衬托,便能够冠冕堂皇的作强取巧夺的勾当了。19他强调,以经济侵略作为缓冲礼物谋求政治和平,终究是扬汤止沸、饮鸩止渴,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陈岱孙始终将经济自主作为国富民强的一个首要前提,甚至将其看作整个民族国家生存斗争的前线。第二,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思想。众所熟知,陈岱孙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学讲史研究中,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涉主义两大思潮的此消彼长作为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事实上,此观点在其早期的阐述中已有部分讨论和讲明。抗日战争前,陈岱孙曾赴西北地区开展调研,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施行以来的工业化成就表示肯定,但是也指出了当下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弊病百废俱兴,一事无成。他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缺乏系统性的、实事求是的计划。202239年,抗日战争爆发两年后,陈岱孙再提经济计划和统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当代战争是国力的较量,国力的根本是经济力,而要在战时的穷国培植经济力,必须制订全盘计划、区分轻重缓急,阻止一切足以消耗经济力的行为,而鼓励一切足以增长经济力的行为。21假如讲上述阐述仍属于战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权宜之计,那么抗日战争后重提经济组团化和统制经济,则代表了陈岱孙相对明晰的立场和态度。但他同时也指出,统制经济的施行面临很大困难,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这种困难不仅来自制度本身,更来自对国家、身份的重新界定,来自对低效、冗余的人事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即经济统制会否随之带来政治的腐败。22这种担忧不仅对当时的国民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制度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第三,经济建设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在效率问题上,陈岱孙以为,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战争胜利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中不计成本、不考虑效率,由于后者对于国民经济而言危险性是很大的。对于与军事关系并不密切的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成本;而对于密切关乎战事的产业,也应在考虑其周期长短、耗能多少、能否进口替代的前提下不建或缓建,否则不仅无助于战事胜利,反而徒然增加了经济的困难与人民此后的负担。23而就公平问题,陈岱孙则指出,在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存在两种对立,即都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对立,而随着工业化战略的逐步推行,这种对立将有加剧和日益尖锐的趋势。这有违经济建设的原则和归宿即民生。24值得强调的是,以上阐述均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在全国上下战时心理渲染下,陈岱孙仍能保持经济学人的理性和沉着,充分权衡经济建设的得失利弊,这是更难能可贵的,也是相当超前的。〔二〕财政收支平衡与反通胀思想如前所述,财政收支和预算制度是陈岱孙博士论文的主题,也是其毕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对于财政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分为开源节流两方面。一方面,陈岱孙充分肯定了节流对于财政收支十分是战时统制经济的必要性,以为必须将预算平衡作为财政平衡的核心环节来考虑。他曾于1936年、1937年连续两年发表针对财政总预算方案的分析,从整体及各主要项目的角度,深切进入分析了各项收支预算的可行性和将来趋势。这种分析方式方法与其博士论文中对美国市镇财政的分类核算和分析经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陈岱孙也详细分析了财政开源的可能性。他提出,战时增加财源的途径主要有三:增税、发行公债和通货膨胀。25但前两者各有其缺乏。在增税方面,陈岱孙曾就开征遗产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税提出过详细意见,以为这两种税不仅能够扩大税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现行税制的弊端,打破前此税不上大夫的习惯。26但无论是开征新税,还是重征旧税,都不过是购买力在人民和之间的重新分配和转移。而在发行公债方面,亦有其天然弱点。若公债由人民承购,则无异于征税;若由银行承购并成为其法定准备,则易造成间接的通货膨胀。抗战爆发后,大量发行公债至法币贬值、通胀日益严重,恰恰印证了陈岱孙对后一种情况的隐忧。由此可见,财政开源面临着重重阻力,而最符合取之于无形的筹措方式方法便是通货膨胀。但从一开场陈岱孙就对通货膨胀现象表现出了高度的警觉和反对。1936年法币发行之初,他便发表(通货膨胀与岁计〕一文,具体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含义、原因、途径及其与财政收支的关系。他提出,通胀的本质并不是公债,而是变相的赋税,且为强行剥夺人民购买力的不公平的坏税。尽管通胀具有取之于无形的特征,因此不但财政力薄弱,不能不加以利用,即财力强盛之,恐亦没有能完全抗御其强烈之诱力,但仍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这一工具,于岁计收支之他部分,讲求其所以开源节流之道。27然而当时的国民恰恰选择了陈岱孙所竭力反对的歧途,恶性通胀现象愈演愈烈,20世纪40年代,法币、金圆券等相继崩溃。在这里期间,陈岱孙发表了大量有关通胀性质及治理对策的文章,包括(通货膨胀性质的一斑〕〔1940〕、(物价、财政与建设〕〔1941〕、(管制物价与定量配给〕〔1947〕等,以期扭转物价上涨的恶性循环。从这些阐述来看,反通胀思想是陈岱孙经济思想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部分。一方面,抑制通胀的根本出路在发展经济建设、增加供应,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限购措施,而并非通过限价、平价等行政措施在价格本身上做文章28;另一方面,通胀又是金钞价格高企的症结所在,这个症结不除,金融管制不能作挽狂澜的砥柱。29陈岱孙始终将财政收支平衡、币制改革、发展生产和知足消费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并寄希望于能够施行全面的、系统的一揽子政策。但遭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上述主张没有能完全付诸现实。〔三〕货币金融思想陈岱孙较早地观察到了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价格稳定乃至国民经济的深远影响,因而一直高度关注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和外汇管理政策的革新;而屡次国际经济会议的交锋,愈加深了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世纪30年代,在一战和大萧条的接连打击下,欧美各国受困于货币贬值压力,纷纷放弃金本位;而1933年伦敦国际经济货币会议上的(国际白银协定〕,实为美国企图维持银价、转嫁危机的举措,这对于中国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作为此次会议的亲历者,陈岱孙一方面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做法深感失望和愤慨,尖锐批判所谓委员会曾未闻发一言,决一策,抑若问题久经解决,缺乏以劳伴食诸公之神者;另一方面也深入认识到银本位制度已经步入穷途末路,以为白银国有,及后此美国政策,虽无对于任何国家有所轩轾,而吾国以用银本位故,其影响将至深且重。30如其所料,1935年11月,(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发布,宣告在中国存续千年之久的银本位制最终瓦解。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放弃了贵金属本位制后,应怎样确定外汇价格以维持国际市场的稳定?陈岱孙随后撰文阐述了一系列有关外汇管理政策的观点,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第一,汇率政策的目的是维持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而非毁坏其平衡以牟利。遭到大萧条影响,很多国家纷纷通过贬抑币值的方式刺激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构成了恶性的货币战争。但陈岱孙以为这不过是一种货币幻景,类似于古典时期的重商主义,其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仅有部分国家采用这样的政策;但假如所有国家均采取这一政策,那么政策效力互相抵消。因而一切外汇管理政策的理想目的应为各国间的互利和平衡。31第二,汇率波动源于国际资本流动,流动性是外汇管理的重点。1939年6月,由于日伪套汇和市场投机,平准基金委员会放弃了此前维持的汇率高位,一时引起国内金融市场恐慌。但陈岱孙以为,假使一味维持汇率高位,很有可能造成平准基金耗损殆尽。由于外汇的供求取决于国际收支状况,而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入超严重,这个不利缺口必须由外汇基金加以抵补。上述分析思路契合了当代国际金融理论中的国际借贷讲32,有力证明了外汇当局措施的合理性,有助于平抑市场的恐慌因素。第三,应废止外汇钉价制度,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构成自然价格。抗战期间,陈岱孙主张对不同区域的金融市场施行分开管理,允许陷落区通过平准基金操控外汇,而在非陷落区则主要通过统制进出口贸易来调节外汇供求。33这种分类管理既不至于陷于平准基金干涸的窘境,也有助于稳定汇率。抗战胜利后,在这里分步改革的基础上,陈岱孙又提出应废止外汇钉价制度,由于这一制度不但不能达其所企求的目的,而反做成若干副产劣果。34总体来看,陈岱孙在国际货币金融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对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相信某种本位制度或汇率制度是一劳永逸的,亦肯定了外汇管理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全局性、灵敏性是其在汇率管理问题上的突出立场和原则。四、陈岱孙早期经济思想的特征〔一〕爱国陈岱孙的经济思想中时时显露出深切厚重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心,这不仅来自于儒家传统教育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的浸润,更来自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1918年春,陈岱孙赴清华应考,无意中看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据其本人后来的回忆,这是一次刺心刻骨的冲击,只觉得似乎全身的血都涌向头部。在这牌子前站多久才透过气来,我不知道。最后,我掉头走回客店,嗒然若丧。35这次经历使得书本上有关救亡图存的呼告完全具象化,在青年陈岱孙的心中深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一直影响其此后的求学、任教和治学历程。20世纪上半叶,十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岱孙发表了大量关乎国计民生要紧问题的学术文章和社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异乎常人的勇气和固执。据战时云南省防空司令部统计,从1938年9月至1944年12月的6年间,日机派往云南执行轰炸和侦查任务的各类飞机共3599架次,执行轰炸589次。36除人身安全随时遭到威胁外,学者们的基本温饱也屡遭挑战,甚至需要变卖手表、水笔以补贴家用,这一点自陈岱孙与梁思成夫妇的数次通信中即可知晓。但陈岱孙并未倒向盲目的爱国,而是在充分观察和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展开条分缕析,做出独立而科学的判定。1936年抗战前夕,他于(大公报〕发文呼吁:在我们如今经济落后的社会,列强眈眈虎视的环境,这种消极被动的政策,还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自个有决心,有能力,握住我们自个的经济运命。371947年,他再度与北大、清华数名教授联名发表(我们对于经济改革方案之意见〕一文,矛头直指当局的腐败无能,以为其改革方案对于当前经济危机,并无救治之能力,对于过去种种错误,未尝虚心检讨,遂没有能针对现实提出有效之对策。38陈岱孙的爱国情怀不仅具体表现出在其论作中,更具体表现出在其推动经济学本土化的努力中。陈岱孙本人留美多年,通过了哈fo大学的德、法两语种的考试。然而他归国之后,再未使用外文发表文章,并坚持用中文讲授全部课程。据西南联大校史记载,19381946年间,经济学系共毕业562人,商学系毕业103人,两系毕业生超过全校毕业总数的1/4之多。39陈岱孙在联大负责讲授经济学概论这一专业入门的必修课,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陈岱孙对中文授课的坚持,以及编写中文教学资料的计划,绝不是一种舍近求远的无谓努力,而是培育本土化经济学人才、构建本土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必然之举。能够想见,假使没有陈岱孙等经济学者的坚守,经济学恐怕仍要以舶来品的面目示人,中国经济学研究仍要长期跟随欧美学界亦步亦趋,更遑论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了。〔二〕经世致用陈岱孙一生倡导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脱离了实践的需要,经济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阐述经济学中经典的平衡概念时,陈岱孙提出,假定一种经济真空虽然是理论分析的良好工具,然而此经济真空中所推得之结论,能否作为现实经济状况之原则,解释现实经济之问题,实为经济学者所应切实注意者。40时隔近半个世纪,陈岱孙再次发文提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以为经济学的发展经过是新的经济情况提出了待决的问题,然后经济学家就是针对这些经济现实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对其有关事物的运动提出有论据的讲解评说,构成了理论,这理论又反起来指导、促进、制控现实。41能够讲,立足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是陈岱孙一贯坚守的学术品格和原则。陈岱孙早期的学术研究牵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在不同时期,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归国之初,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货币经济制度及发展现在状况,尽管其阐述中多有与中国情况的比照讨论,但陈岱孙仍自以为对于中国有关这些方面的历史和现况的知识太不够了,因而在这些方面花了不少时间来充实自个,也以之补充教课的内容。42大萧条之后,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一度动乱,货币战争一触即发,这一时期陈岱孙将研究重点转向了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并高度关注银本位制及(白银法案〕的签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抗战爆发后,陈岱孙全力投入战时经济建设的方案设计中,在工业化建设、对外贸易、财政预算等众多领域都提供了真知灼见,十分是对怎样在一个物质资本相对匮乏的落后国家开展经济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讨论。抗战结束后,在恶性通胀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陈岱孙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平抑物价、治理通胀的观点,并对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施行做了初步讨论。综上可见,陈岱孙早期的研究兴趣广博而宏大,但其对各类时事的讨论始终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主线,正如晏智杰的评价,其观点虽然有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经过,但是原则性的反复和弯曲复杂是不曾存在的。43在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指导下,陈岱孙对经济学中很多经典概念或命题进行了批判性采纳或创新。例如,古典经济学一贯倡导发挥各自比拟优势、开展国际分工。但陈岱孙以为,这种政策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一个真真执行国际分工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战争的时候,立即感觉国力的不完全。考虑到国家的实际利益和战时需求,必须在完全分工和完全自给之间取一折中,进而前此所谓国际分工的观念,也得经过大修改,方能合适于几十年逐步已改的情势。44再如,交通便利历来被视为是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一个前提和表征,但是这个命题的应用也必须考虑现实状况,而不能一味大干快上。陈岱孙提出,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假如某一地区其他事业的发展滞后于交通的发展,那么这种畸形的发展未必能够带来当地经济的繁荣。45总之,经济学的发展是为适应和服务于现实的发展,故而没有一劳永逸的理论研究,更没有普遍适用的经济学理论。除本身的学术研究外,陈岱孙还将经世致用的原则传递给了后辈学人。在1932年介绍经济学系的组织内容及目的时,他如是写道:研究经济学时,知其受有限制,不能实验,然不能成认理论与事实能够分开,而应注重于理论与事实之关系。46这一建议不仅适用于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更对当今的经济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三〕通识教育陈岱孙成长的年代并无通识教育的概念,但其本人的求学经历却与之相当契合。除童年时期因家学便利而博览群书外,他在清华学校和留美时期亦接触了其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构成了相当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哈fo大学就读的四年,是陈岱孙自以为平生一次最长期、最密集的读书时间,也是专业知识最迅速长进的时间,他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广泛阅读了政治学、哲学、历史等名着,以致于他离开哈fo大学时,别的没甚留恋,就是为这个密集读书生涯的结束,有点惘然。47在这里影响下,陈岱孙在讨论国内外经济问题时,从不将经济现象分离割裂看待,而是将其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加以分析。例如在分析一战的战败国赔款问题时,陈岱孙提出,赔款归还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国际信誉问题,更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掺杂混和的产物。因而不能就偿债言偿债,而必须综合考虑各国在政治稳定、军事安全等方面的计划,施以通盘考虑。48又如,在讨论统制经济对职能的影响时,陈岱孙以为,经济职能的扩大是一个必然且持久的趋势,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经济方面,而在政治方面,即假如这个趋势充分发展,当代国家的政治机构能否需要彻底改造,我们对于国家的传统观念能否要完全更变。49另在(我们的经济运命〕〔1936〕、(经济统制的礁石〕〔1941〕、(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1947〕等文中,陈岱孙亦充分使用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进行辅助论证。这种对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的全面关注,使得陈岱孙的经济学研究不仅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陈岱孙还将通识并举的理念全面贯彻于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历程中。他屡次教诲学生们:只能记账,只能算债票利息,并不够经济学家。就好像一个能绘图的绘图员不够工程师一样。求知识的要着不在那狭小的技术部分,也不在起始就求专门,而在使其基础坚固,广大。50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51要求他们在本系课程之外,同时注重培育在政治、历史、社会、心理、哲学、数学等领域的素养。这些观念也影响了陈岱孙后续的治学和教育理念。在1950年高等教育问题座谈会上,陈岱孙提出,高等教育和专修职校的培养目的必须分开,坚持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性、综合性教育。改革开放后,他再次强调应坚持通才和专才培养相统一、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发展相结合。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经济学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五、结束语陈岱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珍贵的学术资源,深入影响了中国经济学本土化的发展历程,更以其言行生动展现出经济学人应有的品格和风范,留给后辈学人广阔的考虑空间。通过回溯陈岱孙先生早期的经历和实践,结合当下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现在状况,本文衍生出下面几点反思。第一,发扬经世致用、理论联络实际的学术品格,提高经济学服务现实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清末民初,以陈岱孙为代表的留美学生亲历了欧风美雨的长期洗礼,然而其毕生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均在于谋求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追求中国文化的更大发展。现今的经济学研究,亦应积极介入和严密联络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回应现实诉求,勇担时代重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更新的思路和方案。第二,在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本土化创新,争取经济学在中国现代背景下的更大突破。早在民国时期,陈岱孙就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必要性,并通过创新理论和概念、开设本土化课程、编写教学资料等形式实现这一目的。在中国经济学科已获得长足发展的今天,更不应对西方经济学亦步亦趋、奉为圭臬,而是要结合中国现实十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研究本土化的学术议题,探寻求索具有中华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第三,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中,注重同其他学科十分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沟通与合作。近几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成为显学,由此使某些人产生经济学似乎成为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的误解。这不免使人回想起陈岱孙先生有关治学如筑塔的教导和提醒。事实上,不应将经济学凌驾于其他任何社会科学领域之上,更不应人为割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方式方法的关系,唯有促进沟通、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各领域学术体系的科学化、理性化、成熟化。以下为参考文献[1].陈岱孙:(陈岱孙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2].陈岱孙:(陈岱孙遗稿和文稿拾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3].丁冰:(陈岱孙学术思想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8年第7期,第13-21页。[4].丁文丽、王文平:(西南联大时期陈岱孙的学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44-150页。[5].黄海涛、杨燕江、李铁媛:(西南联大学者经济思想探寻--以陈岱孙、赵乃抟、费孝通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78-83页。[6].林航:(福州的三坊七巷与当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9-16页。[7].林荧权:(陈岱孙经济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8].刘昀、王曙光:(岱岳长青:陈岱孙纪念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版。[9].刘昀:(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M],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版。[10].平新乔:(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N],(学习时报〕2021年4月7日。[11].晏智杰:(师苑楷模学界泰斗--着名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教学与学术成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第102-104页。注释1晏智杰:(师苑楷模学界泰斗--着名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教学与学术成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第102-104页。2(1)林荧权:(陈岱孙经济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3(2)陈岱孙:(往事偶记〕[A],载(陈岱孙文集〔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69页。4(3)陈岱孙:(私塾内外--童年学习生活片断〕[A],载(陈岱孙文集〔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65页。5(1)刘昀:(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M],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版,第41页。6(2)同上书,第87页。7(3)陈岱孙:(麻萨诸塞州地方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A],载(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7-8页。8(1)王传纶:(我的教师陈岱孙〕[J],(金融博览〕2020年第4期,第62-65页。9(2)(欧战后欧洲各国货币大概情况〕[J],(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28年第15期,第3页;(苏俄新经济政策〕[J],(清华周刊〕1928年第7期,第511-518页;(近期十年之欧洲财政情形〕[J],(清华周刊〕1929年第6期,第3-5页10(3)陈岱孙:(我的青年时代〕[A],载(陈岱孙遗稿和文稿拾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2页。11(4)同上。12(1)陈岱孙:(各系之组织内容与目的〕[J],(清华暑期周刊〕1932年第2期,第32-33页。13(2)陈岱孙:(经济系大概情况〕[J],(清华周刊〕1934年第13期,第31-32页。14(3)陈岱孙:(我的青年时代〕[A],载(陈岱孙遗稿和文稿拾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5页。15(4)陈岱孙:(第五届太平洋会议的回首〕[J],(清华周刊〕1933年第9期,第7-11页。16(1)(二十五年度国家总预算的分析〕[J],(独立评论〕1936年第209号,第2-5页;(二十六年度国家总预算〕[J],(独立评论〕1937年第242号,第2-5页;(所得遗承二税的举办与人民的负担〕[J],(独立评论〕1936年第201号,第28-32页;(二十五年之所得税法则〕[J],(社会科学〕1937年第2期,第409-426页。17(2)陶大镛:(一代宗师教泽流芳〕[A],载刘昀、王曙光,(岱岳长青:陈岱孙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5页。18(3)陈岱孙:(我们的经济运命〕[N],(大公报〕1936年1月5日。19(4)陈岱孙:(经济侵略〕[N],(大公报〕1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