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丧葬仪式体现的生死观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彝族丧葬仪式体现的生死观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彝族丧葬仪式体现的生死观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彝族丧葬仪式体现的生死观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彝族丧葬仪式体现的生死观获奖科研报告摘

要:生死观指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生与死是一切生命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过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彝族,它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及宗教信仰,其中彝族的丧葬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仪式复杂,丧葬仪式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体现,通过对其的探讨可以了解彝族的原始宗教及文化。本文将从对彝族丧葬仪式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从中衍生的彝族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彝族;丧葬仪式

一、灵魂不死

早期人类大都持有永生的信仰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对死亡的认识是本能的、直观的,处于灵魂论的初级阶段,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古希腊哲学家对生死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灵魂的解说上升为理论高度。原罪、救赎、灵魂、复活、这些基督教文化的关键词构成了基督教的生死观,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极乐世界的想象都体现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儒家认为人的死不过是个体生命的结束,其精神是能继续延续的,也蕴含了灵魂不灭的思想。道家认为“道是永恒,得道者即长生”;因此,人的死不过是回归到道即回归到生而已。其豁达乐观的态度,追求死后享乐的精神,以及对永恒观念的阐述都表现了对死后世界的追求,无不体现着灵魂不死的观念。佛教认为众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超脱生死获得解脱,以超脱的观念解读世界间的生与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彝族也保留了灵魂不灭的信仰。①

二、彝族丧葬仪式

彝族谚语:“父欠子债是娶媳架桥,子欠父债是供灵送魂”,蕴含着彝族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和道德观念,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让亡灵回到祖先那里。生者通过仪式将逝者与自己联系,用满足神灵的种种要求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葬礼就被看作是处理活人与亡灵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彝族人认为人有三魂,且灵魂不灭;人亡故后,一魂由毕摩吟咏指路经,开路送到祖先发祥地,同祖先一起重新安家乐业,劳动生息,一魂守护自己的坟墓,另一魂招附于“祖灵牌”放在家中,由子孙供奉。②因此,在彝族社会里对丧葬仪式的重视思想根生,这些观念影响仪式的内容与形式。以下对丧葬主要仪式做简单阐述:

(一)为逝者整理仪容

凉山彝族老人逝世后,先对逝者进行换装、洗面、理头仪式;其次,将逝者以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成卷曲形放置于一副由男为九根木棒女为七根木棒横木扎成的担架上;然后布置灵堂,用篷布、彝族服饰、披毡装饰,鸡蛋、炒面、水果等食物供奉于灵堂上,吊唁者前来哭丧。一般的长者去世,在彝族人民看来是吉祥的,他们的逝世会给子孙带来福气,会保佑子孙健康幸福的生活。因此,就会看见彝族异于其他民族葬礼庄严肃穆的场景,以及压抑的黑白调氛围,奔丧者隆重打扮,着五颜六色彝族服饰,年轻人则在葬礼现场跳舞,呈现出欢乐的氛围,表现出彝族对死亡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沉醉于过度的痛苦之中,乐观面对生活。因此彝族谚语中提到:axpusyddesy,axyiggepddeggep。(祖辈安心去,儿孙自由玩)。自然万物循环生长,逝去的人只是以另一种生活方式存在;逝者灵魂永恒,得以重生。彝族长者,在生活中会提到死后的事情,老人会戏称子孙要怎样办理自己的葬礼,有直面死亡的勇气,因此,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都不惧怕死亡,有积极豁达的心态。

(二)火化尸体

火化的日子由毕摩占卜选择吉日,以及对逝者家属进行占卜,占卜不宜送灵者则留于家中,不与尸体做最后的道别。火化场方向分为向上型和向下型,即正常死亡者向上,头偏北方指向祖先所在的方向;非正常死亡者为向下型,灵魂不洁的死者是不会被祖先接纳的;火化者是专门的负责人,他们经验丰富,对遗体做最后的告别,在火化时出现火灭、死者从担架上掉落都是不吉利的现象,认为逝者的恶灵在作祟;火化完毕后由子女或亲属捡骨灰,并敬献炒面、酒等食物,之后将骨灰装入事先准备好的麻布口袋中由家属送往氏族撒骨灰的地方,以求与祖先团聚,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不再留恋生前世界。

(三)杀牲献祭

在葬礼期间,生者要为逝者杀牲献祭,认为所杀的牲口都是作为陪葬之畜让死者以后享用的。家属根据前来吊唁人数杀牲,火化结束村里人聚会分食,牲口主要为猪、牛、绵阳,忌杀山羊,在仪式中毕摩发挥重大的作用,连接着生于死。为灵魂指路安息。仪式在表达情感中有重要意义,有关死亡的仪式是生者平复创伤的机会,让生者表达对逝者的情感,让生者对死者做最后的道别,放下对逝者的思恋,内心得到治愈,在仪式中哭丧不可缺,但总体上彝族人通过呈现欢乐的一面欢送逝者,让逝者得以安心。

(四)彝族生死观

孔子《论语·为政》言:“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八佾》祭祖祭神,主要还是在于祭者本身,通过某种礼仪来贯注祭者的诚心、敬意。彝族的葬礼较为隆重源于祖先崇拜,通过丧葬仪式来对逝者进行悼念,祈求祖先的庇佑,通过仪式将生于死连接在一起。无论是日常祈福仪式“晓布”,还是送灵归祖的“尼木措毕”都是此情感。彝族人会在生前准备好寿衣以迎接死亡,认为要生的坦荡,死的豁达。以火葬为主,“火”是彝族人民的信仰,火葬能净化人的恶灵。因此,火葬时,彝族对自然死亡(生老病死)和非自然死亡(上吊、喝毒药的自杀行为)的仪式有所不同,自然死亡者得以在家族共同的焚烧地进行火葬,而非自然死亡者被认为是不洁的只能在河边、野地等进行火葬。对生死中灵魂的好与恶的区分,展现了彝族死亡中对二者的不同的态度。彝族人口中的“死吉比”(死给)就是非自然死亡,这是一种羞耻感笼罩下的自杀与争执下的自杀。彝族人的家支观念和家族荣誉感极强,死给一般因为两者发生矛盾,为维护尊严,一方通过自杀进行报复另一方。死者可能会去敌对方家自杀,也会自杀于自己家中。在彝族社会中死给完全忽视生命的价值,虽在特定时间内其有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但结束生命只換得了一定的金钱补偿和暂时的稳定。目前仍存在少数死给事件,但其不同的葬礼仪式中表现了生者对这些行为的排斥,无视或轻视生命的做法都是对生命的藐视。

三、小结

文化的普遍性指各民族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人类本性和对生命的热爱形成了人类共同的对生死的看法,无论是哪个民族,从其丧葬仪式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及尊重。尽管历史背景还是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在生死观上,人类都赋予生命最真诚的意义,重视生亦笑对死,死亡是自然发展的部分,每个生命终会消逝。万物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生命轮回,生命不复存在,但人的真情不会泯灭,这是生和死的最高境界,丧葬仪式将生与死联系,不断让人更坦然面对死亡、消减对死亡的恐惧,感悟生命与死亡。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特殊本质。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每个不同阶段都是不同的,人类通过对死亡的探索来揭示生命的意义,也可以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