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课件_第1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课件_第2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课件_第3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课件_第4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发展态势评析

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发展态势评析

20世纪文学思潮最突出的现象是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在颠覆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之后,到了世纪中叶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颠覆。20世纪文学思潮最突出的现象是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在颠覆19世纪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近期西方文学发展态势在20世纪中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使世界文学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近代西方文学较为突出的态势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近期西方文学发展态势在20世纪中期一、反思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经典传承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曾经宣称,启蒙运动所推崇的“宏大叙事”已经解体,人们今日难以实现“元叙述”所表达的解放理想,却再次面临着科学和理性带来的人性桎梏。一、反思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经典传承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曾詹姆逊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持久矛盾在当代社会日益加剧,信息社会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官僚阶层强化了自然科学的主导地位,人文学者和人文精神被逐渐边缘化。

利奥塔等人反对启蒙思想及其价值观念的立场与其主张“去中心化”和“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原则是一致的。詹姆逊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持久矛盾在当代社会日益加剧,信息从思想观念上看,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坚持的“不确定性”原则只是为了对既有观念和准则进行质疑,却无法打造新的观念和准则来取而代之。在“不确定性”原则的影响下,一切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影响的价值体系或理论观点都被看做是不可信任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从思想观念上看,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坚持的“不确定性”原则只是为后现代主义的“只破不立”的激进立场不仅破坏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理想和理性原则,而且也不可能真正清除掉追求享乐、贪婪掠夺、种族压制和文化霸权等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后现代主义的“只破不立”的激进立场不仅破坏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由于当代西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而导致了文学形式和读者群的变化,许多“非文学”的书写形式如书信、日记、回忆录和网络书写等文本逐渐进入了“文学”的领地,而许多读者也把阅读文学作品视为特定的文化消费或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一些畅销小说如《廊桥遗梦》等通俗作品被改变成电影或电视。由于当代西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而导致了文学形式和读者群的变对于文学经典的重新评价涉及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小说《荆棘鸟》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作家考林·麦卡洛2009年为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写了续集,取名为《玛丽·班纳特小姐的独立》,描写了结婚后的班纳特家五姐妹如何面对丈夫或社会的偏见、通过自我努力而获得人格独立的故事。对于文学经典的重新评价涉及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9·11”事件后,一些美国学者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冲突,积极主张公众通过阅读文学经典来获取教益。美国学者D.多诺霍在《美国经典作品》(2005)一书中就主张,今天人们需要重新阅读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等经典作品,通过作品主人公形象来加深对暴力恐怖分子复仇心理的理解。“9·11”事件后,一些美国学者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冲突,积极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更新也是价值观念和审美品位的传播与更新。但丁的《神曲》对于中世纪教会专制的批判和歌德的《浮士德》对于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等,就具有十分积极的思想意义。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更新也是价值西方当代有关文学经典的论争既是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所经历的一次重要考验与完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出版的作品《格林兄弟的词语》(2010),把《格林童话》与19世纪德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1848年的德国革命等结合起来叙述,对德国文学经典《格林童话》的作者进行传记式的描述。西方当代有关文学经典的论争既是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2003)借鉴了英国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人物情节,在小说开头描写了主人公吉米独自在海边与野蛮人和野兽相处的经历,表现了主人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现代文明导致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揭示。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2003)借鉴了法国作家图尼埃借鉴《圣经》中摩西率众出走埃及的典故创作了小说《艾来亚扎尔》(1996),从历史记忆和现实展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世的思想见解。法国作家图尼埃借鉴《圣经》中摩西率众出走埃及的典故创作了小说哥伦比亚作家埃克托尔·阿瓦德发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在小说《深谷幽城》(2004)中借鉴了但丁《神曲》的“天堂”“炼狱”和“地狱”等三层叙事结构方式,讲述了哥伦比亚社会贫富悬殊和毒品泛滥等造成的种种犯罪故事。哥伦比亚作家埃克托尔·阿瓦德发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二、对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申进入21世纪后,后现代主义所质疑的理性原则和人的解放等人文理想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美国的乔姆斯基是较早公开支持恢复启蒙理性原则的西方学者之一。二、对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申进入21世纪后,后现代主义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科技进步导致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流行音乐、通俗杂志和网络写作等大众艺术形式对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消费文化市场的扩张使更多的读者不再愿意费时费力地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而宁愿阅读一些轻松、浅显的读物,或欣赏一些通俗、刺激的影视作品。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科技进步导致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詹姆逊由此认为,后现代消费文化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甚至文学创作和理论著作也成了商品。詹姆逊由此认为,后现代消费文化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甚至文学创20世纪初的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等人提出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什克洛夫斯基进一步提出语言形式“陌生化”是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重要标准的观点。20世纪初的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等人提出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近年来,文体学、叙事学和认知诗学等批评方法强调对“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认为语言修辞和文体风格在增强“文学性”和提高文学自主地位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文体学、叙事学和认知诗学等批评方法强调对“语言”在文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的又一个发展倾向就是文学作品日益积极地介入社会人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近年来,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摆脱单纯注重技巧的实验性写作,而更加关注社会正义与人性善恶等问题。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的又一个发展倾向就是文学作品日益积极地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进军》(2005)和法国小说家艾玛努埃尔·卡雷尔的《别人的故事》(2009)等作品从平凡人的坎坷生活描写中深切表达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主题。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进军》(2005)和法国小说在文学批评方面,近年来有关阶级身份建构的论述也不断出现,如美国学者加里·兰哈特和大卫·萨夫兰等对阶级与文学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在文学批评方面,近年来有关阶级身份建构的论述也不断出现,如美从文学思潮演变的角度来看,当代西方文学更深地介入社会批评,首先是通过建构新的文化观念来进行的,而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当代文化研究对象从通俗和流行的大众文化逐渐进入严肃和经典的文学创作。伊格尔顿认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霸权的批判显示出文化观念转向的积极作用。从文学思潮演变的角度来看,当代西方文学更深地介入社会批评,首另一位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与伊格尔顿的立场有所区别,他认为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缺陷在于脱离政治而无法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他提出了“抵抗政治学”的主张来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帝国式压迫和扩张。

另一位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与伊格尔顿的立场有所区别,他认为总之,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思潮对于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申不仅展示了文学自身具有的文化传承能量,而且再次证明了文学创作与社会、时代和人生等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总之,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思潮对于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第二节21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创作特征与变化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少新的特征与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文学审美意识的增强以及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等。第二节21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创作特征与变化21世纪初的西方一、近期欧美文学代表性作品的特点与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的逐渐退潮,回归现实主义传统、重申文学审美特性和反思社会弊病等倾向在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里再次得到了展示。一、近期欧美文学代表性作品的特点与变化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思的《反美阴谋》(2004)和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2007)等小说,以及法国作家让·克里斯多夫·吕芬的小说《红色巴西》(2001)、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2009)、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思的《反美阴谋》(2004)和唐·德里罗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阿尔佛莱德和埃米丽》(2008)和澳大利亚作家海伦·加纳的小说《空余的房间》(2008)等,这些作家在21世纪初期创作的小说也确实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创新手法。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阿尔佛莱德和埃米丽》(2008)在当代西班牙语作家作品中,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略萨一直享有“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声誉。他的长篇小说《凯尔特人之梦》(2010)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爱尔兰人争取独立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

在当代西班牙语作家作品中,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2008年出版的文学评论专著《走向虚幻之旅》中,借助评论乌拉圭西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1909—1994)肯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并称赞了奥内蒂作品以现实描写和魔幻构思对拉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和落后状况的揭示。2008年出版的文学评论专著《走向虚幻之旅》中,借助评论乌拉另一位西班牙语作家、侨居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智利人罗伯特·波拉尼奥(1953—2003)。

2008年,小说《2666》在他去世后出版,并立即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欧美国家流传,获得了各国批评界的一致好评。另一位西班牙语作家、侨居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智利人罗伯特·波拉尼俄罗斯文学具有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代作家德米特里耶夫(1956—

)发表过小说《归途》,并获得2002年格里高利耶夫奖。另一位俄罗斯女作家叶连娜·契若娃在2009年发表的小说《女性时代》,从三位老妇人的视角中回顾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壮烈场景,并以三位老人抚养孤儿索菲亚的经历赞美了她们的善良和真诚。俄罗斯文学具有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代作家德米特里耶夫(19小说《朗读者》(1995)蜚声国际的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2006年出版了又一部长篇小说《回归》,讲述了主人公返乡寻找父辈和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悲剧的故事。小说《朗读者》(1995)蜚声国际的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新世纪之初的法国文学也是佳作迭出。老作家罗伯格里耶在2007年发表《一部伤感的小说》,描写了人物心理中深藏的性幻觉和怪僻的性欲望。女作家玛丽·恩迪耶在2009年出版了小说《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深度刻画了三位非洲裔女性的坎坷遭遇和内心世界,在连环故事的结构中揭示了非洲移民在法国的痛苦生存经历。新世纪之初的法国文学也是佳作迭出。老作家罗伯格里耶在200在其他欧洲国家里,曾获2011年诺贝尔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其2004年出版的诗集《巨大的迷》,结合东方诗歌的意象,创造了一系列凝练的现实意象,反映了当代西方人对于人类社会和彼岸世界的深沉思考。在其他欧洲国家里,曾获2011年诺贝尔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意大利作家苏桑娜·塔玛罗2004年出版的小说《露易丝托》,描写了退休女教师安塞尔玛独居在家,孤寂之中收养一只名为露易丝托的鹦鹉的故事。西班牙作家佩雷斯雷维特(1951—

)2006年出版的小说《战争画师》,描写了波黑战场上各族平民遭受的生死考验。意大利作家苏桑娜·塔玛罗2004年出版的小说《露易丝托》,描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2009)则以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主题,描写了人类无止境的科技发明给地球生态造成的灾难性前景,表明了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深切忧虑。这些欧美文学创作的近期成果已经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并没有死亡,也没有因为流行文化的兴起而丧失其自主审美特性。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2009)则以人类二、世纪初西方文学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倾向评析21世纪初西方文学在艺术追求上显示了一些重要的转变趋势,而这些趋势的出现与其思想倾向的转变也是一致的。这些转变主要有以下三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文学自主和审美创新”。第二种趋势是“人文关怀和现实反思”。第三种趋势是“多元文体和图像写作”。

二、世纪初西方文学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倾向评析21世纪初西方文学20世纪后期此起彼伏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在21世纪初也产生了相当的变化,一些理论观念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另一些理论在继续发展和延伸。

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出现了显著的思想重建趋势:重建启蒙理性、重建人文关怀等。20世纪后期此起彼伏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在21世纪初也产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上看,近期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审美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倾向,这个倾向的特征是把唯美主义的审美诉求和关注现实的善恶美丑结合起来,从而在世纪初开拓了文艺美学研究的新途径。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上看,近期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审美主义是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也与新审美主义有类似看法,新自由主义批评家玛莎·纳斯鲍姆在论著《正义的边疆》(2005)中提出,文学艺术就应该关心“正义”问题,这实际上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存在的一个持久命题。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也与新审美主义有类另一位新自由主义批评家爱莱尼·斯卡瑞在《论美与公正》(1999)和《谁来保卫国家》(2003)等书中提出,美的概念与公平观念分不开,因为美不仅与善、而且与真也是紧密联系的。另一位新自由主义批评家爱莱尼·斯卡瑞在《论美与公正》(199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反思了过去数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轨迹,对于过去的一些激进观念进行了修正。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原则和唯美主义的审美自主性原则进行了反思,肯定了文学在关注社会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反思了过去数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轨迹第三节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近期西方文学景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正逐步走向多极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轨道。与此同时,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第三节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近期西方文学景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一、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近期西方文学的演变长期以来,“东方”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定的空间概念,经常随着时间流变和主体理解的差异而变化。同样,“西方”这一概念含义也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定义。一、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近期西方文学的演变长期以来,“东方”并不在东西方文明频繁交汇的今天,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将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中影响世界文化格局。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冲突,也存在互补之处。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坛上涌现出来了一批“跨国界作家”所创作的文学精品,显示了东西方多元文化交汇共荣的趋势。在东西方文明频繁交汇的今天,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将在彼此的屡获大奖的俄罗斯当代作家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2004年创作的小说《上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瑞士著名作家罗切尔的小说《如果上帝是个瑞士人》(1983),把上帝设想为美国人、法国人、巴西人以及瑞士人,从人物性格比较中反思了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性。屡获大奖的俄罗斯当代作家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2004年创作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在小说《世界与小镇》(2010)中进一步开拓了中西文化比较的主题,通过主人公孔海蒂的现实生活与回忆展示了东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广阔场景。

1994年,拉什迪出版了《东方,西方》短篇小说集,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主题。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在小说《世界与小镇》(2010)中进一步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学的全球性想象,这也意味着作家个人身份和作品地理环境的全球性展现,因此作品本身也必然带有超民族的文学艺术特性,并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同财富。这种新的变化在近年来的一些跨国界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法国小说家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和英国作家奈保尔等人的小说等。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学的全球性想象,这也意味着作家个人身份英国学者朱狄·纽曼在《美国小说·全球叙事》(2007)一书中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与全球化趋势的互相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当代文学的全球性想象和创作对于跨国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促进东西方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英国学者朱狄·纽曼在《美国小说·全球叙事》(2007)一书中二、全球性文学想象与“世界文学”发展趋势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新世纪提出了“全球文学想象和写作”的看法,即作家从全球视野和全球地域中进行想象性的文学创造。这一提法与近年来西方学界从国别文学研究进入跨国文学或“世界文学”研究的趋势有关。二、全球性文学想象与“世界文学”发展趋势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20多年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其对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于1848年又提出了新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20多年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21世纪西方文学发展现状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世界文学”的预言正在实现,因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科学、哲学、文化和学术等方面的世界性交流、交融与交锋,正在推动着全球性文学想象和创作不断扩展和更新。21世纪西方文学发展现状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世界文学”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世界文学”这个名称主要包括各民族的文学经典作品,而“用”世界文学’这个名称是人们期望有朝一日各国文学都将合而为一。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世界文学”这个名称主美国学者弗兰哥·莫莱蒂认为,人们在不断地使用“世界文学”这个术语时,实际上表示了“两种不同的世界文学”:其一是18世纪之前的世界文学,是“多种独立的‘地方(印欧、东亚、地中海、中美、北欧等)’文化的马赛克式拼贴;其二是18世纪之后的世界文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世界文学体系”。美国学者弗兰哥·莫莱蒂认为,人们在不断地使用“世界文学”这个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在新世纪初对“世界文学”作过详细的界定,将其区分为三层不同的含义:古典文学著作、现代杰作和现代一般文学或流行文学。丹麦学者马兹·罗森达尔·汤姆森认为,一国文学转变为世界文学的基础是“新兴一代与文学环境的协同效应”。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在新世纪初对“世界文学”作过详细的界定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传播速度和范围早已超出单一民族的地理或文化疆界,不同民族文学如同不同民族的商品一般,在世界市场上互相竞争和传播,必然要经历交流、碰撞和吸收等过程,并遭遇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传播速度和范围早已超出单一民族的地理或文生长于印度和加勒比地区的英国作家奈保尔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奈保尔在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两周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半世人生》,这是一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将历史、小说和自传结合在一起,描述了混杂着高低种姓血统的印度青年威利在英帝国的殖民地成长,随后到宗主国接受教育的人生经历。生长于印度和加勒比地区的英国作家奈保尔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2004)从“历时性”视野来书写西方历史的变迁。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2004)从“历时性”视野来书写近年来的西方文学界和理论界都在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各种价值观,特别是批判地认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极端思潮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负面影响,重新肯定那些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如科学、理性、人性和人类解放等思想观念。近年来的西方文学界和理论界都在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各种价值观,特在这种文学思潮的转变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广大作家则以更加贴近现实的作品和更有思想深度的主题突破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形成了新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绵延趋势。在这种文学思潮的转变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趋势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在加快。这种发展趋势也为新世纪文学思潮的全球化倾向奠定了基础。

21世纪的中国文学界在吸收和反思西方文学思潮和理论观念等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宽广的全球性学术视域,促进了东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在更高层面上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趋势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发展态势评析

第九章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发展态势评析

20世纪文学思潮最突出的现象是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在颠覆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之后,到了世纪中叶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颠覆。20世纪文学思潮最突出的现象是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在颠覆19世纪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近期西方文学发展态势在20世纪中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使世界文学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近代西方文学较为突出的态势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近期西方文学发展态势在20世纪中期一、反思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经典传承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曾经宣称,启蒙运动所推崇的“宏大叙事”已经解体,人们今日难以实现“元叙述”所表达的解放理想,却再次面临着科学和理性带来的人性桎梏。一、反思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经典传承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曾詹姆逊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持久矛盾在当代社会日益加剧,信息社会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官僚阶层强化了自然科学的主导地位,人文学者和人文精神被逐渐边缘化。

利奥塔等人反对启蒙思想及其价值观念的立场与其主张“去中心化”和“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原则是一致的。詹姆逊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持久矛盾在当代社会日益加剧,信息从思想观念上看,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坚持的“不确定性”原则只是为了对既有观念和准则进行质疑,却无法打造新的观念和准则来取而代之。在“不确定性”原则的影响下,一切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影响的价值体系或理论观点都被看做是不可信任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从思想观念上看,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坚持的“不确定性”原则只是为后现代主义的“只破不立”的激进立场不仅破坏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理想和理性原则,而且也不可能真正清除掉追求享乐、贪婪掠夺、种族压制和文化霸权等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后现代主义的“只破不立”的激进立场不仅破坏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由于当代西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而导致了文学形式和读者群的变化,许多“非文学”的书写形式如书信、日记、回忆录和网络书写等文本逐渐进入了“文学”的领地,而许多读者也把阅读文学作品视为特定的文化消费或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一些畅销小说如《廊桥遗梦》等通俗作品被改变成电影或电视。由于当代西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而导致了文学形式和读者群的变对于文学经典的重新评价涉及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小说《荆棘鸟》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作家考林·麦卡洛2009年为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写了续集,取名为《玛丽·班纳特小姐的独立》,描写了结婚后的班纳特家五姐妹如何面对丈夫或社会的偏见、通过自我努力而获得人格独立的故事。对于文学经典的重新评价涉及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9·11”事件后,一些美国学者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冲突,积极主张公众通过阅读文学经典来获取教益。美国学者D.多诺霍在《美国经典作品》(2005)一书中就主张,今天人们需要重新阅读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等经典作品,通过作品主人公形象来加深对暴力恐怖分子复仇心理的理解。“9·11”事件后,一些美国学者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冲突,积极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更新也是价值观念和审美品位的传播与更新。但丁的《神曲》对于中世纪教会专制的批判和歌德的《浮士德》对于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等,就具有十分积极的思想意义。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更新也是价值西方当代有关文学经典的论争既是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所经历的一次重要考验与完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出版的作品《格林兄弟的词语》(2010),把《格林童话》与19世纪德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1848年的德国革命等结合起来叙述,对德国文学经典《格林童话》的作者进行传记式的描述。西方当代有关文学经典的论争既是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2003)借鉴了英国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人物情节,在小说开头描写了主人公吉米独自在海边与野蛮人和野兽相处的经历,表现了主人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现代文明导致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揭示。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2003)借鉴了法国作家图尼埃借鉴《圣经》中摩西率众出走埃及的典故创作了小说《艾来亚扎尔》(1996),从历史记忆和现实展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世的思想见解。法国作家图尼埃借鉴《圣经》中摩西率众出走埃及的典故创作了小说哥伦比亚作家埃克托尔·阿瓦德发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在小说《深谷幽城》(2004)中借鉴了但丁《神曲》的“天堂”“炼狱”和“地狱”等三层叙事结构方式,讲述了哥伦比亚社会贫富悬殊和毒品泛滥等造成的种种犯罪故事。哥伦比亚作家埃克托尔·阿瓦德发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二、对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申进入21世纪后,后现代主义所质疑的理性原则和人的解放等人文理想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美国的乔姆斯基是较早公开支持恢复启蒙理性原则的西方学者之一。二、对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申进入21世纪后,后现代主义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科技进步导致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流行音乐、通俗杂志和网络写作等大众艺术形式对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消费文化市场的扩张使更多的读者不再愿意费时费力地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而宁愿阅读一些轻松、浅显的读物,或欣赏一些通俗、刺激的影视作品。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科技进步导致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詹姆逊由此认为,后现代消费文化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甚至文学创作和理论著作也成了商品。詹姆逊由此认为,后现代消费文化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甚至文学创20世纪初的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等人提出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什克洛夫斯基进一步提出语言形式“陌生化”是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重要标准的观点。20世纪初的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等人提出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近年来,文体学、叙事学和认知诗学等批评方法强调对“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认为语言修辞和文体风格在增强“文学性”和提高文学自主地位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文体学、叙事学和认知诗学等批评方法强调对“语言”在文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的又一个发展倾向就是文学作品日益积极地介入社会人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近年来,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摆脱单纯注重技巧的实验性写作,而更加关注社会正义与人性善恶等问题。21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的又一个发展倾向就是文学作品日益积极地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进军》(2005)和法国小说家艾玛努埃尔·卡雷尔的《别人的故事》(2009)等作品从平凡人的坎坷生活描写中深切表达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主题。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进军》(2005)和法国小说在文学批评方面,近年来有关阶级身份建构的论述也不断出现,如美国学者加里·兰哈特和大卫·萨夫兰等对阶级与文学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在文学批评方面,近年来有关阶级身份建构的论述也不断出现,如美从文学思潮演变的角度来看,当代西方文学更深地介入社会批评,首先是通过建构新的文化观念来进行的,而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当代文化研究对象从通俗和流行的大众文化逐渐进入严肃和经典的文学创作。伊格尔顿认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霸权的批判显示出文化观念转向的积极作用。从文学思潮演变的角度来看,当代西方文学更深地介入社会批评,首另一位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与伊格尔顿的立场有所区别,他认为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缺陷在于脱离政治而无法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他提出了“抵抗政治学”的主张来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帝国式压迫和扩张。

另一位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与伊格尔顿的立场有所区别,他认为总之,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思潮对于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申不仅展示了文学自身具有的文化传承能量,而且再次证明了文学创作与社会、时代和人生等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总之,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思潮对于理性、文学性和社会批判的重第二节21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创作特征与变化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少新的特征与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文学审美意识的增强以及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等。第二节21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创作特征与变化21世纪初的西方一、近期欧美文学代表性作品的特点与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的逐渐退潮,回归现实主义传统、重申文学审美特性和反思社会弊病等倾向在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里再次得到了展示。一、近期欧美文学代表性作品的特点与变化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思的《反美阴谋》(2004)和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2007)等小说,以及法国作家让·克里斯多夫·吕芬的小说《红色巴西》(2001)、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2009)、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思的《反美阴谋》(2004)和唐·德里罗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阿尔佛莱德和埃米丽》(2008)和澳大利亚作家海伦·加纳的小说《空余的房间》(2008)等,这些作家在21世纪初期创作的小说也确实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创新手法。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阿尔佛莱德和埃米丽》(2008)在当代西班牙语作家作品中,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略萨一直享有“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声誉。他的长篇小说《凯尔特人之梦》(2010)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爱尔兰人争取独立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

在当代西班牙语作家作品中,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2008年出版的文学评论专著《走向虚幻之旅》中,借助评论乌拉圭西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1909—1994)肯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并称赞了奥内蒂作品以现实描写和魔幻构思对拉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和落后状况的揭示。2008年出版的文学评论专著《走向虚幻之旅》中,借助评论乌拉另一位西班牙语作家、侨居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智利人罗伯特·波拉尼奥(1953—2003)。

2008年,小说《2666》在他去世后出版,并立即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欧美国家流传,获得了各国批评界的一致好评。另一位西班牙语作家、侨居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智利人罗伯特·波拉尼俄罗斯文学具有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代作家德米特里耶夫(1956—

)发表过小说《归途》,并获得2002年格里高利耶夫奖。另一位俄罗斯女作家叶连娜·契若娃在2009年发表的小说《女性时代》,从三位老妇人的视角中回顾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壮烈场景,并以三位老人抚养孤儿索菲亚的经历赞美了她们的善良和真诚。俄罗斯文学具有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代作家德米特里耶夫(19小说《朗读者》(1995)蜚声国际的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2006年出版了又一部长篇小说《回归》,讲述了主人公返乡寻找父辈和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悲剧的故事。小说《朗读者》(1995)蜚声国际的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新世纪之初的法国文学也是佳作迭出。老作家罗伯格里耶在2007年发表《一部伤感的小说》,描写了人物心理中深藏的性幻觉和怪僻的性欲望。女作家玛丽·恩迪耶在2009年出版了小说《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深度刻画了三位非洲裔女性的坎坷遭遇和内心世界,在连环故事的结构中揭示了非洲移民在法国的痛苦生存经历。新世纪之初的法国文学也是佳作迭出。老作家罗伯格里耶在200在其他欧洲国家里,曾获2011年诺贝尔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其2004年出版的诗集《巨大的迷》,结合东方诗歌的意象,创造了一系列凝练的现实意象,反映了当代西方人对于人类社会和彼岸世界的深沉思考。在其他欧洲国家里,曾获2011年诺贝尔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意大利作家苏桑娜·塔玛罗2004年出版的小说《露易丝托》,描写了退休女教师安塞尔玛独居在家,孤寂之中收养一只名为露易丝托的鹦鹉的故事。西班牙作家佩雷斯雷维特(1951—

)2006年出版的小说《战争画师》,描写了波黑战场上各族平民遭受的生死考验。意大利作家苏桑娜·塔玛罗2004年出版的小说《露易丝托》,描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2009)则以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主题,描写了人类无止境的科技发明给地球生态造成的灾难性前景,表明了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深切忧虑。这些欧美文学创作的近期成果已经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并没有死亡,也没有因为流行文化的兴起而丧失其自主审美特性。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2009)则以人类二、世纪初西方文学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倾向评析21世纪初西方文学在艺术追求上显示了一些重要的转变趋势,而这些趋势的出现与其思想倾向的转变也是一致的。这些转变主要有以下三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文学自主和审美创新”。第二种趋势是“人文关怀和现实反思”。第三种趋势是“多元文体和图像写作”。

二、世纪初西方文学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倾向评析21世纪初西方文学20世纪后期此起彼伏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在21世纪初也产生了相当的变化,一些理论观念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另一些理论在继续发展和延伸。

21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出现了显著的思想重建趋势:重建启蒙理性、重建人文关怀等。20世纪后期此起彼伏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在21世纪初也产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上看,近期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审美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倾向,这个倾向的特征是把唯美主义的审美诉求和关注现实的善恶美丑结合起来,从而在世纪初开拓了文艺美学研究的新途径。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上看,近期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审美主义是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也与新审美主义有类似看法,新自由主义批评家玛莎·纳斯鲍姆在论著《正义的边疆》(2005)中提出,文学艺术就应该关心“正义”问题,这实际上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存在的一个持久命题。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也与新审美主义有类另一位新自由主义批评家爱莱尼·斯卡瑞在《论美与公正》(1999)和《谁来保卫国家》(2003)等书中提出,美的概念与公平观念分不开,因为美不仅与善、而且与真也是紧密联系的。另一位新自由主义批评家爱莱尼·斯卡瑞在《论美与公正》(199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反思了过去数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轨迹,对于过去的一些激进观念进行了修正。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原则和唯美主义的审美自主性原则进行了反思,肯定了文学在关注社会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反思了过去数十年的文学理论发展轨迹第三节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近期西方文学景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正逐步走向多极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轨道。与此同时,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第三节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近期西方文学景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一、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近期西方文学的演变长期以来,“东方”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定的空间概念,经常随着时间流变和主体理解的差异而变化。同样,“西方”这一概念含义也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定义。一、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近期西方文学的演变长期以来,“东方”并不在东西方文明频繁交汇的今天,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将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中影响世界文化格局。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冲突,也存在互补之处。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坛上涌现出来了一批“跨国界作家”所创作的文学精品,显示了东西方多元文化交汇共荣的趋势。在东西方文明频繁交汇的今天,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将在彼此的屡获大奖的俄罗斯当代作家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2004年创作的小说《上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瑞士著名作家罗切尔的小说《如果上帝是个瑞士人》(1983),把上帝设想为美国人、法国人、巴西人以及瑞士人,从人物性格比较中反思了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性。屡获大奖的俄罗斯当代作家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2004年创作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在小说《世界与小镇》(2010)中进一步开拓了中西文化比较的主题,通过主人公孔海蒂的现实生活与回忆展示了东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广阔场景。

1994年,拉什迪出版了《东方,西方》短篇小说集,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主题。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在小说《世界与小镇》(2010)中进一步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学的全球性想象,这也意味着作家个人身份和作品地理环境的全球性展现,因此作品本身也必然带有超民族的文学艺术特性,并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同财富。这种新的变化在近年来的一些跨国界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法国小说家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和英国作家奈保尔等人的小说等。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学的全球性想象,这也意味着作家个人身份英国学者朱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