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解剖学复习资料_第1页
脊椎动物解剖学复习资料_第2页
脊椎动物解剖学复习资料_第3页
脊椎动物解剖学复习资料_第4页
脊椎动物解剖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期末复习资料检疫1111班考试题型:1、填空:20分(0.5分/题,基本常识、概念);2、选择:20分(2分/题,不定项);3、名词解释:20分(2分/题);4、问答题:40分(5分/题,注重结构,基本上每章一题(除绪论、四、十一、十二章))绪论一、畜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1、轴:动物身体的长(纵)轴从头至尾,与地面平行。2、面(1)矢状面:与动物体长轴平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1)正中矢状面:通过脊柱的矢状面,只有一个,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2)侧矢状面: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其它矢状面,有无数个。(2)横断面(3)水平面(额面)(4)横断面:与畜体的长轴及矢状面均垂直的切面,有无数个。可将畜体分为前后两部分。3、方位术语(1)躯干前(颅)侧/后(尾)侧:靠近动物体头端/尾端背侧/腹侧:靠近脊柱/远离脊柱的一侧。内侧/外侧:靠近/远离正中矢状面的一侧。(2)四肢近端/远端:四肢靠近/远离躯干的一端。背侧:前肢和后肢的前面都称为背侧。掌侧:前肢的后面。跖侧:后肢的后面。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明显的头部: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产生了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后端分化成脊髓。大大加强了动物个体的感应能力。脊索:多见于发育早期,后被脊柱(vertebralcolumn)取代。脊柱由单个的脊椎(vertebra)连接组成。脊柱保护着脊髓,其前端发展出的头骨保护着脑。脊柱和头骨都属于内骨骼,与其它骨骼一起构成骨骼系统,支持全身,保护内脏。呼吸系统: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4.上、下颌(jaw):除圆口类外,都具备上、下颌(jaw),支持口部,加强动物的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5.完善的循环系统: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在鸟纲和哺乳纲中,多氧血和缺氧血已完全分开,使肌体能够提高供氧机能,保持代谢旺盛、体温恒定。6.排泄系统:以肾脏代替肾管,提高了排泄机能。7.运动器官:除圆口类外,都有成对的附肢[pairedappendages,水生种类的鳍(fin)和陆生种类的肢(limb)]作为运动器官,终生不超过2对(前后鳍,或前后肢),但有次生退化现象。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一、皮肤及其机能1、皮肤:指脊椎动物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2、皮肤的机能:保护、感觉、调节(体温与水盐平衡)、分泌、排泄、呼吸、运动。3、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也有观点认为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毛干表皮毛根皮脂腺竖毛肌汗腺毛囊表皮真皮皮下组织(1)表皮(Epidermis):由胚胎的外胚层发育而来,为皮肤最表面的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完整的表皮可分4层:按细胞幼、成、老年和死亡期由深向浅依次为基底层(生发层)(内含黑色素细胞)、棘细胞层、颗粒层、角质层。(2)真皮(Corium):由胚胎的中胚层发育而来,位于表皮深层,是皮肤最厚也是最主要的一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韧且富有弹性,皮革就是由真皮鞣制而成的。★真皮由浅人深可分成乳头层和网状层;临床作皮内注射,就是把药物注入真皮内。(3)皮下组织(Telasubeutanea):又称浅筋膜皮下组织位于皮肤的最深层,在真皮的下部,其下紧临肌膜;来源于中胚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临床作皮下注射,就是把药物注入皮下组织内。二、皮肤衍生物的类别1、表皮衍生物:表皮外骨骼和腺体表皮外骨骼:角质鳞,羽,爪蹄指甲,洞角腺体: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香腺2、真皮衍生物:骨质鳞(硬鳞,圆鳞,栉鳞)鳍条,爬行类的骨板,哺乳类的实角等3、真皮表皮共同衍生物:板鳃鱼类的楯鳞三、鸟类皮肤及其衍生物(一)鸟类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1.鸟类表皮薄而柔软,鸟类表皮衍生物主要为羽,此外还有尾脂腺、鳞、喙、距、爪、冠、肉髯和耳垂等表皮衍生物;2.真皮薄,没有真皮衍生物;3.鸟类的皮下组织疏松,也是脂肪组织构成。(二)鸟类皮肤及其衍生物特点1.鸟类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干燥少腺体,薄而松软的皮肤利于飞翔时羽毛活动和肌肉收缩;2.鸟羽根据形态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与爬行类的角质鳞同源;3.鸟类无汗腺,尾部的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水禽尾脂腺发达;4.有羽的地方角质层很薄;无羽的腿、脚部有角质鳞。四、哺乳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小结特点:1.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2.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3.毛发:表被毛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毛发的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及鸟类的羽毛是同源物。具有保温、保护和触觉作用。4.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生发层,有皮脂、汗腺、味腺和乳腺等。五、各类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变化的趋势1、表皮的变化:由单层细胞(文昌鱼)到多层细胞(圆口类以上);由不角质化(圆口类、鱼类)经过轻微角质化(两栖类)的过渡到高度角质化(陆生羊膜类)。真皮的变化:是由薄(无羊膜类)到厚(羊膜类,但鸟类例外)。外骨骼的变化:是由水栖鱼类真皮衍生的骨质鳞到陆栖羊膜类表皮衍生的角质鳞。2、腺体的变化:是由单细胞腺(水栖动物以单细胞腺为主或仅有单细胞腺)发展为多细胞腺;腺体由位于表皮层而下陷到真皮层内。爬行类、鸟类的腺体一度失去其重要性而减少,到哺乳类又得到极大发展六、不同脊椎动物皮肤及衍生物比较小结鱼类:皮肤薄,表、真皮都是多层,单细胞腺为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少,真皮衍生物(硬鳞、圆鳞、栉鳞)表、真皮衍生物(楯鳞);两栖类:裸露,表皮轻微C角质化,但C核仍存在,真皮厚,多C粘液腺,毛细血管网(呼吸);爬行类:角质化程度深,表皮分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鳞,蜕皮,有爪缺少腺体,干,有真皮骨板;鸟类:表、真皮薄而柔软,缺腺体。具羽,角质鳞(表皮);哺乳类:表皮厚而坚韧,真皮发达,毛与爬行类角质鳞、鸟羽是同源结构,衍生物多样。第二章骨骼系统骨骼系统(skeletalsystem):是由许多骨块通过骨连接形成的一个可起运动杠杆作用的支持系统。它为动物体的软组织提供保护和支持,也为肌肉附着提供基础。一、脊椎动物骨骼的类型依骨的形态和机能不同分:1.长骨(longbone):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骨端(骺):两端膨大骨干;(骨体):中部较细。2.短骨(shortbone):位于长骨与长骨之间,起缓冲作用,如腕骨和跗骨。3.扁骨(flatbone):主要位于头部和躯干,起保护作用。如颅骨、肋等。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分布于脊柱,如椎骨。二、脊椎动物骨骼的基本结构1.骨膜(periosteum):分布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有血管和神经,呈粉红色。纤维层:浅层,具有营养和保护的作用。成骨层:深层,有修补和再生骨质的功能。2.骨质骨密质(compactbone):光滑致密,分布于骨表面和长骨的骨干;骨松质(spongybone):位于骨内部,疏松多孔,骨松质间隙内终生容纳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3.骨髓(bonemarrow)红骨髓:呈红色,位于骨松质内和幼年动长骨的骨髓腔内。幼年动物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到成年时转变为黄骨髓。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位于成年动物长骨的骨髓腔内,无造血机能。但遇到大失血时可转变成红骨髓,恢复造血机能。4.血管和神经:为骨附近的血管、神经的分支,经骨表面的滋养孔进出骨器官。三、脊椎动物骨的发生骨的发生来自胚胎期原始的结缔组织——间充质:★硬骨的两种来源:1.软骨原骨:间充质经过软骨阶段再变成硬骨,如脊柱、肋骨、四肢骨和头骨的一部分;2.膜原骨:间充质不经过软骨阶段直接变成硬骨,如头骨中的部分膜原骨。四、脊椎动物全身骨骼的划分★物体全身骨骼的划分(1)躯干骨(脊柱和胸廓):颈椎,胸椎、肋、胸骨,腰椎,荐骨,尾椎。(2)头骨:颅骨:枕骨,额骨,顶骨,顶间骨,筛骨,颞骨,蝶骨。面骨:颌前骨,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翼骨,犁骨,鼻甲骨,下颌骨,舌骨。(3)前肢骨:肩胛骨,肱骨,前臂骨,腕骨,掌骨,指骨,籽骨。(4)后肢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股骨,膑骨,小腿骨,跗骨,跖骨,趾骨,籽骨。五、骨的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分类: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以下的为直接连结)纤维连结:如头骨之间的缝韧带。软骨连结:如相邻椎骨的椎体之间的椎间盘。骨性结合:骨盆联合等随年龄的增长而骨化,转变为骨性结合,完全不能运动。六、脊柱、肋骨及胸骨(一)脊柱1、脊柱:是由一系列椎骨借软骨、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内有椎管,可容纳和保护脊髓。为脊椎动物基本特征。2、椎骨的一般构造(1)椎体:短柱状,位于脊椎骨中央。(2)椎弓:位于椎体背侧弓形骨板,与椎体围成椎孔(管)。(3)脉弓:位于椎体腹面,脉弓形成脉管,管通过之处。(4)突起:发自椎弓的有三种:棘突(1个);突(1对)关节突(2对);发自脉弓的只有脉棘。3、椎体类型与椎间关节根据椎体两端形状,躯干椎椎体分为5种类型双凹型椎体:鱼类、有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后凹型椎体:两栖类(多数蝾螈和一部分无尾类)和少数爬行类;前凹型椎体:多数无尾类、多数爬行类、和鸟类的第一颈椎;异凹型椎体(马鞍型椎体):鸟类;双平型椎体:哺乳类4、不同脊椎动物的脊柱特征(1)鱼类的脊柱特征:鱼类脊椎骨分为躯椎(躯干部)和尾椎(尾部);躯干椎椎体类型为双凹型(2)两栖类脊柱特征:颈椎1枚(寰椎);荐椎1枚;尾椎:无尾目:尾杆骨;有尾目:20枚以上;椎体类型:前凹型、后凹型、双凹型。★两栖类脊柱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4部分,其出现意义:颈椎与头骨的枕骨髁(1对)相关节,从而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荐椎与腰带的髂骨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稳固的支持。(3)鸟类的脊柱特征:鸟类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颈长,颈椎数目多,第1、2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胸椎3-10枚,仅倒数第1、2枚之间能活动;最后一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面的几枚尾椎愈合为愈合荐骨(综合荐椎);最后几枚尾椎愈合为侧扁的尾综骨,支持尾羽。中间的几枚尾椎骨则灵活可动;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椎体为异凹型(马鞍型)使颈部极为灵活。使鸟头能转动180度,甚至能转动270度。(5)哺乳动物脊椎特征哺乳类脊柱也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区;颈椎数目比较恒定,为7枚,前2块为寰椎和枢椎;胸椎:10-18块,与肋骨、胸骨形成胸廓;腰椎:4-7块;荐椎:3-6块,成体多愈合为荐骨;尾椎:数目不定;椎体:双平型;具椎间盘:软骨(可吸收和缓冲运动时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灵活性)★★★脊椎动物脊柱之比较解剖鱼类:只有躯椎和尾椎的分化;两栖类: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颈、荐椎各1枚;爬行类:颈、胸、腰、荐、尾5区。颈、荐椎各2枚;鸟类:椎数目多,椎体马鞍型,使颈部极为灵活。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愈合为一个综合荐椎;哺乳类:柱分为5区,颈椎数目比较恒定,为7枚,其余区域的数目变化较大,荐椎愈合为荐骨。(二)肋骨★鸟类的肋骨特征:鸟类的肋骨椎肋(肋骨的背端部)段和胸肋(肋骨的腹端部)段全为硬骨;椎肋具有向后伸出的钩状突与后续的肋骨相连,增强了胸廓的坚固性;腰、荐、尾椎的肋骨愈合于综荐骨中。★哺乳类肋骨特征:哺乳类的椎肋为硬骨,与鸟类不同之处在于胸肋为软骨;哺乳类肋骨有真肋、假肋和浮肋之分。(三)胸骨与胸廓★各类脊椎动物胸骨和胸廓特征比较1.胸骨:羊膜类全有胸骨(蛇除外),且很发达;其中鸟类胸骨特别发达,大多具发达的龙骨突起。2.鱼类和两栖类没有胸廓,胸廓始于爬行类,羊膜类动物均有胸廓。(四)头骨1、软颅:由中胚层间充质形成软骨原骨,形成原始的软骨脑颅,保护脑;2、咽颅:源自外胚层神经嵴的间充质,是以颌弓、舌弓和鳃弓为基本成分形成的,为口、舌和鳃的骨骼基础;3、膜颅:源自中胚层间充质,为一系列真皮骨骼,覆盖在软颅和咽颅的颌弓上,为头骨的膜原骨部分。★颌弓与脑颅相接的类型:(1)舌接型:以舌颌骨作为悬器,将颌弓与脑颅连接。见于多数鱼类。(2)自接型:上颌骨与脑颅愈合,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相连接。陆生脊椎动物多属此型。(3)颅接型:上颌骨与脑颅愈合,其方骨与关节骨变为中耳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颞骨。哺乳动物属于此型。★初生腭:由副蝶骨、犁骨、翼骨和腭骨构成,见于硬骨鱼、两栖和部分爬行类;次生腭(次生硬腭):位于颅骨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愈合成的的一块覆盖于口腔顶壁的水平隔板。见于哺乳类及一部分爬行动物(如鳄)。★次生腭的进化意义:将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位置后移,把原口腔的前部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与鼻腔相通,成为嗅觉和呼吸的通道;下层为固定口腔,成为进食的门户。这样,呼吸与进食互不影响。七、附肢骨(一)肩带1、鸟类肩带:锁骨呈“V”字形连接,富有弹性,起着横木的作用,阻挡在鼓翼时左右乌喙骨的靠扰。2.哺乳类肩带:哺乳类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陆栖哺乳动物肩带的肩胛骨十分发达,乌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个突起;锁骨发达程度与前肢活动方式关系密切:前肢作前后活动者锁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动者锁骨发达。(二)腰带1、腰带的作用:腰带连接后肢与脊柱,支持脊椎动物的躯体(鱼类的偶鳍未承担体重,其腰带不与脊柱相连)2、腰带全是软骨原骨,随动物进化变化相对肩带较小。3、四足类腰带:均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三)骨盘开放式骨盘:鸟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在背侧,髂骨与综荐骨牢固的连在一起,在腹侧,左右耻骨和坐骨不愈合,而是耻骨细长向后延伸形成开放式骨盘。闭合式骨盘(封闭式):哺乳动物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在背侧,髂骨在脊柱处与强化并愈合的荐骨牢固的连在一起,在腹侧,左右耻骨和坐骨以坐耻骨合缝接合在一起形成闭合式骨盘。(四)哺乳类四肢骨哺乳动物足型:跖行性——以全部脚跖着地行走,如灵长类、熊趾行性——脚趾着地行走,趾以上的部分抬离地面,如猫与犬等肉食类蹄行性——以端趾着地行走,与地面接触少,善奔跑,如马、牛等草食类。第三章肌肉系统一、肌肉的结构1、基本结构:肌腹与肌腱、血管、神经2、肌肉的辅助结构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对肌肉有保护作用。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二、肌肉的分类和命名脊椎动物的肌肉按组织学可分为骨骼肌(或称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大类。三、肌肉系统的发育生肌节间充质细胞增殖纵裂为二部分:少部分向背侧迁移形成轴上肌,轴上肌主要构成脊柱的肌肉;大部分向腹侧迁移形成轴下肌,轴下肌向腹侧延伸形成腹内侧肌群、腹外侧肌群和腹侧肌群。四、体节肌(一)躯干肌1、鱼类躯干肌鱼类躯干肌的主要特征是分节的肌节,仅由水平生骨隔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少分化,未分层。2、两栖类躯干肌肉轴下肌分化为外斜肌、内斜肌和腹横肌3层。3、爬行类躯干肌伴随着胸廓的出现,爬行类胸部的腹斜肌变成陆栖动物所特有的肋间肌(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它能调节肋骨的升降,协同腹壁肌完成呼吸运动。4、鸟类的躯干肌背部由于综合荐骨已愈合不活动,轴上肌很不发达;颈部和尾端牵动尾综骨和尾羽的肌肉比较发达;由于龙骨突的存在,轴下肌变化较大,斜肌不发达、腹横肌缺少,腹直肌退缩,在后部无分节现象;龙骨突上与飞翔有关的胸肌极其发达(胸肌属于附肢肌)。5、哺乳类躯干肌轴下肌:腹部斜肌分化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3层的情况和爬行动物的类似,腹直肌仍保留残遗的肌肉分节现象。由颈部的斜肌引伸出连接肋骨和颈椎的斜角肌,其作用为前提肋骨,扩大胸廓,加深吸气。胸部的斜肌除引伸出肋间肌外,另引出锯肌,连接脊椎骨和肋骨,其作用为牵引肋骨,和呼吸相关。由轴下肌分化出连接胸椎、腰椎到腰带及大腿骨的腰肌,包括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等。膈肌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肌肉,在胚胎发育上它从颈部轴下肌而来,以后移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哺乳动物背部的七层肌肉第一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第二层:后上锯肌、下锯肌第三层:头夹肌、颈夹肌第四层: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棘肌)第五层: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第六层:横突间肌第七层:胸腰筋膜(1)脊柱肌背腰最长肌:属多裂肌,俗称“眼肌”,位于胸椎、腰椎两侧,自髂骨、荐骨向前伸延至颈部。可伸腰背、侧曲脊柱。(2)胸壁肌肉五、附肢肌附肢肌是使鱼鳍或陆生动物附肢骨进行运动的肌肉。内生肌:起于带骨或起于附肢骨近端部,止于附肢骨远端部,收缩的结果仅能使附肢本身动作;外生肌:起点在附肢以外(躯干中轴骨骼或躯干的筋膜),止点在附肢骨上,收缩能使整个附肢运动。第四章体腔、系膜和内脏一、体腔演化鱼类—两栖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鸟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结缔组织的斜隔分隔胸腔和腹腔);哺乳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包括盆腔)(肌肉质的横膈分隔胸腔和腹腔)二、系膜系膜: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脊椎动物的内脏各器官皆位于体腔中,并借系膜悬挂或固定在体壁上。第五章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的一般结构: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肠和泄殖腔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脏、肠腺二、口腔牙齿★不同脊椎动物牙齿的类型:软骨鱼类为同型多出齿,由颌边盾鳞形成,通过结缔组织相连;硬骨鱼类是同型多出的端生齿,广泛着生在硬骨上;两栖类多为广泛着生的同型多出端生齿,少数为侧生齿爬行类分同型端生齿(蛇)、侧生齿(蜥蜴)和槽生齿(鳄)三种类型;现代鸟类次生性缺齿;哺乳类为异型再生型槽生齿(据食性分食虫型、食肉型、食草型和杂食型齿)。★牙齿的进化趋势(1)由同型齿(牙齿大小形状一致)发展到哺乳类的异型齿(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2)由多出齿(脱落后随即再生出)到哺乳类的再出齿(乳齿脱换后生出恒齿,一生仅换一次齿);(3)由端生齿或侧生齿(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或颌骨边缘的内侧)到哺乳类的槽生齿(齿着生在齿槽内);(4)由着生部位广泛(上下颌、犁骨、腭骨、副蝶骨)到仅着生于上下颌。三、食管与胃1、食管鸟类食道在中部扩大形成嗉囊;哺乳类食道分为颈、胸、腹3段。2、胃胃前端以贲门接食管,后端经幽门与小肠相通。四、肠★鱼类扩大消化吸收表面积方式1.胃、肠粘膜褶2.螺旋瓣:肠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腔的褶膜,排列成螺旋状3.延长肠管:特别是草食性鱼4.幽门垂(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的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组织结构与肠壁组织相似。★陆生四足动物扩大消化吸收面积方式多数脊椎动物是靠增加肠的长度来增加面积:植物食性的肠较长,如兔的肠是体长的10倍,羊的肠达到体长的20余倍。肉食性的肠较短,如犬和猫的长度仅相当于体长的3—4倍;增加小肠的吸收面积还靠小肠粘膜向管腔突起所形成的皱褶和绒毛。五、泄殖腔与泄殖窦泄殖腔是肠、输尿管和生殖管的共同开口,是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软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的单孔类皆具泄殖腔。泄殖窦是输尿管和生殖管汇合处,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于外。硬骨鱼、哺乳类属此类型;*雌性灵长类输尿管、生殖管和肠管分别开口。第六章呼吸系统一、呼吸系统概述1、呼吸器官2、呼吸的类型(1)外呼吸在气体交换器官(鳃或肺)中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外呼吸。(2)内呼吸在组织内进行的,即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细胞交换气体的过程,称为内呼吸。3、鳃和肺的血液循环★鳃与肺在功能结构上有共同点:1.壁薄、与呼吸介质接触的面积大;2.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其动、静脉血管的血液与一般情况相反,即入鳃动脉、肺动脉含缺氧血,而出鳃动脉和肺静脉内含多氧血。二、腮★鳃的作用:气体交换—逆流系统当水流经鳃瓣进行气体交换时,很重要的机制是水流的方向和次级鳃瓣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这种逆流系统保证了接触鳃的水总是在更新。据实验,鱼鳃的这种逆流系统气体交换机制可使水中80%以上的氧摄入血液中;相反,如果水流和血液是同一个方向流动,则水中的氧仅有10%摄入血液中。三、鳔鳔的分类:根据鳔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相通,可分为:有鳔管的喉鳔类和无鳔管的闭鳔类。四、肺1、爬行类的肺: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辅助呼吸器官:龟鳖类的咽壁、副膀胱。2、鸟类共有9个气囊:颈气囊和前胸气囊各一对和单个的锁间气囊与次级支气管直接相通,称前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各一对与初级支气管直接相连称后气囊。五、呼吸器官小结1、鱼类:大多用鳃呼吸2、两栖动物:幼体营鳃呼吸,变态后,内鳃消失,用肺(囊状)呼吸。(囊状肺)3、爬行动物:其肺形同两栖类,也是囊状的,但内部具有更复杂的间隔。(多隔囊状肺)4、鸟类:呼吸系统十分特化,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海绵状气管肺)5、哺乳动物:(海绵状泡状肺)六、呼吸道和发声器喉位于下颌间隙后部。以喉软骨为支架,由肌肉和韧带将喉软骨连接起来,组成喉腔,喉腔内表面衬以喉粘膜。第七章排泄系统一、概述1、排泄的概念:动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形成大量的、不能继续为动物体所利用的最终代谢产物。机体排出最终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排泄。2、排泄途径:皮肤、呼吸器官、肾脏3、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二、肾脏(一)★按肾叶的合并程度,将哺乳动物的肾分为:有沟多乳头肾;平滑多乳头肾;平滑单乳头肾(二)肾单位肾脏的实质是由大量具有同样功能的微细结构组成的,它们称为肾单位。1、肾小体位于皮质内,是肾单位的重要部分,由血管球和肾球囊两部分构成(二)尿的形成分两个阶段:1.肾小体的滤过;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1、肾小体的过滤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管径比出球小动脉大,这样就使血管里产生了较高的血压。此外肾球囊的内壁(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厚度约0.04um)象是一个细筛子,使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如水、葡萄糖、氯化钠、尿素、尿酸等)都能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2、肾小管当原尿经过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来自出球小动脉,其中的水分和某些物质已被滤出一部分,血浆较为浓缩,胶体渗透压相对增高,因此,肾小管能够将水分和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并向其中分泌H+,K+和氨,以及药物、毒物等,而把多余的盐类和尿素等代谢废物从肾小管排出,形成终尿。(三)脊椎动物肾脏的类型全肾、前肾、中肾、后位肾、后肾★鱼类、两栖类动物,肾脏的发生要连续经过前肾(胚胎期)和后位肾(成体)两个阶段;★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则需要经历3个阶段,即前肾、中肾(胚胎期)和后肾(成体)。★前肾到中肾的演化当前肾执行功能的阶段结束时,血管球失去和背大动脉的联系并开始退化。在前肾的后方的一系列生肾节形成新的肾小管,即中肾小管。中肾小管向侧面延伸,与纵行的前肾管相通。这时的前肾管就改称为中肾管。这种包在囊中的血管球可称为内血管球,以区别于前肾悬浮在体腔中的外血管球。内血管球由血液排出的废物不是排到体腔,而是直接进入肾球囊,经肾小管而至中肾管。这种联系称为血管联系,区别于前肾的体腔联系。★前肾与中肾的区别:前肾:外血管球,悬在体腔中,代谢废物→血管球→体腔→肾口(体腔联系)中肾:内血管球,一端中肾小管开口于中肾管,另一端膨大内凹,双层杯状,代谢废物→血管球→肾球囊→肾小管(血管联系)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是动物排泄器官的一大进步。★肾脏的进化趋势肾单位:少→多;肾口:有→无;联系:体腔→血管发生的部位:体腔前部→体腔中、后部三、输尿管、膀胱1、膀胱的分类:(1)导管膀胱:为中肾管后端膨大形成,见于硬鳞鱼、硬骨鱼。少数硬骨鱼(如比目鱼)没有膀胱。(2)泄殖腔膀胱:发生上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中肾管和膀胱不直接发生联系,尿液经输尿管先送入泄殖腔,泄殖腔孔靠括约肌的收缩平时关闭着,尿液由泄殖腔倒流入膀胱内储存。这种类型的膀胱见于肺鱼(膀胱开口于泄殖腔背壁)、两栖类及哺乳动物类的单孔类。(3)尿囊膀胱:尿囊膀胱见于少数爬行类(如龟鳖类和部分蜥蜴)和哺乳类。四、哺乳动物的肾脏第八章生殖系统一、生殖系统1、生殖系统:生殖腺;生殖管;副性腺、外交接器。2、生殖腺(1)精巢哺乳类的雄性生殖腺为一对睾丸。除单孔目动物象、犀牛等的睾丸终生留在腹腔内以外,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睾丸,在胚胎时便从腹腔经腹股沟下降到腹腔外的阴囊内。睾丸的移位可归纳为三个类型:①腹腔型睾丸。睾丸不发生位置变化,位于肾脏后方,如单孔目的动物。②腹股沟型睾丸。睾丸在生殖期临时下降到阴囊,生殖期过后,精巢仍缩回到腹腔内,如刺猬科。③阴囊型睾丸。动物由母体产出后,睾丸即下降到阴囊中,如反刍动物、猪科等。★常见畸形隐睾一侧或双侧睾丸未下降入阴囊,可能与雄激素不足有关;睾丸在腹腔或腹股沟处;双侧隐睾可致男性不育。附睾可分为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头部在睾丸上部,与输出管相通;尾部与输精管相接。精子在通过附睾期间实现生理上的成熟。(2)卵巢鸟类卵巢大多数鸟类仅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发育并具功能,右侧卵巢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曾经形成,但后来退化了。成熟的卵巢,卵细胞突出卵巢表面,因而使卵巢呈一串葡萄状。哺乳类卵巢3、生殖管(1)输卵管(2)子宫★哺乳类的子宫类型:

1、双体子宫:2个子宫,两子宫有一个共开口与阴道相通,例如鼠

2、分隔子宫:二子宫在底部靠近阴道处已合并,以一共同的孔开口于阴道,例如猪

3、双角子宫:子宫合并的程度更大,子宫的近心端仅有两个分离的角。例如牛

4、单子宫:两子宫完全愈合为单一的整体,例如人,猴。产仔较少4、副性腺副性腺包括精囊腺、尿道球腺和前列腺,其分泌物参与精液的形成。动物的精液即是由精子和精清两部分组成,而精清即为副性腺的分泌物。第九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组成: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淋巴系统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淋巴结和淋巴液心脏1、不同脊椎动物心脏的位置:圆口类、鱼类、有尾两栖类心脏位于胸腹腔的前方无尾两栖类以上的动物心脏位于胸腹腔的前腹位在有胸腔的动物中,心脏位于胸腔的腹面2、心脏的发生、结构和循环路线(1)脊椎动物心脏的发生1)发生:均又中胚层间充质2)心脏的起源:胚胎早期发生的成对卵黄静脉2条卵黄静脉(心管)——融合、膨大、扭曲增厚——原始心脏——分化出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4部分(2)心脏的结构圆口类: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软骨鱼: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硬骨鱼: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球两栖类:静脉窦、两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爬行类:静脉窦退化,两心房、一心室(肺腔、动脉腔、静脉腔)鸟类、哺乳类:静脉窦并入右心房,2心房、2心室3、心脏的循环路线(1)单循环:以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心脏内全部是缺氧血,心脏承担的任务是将缺氧血压至鳃部,经过气体交换后,转变成多氧血,多氧血不再回到心脏,而是从鳃部直接流经身体各部分,交出氧气,重新变成缺氧血返回心脏。血液每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1次,体内整个血液循环途径为一个大圈,称为单循环。(2)不完全双循环:由于肺的出现,此时的心脏承担了把缺氧血和多氧血分别压送到肺和身体各部的任务。血液循环全身一周需经过心脏两次,血液循环途径为一个大圈(即体循环)和一个小圈(即肺循环),故称为双循环。在开始出现双循环的时期,由于心脏结构的不完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种双循环称为不完全双循环。(3)完全双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