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生:能。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生:进行小组反馈。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生:(1、画移位的,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为什么会不一样?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为什么会不一样?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四、转回课前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五、课后作业: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六、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心O——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半径r——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直径d同圆半径无数条且长度相等(等圆)直径d=2r或r=d=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借助游戏,趣味教学。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时我以翻牌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巧妙地把游戏过程转化为比较小数大小的研究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学习兴趣高涨,既领悟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新知。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上的共享,学习上的共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3、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精讲多练是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这节课涉及的每个练习都体现在“精”字上,针对性强。通过小熊商店、小猫商店、小狗商店的购物活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巩固练习更加突出了练习的有效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教学过程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在黑板上贴出两组正方形卡片:□□□□□)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那么你觉得哪个整数大?为什么?预设生:我认为右侧的整数大,因为两个整数比较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师分别在两组卡片中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大?(学生猜测大小)师: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地衔接,有效地了解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新知1、探究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1)出示教材82页三个文具店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重点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并说一说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预设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这是三家文具店,店中有很多文具,而且价格都不一样。生2:我知道了奇奇文具店中的橡皮是1.80元,也可以写成1.8元,表示1元8角;文具盒是4.90元,也就是4元9角。生3:我知道了丁丁文具店中的文具盒是5.10元,也可以写成5.1元,表示5元1角;橡皮是2.00元,也就是2元。生4:豆豆文具店的剪刀是4.25元,它家的橡皮和前两家的橡皮是相同的,但是价格却不同,是1.90元,也就是1元9角。……(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那么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探究、同桌交流后汇报。预设生1: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所以4.9元生2:4.9元=4元9角=49角,5.1元=5元1角=51角,49角生3:4.9元是4元多,5.1元是5元多,4比5小,所以4.9元……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们。2、巩固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师:淘气想买橡皮,去哪家文具店买比较便宜?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进行比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最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得有条理些。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预设生:1.8元和1.9元都不到2元,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是最贵的。1.8元=1元8角=18角,1.9元=1元9角=19角,所以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最便宜。……3、回顾,验证。师:要想知道□.□和□.□□的大小关系,可以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师: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先翻开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一样,再依次翻开小数部分)学生翻开的整数部分都是9。师: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么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且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外一种分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3、让学生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数的分与合。教学难点:如何由5分成4和1,想到5分成1和4。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1、教学4的分与合(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老师也很喜欢。一天,孙悟空来到果园里,看,它摘了几个桃子?孙悟空想考考大家。把4只桃子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呢?(2)学生操作学具,初步感知4的不同分法师:请小朋友把4张桃子卡片在桌子上分成2堆,表示分在2个盘子里。学生快速的分一分。(3)交流反馈:①师:谁来说说你把4个桃子分在两个盘子里,是怎样分的?(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贴图片)②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贴图片)③指导学生看着图,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教师相机板书4可以分成()和()。)(4)观察思考,认识几和几合成4师:假如把这2盘的桃子合起来会是几个呢?你会说成几和几合成4吗?指名口答。(5)体会联系师:看来,根据一个形式,从上往下看4可以分成几和几,从下往上看几和几合成4。哪位小朋友最利害,看着这个形式,把这两句话一口气说给大家听?指名说一说。(6)体会有序规律师:我们已经知道了4的这些分与合,想一想,我们怎么样分桃子,才能把4的分与合一个不漏的都找出来?(学生回答,教师调整板贴。)学生看图有序的读一读4的分与合。2、教学“试一试”(1)提出问题师:看到聪明的你们能一个不漏地说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4,孙悟空可不服气了,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师:看,这次又让我们分什么了?有几个?(2)学生小组操作学具①想一想:5个花片可以分成几个和几个?快速的分一分。有没有别的分法?②看谁的本事最大,能把5的所有的分法有序的一个不漏的都找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3)交流反馈师:谁来把5个花片的所有的分法都告诉大家(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花片)。①有序的分了四次花片,得到了5的所有分与合。②分二次花片,找出5的所有分与合。师:谁听出来了,5的这两种分法他是怎么找出来的?③读一读5的分与合三、想想做做,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31页,找到这样的第1题。用小手指好。①拿出2个花片分一分,看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一填。②谁来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③这次又该拿出几个花片分,先分一分,再把结果分别填在这里的两个方框里。2、“想想做做”第2题(1)示范游戏规则教师与一生示范游戏方法。(2)教师与全体学生做游戏。(3)同桌两人玩游戏。提出要求:先出的小朋友要想好,同桌出哪个数,检查他出的对不对。反馈:指名两人玩游戏。老师建议:小朋友课后同桌两人也可以一起玩这个游戏。3、“想想做做”第3题(1)师:在游戏中可以玩得很开心,还能很快的掌握2、3、4、5的分与合。看,小货车上也有这些数的分与合。,谁来说说,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竖着填的2个数合成车头上的数字4)(2)这节货车上只有下面的一个数,上面应该填几?指明口答后再填写。(3)这列货车上少掉的数请小朋友自己独立填写。比一比,谁填写的又对又快。(4)反馈:谁来说这儿填几,你是怎么想的?(5)读一读,体会规律(6)发现规律师:看着第1列货车上4的分法,发现了什么?师:真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把小货车上藏的小秘密都找到了。我们看4分的时候,是很有规律的,第一次分成了1和几,第二次分成了2和几,第三次分成了3和几。从小到大分出来……这样有顺序地分就可以让小朋友更快的掌握。(7)请小朋友用这样有序的分法闭上眼睛说一说,记一记。(8)谁自豪的背给大家听。(指两名学生分别背4与5的分与合)四、全课总结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回家把2~5各数的分与合说给爸爸、妈妈听。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教学要求: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二、练习反馈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生:想。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一)体验加法的意义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生汇报,师板书。①36+22=58(名)22+36=58(名)②60+44=104(棵)44+60=104(棵)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学生说想法。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二)教学加法交换律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生答,师板书:60+44=44+60)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生:38+56。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学生齐读一遍。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生汇报,师板书: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甲+乙=乙+甲△+○=○+△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四)加法的应用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生:验算加法时。三、练习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300+600=()+()257+()=474+257()+55=55+420a+15=()+()()+65=()+35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270+380=380+270b+800=800+b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25+49+75=()+()+()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总评】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二、探索新知: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3、试着列式解决。4、估计商是多少。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三、拓展应用:1、756÷7÷6624÷6×5801÷(3×3)960÷6×42、按要求连一连。48×232×5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160÷2240÷5的第一个数!96÷380×3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作业:直接写得数1.40÷2=650÷3=980÷4=680÷4=2.720÷4=800÷6=720÷4=230÷6=3.600÷3=160÷40=23×30=50×1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一、教材(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二、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二)探究新知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三)练习提高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设计说明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1.复习、铺垫,理清关系。上课伊始,通过做复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2.转化、类推,理解性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3.体验、总结,发现方法。教学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概括出化简比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新知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课前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复习铺垫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出示课堂活动卡。(3)观察、比较、发现。(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6÷8=(6×2)÷(8×2)=12÷16↓↓↓6∶8=(6×2)∶(8×2)=12∶16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6∶8=(6÷2)∶(8÷2)=3∶4↓↓↓6÷8=(6÷2)÷(8÷2)=3÷4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学习目标:1、结合淘气做三轮车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建立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重点难点:重点:掌握3的乘法口诀。难点: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课型:新授课(计算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你们喜欢做手工吗?瞧,淘气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师:淘气制作的三轮车,一辆车需要几个轮子?两辆车呢?(二)自主探究1.用圆片摆一摆,填一填。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圆片代替三轮车的轮子摆一摆,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摆成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辆三轮车需要的轮子,然后完成表格。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2.编口诀。师:现在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咱们来试一试。1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生1X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师:很好!就这样,那么2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3辆呢?……9辆呢?大家依次这样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口诀,教师巡视,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诀。3.记口诀。师:想一想,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学生可能会说: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比前一句的结果多3。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我是想之前咱们学过“三五十五”,那么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三)总结提升师:今天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作业布置:板书设计: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1x3=3一三得三2x3=6二三得六3x3=9三三得九3x4=12三四十二3x5=15三五十五3x6=18三六十八3x7=21三七二十一3x8=24三八二十四3x9=27三九二十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二)判断单位1.1.鹅的只数是鸭的.2.甲的是乙.3.乙是甲的.4.男生人数的相当于女生.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三)列式计算.1.4是12的几分之几?2.12的是多少?3.一个数的是4,求这个数.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3第(1)题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3.画图.4.列式解答答:鹅的只数是鸭的.(二)教学例3第(2)、(3)题.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1.画图理解题意2.列式解答3.集体订正(三)小结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1.结构上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2.解题思路上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四、巩固练习(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五、课后作业(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农场有大牛多少头?六、板书设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412=答:鹅的只数是鸭的.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12=4(只)答:池塘里有4只鹅.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4=12(只)答:池塘里有12只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教学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7×28+7×727×(28+72)(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7×28+7×72=7×(28+72)(3)命名猜想。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是否也成立。2、商场“五一”举行让利大折扣,王老师趁这机会去为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五位同学挑选服装,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1)看到这幅图画,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2)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3)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4)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5×5+45×5(65+45)×5(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4)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用字母表示:〔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5)大屏幕出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总结,学生齐读。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8+4)×2534×72+34×28(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四、巩固内化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3、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4、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五、总结回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第80到81页的内容及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设计思路这个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内,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校买回12棵风景树,现在要栽种起来,栽种时行数不限,但每行栽种的数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种?16棵呢?2、分别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二、教学实施1、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指出: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拿卡片的同学快速站一站,那几个数站在左边,那几个数站在右边,那几个数站在中间,最后集体订正。3、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3)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演示方法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从中找最大。18的因数有:①,2,③,6,⑨,18方法三:先找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最大。27的因数有:①,③,⑨,27方法四:先写出18的因数1,2,3,6,9,18。然后从大到小依次看是不是27的因数,第一个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4、完成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⑴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⑵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三、课堂练习设计(多媒体课件出示)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A.1B.3C.4D.9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A.4B.6C.8D.16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A.1B.甲数C.乙数D.甲、乙两数的积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那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五、留下疑问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0㎝,16㎝,48㎝。要把他们都结成同样长的小棒,步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六、课堂作业设计教材82页第2题、第5题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18的因数有:1,2,3,6,9,1827的因数有:1,3,9,2718和27的公因数有:1,3,9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1、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脑筋急转弯: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数和数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揭题: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1、创设情境。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4×3=126×2=1212×1=12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12×1=12吗?2、深化感知。(1)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1、设疑。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18。除了12、18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2、交流。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3×13×23×3……33+36+3……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3、深化: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概括规律。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1、设疑。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请写出36的所有因数,2、组织讨论。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36÷()=()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3、讨论“多”。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师动画演示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也就快要写完了。4、巩固深化。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5、引导观察,发现规律。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6、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五、巩固拓展。1、快乐大转盘2、猜数游戏。六、老师总结:利用微课对整节课做一个总结。七、学生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集体研讨发言稿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教材中安排36÷()=()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课尾,我设计了一两个游戏,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