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_第1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_第2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_第3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_第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篇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三、教学过程:(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可。).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提示:.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板书设计】【小资料】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篇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二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2、学生自主读书。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①(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篇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信奉”一词的意思。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F限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五、安排作业:1、誉写课后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4、他打算怎么做?(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4、齐读这段话。(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4、这说明什么?小结: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四)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五)课堂作业设计朗读课文。篇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⑵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横线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⑴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⑵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②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③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⑶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①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⑴出示句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⑵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⑶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慢一一快伽利略试验亚里士多德速度与重量有关自己试验公开试验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篇五:《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2、理解“着地”。“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二、学习1、2自然段。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生答:他是个辩论家。(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哲(zh6)学家教授(shAu)固执(zhO)(以上字是翘舌音)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i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同时着(zhu“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l”的音。.注意字形: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O.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教授(shA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2、理解“信奉”。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里有谁信奉什么吗?【生自由说】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健康、幸福。生:保佑大家平安。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大学。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她们实现这些美好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崇敬的。生:是敬仰。生:很虔诚的。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会(生答:非常愤怒的)。(带着那份愤怒之情说说那些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仅仅是愤怒对述说吗?【生答:不是】那是什么?【生答:是责备】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怀疑)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3、小结:正是其他研究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板书:对比)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3、交流句子。师:徐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老师将它改变了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课件出示: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根据他的话做出两个假设,最后发现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充满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四、学习四、五自然段。1、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感悟“反复”、“多次”、“的确”,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复试验。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生:不是,是许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决定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1)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机指导朗读)理解“胆大妄为”。“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批评,说他在胡作非为。理解“固执”。“固执”是说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建议,不懂变通。在这也是个贬义词。你认为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固执”的年轻人吗?(生答:不是)那是怎样的人呢?(体会伽利略对科学的执著。)师:伽利略对科学执著追求,对真理执著追求,他就是一个执著求实的人。(板书:执著求实)(3)(指导朗读句子。)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人们的伽利略的冷嘲热讽吧!5、师:读到此处,徐老师有个疑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一段写人们对他的议论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吗?6、师小结:在我们的习作中,为了凸出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描写其本人的动作、神态等,还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特点。五、学习第六自然段。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大家的议论声中,伽利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又有什么反映呢?2、指答,并指导朗读。3、师:试验成功了,伽利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时站在铁塔下的人们惊讶地呼喊着,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铁塔下的群众,你想说些什么?【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学生自由表达,请2—3位同学说)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4、(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师: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话的体会?六、总结全文。1、师:学了课文,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待知识能象伽利略一样有执著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七、拓展阅读《世界名人传》等。板书设计:疑问不迷信权威对比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语言、动作)(伽利略)执著求实衬托公开试验篇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六【教学目标】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4、小结: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1、投影:课文最后一^话。⑴指名读一读。⑵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⑶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⑷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1、请同学们思考: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2、课文第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3、小结: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他才能发现月球的秘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六、课堂练习篇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七一、谈话交流.同学们,咱们是初次一道上语文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黄,黄河的黄,大家可以叫我——.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黄老师?那好,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我来说几句话,你来做一下判断,是对还是错。第一句话:我今年30岁。.第二句话:我小时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来。做一下判断。(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确敬佩小英雄雨来,猜猜我为什么敬佩他?因为人小志气高).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同样佩服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大家都能对我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思考与判断。二、导入课文lo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对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也产生了疑问。(1)我说的这句话中,提到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位人物,你平时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充分肯定)教师出示资料进行补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2)那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谁来读课题,这个着是多音字(注意:着的读音zhWo),谁再来读。一起读。.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刚才的问题。.检查词语违背的确不容更改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宣(xul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固执(zhO):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把这三个多音字,都读正确了,真不简单)(谁再来读,这个更,我们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起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固执(zhi)胆大妄(w宜ng)为辩论家(这位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的是谁?)(执的读音,妄和辩的写法。)三、典型的事例.产生疑问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课文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来写伽利略的。四、研读课文(一)严密的表达最后是谁的观点正确的?是的,我们知道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伽利略就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如果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一年代,对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伽利略又会跟这位大哲学家进行一番怎样的辩论呢?请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该从哪儿开始向亚里士多德发起辩论呢?为了更好地与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论,伽利略首先应该把疑问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读通(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括号标出伽利略产生的疑问。(2)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伽利略脑海中出现的疑问。你读得很正确,大家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懂(1)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给伽利略听——(2)伽利略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吗?(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意思是: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越速度就越快)(3)如果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伽利略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请你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划出这两个结论。交流。(4)同学们对这两个观点已经很清楚了。我把这两个结论打乱了,你能排排序吗?()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联系非常紧密的,表达是很严密的。那么这些联系紧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词语连起来的呢?(板书:严密的表达)(6)标红关联词,了不起的发现,请你来严密的表达一番。(7)从伽利略如此严密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辩论内化。(1)好,现在请这边的伽利略,和我亚里士多德来辩一辩,准备好了吗,伽利略?不对不对,从你语气中感觉还是我的对。(2)辩论更激烈了,这边的伽利略又跟亚里士多德辩起来了。(3)亚里士多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话了,他有点犹豫了,但是他还是,对面前的伽利略说(二)侧面的描写lo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最后得出结果: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1)这个结果与跟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样吗?我们来比较一下?(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无关,不同但相同。)2)在伽利略得出的结果中,哪些词语表达也很严密呢?自己好好读一读,等下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3)我们一起来读,一起用心去体会。4)出示:第二自然段。伽利略不仅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当时人们怎么力、?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句话统治了科学界界将近20xx年,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就是权威,现在伽利略对权威、真理提出了疑问,人们会怎么力、?(指名朗读一齐读)对于人们的责备,人们的反问,伽利略你还敢不敢怀疑?还敢不敢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那难道你忘记布鲁诺了吗?出示:布鲁诺,一位与伽利略同时代,也同样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你知道提出了怀疑,还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那你为什么还要怎么做呢?请你写一写。如果我,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我选择O.第二自然段,侧面的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五、过渡伽利略是怎样公开试验的呢?人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产生疑问典型的事例反复求证严密的表达公开试验侧面的描写篇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八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三)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四)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五)小结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