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第一讲病因课件_第1页
第四讲第一讲病因课件_第2页
第四讲第一讲病因课件_第3页
第四讲第一讲病因课件_第4页
第四讲第一讲病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六淫的概念、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2、掌握“六淫”、七情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4、熟悉疫疠、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5、熟悉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2020/11/31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2020/11/31分类六淫疫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病因——凡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等。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其它致病因素第一节病因2020/11/32分类六淫病因——凡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就是指引起疾病的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审证求因”2020/11/33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气候因素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病因六淫疫疠痰饮瘀血结石生活因素病理产物2020/11/34气候因素情志病因六淫痰饮生活因素病理产物2020/11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的而发病的病因。如六淫、疠气。

(一)六淫[概念]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2020/11/35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六气太过不及急骤变化导致人体发病六淫2020/11/36六太过导致人体发病六2020/11/36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指六气。淫——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对人体有害2020/11/37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对人体有害2020/11/3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湿热泄泻等。(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2020/11/38[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2020/11/38

内生五邪——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五种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燥火六淫致病相似,究其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由内而生。2020/11/39内生五邪——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邪1、风邪的概念风———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四季皆有,为春季主气。风邪——自然界中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2020/11/310[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2020/11/310

升发风为阳邪,其性向上

——

向外汗出

——

恶风脉浮缓伤人头面肌表、腰背脉症表现腠理开袭阳位——2020/11/311升发伤人头面脉症表现腠理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风邪侵袭---头眩目晕、肢体震颤、口眼歪斜。外伤受风---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如2020/11/312(2)风性善行而数变如2020/11/312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畏寒喜暖

阳虚气化减退,阴寒产物积聚---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

外寒---易伤阳气---产生内寒。

内寒---卫外低下---招致外寒。

寒邪外寒病——感受外界的寒邪为病。1、寒邪的概念寒——冷也,指气温的下降,---冬季主气。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内寒外寒内寒区别外寒2020/11/313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寒邪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冷,凛冽冰凉,性质属阴---寒为阴邪

寒邪伤人,阴盛阳气无力驱散,反被其伤---

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寒中太阴,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中少阴,心肾阳虚---恶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如2020/11/314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无汗,(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义。

感受寒邪---寒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推动----

气血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2020/11/315(2)寒性凝滞2020/11/315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感受寒邪---“寒则气收”---气机收敛闭塞病在肌表---腠理收缩,汗孔不开---无汗病在经络---筋脉收引,气血不通---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2020/11/316(3)寒性收引(4)寒性清澈2020/11/316暑邪2020/11/317暑邪2020/11/3171、暑邪的概念暑————夏季的火热的之气。

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

暑病————暑邪为病。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2020/11/3181、暑邪的概念2020/11/318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所化,具酷热之性,火热属阳。

---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心烦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其性炎热---高热、面赤、目红、脉洪大易扰心神---2020/11/319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伤人心烦不宁、甚则突然昏(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腠理开泄

暑邪伤人多汗耗伤津液气随津脱津气两虚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则昏倒不省人事2020/11/320(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腠理开泄暑邪伤人多汗耗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弥漫暑热证:发热、烦渴

湿阻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2020/11/321(3)暑多挟湿暑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弥漫暑热证:发热

湿邪1、湿邪的概念湿————指空气中水气的弥漫---为长夏主气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外湿病——感受外界的湿邪为病。内湿病——脾虚生湿为病。湿邪入侵(外湿)———影响脾的运化————湿自内生(内湿),脾虚生湿(内湿)——湿邪入侵(外湿)。2020/11/322湿邪2020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湿为阴邪湿阻胸膈---胸闷湿困脾胃---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小便短涩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湿为有形阻滞气机易伤阳气湿性属阴泄泻、小便短少、水肿。2020/11/323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有形阻滞气机易伤阳气湿性属阴泄(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浊”,即混浊,秽浊之意。

四肢酸重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秽浊不清---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面垢眵多,舌苔厚腻湿疹浸淫,潮湿不净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腥浊经气阻滞湿邪袭表沉重不移筋脉关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湿留肌肉湿性肌肤不仁(着痹)2020/11/324(2)湿性重浊经气阻滞湿邪袭表沉重不移筋脉关节头重如裹身体困(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

湿性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①症状的粘滞性:湿邪致病--多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状-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②病程的缠绵性: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致病多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较长。2020/11/325(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202(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趋下,湿类于水,故湿邪有趋下的特性。湿邪致病也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水性趋下湿性类水湿邪多袭阴位淋浊、滞下

泄痢、足部浮肿2020/11/326(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趋下,湿类于水,故湿邪有趋下的秋高物燥燥邪2020/11/327秋高物燥燥邪2020/11/3271、燥邪的概念

燥————空气中水分缺乏----为秋季主气燥邪——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燥病---人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者。

温燥---初秋夏热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与热相合侵犯人体;

凉燥---深秋近冬,西风肃杀,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2020/11/3281、燥邪的概念2020/11/328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

燥性干燥

失于滋养吸水伤津皮肤官窍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皮肤干燥组织失泽津不载气皮肤粗糙痰少难咯小便短少感受燥邪燥性涩滞大便干结又有凉燥与湿燥之别2020/11/329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失于滋养吸水伤津皮肤官窍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自口鼻入燥易伤肺肺阴受损宣降失司损伤肺络

(2)燥易伤肺: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喘息胸痛,痰中带血大肠大便,干燥不畅2020/11/330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自口鼻入燥易伤肺肺阴火(热)邪2020/11/331火(热)邪2020/11/331

1、火(热)邪的概念

热——指气温的升高,旺于夏季。热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外热病---热邪为病。

温、热、火的关系: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2020/11/3321、火(热)邪的概念温、热、火的关系:称为温热之邪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火则内生。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温、热、火2020/11/333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温、热、火2020/11/333

(1)火(热)性炎上:

热性似火头痛、耳鸣、

燔灼焚焰咽喉红肿、疼痛蒸腾炎上

阳明热盛---齿衄、唇口糜烂

风热上壅---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020/11/334(1)火(热)性炎上:风热上壅---2、火(2)热邪易扰心神:

入于营血影响心神重者扰乱心神心烦失眠狂燥不安神昏谵语火热之邪

轻者心神不宁

2020/11/335(2)热邪易扰心神:入于营血影响心神重者扰乱心神

(3)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热性属阳---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热邪迫津外泄而汗出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壮火食气

气随津脱气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消灼阴津热邪伤人2020/11/336气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消灼阴津热邪伤人2020/11/33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热邪内侵于肝肝风内动(热极生风)高热、抽搐侵犯血脉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出血(3)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生风、动血,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2020/11/337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5)热邪易致疮痈: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2020/11/3382020/11/338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乖戾之气”等。

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瘟疫病”。疠气所致之病有————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2020/11/339

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六淫

疠气

感受邪气

六淫邪气传染性外邪

入侵途径

肌表、口鼻口鼻、饮食、接触、蚊虫等

发病形式

正强不病、正虚发病,初起多为表证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发病急骤,来势猛烈传染与否

可有传染强烈传染性病程预后病程较短,易痊愈病程较长,病势危重,死亡率高2020/11/340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2、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空气食物等人群中传播强烈传染性流行性(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一种疠气一种疫病(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内伤杂病六淫致病疠气致病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较急发病较缓2020/11/3412、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空气人群中传播强烈传染性流行性(3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气候反常(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滋生疠气发病空气水源食物污染滋生传染疠气发病2020/11/342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滋生疠气发病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战乱不停,社会动荡---疫病发生、流行。国家安定,防疫有效---控制疫病。疠气传染性强预防失当隔离不好人触之皆病疫病流行(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2020/11/343(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二、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内伤过劳过逸饮食失宜2020/11/344二、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2020/11/344七情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惊忧悲伤肺2020/11/345七情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惊忧悲伤肺2020/11/345(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七情、七情内伤的含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内伤——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异常的情志变化,属内伤病因之一。2、七情成为致病因素的条件(1)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2)人体的耐受、调节功能失常2020/11/346(一)七情的基本概念2020/11/3463、六淫和七情内伤的区别六淫——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病由外入

——“外感六淫”七情——直接伤及相关内脏——病由内生

——“内伤七情”(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五脏所藏气血有所区别,其产生的情志活动有所不同。如: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2020/11/3473、六淫和七情内伤的区别2020/11/347(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心主宰生理活动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七情内伤传入于心作出反映七情皆从心而发2、情志活动对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影响情志活动正常——脏腑气血功能正常——健康无病情志活动失常——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易患疾病(1)七情太过可影响心2020/11/348(二)七情的致病特点心主宰生理活动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如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内脏:

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悲)--伤肺过恐---伤肾

(3)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为多见。2020/11/349(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2020/11/349怒则气上——伤肝气火上逆:头胀、头痛、眩晕血随气逆:面红、呕血、昏厥卒倒暴怒伤阴:目赤、舌红横逆犯脾:嗳气、呕吐、腹胀、便溏、食欲不振(2)喜则气缓:喜则气缓正常喜乐——缓和精神紧张——心情平静、舒畅心气涣散轻则—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思想不集中

重则—心神失常—嬉笑不休,

失神狂乱(1)怒则气上:2、影响脏腑气机2020/11/350怒则气上——伤肝气火上逆:头胀、头痛、眩晕血随气逆:面红、呕(3)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肺气消散

肺气消散—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声低气微肺气郁滞—心情沉重、胸膈满闷影响脾胃—食欲不振恐则气下——肾气虚损(4)恐则气下:肾虚失充—腰膝酸软,骨痿肾气不固—二便失禁,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白带增多2020/11/351(3)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肺气消散肺气消散—面色苍白、气失于运化—食少,腹胀,便溏气血不生—头目眩晕,倦怠乏力,肌肉瘦削(5)惊则气乱:惊则气乱——心气紊乱轻症:心神不宁—心惊恐不安重症:精神失常—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狂言叫骂,躁动不安(6)思则气结:思则气结脾气郁结——轻:心悸,失眠,多梦重:精神痴呆影响心脾—影响肝肾男子:阳痿,遗精,滑精女子:白带增多,月经不调—2020/11/352失于运化—食少,腹胀,便溏(5)惊则气乱:惊则气乱——心气紊3、影响病情如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脘痛以及腹泻等病证,往往会因情志刺激而病势明显加重2020/11/3532020/11/353饮食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一)饥饱失常(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指明显低于或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前者称为过饥,后者称为过饱。

过饥:摄食不足化源缺乏————气血衰少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全身乏力继发他病2020/11/354饮食摄食不足化源缺乏——

过饱:

暴饮暴食饮食阻滞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泻小儿食伤脾胃食积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酿成疳积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吃不易消化食物疾病复发——“食复”饮食过量——气血不通——筋脉郁滞——痢疾或痔疮2020/11/355过饱:暴饮暴食饮食阻滞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泻

饮食不洁——指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毒的食物。饮食不洁肠胃道疾病腹痛、吐泻、痢疾寄生虫病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食物中毒剧烈腹痛,吐泻,重者昏迷或死亡(二)饮食不洁2020/11/356饮食不洁——指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1、饮食的五味偏嗜2、饮食的偏寒偏热(三)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过分爱吃某些食物。饮食偏嗜可分为五味偏嗜,饮食偏寒偏热,偏嗜饮酒三个方面。3、偏嗜饮酒2020/11/3571、饮食的五味偏嗜2、饮食的偏寒偏热(三)饮食偏嗜3、偏

劳逸

劳逸---是指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简称过劳和过逸。(一)过劳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方面。

1、劳力过度----是指长时期的劳力过度,损耗机体之气,而积劳成疾。

劳力过度——损耗机体之气(“劳则气耗”)——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形体消瘦正常劳动2020/11/358劳逸正常劳动2020/11/3

2、劳神过度----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思虑太过——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秘。

3、房劳过度----主要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性生活不节房事过频——损伤肾中精气——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糜,或遗精早泄阳萎、或月经不调或不孕不育。2020/11/3592、劳神过度----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2020/1(二)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即长时期的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

过度安逸运动太少——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证四肢少动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体软弱,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继发它病。——脾运不健气血虚少2020/11/360(二)过逸过度安逸运动太少——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证四肢少动三、其它致病因素1、外伤2、烧烫伤3、冻伤4、虫兽伤2020/11/361三、其它致病因素1、外伤2020/11/361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1、痰饮的形成-----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2020/11/362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2020/11/3622、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遏气机(2)扰及心神,蒙蔽清窍(3)重浊粘滞,病程缠绵:沉重、秽浊、粘滞不爽,体征可见秽浊粘滞舌苔。病程多缠绵难愈,临床常见眩晕、癫、痫、中风、痰核、瘰疬、瘿瘤等。(4)致病广泛,症状复杂:百病多由痰作祟2020/11/3632、痰饮的致病特点:2020/11/363(二)瘀血1、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出血2、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发绀舌、脉(三)结石2020/11/364(二)瘀血疼痛(三)结石2020/11/364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六淫的概念、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2、掌握“六淫”、七情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4、熟悉疫疠、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5、熟悉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2020/11/365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2020/11/31分类六淫疫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病因——凡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等。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其它致病因素第一节病因2020/11/366分类六淫病因——凡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就是指引起疾病的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审证求因”2020/11/367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气候因素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病因六淫疫疠痰饮瘀血结石生活因素病理产物2020/11/368气候因素情志病因六淫痰饮生活因素病理产物2020/11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的而发病的病因。如六淫、疠气。

(一)六淫[概念]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2020/11/369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六气太过不及急骤变化导致人体发病六淫2020/11/370六太过导致人体发病六2020/11/36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指六气。淫——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对人体有害2020/11/371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对人体有害2020/11/3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湿热泄泻等。(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2020/11/37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2020/11/38

内生五邪——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五种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燥火六淫致病相似,究其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由内而生。2020/11/373内生五邪——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邪1、风邪的概念风———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四季皆有,为春季主气。风邪——自然界中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2020/11/374[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2020/11/310

升发风为阳邪,其性向上

——

向外汗出

——

恶风脉浮缓伤人头面肌表、腰背脉症表现腠理开袭阳位——2020/11/375升发伤人头面脉症表现腠理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风邪侵袭---头眩目晕、肢体震颤、口眼歪斜。外伤受风---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如2020/11/376(2)风性善行而数变如2020/11/312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畏寒喜暖

阳虚气化减退,阴寒产物积聚---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

外寒---易伤阳气---产生内寒。

内寒---卫外低下---招致外寒。

寒邪外寒病——感受外界的寒邪为病。1、寒邪的概念寒——冷也,指气温的下降,---冬季主气。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内寒外寒内寒区别外寒2020/11/377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寒邪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冷,凛冽冰凉,性质属阴---寒为阴邪

寒邪伤人,阴盛阳气无力驱散,反被其伤---

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寒中太阴,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中少阴,心肾阳虚---恶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如2020/11/378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无汗,(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义。

感受寒邪---寒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推动----

气血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2020/11/379(2)寒性凝滞2020/11/315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感受寒邪---“寒则气收”---气机收敛闭塞病在肌表---腠理收缩,汗孔不开---无汗病在经络---筋脉收引,气血不通---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2020/11/380(3)寒性收引(4)寒性清澈2020/11/316暑邪2020/11/381暑邪2020/11/3171、暑邪的概念暑————夏季的火热的之气。

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

暑病————暑邪为病。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2020/11/3821、暑邪的概念2020/11/318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所化,具酷热之性,火热属阳。

---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心烦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其性炎热---高热、面赤、目红、脉洪大易扰心神---2020/11/383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伤人心烦不宁、甚则突然昏(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腠理开泄

暑邪伤人多汗耗伤津液气随津脱津气两虚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则昏倒不省人事2020/11/384(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腠理开泄暑邪伤人多汗耗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弥漫暑热证:发热、烦渴

湿阻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2020/11/385(3)暑多挟湿暑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弥漫暑热证:发热

湿邪1、湿邪的概念湿————指空气中水气的弥漫---为长夏主气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外湿病——感受外界的湿邪为病。内湿病——脾虚生湿为病。湿邪入侵(外湿)———影响脾的运化————湿自内生(内湿),脾虚生湿(内湿)——湿邪入侵(外湿)。2020/11/386湿邪2020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湿为阴邪湿阻胸膈---胸闷湿困脾胃---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小便短涩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湿为有形阻滞气机易伤阳气湿性属阴泄泻、小便短少、水肿。2020/11/387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有形阻滞气机易伤阳气湿性属阴泄(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浊”,即混浊,秽浊之意。

四肢酸重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秽浊不清---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面垢眵多,舌苔厚腻湿疹浸淫,潮湿不净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腥浊经气阻滞湿邪袭表沉重不移筋脉关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湿留肌肉湿性肌肤不仁(着痹)2020/11/388(2)湿性重浊经气阻滞湿邪袭表沉重不移筋脉关节头重如裹身体困(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

湿性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①症状的粘滞性:湿邪致病--多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状-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②病程的缠绵性: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致病多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较长。2020/11/389(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202(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趋下,湿类于水,故湿邪有趋下的特性。湿邪致病也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水性趋下湿性类水湿邪多袭阴位淋浊、滞下

泄痢、足部浮肿2020/11/390(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趋下,湿类于水,故湿邪有趋下的秋高物燥燥邪2020/11/391秋高物燥燥邪2020/11/3271、燥邪的概念

燥————空气中水分缺乏----为秋季主气燥邪——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燥病---人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者。

温燥---初秋夏热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与热相合侵犯人体;

凉燥---深秋近冬,西风肃杀,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2020/11/3921、燥邪的概念2020/11/328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

燥性干燥

失于滋养吸水伤津皮肤官窍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皮肤干燥组织失泽津不载气皮肤粗糙痰少难咯小便短少感受燥邪燥性涩滞大便干结又有凉燥与湿燥之别2020/11/393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失于滋养吸水伤津皮肤官窍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自口鼻入燥易伤肺肺阴受损宣降失司损伤肺络

(2)燥易伤肺: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喘息胸痛,痰中带血大肠大便,干燥不畅2020/11/394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自口鼻入燥易伤肺肺阴火(热)邪2020/11/395火(热)邪2020/11/331

1、火(热)邪的概念

热——指气温的升高,旺于夏季。热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外热病---热邪为病。

温、热、火的关系: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2020/11/3961、火(热)邪的概念温、热、火的关系:称为温热之邪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火则内生。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温、热、火2020/11/397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温、热、火2020/11/333

(1)火(热)性炎上:

热性似火头痛、耳鸣、

燔灼焚焰咽喉红肿、疼痛蒸腾炎上

阳明热盛---齿衄、唇口糜烂

风热上壅---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020/11/398(1)火(热)性炎上:风热上壅---2、火(2)热邪易扰心神:

入于营血影响心神重者扰乱心神心烦失眠狂燥不安神昏谵语火热之邪

轻者心神不宁

2020/11/399(2)热邪易扰心神:入于营血影响心神重者扰乱心神

(3)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热性属阳---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热邪迫津外泄而汗出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壮火食气

气随津脱气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消灼阴津热邪伤人2020/11/3100气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消灼阴津热邪伤人2020/11/33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热邪内侵于肝肝风内动(热极生风)高热、抽搐侵犯血脉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出血(3)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生风、动血,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2020/11/3101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5)热邪易致疮痈: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2020/11/31022020/11/338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乖戾之气”等。

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瘟疫病”。疠气所致之病有————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2020/11/3103

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六淫

疠气

感受邪气

六淫邪气传染性外邪

入侵途径

肌表、口鼻口鼻、饮食、接触、蚊虫等

发病形式

正强不病、正虚发病,初起多为表证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发病急骤,来势猛烈传染与否

可有传染强烈传染性病程预后病程较短,易痊愈病程较长,病势危重,死亡率高2020/11/3104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2、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空气食物等人群中传播强烈传染性流行性(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一种疠气一种疫病(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内伤杂病六淫致病疠气致病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较急发病较缓2020/11/31052、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空气人群中传播强烈传染性流行性(3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气候反常(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滋生疠气发病空气水源食物污染滋生传染疠气发病2020/11/3106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滋生疠气发病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战乱不停,社会动荡---疫病发生、流行。国家安定,防疫有效---控制疫病。疠气传染性强预防失当隔离不好人触之皆病疫病流行(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2020/11/3107(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二、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内伤过劳过逸饮食失宜2020/11/3108二、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2020/11/344七情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惊忧悲伤肺2020/11/3109七情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惊忧悲伤肺2020/11/345(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七情、七情内伤的含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内伤——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异常的情志变化,属内伤病因之一。2、七情成为致病因素的条件(1)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2)人体的耐受、调节功能失常2020/11/3110(一)七情的基本概念2020/11/3463、六淫和七情内伤的区别六淫——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病由外入

——“外感六淫”七情——直接伤及相关内脏——病由内生

——“内伤七情”(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五脏所藏气血有所区别,其产生的情志活动有所不同。如: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2020/11/31113、六淫和七情内伤的区别2020/11/347(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心主宰生理活动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七情内伤传入于心作出反映七情皆从心而发2、情志活动对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影响情志活动正常——脏腑气血功能正常——健康无病情志活动失常——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易患疾病(1)七情太过可影响心2020/11/3112(二)七情的致病特点心主宰生理活动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如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内脏:

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悲)--伤肺过恐---伤肾

(3)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为多见。2020/11/3113(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2020/11/349怒则气上——伤肝气火上逆:头胀、头痛、眩晕血随气逆:面红、呕血、昏厥卒倒暴怒伤阴:目赤、舌红横逆犯脾:嗳气、呕吐、腹胀、便溏、食欲不振(2)喜则气缓:喜则气缓正常喜乐——缓和精神紧张——心情平静、舒畅心气涣散轻则—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思想不集中

重则—心神失常—嬉笑不休,

失神狂乱(1)怒则气上:2、影响脏腑气机2020/11/3114怒则气上——伤肝气火上逆:头胀、头痛、眩晕血随气逆:面红、呕(3)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肺气消散

肺气消散—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声低气微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