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_第1页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_第2页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_第3页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_第4页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水体污染及其主物防治第七章水体污染及其主物防治1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的数量达到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程度。

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何流、湖泊、招泽、水库、地下水、川和海洋等。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生态系统,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的数量达到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2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3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为27万亿m3,占世界第六位;相当于陆地流总量的5%。但我国入均占有水量非常少,人均占有地表水仅2639m3,居世界第110位,世界人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城币缺水更为严重,全国统什有434个城市缺水,其中50个城市属水荒城市。我国有三亿多亩农田受干旱威胁,成灾面积约1亿亩,14亿亩草场缺水。农村有5000多万人饮困难。3000多万头牲畜缺水。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为27万亿m3,占世界42000年全国工业(不包括火、核电工业,下同)废水排放量为509亿m3,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239万t和113万t。东部地区工业废水及COD、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49%、55%和40%;中部地区分别占35%、31%和40%;西部地区分别占16%、14%和20%。2000年全国工业(不包括火、核电工业,下同)废水排放量为552000年全国城镇(包括所有具有下水管网的建制市和建制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29亿m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55万t和69万t。东部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及COD、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城镇排放量的57%、62%、58%;中部地区分别占27%、27%、30%;西部地区分别占16%、11%、12%。2000年全国城镇(包括所有具有下水管网的建制市和建制镇)生6全国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及近岸悔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黄河断流时间最长的年份全国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7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8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9废污水排放量的变化1980~2000年,全国城镇生活用水由81亿m3增加到325亿m3,年均增长率达7.2%;工业用水量由418亿m3增加到1163亿m3,年均增长率达5.3%。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之和占总用水的比例由11.3%提高到26.5%。与用水量增长趋势一致。废污水排放量的变化1980~2000年,全国城镇生活用水由10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展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的研究是污染生态学中重耍的研究课题。污水灌溉、氧化塘和上地处理系统是污水生物处理的重大措施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展水体污染11第一节污水灌溉第一节污水灌溉12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3污灌增加的原因:水土分布不均匀,华北、西北污水排放增加,农业用水矛盾加大污灌增加的原因:14概念污水灌溉(sewageirrigation)一般是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巾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城市污水通常是指含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商业污水以及少量工业废水的混合污水,也有全部用工业废水(主要指农产品加工废水)进行灌溉的。污水灌溉可分为:纯污水灌溉(全年用污水灌溉》、清污混灌(清水、污水棍合使用或轮流灌溉)间歇污水灌溉(只在冬季或作物生长期迸行污水灌溉)概念污水灌溉(sewageirrigation)一般是指使15

应用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农业灌溉在世界各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污水灌溉技术比较成熟。尤其是以色列,由于水资源的严重不足,该国91%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由下水道收集57%的污水经过了净化处理后仍用于农业灌溉和园林草地灌溉。目前,以色列每年大约用3亿m3处理过的净化水用于农业灌溉,计划2010年全国1/3的农业灌溉将使用处理过的废污水。一、发展现状应用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农业灌溉在世界各地已有近百16我国污水灌溉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3:

1957年以前为自发灌溉时期。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利用废水灌溉的习惯,自20世纪40年代起,在北京附近开始利用工业与生活废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1957~1972年为初步发展时期。1957年当时建工部联合农业部、卫生部把污水灌溉列入国家科研计划,从此开始兴建污水灌溉工程,污水灌溉得到了初步发展;

1972年至今为迅速发展时期。尽管1972年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污水灌溉会议,制定了“积极慎重”的发展方针,并制定了污水灌溉暂行水质标准,但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我国南方地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污水灌溉面积得到迅速扩大。我国污水灌溉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3:17据统计,我国1999年污水排放量达401亿m3,污水灌溉面积从1963年的4.1万hm2发展到1998年的361.8万hm2,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7.3%,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污水灌溉面积由33.33万hm2猛增到333.33万hm2。地域分布上,我国污水灌溉的农田主要集中在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海、辽、黄、淮四大流域,约占全国污水灌溉面积的85%。大型污水灌溉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大中城市近郊区,如北京、天津、辽宁、山西和新疆石河子污水灌溉区。据统计,我国1999年污水排放量达401亿m3,污水灌溉面积18二、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水处理技术水平较低,污水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农田污染严重。2.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相关监控、管理体系严重滞后,作物污染严重。3.城市郊区渠道灌溉功能退化,大多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4.污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够二、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1.污水处理技术水平较低,污水灌19三、污水灌溉的效益污水灌概的效益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一)提供灌溉水源(二)提高土壤肥力污灌能增加士壤肥力污灌改善了上壤物理性质污灌能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三)净化污水三、污水灌溉的效益污水灌概的效益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三)净20四、污灌净化水体的机制1、物理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2、生物氧化作用3、化学和光化学降解4、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四、污灌净化水体的机制1、物理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21五、污灌存在的问题1、有机质过多消耗土壤中的氧气,导致营养环境。2、微量元素过多,对植物产生毒害。3、油过多,杜塞土壤空隙,隔绝氧气,加速土壤的还原。4、有害物质(重金属、有机氯等)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稳定。5、城市和医院污水造成病原菌污染。五、污灌存在的问题1、有机质过多消耗土壤中的氧气,导致营养环22六、措施(1)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2)排污管道的净化作用六、措施(1)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23七、污灌技术的研究(一)各类污水灌溉的可能性和措施污水分为:城市生活污水:有机质

工矿污水:重金属、酚、氰、农药、石油等七、污灌技术的研究(一)各类污水灌溉的可能性和措施24(二)、研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三)、土壤环境容量和净化功能的研究(四)、污灌的监测和管理(五)、污水的预处理技术(二)、研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合25第二节富营养化第二节富营养化26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27云南高原的明珠——昆明滇池,一向以山清水秀而闻名遐迩。清末著名诗人孙髯公以著名的110字长联来讴歌她。可是,近20年来,由于昆明地区人口剧增大量有机废弃物无节制的排入湖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直接影响到滇池旅游功能的发挥,最近完成的一期治理工程,虽耗资40亿,可是仍未见明显效果。云南高原的明珠——昆明滇池,一向以山清水秀而闻名遐迩。清末著28一、富营养化概念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它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破坏水体生态系统。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潮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一、富营养化概念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它29水体出现富营养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还有毒,表面有一层胶质膜,鱼不能食用。藻类聚集在水体上层,一方面发生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使水体表层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另一方面藻类遮蔽了阳光,使底生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去。这些在水体底部的死亡的藻类尸体和底生植物在厌氧条件下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重新释放到水中,再供藻类利用。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植物营养元素在水体中的物质循环,使它们可以长期存在于水何中。水体出现富营养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30富营养化水体的上层处于溶解氧过饱和状态,下层处于缺氧状态,底层则处于厌氧状态,显然对鱼类生长不利,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会造成大量鱼类的死亡。同时,大量藻类尸体沉积水体底部,会使水深逐渐变浅,年深月久,这些湖泊、水库等水体会演变成沼泽,引起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如图所示。因此,水体的富营养化亦是水体遭受污染的一种很值得注意并应予给予足够重视的严重现象。富营养化水体的上层处于溶解氧过饱和状态,下层处于31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中氧平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常用一些反映水体氧平衡的指标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1、溶氧量DO: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

2、生化耗氧量BOD:指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好气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咸CO2和H2O时所需要的氧气。

3、化学耗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气。高锰酸钾法和重铭酸钾法4、总有机碳与总需氧量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中氧平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常用一32总有机碳(TOC)包括水中所有有机物质的含碳量,是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个综合指标。总需氧量(TOD)是指把水体中的碳、氮、硫、氢等元素全部氧化时所需氧的总量。TOC、TOD与BOD只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表示为一定的相关关系。总有机碳(TOC)包括水中所有有机物质的含碳量,是评价水体33二、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1、营养元素

氮、磷是主要元素,最小值定律:P2、光

决定植物的分布:富光带光补偿面深水带水体中的光照强弱、水生植物光合强度的强弱直接影响水体的富养化。二、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1、营养元素343、温度

水体温度的时间变似季节、昼夜)形成水体的运动,是影晌水中氧和营养物质的垂直运动和在各层分布的重要因索。夏、冬季节水体的上下对流弱春、秋季对流强3、温度35二、富营养化的指标与评价(一)富营养化的指标1、物理指标

(1)透明度(2)营养状态指数,不同的营养状态水应水质参数。表

2、化学指标氮、磷的含量表

3、生物学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标,如浮游生物表二、富营养化的指标与评价36贫营养性浮游硅藻(小环藻、平板藻〕浮游黄鞭毛藻(锥囊藻)富营养拴浮游硅藻(星杆藻、囫杆型、冠盘藻,颗粒直连藻)富营养性浮游绿藻(盘星藻、栅藻)浮游蓝藻(向囊藻、囊丝藻、鱼腥藻}眼虫藻类浮游生物(裸藻)细菌类浮憎生物贫营养性浮游硅藻(小环藻、平板藻〕37(二)富营养化评价

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型。模糊决策法:(二)富营养化评价38三、富营养化的危害感官恶化,不利观光渔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影响植物生长水质变劣,净化费用提高加速湖泊衰亡三、富营养化的危害感官恶化,不利观光39附件: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级: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基本上采用物理方法。一级处理后的废水,通常仍含有有机物及其它污染物,不宜排放,还必须进行二级处理。二级处理主耍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性污染物,B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生物化学法。二缀处理后的废水,水质已很大改善,一般可达到排放标准。三级处理用干去除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碳过糠、离子交换、电惨析、生物脱氮等。附件: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40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采分离或回收废水中的悬浮物质,常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筛滤、沉淀、气浮、过滤、离心分离、蒸发、结晶等方法;化学法,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的作用,来回收或去除废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或胶体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有化学沉淀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等;物理化学法,是从废水中回收有用成分,分离溶解物威,以及使废水循环利围等,常用的方法有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取法、汽提法、吹脱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废水中溶解性和胶体性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简单的物质,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采分离或回收废水中的悬浮物质,常用41四、富营养化治理1、污泥法除氮三段污泥法:去除BOD硝化脱氮污泥四、富营养化治理1、污泥法除氮污泥422、活性污泥法除磷3、高等水生植物:水葫芦、眼子菜4、建立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2、活性污泥法除磷43第三节氧化塘第三节氧化塘44氧化塘(oxidationponds)又称稳定塘或生物塘。它是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是生物降解。当废水进入塘后,可沉淀的固体沉至塘底,其中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的沼气(CH4)逸出水面,二氧化碳、氨等溶解于永中。溶解或悬浮干水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作用进行有氧分解,同时释放的氨和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供水中藻类营养和繁殖。藻类进行光合柞用放出的氧气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氧化塘(oxidationponds)又称稳定塘或生物塘。45一、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地形(2)超大型氧化塘工程(3)净化和利用相结合(4)广谱、高效、稳定的净化能力(5)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利用一、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地形46二、氧化塘的结构和净化机制采用厌氧、兼性和好氧串联氧化塘。每塘又由于水深浅不同区分为好氧区、兼性区和厌氧区。氧化塘的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合成的过程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生物可降解的物质)。生物不能降解的物质,则由污水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发生氧化、还原、凝聚、沉降作用而沉淀除去。二、氧化塘的结构和净化机制采用厌氧、兼性和好氧串联氧化塘。每47(一)厌氧塘兼性塘和好氧塘前的预处理塘,有机负荷高,厌氧占优势。厌氧菌能从NO3-和NO2-中获取氧并放出氮。硫酸盐和碳酸盐是厌氧菌和兼性菌主要供氧体两个阶段:产酸甲烷发酵(甲烷菌)(一)厌氧塘48关键:保证甲烷发酵正常:条件适宜产生硫化氢和重金属结合沉淀恶臭,红硫氧化菌对微生物毒害游离态硫关键:保证甲烷发酵正常:条件适宜49(二)兼性塘

兼性塘在氧化塘系统中是最常用和起主要作用的塘,广泛应用于处理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上层阳光充沛,藻类光台作用旺盛,水中溶解氧充足,是好氧菌一藻类共生系统;中层光照弱溶解氧少,由兼性微生物占优势,底层为厌氧层,为厌氧微生物占优势,对沉淀于塘底的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兼性塘的BOD去除卒取决于水中藻类浓度,一般可达70%-90%。比好氧塘更广憎地去污。在兼性塘中放养水葫芦、狐尾藻、行莱等植物时,能增强其除污能力。(二)兼性塘50兼性塘底部污泥厌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氨等气体进入塘的上层而被藻类和高筹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其他的中问产物也合进入塘的上、中部,继续由兼性菌和好氧菌分解,最后也作为营养物质被菌、痒莉高等水生植物吸收。兼性塘底部污泥厌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氨等气体进入塘的上层51(三)好氧塘塘水深应保证阳光透射到堵底,使藻类能在整个塘内进行光合作用,好氧塘中藻一菌共生系统能很好的出去BOD、氮、磷等无机营养。但是:藻类过多二次污染除藻多级好氧塘:二级(三)好氧塘52三、氧化塘效益1、净化效益除去率高、综合处理2、经济效益成本低三、氧化塘效益1、净化效益53四、氧化塘系统类型1、处理-储存塘系统原生污水-一级处理-深兼性塘-贮存塘-农田灌溉-排出沼气贮存馅~污泥消化槽或沼气池-晒泥场在缺水的北纬翎‘以南至长江以北地区,可采用如下过程:城市污永—一级处理~来性塘~好氧槽~污水沼溉污温猫化塘-污泥干化场-渗滤永补充地下水四、氧化塘系统类型1、处理-储存塘系统原生污水-一级处理-54(二)多级生态处理和利用系统城市污水-一级处理-浮木植物兼性塘-鱼塘-鸭鹅塘一芦苇槽-排出污泥沼气一沼气池稻田养鱼~排出

肥料(二)多级生态处理和利用系统城市污水-一级处理-浮木植物兼性55(三)高度有机废水的多级氧化塘处理系统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较为困难,可采用多级氧化塘处理系统过程如下:高浓度有机废水~恒淀池~厌氧槽~兼性掴~好氧塘~出水(四)病原微生物污水氧化塘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病原微生物含量较高的医院污水,过程如下:医院污水化学沉淀兼性塘好氧塘出水污泥消化(三)高度有机废水的多级氧化塘处理系统56五、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厌氧、兼性、奸氧、曝气和水葫芦塘的技术日趋成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2)研究、开发和利用一些新型氧化塘(如水解池~稳定塘)和水生植物塘(如芦苇、水葱、蒲草塘等)可多级串联,进行二级或三级处理,也可作为最后净化塘,生耍去除朋。(3)自然净化与人工强化措施相结合,提高净化效率。(4)充分利用氧化塘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的双重功能,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氧化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5)氧化塘伤由主要处理生活污水,发展为处理各种废水。五、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7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58(一)活性污泥法1.机理活性污泥法是利用人工培养和驯化的微生物群体去分解废水中可供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通过生物化学反应,改变这些有机物的性质,再把它们从废水中分寓出来。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所谓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包括真茵、藻类、原生动物等.细茵是净化功能的主体,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是透过细胞膜而被细菌吸收的;固体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是先由细菌分泌的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纫胞而被细菌利用的。(一)活性污泥法59第三节常用废水生物处理法工业废水的种类繁多,不同企业废水的性质与成分差异很大,甚至对同一类企业,也因原料、生产工艺等条件不同而异。对干不同的工业废水,其处理方法也不同。按照废水处理的原理,可把各种处理方法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四类。第三节常用废水生物处理法工业废水的种类繁多,不同企60我们关心的主耍是生物方法。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与厌氧两大类。好氧生物处理效率高、使用广泛,已成为生物处理废水的主耍方法,通常所说的生物法均指此类而言、厌氧生物法主耍用于污泥的消化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好氧生物处理采用的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以及氧化塘法。我们关心的主耍是生物方法。好氧生物处理采用的方法有:612、基本流程主要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

2、基本流程主要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

62

在曝气池中,首先墙养和驯化出具有适当浓度的潘性污泥,然后引入待处理的废水与池中恬性污泥混合为混合液,同时不断地供给空气,使氧转移到污水中促进好气纫菌的活动,并使污水中的有机物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进行吸附氧化。经氧化分解后,棍合液流出进入二次沉淀池,使泥水分离,澄清后将水排出。沉淀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吧气池与污水混合,维持净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所必需的活性污泥浓度,以实现连续的净化过程;超过需耍的增长污泥郡分则是从系统中排出。在曝气池中,首先墙养和驯化出具有适当浓度的潘性污泥,然后引633、活性污泥降解庆水中有机物的过程活性污泥在曝气过程中对有机物的降解(去除)可分为两个阶段——吸附阶段和稳定阶段。在吸附阶段,主宴是废水中的有机物转移到活性污泥上去,这是由于清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而在其表面上含有多糖类的粘性物质所致。废水主要靠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而得到净化。在稳定阶段,主要是转移到活性污泥上的有机物质为微生物所利用的过程。当废水中的有机物处于悬浮状态和胶态时,吸附阶段很短(一般在10~45分钟左右),而稳定阶段较长。3、活性污泥降解庆水中有机物的过程64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65活性污泥法的主要问题是产生大量剩余的污泥,需要用其它办法处理。现在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发展了各种处理系统以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颗粒活性污泥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活性污泥培养成颗粒状,用颗粒活性污泥完全矿化废水中的有机物,而不形成新的微生物细胞,或者只在颗粒活性污泥内部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新老更替。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使用的就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的主要问题是产生大量剩余的污泥,需要用其它办法处理66(二)生物膜法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但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处于悬浮生长状态,所以活性污泥系统又称为悬浮生长系统。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则附着生长在某些固体物的表面,所以生物膜处理系统又称为附着生长系统。生物转盘(又名转盘式生物滤池)

(二)生物膜法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671.生物膜的构造与性能微生物附着在介质表面上,为微生物提供附着介质的材料称为滤料(或载体)。废水在与滤料或载体流动接触的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同化并在滤料或载体的表面上逐渐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质,是由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另外,在一些生物膜处理的构筑物中还会有藻类出现。对于不同的废水、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下同的处理设施及部位,构成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是不相同的。1.生物膜的构造与性能68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69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中的有机物,然后由生物膜外侧的好氧菌将其分解;随着傲生物的生长,生物膜的厚度不断增加,当达到一定厚度时,氧气不能透入深部,使得在靠近滤料或载体表面的薄层中造成厌氧环境而形成厌氧膜层。生物膜的内外进行着多种物质的传递,其过程为;空气中的氧溶于流动水层中,井通过附着水层传给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则由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再进入尘物膜被降解,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则沿着相反的方向徘除.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中的有机物,然后由生物膜外侧的好氧菌将70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71随着厌氧层厚度的增加,其代谢产物也逐渐增多。当这些代酣产物透过好氧层逸出时,破坏了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也减弱了生物膜在滤料域载体)上的固着力.此时的生物膜呈老化状态。在流动水的冲刷下,老化的生物膜脱落,新的生物膜又开始生长,它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随着厌氧层厚度的增加,其代谢产物也逐渐增多。当这些代酣产物723、生物膜法的特点生物膜由于固着在滤料或载体上,因此能在膜上生长那些繁殖速度慢、世代时问长的细菌和较高级的微生物,如丝状菌、轮虫、寡毛虫等。为生物膜法多为分段处理,在每段都能自然形成各自独特的优势微生物种群。由于生物膜生物相的多样化和生物膜法处理工艺的结构特点,使得生物膜法对水量、水质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能在低温条件下保持较好的净化功能。它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处理工艺产生的污泥量少,约为淆性污泥法的3/4,动力耗费一般较低,所产生的污泥宜干固液分离。3、生物膜法的特点73(三)污水处理结——氧化塘(生物塘)

污水处理塘是一些适宜的自然池塘、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池塘或是人工修建的池塘。这些池塘通过不同工作原理和净化机理,诸如厌氧、好氧、兼性生物净化、水生生物处理、水生态系统净化、封闭式贮留、调贮控制排放等.以保证其排出的水量水质不超过受纳水体的自净容量。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塘是利用水垢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迸行需氧生物处理,所以又称生物塘。(三)污水处理结——氧化塘(生物塘)大多数的污水处74有多年的历史:据美国的资料,在60年代初,美国用作家庭生洁污水处理的生物浴已超过1000多个,而用作工业废水处理的生物塘也超过800个。近隼来,考虑到节能和污水的深度处理,各国吏加重视刊用生物塘处理污水。美国在1972年已有生物塘4000多个,占当时美国城市污水厂总数的1/3。我国从20世纪叨年代初就开晨了应用生物塘处理城市清水和工业废水的探索性研究。据有关资料,到1984年,我国就有犯座生物塘.过去生物塘主要用于处理人口较少的城镇污水,现在已发履到每天可处理10万吨以上污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生物塘每天可处理35万吨污水。

有多年的历史:据美国的资料,在60年代初,美国用作家庭生洁污75一、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一)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二)超大型氧化塘工程(三)净化和利用相结合(四)广谱、高故和稳定的净化能力(玉)人工强化系统络的研究和应用一、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一)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二)超76根据污水处理塘的净化机理,大致可分为塘、厌氧塘、兼性塘、曝气氧化塘、塘田和鱼塘等。二、氧化塘结构及净化机制根据污水处理塘的净化机理,大致可分为二、氧化塘结构及净化机制77厌氧塘是在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时,在兼性塘和好氧塘前的预处理塘,有机负菏高,厌氧占优势。N03-和NO2-、硫酸盐和碳酸盐是厌氧茵和兼性茵的主要供氧体。厌氧降解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酸阶段,第二阶段是甲烷发酵,就去除COD和BOD而言,产酸阶段COD和BOD降低得很少,但在甲烷发酵阶段则明显降低。因为在甲烷发酵阶段废水中有机物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氢、氧和氯等转变为甲烷和二氧化碳而从废水中除去。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越大,BoD和COD的去除率越高。1、厌氧塘厌氧塘是在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时,在兼性塘和好氧塘前的预处理78(二)兼性塘分层:塘的上层阳光充沛,藻类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解氧充足,是好氧菌—藻类共生系统;中层光照弱,溶解氧少,兼性微生物占优势;底层为厌氧层,厌氧微生物占优势,对沉淀于塘底的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兼性塘的BOD去除率取决于水中藻类浓度.一般可达70%一90%,比好氧塘更广谱地去污。在兼性塘中放养水葫芦、狐尾藻等植物时,能增强其除污能力。(二)兼性塘分层:79(三)好氧塘塘水深应保证阳光透射到塘底,使藻类能在整个搪内进行光合作用,好氧塘中藻—菌共生系统能很好地除去BOD、氮、磷等无机营养,但由于藻类大量繁殖,致使出水水质台藻类过多而使悬浮物、BOD、COD及总氮等含量偏高,造成水体第二次污染:因此,国外常采用除藻技术,但技术复杂且不经济。最简便、经济和合理的除藻技术是养鱼、虾、贝、鸭和鹅等,消耗藻类,维持水体营养平衡,实现污水资源化。好氧塘如果水质差,塘浅不易养鱼,可种植耐污而有净化能力的水葱、卢苇、菖蒲、水花生及水葫芦等。(三)好氧塘塘水深应保证阳光透射到塘底,使藻类能在整个搪内80三、氧化塘的效益(一)、净化效率三、氧化塘的效益81因素:季节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量藻类过多水解池—稳定塘是一种新型的氧化塘系统,与传统氧化塘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降解范围广和降解速率快,在达到同样的出水水质时,所需时间可缩短50%。同时、占地面积也可减少50%。主要是因为水解他能将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从而加速了在后续稳定塘中的降解。因素:水解池—稳定塘是一种新型的氧化塘系统,与传统氧化塘相82四、氧化塘系统的类型(一)处理—贮存培系统四、氧化塘系统的类型(一)处理—贮存培系统83(二)多级生态处理与利用系统(二)多级生态处理与利用系统84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85污水通过二级处理,仍然合有一定量的悬浮固体、溶解性有机物质、溶解性无机盐类,特别是含有较大量的氮、磷物质,因此,必须采取三级处理、但三级处理费用昂贵,所以提出用土地处理代替三级处理。这样不仅费用低廉、节省能耗,且可利用肥源,促进土壤生态平衡,保护土壤第四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污水通过二级处理,仍然合有一定量的悬浮固体、86土地处理系统概念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调控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净化的处理方法。在污染物得以净化的同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也得以循环利用。因此,土地处理是使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处理利用系统。污水土地处理是在污水农田灌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不同:土地处理系统概念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调控下利用土壤—微87和污灌相似但不同:

废水土地处理(LandTreatmentofWastewater)废水灌溉农田(WastewaterIrrigation)1以控制水污染、净化污水为目标;2以土地处理构筑物,利用土壤—植物系统净化废水,达到一定的水质目标,实质上是生态工程系统;3对进水的水量、水质有较严格要求,需要一定的预处理;4通过试验研究确定设计运行参数,采用适宜负荷与运行条件;5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与维护保证处理效果;6能终年稳定运行;7、有收集系统,对出水进行有控的排放与利用;8、对周围环境设有监测系统1以作物对水肥资源的利用为目标;2以灌水定额、灌溉制度及废水农田排放标准来控制灌溉水的水量与水质;3无专门的设计运行参数,一般无完整科学的设计;4不能终年运行;5、出水不加收集,不能进行有控排放与利用;6无专门的环境监测系统和污灌相似但不同:废水土地处理废水灌溉农田1以控制水污染88一、土地处理系统类型土地处理技术有五种类型:

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是由污水预处理设施,污水调节和储存设施,污水的输送、布水及控制系统,土地净化田,净化出水的收集和利用系统等五部分组成。一、土地处理系统类型土地处理技术有五种类型:89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901.慢速渗滤系统

慢速渗滤系统适用于渗水性良好的土壤、砂质土壤及蒸发量小、气候润湿的地区。废水经喷灌或面灌后垂直向下缓慢渗滤,土地净化田上种作物,这些作物可吸收污水中的水分和营养成分,通过土壤—微生物—作物对污水进行净化,部分污水蒸发和渗滤。慢速渗滤系统的污水投配负荷一般较低,渗滤速度慢,故污水净化效率高,出水水质优良。慢速渗滤系统有农业型和森林型两种。其主要控制因素为:灌水率、灌水方式、作物选择和预处理等。1.慢速渗滤系统912.快速渗滤系统

适用于渗透性非常良好的土壤,如砂土、砾石性砂土、砂质砂土等。污水灌至快速渗滤田表面后很快下渗进入地下,并最终进入地下水层。灌水与休灌反复循环进行,使滤田表层土壤处于厌氧一好氧交替运行状态,依靠土壤微生物将被土壤截留的溶解性和悬浮有机物进行分解,使污水得以净化。快速渗滤法的主要目的是补给地下水和废水再生回用。用于补给地下水时不设集水系统,若用于废水再生回用,则需设地下集水管或井群以收集再生水。进入快速渗滤系统的污水应进行适当预处理,以保证有较大的渗滤速率和硝化速率。一般情况下,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就可以满足要求。若可供使用的土地有限,需加大渗滤速率,或要求高质量的出水水质时,则应以二级处理作为预处理。2.快速渗滤系统923.地表漫流系统地表漫流系统适用于渗透性低的黏土或亚黏土,地面最佳坡度为2%到8%。废水以喷灌法或漫灌(淹灌)法有控制地分布在地面上均匀的漫流,流向设在坡脚的集水渠,在流行过程中少量废水被植物摄取、蒸发和渗人地下。地面上种牧草或其他作物供微生物栖息并防止土壤流失,尾水收集后可回用或排放水体(图4—8)。采用何种灌溉方法取决于土壤性质、作物类型、气象和地形。3.地表漫流系统934.湿地处理系统

湿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低洼湿地和沼泽地处理污水的方法。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芦苇、香蒲等耐水性、沼泽性植物的湿地上,废水在沿一定方向流行过程中,在耐水性植物和土壤共同作用下得以净化湿地处理可用于直接处理污水或深度处理。污水进入系统前需预处理,方法有化粪池、格栅、筛网、初沉池、酸化(水解)池和稳定塘等。4.湿地处理系统94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955.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地下渗滤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距地面约0.5m深,有良好渗透性的地层中,藉毛管浸润和土壤渗透作用,使污水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使污水得到净化.地下渗滤系统适用于无法接人城市排水管网的小水量污水处理,如分散的居民点住宅、度假村、疗养院等。污水进入处理系统前需经化粪池或酸化(水解)池预处理。5.地下渗滤处理系统96二、土地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处理机制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理十分复杂,它包含了物理过滤、物理吸附、物理沉积、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和化学沉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等过程。因此,污水在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是一个综合净化过程。1)物理过滤:土壤颗粒间的孔孙能截留,滤除废水中的悬浮颗粒;2)物理吸附和物理沉积:土壤中粘土矿物吸附功能;废水中的部分重金属离子可能会由于被吸附、被置换而沉积于土壤中。二、土地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处理机制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973)物理化学吸附:

金属离子与土壤中无机或有机胶体反应形成蠹合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反应生成复合物;重金属离子由于阳离子交换而被置换吸附;生成非溶性化合物。4)化学反应与沉淀:5)微生物的代谢和有机物的分解:异养型微生物;厌氧型微生物;硝化菌、反硝化菌等3)物理化学吸附:98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如下:1.BOD的去除BOD大部分是在土壤表层土中去除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异养型微生物,它们能对被过滤、截留在土壤颗粒空隙间的悬浮有机物和溶解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并合成微生物新细胞。当处理水的BOD负荷超过土壤微生物分解BOD的生物氧化能力时,会引起厌氧状态或土壤堵塞。

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如下:992.磷和氮的去除

在土地处理中,磷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化学反应和沉淀(与土壤中的钙、铝、铁等离子形成难溶的磷酸盐),物理吸附和沉积(土壤中的黏土矿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沉积),物理化学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吸附)等方式被去除。其去除效果受土壤结构、阳离子交换容量、铁铝氧化物和植物对磷的吸收等因素影响。

氮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脱氮(氨化、硝化、反硝化),挥发、渗出(氨在碱性条件下逸出、硝酸盐的渗出)等方式被去除。其去除率受作物的类型、生长期、对氮的吸收能力,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等因素影响。

2.磷和氮的去除1003.悬浮物质的去除

污水中的悬浮物质是依靠作物和土壤颗粒间的孔隙截留、过滤去除的。土壤颗粒的大小、颗粒间孔隙的形状、大小、分布和水流通道,以及悬浮物的性质、大小和浓度等都影响对悬浮物的截留过滤效果。若悬浮物浓度太高、颗粒太大会引起土壤堵塞。4.病原体的去除

污水经土壤过滤后,水中大部分的病菌和病毒可被去除,去除率可达92%~97%。其去除率与选用的土地处理系统工艺有关,其中地表漫流的去除率略低,但若有较长的漫流距离和停留时间,也可达到较高的去除效率。3.悬浮物质的去除1015.重金属的去除

重金属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与沉淀等途径被去除的。重金属离子在土壤胶体表面进行阳离子交换而被置换、吸附,并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被固定于矿物晶格中;重金属与某些有机物生成可吸性螯合物被固定于矿物晶格中;重金属离子与土壤的某些组分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金属磷酸盐和有机重金属等沉积于土壤中。5.重金属的去除102三、影响条件三、影响条件103第八章大气污染及生物防治酸雨第八章大气污染及生物防治酸雨104第一节大气污染慨述成分含量体积%成份含量体积%氮氧氩二氧化碳氖氦氪氙78.0920.940.930.03180.00180.000520.000118×10-8氧化氮氢甲烷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氧2.51×10-55×10-51.5×10-50.0620.0820.0410.0516×10-10第一节大气污染慨述成分含量体积%成份含量体积%氮78.0105污染源污染物一吨燃料或原料产生污染物重量(公斤)锅炉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酸类和有机物5~15(燃料)汽车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酸类、有机物40~70(燃料)炼油二氧化硫、硫化氢、氨、一氧化碳、碳化氢、硫醇25~150(燃料)化工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酸、溶媒、有机物、硫化物50~200(燃料)冶金二氧化硫、一氧碳、氟化物、有机物50~200(燃料)采矿

(矿石处理加工)二氧化硫、一碳、氟化物、有机物100~300(原料)污染源污染物一吨燃料或原料产生污染物重量(公斤)锅炉粉尘、二106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07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卢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此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卢呼吸道疾108第二节温室效应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定义为:从太阳辐射出来的光线原本波长较小,越过大气层时可以穿透具有与玻璃一样效应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气体而抵达地球表面;然而,抵达地球表面的阳光经地表反射后波长较长,会被二氧化碳等气体阻挡,不容易散失于大气外,以致地球上的温度逐年增高。第二节温室效应109一、温室气体1.二氧化碳(CO2):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约60亿吨的量增加中,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2.氟氯碳化物(CFCs):目前以CFC-11,CFC-12,CFC-113为主。使用于冷气机、电冰箱的冷媒、电子零件清洁剂、发泡剂,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3.甲烷(CH4):有机体发酵与化及物质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主要来自牲畜、水田、掩埋场及汽机车的排放4.氧化亚氮(N2O):系由燃烧石化燃料、微生物及化学肥料分解所排放。5.臭氧(O3):来自汽机车等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气体。

一、温室气体1.二氧化碳(CO2):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110人類活動產出氣體

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燒二氧化碳(CO2)

農業活動甲烷(CH4)、氮氧化合物(N2O)

工業製成品氟氯碳化物(CFC)

物質燃燒

氮氧化合物(N2O)

工廠、汽車排放之氮氧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經過光所合成

臭氧(O3)

人類活動產出氣體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燒二氧化碳(CO111

相反的意见:

近5亿年中地球曾有过三次大冰期,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在4.6亿至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现有的证据表明那时候地球上火山喷发非常活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至少是今天的20倍以上。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按温室效应理论,当时地球应该比现在暖和得多,出现冰期就难以解释,因此他们并不信服温室效应理论。

温室效应理论认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能阻止地球散发热量,形成类似温室一样的效果。根据这个理论,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升高。但是,部分科学家仍对温室效应理论持怀疑态度,其原因是它与地球历史上一次大冰期的纪年有矛盾。而在27日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俄亥俄州立大学地质学家索尔兹曼等人发表论文指出,奥陶纪末冰期发生的时间应该比传统认识的早1000万年,当时地球上火山喷发活跃期还没有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比较低。

他们还研究了同一地点的石灰岩沉积,发现在当时海洋吸收了更多的有机碳,也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较低。索尔兹曼等人综合这些证据指出,早先人们认为奥陶纪末期的冰期在4.43亿年前开始,而实际上应该早1000万年。

温室效应理论认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能阻止地球112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13二.增温及后果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摄氏度。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因而全球变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二.增温及后果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114冰川消退

全球气候的小幅度波动虽然并不为人明显发觉,但对于冰川来说则有显著影响了。气温的轻微上升都会使高山冰川的雪线上移,海洋冰川范围缩小。长期观察表明,这一现象是存在的。

根据海温和山地冰川的观测分析,估计由于近百年海温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量约为2~6厘米。其中格陵兰冰盖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2.5厘米。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冰川消退115海平面上升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陆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

尽管不同研究人员的结果可能不同,近百年来海平面上升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自上世纪末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0厘米或稍多。据预测,到下个世纪末,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50厘米甚至更多。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惊人的严重影响。海平面上升尽管不同研究人员的结果可能不同,近百年来海平面上升116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沿海陆地面积缩小、加剧海岸侵蚀、引起洪水灾害、淹没城镇、咸水入侵等。由于世界人口、工业、经济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据推测,今后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灾人口将达10亿,其中3~4亿人将无家可归,一些国家,尤其岛国,将从地球上消失,全世界受灾土地总面积可达5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1/3可耕地将受影响。据预测,我国海平面上升100厘米,长江三角洲海拔2米以下的1500平方千米低洼地将受到严重影响或淹没。海平面上升还将使滨海湿地和沼泽受严重影响,据研究认为湿地能承受20厘米/百年的海平面上升,如果上升过快,将使湿地面积大大减少。而湿地是许多鱼类、鸟类和稀有动物的主要生活环境。

海平面上升还可使珊瑚面临危险,珊瑚礁岛屿面积会大大减小甚至消失。海平面上升还将通过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进一步使土地盐碱化,沿海地区淡水匮乏。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17荒漠化

荒漠化是全球变暖的又一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世界上某些地区的降水将减少,而蒸发将增大,致使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导致一系列的缺水问题。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在此背景下将变得更加困难,荒漠化是必然结果。目前,世界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这对于70%的干旱地区(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威胁,值得引起足够重视。荒漠化118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在几十年里发生,而大多生态系统不可能如此快地响应或迁移,因此自然生态系统将愈来愈不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而由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占用,生态系统根本无法进行自然的迁移,致使原生态系统内物种的重大损失。

海洋生态系统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海水温度变化以及某些洋流型的潜在变化,可能引起涌升流发生区和鱼类聚集地的变化。某些渔场可能会消失,而另一些渔场则可能扩大。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19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迫使人们进行作物改造,使之与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这方面的技术基本上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和遗传控制达到。可利用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的最重要因素。水分供给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转变成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中的脆弱性,使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风险增大。人们需要研究世界农业将如何适应可能发生的极端条件,如长期干旱。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20对气侯带和植被分布的影响由于温室效应,使热带北界可能向北椎移2“,其界线大体与北回归线一,而垂直高区可能上升150m左右。对气侯带和植被分布的影响由于温室效应,使热带北界可能向北椎移121

三、对策(一)温度、湿度的变化,必然迫使我们要相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二)保护森林、造林绿化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三)减少CO2的排放量是减缓增温的重耍保证三、对策(二)保护森林、造林绿化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122第三节酸雨「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火山第三节酸雨「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123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24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它致酸的物质,例如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5.0左右。因此,在19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包含环保署研究报告)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5.0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因此,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5.0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125二、酸雨的組成

一般酸水化學組成中,較重要的物種包括H+、Cl-、NO3-、SO2-4、NH4+、K+、Na+、Ca2+及Mg2+等九種。其來源包括一般而言NO3-及SO2-4為主要的致酸物質,Ca2+及NH4+為主要的中和(致鹼)物質。二、酸雨的組成一般而言NO3-及SO2-4為主要的致酸物126酸雨的危害1、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

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酸雨的危害1272、建筑物和雕像

酸性粒子也会沉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例如,建在渥太华的美国国会大厦一直被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硫瓦解。石灰岩和大理石跟酸接触后会转变为一种粉碎物质,称为石膏。此外,桥梁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蚀,铁路工业和飞机工业同样的必须花费更多的钱来修补由酸雨造成的损害。酸雨不仅造成了经济负担上的问题,而且也对一般大众的安全产生危险。举一个实例,1967年俄亥俄河上的桥倒塌,造成46人死亡。原因为何?由于酸雨的腐蚀。另外,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这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令许多人担忧。2、建筑物和雕像1283、农作物

酸雨會影響農作物稻子的葉子,同時土壤中的金屬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礦物質大量流失,植物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將枯萎、死亡。但土壤中因酸雨釋出的金屬也可能為植物吸收造成影響,這問題極其複雜,譬如,酸雨中某些金屬(如,鐵)的釋出反而有助於植物的生長。因此,酸雨對植物、農作物、森林的確實影響仍不清楚。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294、樹木和土壤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据报道,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森林受酸雨危害率高达30~50%。我国南方重酸区已出现一些严重的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市郊地区50%的松树枯死;峨眉山金顶冷杉的死亡率达40%;浙江西天目山因酸雨的影响使大片的柳杉死亡;柳州市区和郊区的林木也出现较严重的酸雨危害。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会出现坏死斑、萎蔫、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发黄、退绿、光合作用降低,使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使农作物减产。同时,酸雨危害植物表皮及角质层,使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弱。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质中的钙、镁等养分被酸溶解,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酸化的土壤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群落,使有机物的分解减缓,土壤贫瘠,病虫害猖獗。4、樹木和土壤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据报道,欧1305、对水生生物在5.0~6.5之间的弱酸性时,鱼卵难已孵化,鱼苗数量减少;当湖水pH值低于5.0时,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因此,湖泊酸化会引起鱼类死亡。虾类要比鱼类提前灭绝。

5、对水生生物131无污染干净能源风能:太阳能:太阳能发电:潮汐能:风能:水力发电:地热:核电站:发展沼气使用低硫煤使煤前,先将煤洗静七、酸雨的防止无污染干净能源七、酸雨的防止132城市集中供热禁烧秸秆汽车尾气净化用甲醇代替汽油用燃气代替汽油绿化已酸化湖泊的恢复已酸化土壤的恢复:城市集中供热133SO2的治理烟囱内壁涂一层石灰乳用氨水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用废碱液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用活性碳吸附烟气中二氧化硫SO2的治理134何谓我国“双控区”?

我国是个法制国家,污染控制不能只靠舆论,必须有法可依。199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中明确规定要在全国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以求在双控区内强化对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控制。何谓我国“双控区”?135何谓我国酸雨控制区?一般将pH值小于5.60的降水叫酸雨,将年均降水pH值小于5.60的地区叫酸雨地区。目前,我国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0的地区已达全国面积40%左右。酸雨控制区应不同于酸雨地区,要比酸雨地区小得多。当降水pH值低于4.60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多将降水pH值低于4.60作为受控对象的标准。而降水pH值低于4.60的地区要比降水pH值低于5.60的地区小得多。除了这一标准而外,还要考虑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承受能力问题。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植被等生态系统对硫沉降的承受能力不同,硫沉降负荷反映了该承受能力之大小,当实际硫沉降超过硫沉降负荷的区域就应予以控制。此外,酸雨控制区应包括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及其周边二氧化硫排放最大区域。依此标准,我国酸雨控制地区的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8.40%。它主要包括上海市,重庆市和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部分城市地区。何谓我国酸雨控制区?一般将pH值小于5.60的降水叫酸雨,136何谓我国二氧化硫控制区?

南方的酸雨还和北方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有关,仅控制酸雨地区的酸性物质排放而忽略北方二氧化硫的排放,还是不能有效地控制酸雨。二氧化硫污染主要来自燃煤,集中在城市,应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控制单元。目前,全国有62.3%的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达不到保护居民和生态环境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而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达不到保护居民和生态环境不受急性危害的最低要求。依此标准,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的部分城市。

何谓我国二氧化硫控制区?137第四节臭氧层变薄

对迄今已掌握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南极大陆上空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明显减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2年10月南极上空首次出现了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普逊臭氧单位)的区域形成了臭氧洞,在随后的几年里臭氧洞的面积不断扩大,洞内的臭氧含量不断降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臭氧洞继续发展,臭氧洞的最大面积已由80年代末的2000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展到目前的大约2900万平方公里。一、臭氧层破坏的实例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第四节臭氧层变薄对迄今已掌握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分138根据美国太空总署最新公布的卫星图片资料显示,自90年代起,北极上空臭氧层遭破坏的情况愈益严重,1995年至1997年间,北极臭氧层的厚度比臭氧层的长期平均厚度薄了48-60%。

科学家担心,如果情况持续下去,紫外光可能会直射至欧洲、北美洲甚至中国东北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关于北极臭氧层变薄的原因,有科学家解释说,由于北极一带8至2l英里的上空,近年都长时间出现着一股低压循环旋风,它会把由地面缓缓升至高空的氯气锁在大气层外围的平流层中,无法散去,因而加剧与臭氧的化学作用。根据美国太空总署最新公布的卫星图片资料显示,自90年代起,北139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关于臭氧层变化及破坏的原因,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而化学反应物的引人,则将直接地参与反应而对臭氧浓度产生更大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H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140三、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太阳紫外线中以往极少能到达地面的短波紫外线也将增加,使得皮肤病和白内障患者将会增加。据统计,臭氧层减少1%可使有害的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增加2%,其结果是皮肤病的发病率将提高2%~4%。现在,距南极洲较近的居民已饱尝臭氧层空洞带来的痛苦,如居住在智利南端的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一定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被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搔痒病。三、臭氧层破坏的影响1412、臭氧层破坏对生物的影响

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B高水平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320纳米水平增加的应变能力差异甚大。迄今为止,已对20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敏感性试验,发现其中2/3产生了反应。敏感的物种如棉花、豌豆、大豆、甜瓜和卷心菜,都发现生长缓慢,有些花粉不能萌发。它能损伤植物激素和叶绿素,从而使光合作用降低。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423、臭氧层破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平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如果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会相应减少,平流层自身会变冷,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另一方面,因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会使地球增温变暖。如果整个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是均匀的,则上述两种效应可以互相抵消,但是如果平流层的不同区域的臭氧层浓度降低不一致,两种效应就不会相互抵消。现在的状况是,平流层臭氧层减少呈不均匀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净效应如何,还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43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1977年,通过了《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并成立“国际臭氧层协调委员会”。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最初的控制时间表是分阶段地减少特定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量,到20世纪末减至1986年水平的一半。但是,除了氟利昂外有机氯化合物、全氯也是破坏臭氧的物质,即使氟利昂的排放减半,破坏臭氧层物质依然会持续增加,因而,必须全面禁止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因此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原议定书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控制的修改,提出到2000年要全面禁止特定氟利昂的使用。同时将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烷增列为新的破坏臭氧层物质,提出这些物质也要在2000年~2005年之间全面禁止使用。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144第五节大气污染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种有效持久的方祛。很多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井将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第五节大气污染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种有效1451、抗性和吸收大气污染物植物的选择木槿叶:吸收含氯有机物,对SO2吸收榆树:尘埃过滤,滞尘量12.27g/m2泡桐:对SO2、CL2、HCI、HF等吸收夹竹桃:在高浓度的SO2环境能正常生长,对粉尘、烟尘有吸收1、抗性和吸收大气污染物植物的选择木槿叶:吸收含氯有机物,对146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472、依靠森林群落净化大气污染物质森林净化大气污染物质的能力很强1hm2森林的净化效率:O3:9.6×104t/aSO2:748t/aCO:2.2t/aNox:0.38PAN:0.17t/aA、森林群落结构越复杂,疏密度适中(0.5—0.7)净化效率越大,B、植物净化(大气)能力与抗性能力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配置。2、依靠森林群落净化大气污染物质森林净化大气污染物质的能力很148

C、净化林带的位置烟筒15~20倍的距离D、净化林带适宜的宽度30~40mE、树种的适宜搭配C、净化林带的位置D、净化林带适宜的宽度E、树种的适宜搭配149林带的净化效应在于林带能阻滞气流的速度,使空气中夹持的粉尘在林前大量沉降;由于气流遁过林带,在林带内被植物吸附和吸收.使空气得到净化淋带中的气温与附近城市,工矿区的气温有一定差别,由此引起两地空气的小环流,从而使城市、工矿区的空气得到稀释、净化。林带的净化效应在于林带能阻滞气流的速度,使空气中夹持的粉尘在150第九章土壤污染和生物防治第九章土壤污染和生物防治151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52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1、土地资源匮乏。1/5人口,7%的土地;20亿亩,国土面积的13%,人均1.63亩,世界人均0.37亩,我国0.1hm2。人均耕地警戒线是0.795亩。人均耕地是中国的2倍;人均耕地是中国的9倍。

2、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城市化,工矿、交通用地。十年减少上亿亩。仅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3、环境恶化的威胁。沙漠化、水土流失。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速度惊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年增1500平方公里,80年代达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达到3460平方公里,目前总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4、环境污染2.0×107hm2(耕地面积的1/5)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课件1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